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中医外治
次髎穴长针深刺,可治疗痛经、便秘、腰肌劳损

次髎穴长针深刺,可治疗痛经、便秘、腰肌劳损

次髎穴位于腰部第二骶后孔中,当髂后上棘下与督脉的中点处。笔者在临床应用体会到用长针深刺,再配合灸法,常获满意的疗效。现举例如下。

1.痛经

李某,女20岁,未婚,1995年4月20日初诊,主诉:经期小腹疼痛,剧烈难忍,痛时连及腰部,伴恶心,四肢凉。经行不畅。经色红紫,夹少量血块。脉沉弦。

妇科检查:子宫后倾位,宫体稍小,急取次髎穴(双侧)用3寸长针直刺2寸多,得气后,强刺。使针感向前阴和少腹部传导,留针30min,取一段长约2cm左右艾条插在针尾上,点燃施灸经治疗后,腹痛大为缓解,四肢凉亦止。


以后按月经周期调治3个月,追访半年未复发。

痛经为妇科常见病,临床上分为虚实两类。本例患者为寒客胞宫,血络凝滞,经行受阻,不通则痛,用次髎穴深刺再施灸,可起到温通经脉,祛瘀止痛作用,故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2.习惯性便秘

马某,男,67岁,退休工人,1996年6月28日初诊,主诉:大便秘结1年余。患者1年来大便秘结,排出困难,每3~4日大便1次。


服用通便灵或清宁丸药,大便还能通畅,停药则便秘依旧,腰脊发冷,疲惫乏力,喜热怕冷,舌淡,脉沉细。

取次髎穴(双侧),用3寸长针直刺2寸多,得气后,取平补平泻法,留针约30min左右,出针后用中等个艾炷施灸,每次5壮,隔日治疗1次。


经针灸治疗8次,大便已能每日1解,只是粪便仍先硬后溏,又经过10余次治疗,大便已完全正常。


本例便秘为患者年老体弱,真阳虚损,阴气内生,留结肠胃,津液不行,肠道传送无力所致。次髎穴属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开窍于二阴。

次髎穴针后加灸,可温散寒,故效如桴鼓。

3.腰肌劳损

陈某,男,46岁,工人,1997年12月5日初诊。主诉:腰痛2日,连及臀及大腿部,患者1年前腰部曾扭伤过,这次由于搬抬重物劳累过度而突然发作,腰部僵硬,转侧困难。

查:腰4、5椎两侧有压痛点,取次髎穴(双)直刺2寸多,得气后,强刺激,留针30min,隔10min左右,再施行1次手法,出针后再拔火罐,留15min。


起罐后腰痛大为减轻,腰部已无僵硬感,转侧亦较前自如。上法治疗2次,遂告愈。


腰肌劳损为伤科常见疾病。足太阳膀胱经,挟脊,抵腰中,次髎穴为足太阳经穴又邻近腰部,取之意在疏通太阳经气,活血祛瘀,所以收效迅速。



八髎穴,位于骶骨孔,系足太阳膀胱经穴,与足少阳胆经相交,其主治范围广泛。临床上,八髎穴较常用于治疗腰骶疼痛、下肢痿软不用及痹痛等经络病变。岂不知,八髎穴所居,乃支配盆腔内脏器官的神经血管会聚之处,故而对某些内脏病变,功效明显。现将其主治,结合临床验案探讨如下。

治疗泌尿系统病变

八髎穴所系足太阳之脉,属膀胱络肾。膀胱为贮存津液,化气行水,职司小便之腑,肾则为主水之脏。刺激八髎穴,可调节该脏腑之气化功能,利于膀胱之开合。取之治疗诸如尿闭、遗尿、小便淋漓不止等症。

  • 尿闭:


1977年,8例患者于痔疮手术后引起尿潴留,现小腹膨满,烦躁痛苦不安之状。经针刺双次髎穴后,10分钟内排尿者6人,余2人于半小时后再针原穴,亦分别于起针后10分钟内排尿。

  • 遗尿:


李XX,女,19岁,1988年12月6日就诊。该患者于7岁时,始发现患有遗尿症,已达12年之久。X线显示患有先天性隐性脊柱裂。就诊时诉夜间小便自遗多达5次。平素腰骶部酸楚不适,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尺弱。证属肾阳虚衰,下元不固,膀胱约束无权所致之顽固性遗尿症。遂取次髎、中髎、肾俞以温补下元,针百会以升举阳气,配中极、委中和后溪以振奋膀胱机能,并在腰骶部置以艾熏灸。依此治疗两次后,遗尿次数即明显减少。10次为1疗程,两个疗程后已基本治愈。后因过于劳倦病情曾一度复发,继上法又治疗1个半疗程后,疗效得以巩固,数月后追访未见复发。

治疗生殖系统病变

八髎穴所属膀胱之腑,与肾相表里,肾主藏精,为生殖之本。八髎穴所居,为诸脉所过。其中,督脉与冲、任两脉同起于胞中,出于会阴部,在尾骶骨端与足少阴肾经以及足太阳膀胱经脉相会合,并脊里上行。冲、任两脉各有一分支向后贯脊而行。此三脉与盆腔内生殖器相联系,又与肝经相通。


在生理上关系到人体生殖机能,在病理上与男子疝气、遗精、阳痿及妇女的经、带、胎、产疾患密切相关。基于这种脏腑器官的联系和经脉的循行,八髎穴可用于主治生殖系统疾病。

  • 阳痿:


徐XX,男,52岁,1980年11月就诊。患者阳痿3年余,兼有腰膝酸软,神疲倦怠等症,其面色苍白,舌淡、脉细弱,为精血亏损,宗筋失养所致。取两寸毫针,深刺双侧中髎穴使针感向小腹部放散,并强刺激曲骨穴,使电击样感觉直达阴茎。并配以肾俞、蠡沟穴,前后各留针20分钟。针5次后,患者诉症有改善,继续治疗3个疗程,病愈。

  • 痛经:


张XX,女,22岁,1986年1月16日就诊。因子宫后位,每逢经前及经行初期即感少腹剧痛难忍,连及腰背。遵医嘱于月经来潮前1周针治,仅针双侧次髎穴,行捻转补法。每日1次,针至第6次月经来潮,无任何痛感。继上法,连续于此后两个经期前1周进行治疗,均未出现痛经。停止治疗3个月后随访,未见复发。

治疗消化系统病变:


八髎穴具有清利下焦积滞、祛湿泻热、宣畅气机、鼓动大肠传导之功能。用之可治疗腹痛、肠鸣、腹泻、便秘、大便下血等消化系统病变。

  • 腹泻:


刘XX,男,36岁,干部,1988年6月以大便不成形、排便次数多就诊。诉两年多来,常感腹部不适,食欲减退,饮食稍有不周即腹泻,通常大便每日2~3次,兼易有倦、困乏无力之感。经某医院结肠镜检查,诊断为过敏性结肠炎。虽服用西药及近百剂中药,未效。其舌淡、边有齿痕、根部苔黄厚腻,脉滑数无力。此乃脾虚湿胜,久而化热,湿热壅滞肠间之正虚邪实证。针中髎及曲池,以清利大肠湿热;取中脘、天枢、上巨虚调理胃肠气机。连续治疗半个月后,证告痊愈。又继续治疗1周,以巩固疗效。

  • 痔疮下血:


巩XX,女,53岁,患有混合痔已20余年。1988年7月2日因便鲜血前来求治。诉半月来便秘,肛门周围疼痛。当日晨起排便费力,致使痔疮破裂而下血。令患者取俯卧位,可见其腰部左侧次髎穴及右侧下髎穴处各有一红色丘疹样反应物,用粗针将其逐一挑破,挤出少量粘稠物。加刺双侧承山穴。1次治疗后,便血止,疼痛大为缓解。此后3天,连续针刺双侧下髎穴及承山穴,大便始转正常,肛周疼痛基本消失。再针2次后,诸症悉除。


中医学习之路漫漫,有同行者走得更远。添加微信号 a309938477,获得更多更全面的中医资料。公众号【风湿骨病疼痛专科】

防失联,欢迎关注我加入交流,加入我们的知识星球【中医传人】,一起学习进步。我们有专业老师咨询、指导,全部的知识和学习资料都可以分享给大家。

谢谢!

最近涉及专业的文章都无法发布,只能进行一般性科普

防失联,私信我,获取更多学习资料

请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人看到

弘扬中医药文化

传播中医药知识

八髎穴不是一个穴位,它是一组穴位,所以合称一起就叫:八髎穴,有八个点,左边四个右边四个,分为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正好是在我们腰骶的部位。八髎穴中的“髎”一般来讲在人体当中穴位以“髎”来命名的,这样的穴位一般来说就是一些骨缝或者说有孔的位置上才称为髎,而且这个孔是比较深的。比如像人体上一些穴位:肩髎、天髎都是骨头上大的骨缝或者是骨头上重要的标志。一般在骨缝上的穴位都叫“髎”穴。腰骶上的八髎穴就恰恰在我们腰骶的骶骨分排着,左边有四个,右边有四个叫作骶神经孔。

八髎穴的位置怎么找


直立位或者俯卧位时,爬在床上,臀部肌肉上面明显有两个凹陷,就是美人窝,八髎穴位于美人窝往下内侧,恰恰是骶骨所在的位置。如果找不到美人窝,可以找髂后上嵴,简单来说就是把手放到腰带上(平时系腰带的地方),从这个位置稍微往下一点,用手去找,可以找到一个圆形的骨性凸起,在它和背部的正中线之间的中点就是上髎穴的位置,用手四指一放,就把四个穴位都找到了。

【按摩八髎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1、八髎穴位对我们人体下半身的疾病,有很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特别是泌尿生殖系统方面的问题。


2、对腰部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经常按揉腰骶,促进腰部的气血通畅,对老年人的保健有非常关键作用和意义。


1. 先确定 次髎--即S2骶后孔:在髂后上棘内下方1.3--1.5CM,正中线旁开2CM。孔径0.8CM,刺入深度2cm。可用银质针导热。


2. 再定上髎-----即S1骶后孔:在次髎上2cm、正中线旁开2.5cm左右。孔径1cm,针刺深度2.5cm。


3. 依次定中髎---即s3骶后孔:在次髎下2cm,正中线旁开1.5cm左右。孔径0.6cm,针刺深度1.5cm。


4. 最后定下髎---即s4骶后孔:在中髎下1.5cm,正中线旁开1cm左右。孔径0.5cm,针刺深度1cm。



八髎就是八个穴位: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各一对,所以叫做“八髎”。


这是一个区域,也就是盆腔所在之处,邻近胞宫。这个区域的皮肉,应该是很松软,能捏起来的,如果不松软,说明经络肌肤之间有粘连,这种粘连,正是体内尤其是胞宫有毛病的外在表现,而妇科的一切疾病,都与胞宫紧密相连。在八髎区域进行提捏、推拿、按揉、拔罐或艾灸,正是从外而内调理胞宫。冲脉、任脉和督脉也都起于胞宫。督脉主一身阳气,任脉主一身之血,冲脉则为经脉之海,五脏六腑都要靠他们支配,所以,八髎乃支配盆腔内脏器官的神经血管会聚之处,是调节人一身的气血的总开关,务必畅达无阻。胞宫健康了,妇科问题没有了,困扰女性的很多杂病,比如失眠、便秘、爱生气、急躁、慵懒等,都会自然消失。


〔取穴法〕俯卧,在脊椎正中线和膀胱俞之間,第二骶后孔凹陷处取穴;取穴時,以食指按在小腸俞与脊椎正中线之中間,小指按在骶角(尾骨上方黃豆大小的园骨突起)上方,中指和无名指相等的距离分开按放,侧中指尖所按之处。


操作方法:毫针针刺或加灸法。患者伏臥位,取准双側次髎穴,常規消毒后,用30号毫针刺入2—3寸深,当病人小腹內有沈胀或酸麻感時,用小幅度泻法捻转毫针,留针20一30,留针期间行针l一2次。对寒凝型痛經可加灸收效更速。



〔适应症〕痛经。气滯血瘀、寒湿凝滯、气血虛弱之痛经。


〔释义〕次髎穴,髎同窌,骨之空隙,此指骶骨后孔。因本穴位於骶骨第二孔中,居次上,故名次髎。


骶骨后孔共4对,分別称为上、次、中、下髎,合称八髎穴。《素問‧骨空論》云:“腰痛不可转摇,急引阴卵,刺八髎与痛上,八髎在腰尻八间”,《针灸大成》也載:“八髎总治腰痛”,说明八髎四穴同为治疗腰痛的要穴。近代医家通过临床实践,对其功效主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謝文志氏說:“目前对于腰痛牽引少腹、季肋之下以及竄至腹股沟部疼痛(骶业神经炎、肌纤维炎等)取八髎穴,其疗效尤为显著”,鄭魁山氏进一步指出:“上髎与次髎、中髎、下髎合称八髎穴,是治疗妇科和二阴疾患、腰痛的常用穴”,而刘冠军氏则把其主治作用归纳为“理下焦,利腰腿”六字概括之。


次髎穴乃八髎之一,是足太阳膀胱經腰骶部的重要腧穴。从腰以下挾脊骶骨部是足少阴、足太阳和督脉循行所过之处,因督脉貫脊属肾,足少阴肾经络膀胱,足太阳经循膂络肾,此三经与肾联系密切。肾主生殖与发育,又主二阴,膀胱主储尿和排尿,所以《金梅花詩鈔》說:“其主治功用举凡下焦前后阴、大小肠及腰腿諸症,无不包羅”,而《經穴主治症》则云:“治男女生殖疾患、腰痛、泌尿器疾患有效”。说明次髎穴具有补肾壮腰、清利湿热及理气化瘀调经等功效。是主治腰痛、妇科病及生殖、泌尿系疾患的要穴。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腰痛、腰脊痛、帶下、痛经、月經不调、遺精、阳痿、淋证、遗尿、癃閉以及下肢麻痹等病症。


痛经一症,多因气滯血瘀或寒湿凝滯所致,次髎穴位於腰骶部,与痛經部位很近,為局部取穴方法。又因腰骶部与督脉、足少阴经和肾脏关系密切,督脉与冲、任同出胞宮,“一源而三歧”,故取刺次髎穴有调理沖任、壮腰补肾、理气活血、调经止痛之功。可使冲任之脉、通暢,氣血旺盛,通行无滞,经血吸引下流,通则不痛。故近代针灸医家已把次髎穴作为治疗痛经的经验穴了。


〔备注〕关于八髎穴取穴定位,历代医家皆本于《甲乙經》。《甲乙經》所载上髎在第一空腰髁下一寸,挾脊陷者中;次髎在第二空挾脊陷者中;中部在第三空挾脊陷中;下髎在第四空挾脊陷中。考腰髁空即今之四对骶后孔。但对其所指的具体位置有异。


(1)有说上髎在16椎下,則次髎在17、中髎在18、下髎在19椎下。


(2)有说上髎在18椎下,则次髎在19、中髎在20、下髎在21椎下。



综上所述,定位差异较大,诸说不一,究其原因,不外各人先天禀赋不同,腰骶骨发育生长也有多种因素变异,故骶骨後孔之橫竖间度亦不同,一般说来是上宽下窄,故此无法用分寸計算。《醫學入門》載:“上髎作腰下第一空,挾脊兩旁陷中,余三髎少斜上阔下狹是也”是符合实际的。所以近代取穴大都以第一、二,三、四骶后孔中分別取上、次、中、下髎。但是由於不易于体表上莫寻到骶後孔,一般取穴法,可以食指尖按在小肠俞与脊椎正中线中间,小指按在尾骨上方的骶角上方,中指与无名指相等距离分开按放,各手指尖所到达之处,食指为上髎,中指为次髎,无名指为中髎,小指为下髎。


关于八髎穴的针刺深度。《針灸甲乙經》載:“上髎刺入三分,次髎、中髎、下髎皆刺入二寸。”由于这个记载,上髎与其余三银针刺深度差异较大,所以后世医家对针刺八髎穴的深度也就莫衷一是。有從三分,也有针刺二寸者。近代医家都主张针刺深度在0.5—1.5寸,或1—2寸之间,這是比较适宜的。而且针刺深度不同,针感和治疗的范围也不同。



(1)针刺深度在3—5分时,谨刺激能神经,针感多在局部,适应于治疗局部的风湿痹痛。


(2)針刺深度在l-1.5寸深,其针感向上可达腰部,向下可循足太阳、少阳经至腘、胫、腨等部,適用于治疗腰骶部或下肢疾患。


(3)針刺深度在2寸以上时,其针感可向少腹、前阴及肛門、直肠等部位扩散,适用于治疗泌尿、生殖系統及直肠、肛门的疾患。


配穴:子宫穴,秩边,关元,肾腧,三阴交,水道。


(3)有说距离中线旁开2分、1寸、1.5寸,有說挾脊相去4寸。

发布于 2023-10-06 17:03・IP 属地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