生活

濱海濕地第一美腿的鳥「高蹺鴴」

Vendor Icon

波新聞

濱海濕地第一美腿的鳥「高蹺鴴」

2月. 03, 2023

波新聞─陳金聲/高雄

來台渡冬的候鳥千百種,珍稀有之,瀕危有之,成為留鳥有之,但論「鳥仔腳」之美,「高蹺鴴」(音與橫同)說是第二,其他鳥不敢居第一。

高蹺鴴的學名:Himantopus himantopus,英文名:Black-wingedStilt。牠的故鄉包括地中海、蘇聯、印度、中國東北和蒙古等地,今族群己廣布世界各地。

牠的體形高約35公分,體重約166-205公克,腿長佔身高的三分之二,成鳥的腿長大約有20至25公分,是不折不扣的「長腿美女」。

認識、分辨這種鳥很簡單,只要一眼看到牠那雙粉紅色的修長美腿就確定是牠了,不必擔心會看走眼。

在其他的國土上,是否有其他鳥類的腿比他更美,無從得之。例如丹頂紅鶴等。但在台灣,牠的美腿,應是鳥類第一無誤。

這種鳥在台灣能夠如此吸睛,靠的就是那雙腿,既粉紅又纖細。長長的腿在淺水區輕盈漫步時,就好像仙女在清澈的湖面曼舞一樣。姿勢之美,不亞於棲息於菱角田、被譽為「凌波仙子」的水雉。懂得欣賞牠的內行人說牠的腿「美得冒泡,望之興嘆」。

高蹺鴴的生態習性之美,盡在溼地、海岸沼澤、人工鹽田、水田溝渠等地展現。

賞鳥遊客最常說牠很像是一位「九頭身」身材修長的美女。但在老一輩人的說法,就不是如此正向了,老人家常以「鳥仔腳」來形容一個女人的腿太過瘦長,少了些福氣。

人與鳥,腿長之美與否,看在不同的人的眼裡,就是不一樣。

海邊的禽類,燕瘦環肥、高低矮胖,應有俱有,多數因棲息於水中,必須涉水而長得細瘦高佻,例如長見的白鷺鷥、蒼鷺等等。有道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沒有長腿,如何在水中覓食捕魚。

高蹺鴴能成為「長腿家族」中的佼佼者,是因為牠的腳長的像是站在高臺上的瞭望人,更像是個在廟會遊行中踩著高蹺的民俗技藝表演者。

無獨有偶,牠的英文名字「stilt」也是高蹺的意思,可見無論中外對於牠的外部特徵都有著相同的看法。

每年秋冬,北方的故鄉進入寒冬,牠們就飛到南方選擇了台灣西部的海岸、溼地、湖泊、水田、魚塭等地過冬,直到北方故鄉天氣暖和了,才又千里迢迢的飛回去。

目前在台灣的高蹺鴴,有留鳥及度冬兩個族群,留鳥數量遠大於年年飛行千里來台度冬的候鳥群。

賞鳥界有人說「留鳥比較聰明,懂得移居台灣,省得年年千里長征」。但也有人說「年年往返度冬的候鳥是忠於原性,不忘本」。仁智之見,誰說得準,天曉得。

這種鳥的棲地,歷經多年的環境變遷及食物鏈的變化,己從水中浮游生物、魚類吃到農地的昆蟲生物與植物,因此,現今的台灣各地,除丘陵與山地,幾乎只要有河有水的地區,都有高蹺鴴的足跡。以嘉南平原為例,牠們的足跡都很大量的出現在農村的嘉義縣義竹農鄉及沿八掌溪口入侵到台南市的鹽水溝渠。

但可能是佔了「腿美」之便,人們並沒有嫌牠們的「入侵」。至少不會像繁殖力超強的「埃及聖環 (左環右鳥,音與環相同)那麼惹人討厭,甚至引來公部門的撲殺。

其中以西濱的台南四草地區,擁有最大的繁殖群,估計超過三千隻。公部門還為此劃設台灣第一個單一鳥種的繁殖保護區。另外,台南北門濱海、台江公園、嘉義的鰲鼓濕地及布袋的虎尾寮養殖漁塭區、高雄市的茄萣濕地等,也隨時可見牠們的蹤影。

高蹺鴴度冬時多為群體活動,故常可看到為數多達數十隻一起飛行或停棲水面的畫面。但在繁殖季會非常強烈的維持各自的領域。

進入繁殖季,親鳥對下一代呵護備至,從下蛋、孵蛋、育雛,整個過程,分工合作,一隻留守在鳥巢邊護蛋、護雛鳥,另一隻則外出去找食物,親鳥整天不停的輪班。

非繁殖期,高蹺鴴只要看到遊客靠近,就會起身飛離一下再繞回。但是,進入繁殖期,性情完全大變。只要有其他鳥類或天敵或遊客靠近時,親鳥會離開巢位不停的大聲鳴叫,並飛到空中後俯衝作勢攻擊。

牠們的「巡護」也講究分工,一隻護巢護蛋護雛鳥,甚至把會游泳的小鳥帶離岸邊較遠的水域,不會游泳的,則帶到矮草叢邊靠雜草掩護。另一隻則以像戰鬥機俯衝的動作,飛到靠近者的眼前快速劃過,還發出尖叫聲響,似乎在警告遊客「快離開,別再靠近喔,不然我會攻擊你」。

這種行為,不但白天為之,連深夜都保持高度警戒。明明是寂靜的暗夜,但行人靠近,牠們還是馬上驚覺,像白天一樣的快速俯衝到人們的眼前。還不停發出尖銳的叫聲。

Post Thumbnail

牠們的眼睛呈紅色,這不禁讓人聯想到其眼睛是否具備「紅外線」的功能。

白天的「俯衝趕人」,如果仔細觀察,不難發現牠們的巡護工作非常的艱辛。來來回回俯衝三五趟,就會低飛到水面上「喝幾口水解渴潤喉」再起飛繼續巡護任務。

高蹺鴴在四月間開始進入繁殖季,牠們不會上樹築巢。親鳥成雙成對,選擇在枯水季的淺水區旁一小塊凸出的乾涸地或紅樹林或岸邊的矮草叢下蛋孵化。

絕大多數的築巢地的「地勢」,牠們都拿捏得非常精準,很少會被水淹。但有時對巢居地的勘察也會失準,築巢地過低,碰到雨季連日的雨水,巢居地水位上漲,水淹過鳥巢,很多鳥巢、鳥蛋及才剛孵出的雛鳥都被水浪衝走而「家破鳥亡」,只剩下少數巢位較高的倖免於難,保住家園。

這就是大自然的自然法則,適者生存,不適者死亡,倒不必因此擔心高蹺鴴的數量,親鳥自有其適應環境變遷的能力,牠們會從這樣的遭遇學到寶貴的經驗,下一次再選擇築巢位置時,就會盡量把巢築在地勢較高的地方。

高蹺鴴是以「雙腿修長而且粉紅美麗」而吸引賞鳥客的目光,親鳥棲息在濕地的淺水沼澤區,靠著雙腿的長度就足以在淺水區行走覓食,很少看到成鳥像水鴨浮游在水面上。腿長的優勢展現無遺。

剛孵化的雛鳥,腿還不夠長,無法跟著成鳥涉水,只能以游泳的方式,像「小跟班」緊跟在親鳥的後面。走在前面的親鳥,還得不時回頭看後面的雛鳥「有沒跟上」,親情洋溢於水澤間。

高蹺鴴的交配季節,最是精彩,但「精彩一瞬間」,稍縱即逝。公鳥與母鳥先「併肩」而行,公鳥脖子時而彎曲時而伸直的小動作後,就直接跳到母鳥的背上,彎下修長的雙腿後進行交配,提槍上馬到鳴金收兵下馬,作愛全程不到二秒鐘。公鳥的不耐久戰因此被譏之為「快槍俠」。

賞鳥客雖然「幸運」看得到這一幕的「活春宮」,但卻不一定有機會為牠們拍下紀錄片。因為等遊客拿起相機時,都來不及對焦按下快門,公鳥就已經「下馬」,空留「有看到但沒拍到的遺憾」。

盡管沒拍到畫面,但賞鳥的遊客還是會自我解嘲的說「這是一場難忘的生態之旅」。

這種鳥體型,成鳥、幼鳥當然有別,就和「大人及小孩」一樣。但是,只要是成鳥,大小都差不多,很難從體型分辨公母,因為身材及羽色都一樣。

但最簡單而明顯的性別辨識,就是看「眼圈」,雄鳥的眼圈,週邊的羽毛會呈現一圈的黑色,一眼看去就會看到「黑眼圈」,這會不會是人們所謂的「縱慾過度造成黑眼圈」有關,不得而知,無從表述。這個問題交給專家去研究。

內行的賞鳥客,想拍「快槍俠」交配的過程,可得「有備而來」。必須帶變焦倍數較高、畫面回訊較快的相機,以連拍的模式對準焦距盯住「出雙入對、併肩而行」的「情侶檔」,一旦發現公鳥動作異常準備「上馬」了,馬上按下連拍快門不放,這樣才有機會拍到牠們作愛的連續畫面,如果只用「單張拍攝」的模式,可能一張精彩畫面都拍不到。

所以,賞鳥遊客對牠們的求偶特性與動作必須事前有所了解,進到現場,就必須注意許多公鳥都會趁著母鳥走到濕地上的沙土區,上前亦步亦趨像跟屁蟲一樣,緊貼母鳥身邊「磨蹭」,聞對方的費洛蒙味道,確定「這隻合我口味」後,雙方情同意合後,雄鳥就會快速的「提刀上馬」,跳到母鳥的背上交配。

如果賞鳥遊客,真的想在一年之內看到高蹺鴴繁殖過程的交配、孵蛋、育雛「三步曲」,在繁殖季經常走訪是必須的,還得帶點運氣。特別是交配的畫面,不是很容易看得見,即便看見了,也不見得捕捉得到那「精彩一瞬間」。因此,想要拍齊「交配、孵蛋、育雛」三部曲的畫面,除非天天去守候,再加上幸運,否則很難一年全部拍齊。其中,孵蛋及育雛是靜態,不難拍到,但交配是動態,必須靠功夫及運氣。

這種鳥,都會棲息在距離岸邊不遠的淺水區,目視就可看得很清楚,不會像黑面琵鷺那樣嬌羞躲到距離岸邊較遠的深水區,因此,遊客去欣賞牠們時,不必帶望遠鏡就可觀賞到牠們。

牠們白天或黑夜,都不會飛到岸上或樹上休息,淺水區就是牠們的休息站。牠們休息時是採「金雞獨立」的姿勢,習慣的只靠一隻腿站在水中,另一隻腿縮到腹下,有些小朋友看了會疑惑不解的問著「奇怪吶,這些鳥怎麼都是一條腿」?這樣的睡姿,和紅面鴨一樣。

高蹺行的機警,在鳥界算是非常敏捷的,夠格做棲息地的「哨兵」。牠們之中,任一隻聽到異常聲響或遊客太靠近,就像軍用待命備戰的戰鬥機一樣,瞬間發出尖叫聲起飛。其他的鳥聽到後,就群起而飛,還邊飛邊叫,乎也在提醒其他的鳥「有人來了」。飛起時,兩隻修長又鮮艷的粉紅雙腿向後延伸,呈流線形,非常的優雅。但不至於飛離太久或太遠,繞幾圈後就又會飛回原地,毫不吝嗇再次展現自己的美姿,讓遊客看個過。真是有情的鳥類,值得長期觀賞。

這種外來種的鳥類,因為「腿美到冒泡」而在台灣的被接受度還是非常高,至今未曾聽聞有人看不順眼而必欲去除之聲。牠們下蛋,每窩大約三至四顆,以下蛋數而看,繁殖力似應不弱,因此,牠們的形影,應該不會再從台灣這塊土地上消失。

台灣人,心地善良,來者是客,不論是鳥類或者是「政治人物」,所以,只要用心去看,一定會讓你驚艷,不虛此行。

author avatar
波新聞
波新聞於2017年9月1日在高雄成立。隷屬文青農實業有限公司,架構分為新聞區、專題區及影音區,報導與社會大眾相關的民生訊息,秉持傳遞正向訊息、提升正向能量、波動良善之心、共同關懷弱勢,讓社會更加祥和與美好。
donate plan

充電計畫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幫作者充電,好內容值得更多人支持

瞭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