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vr̩kīs型的問題

vr̩kīs型-ī變格看起來本來應該是acrostatic

這張圖里的這些降調明顯指示它其實是í加上格後綴縮合出的,實際上就是í-ās í-ā í-ām這樣來的

與格-yé不是降調是規則的,因為e本來是-ai̯,而í-ai̯按照梵語的規則會變i̯ái̯,而本來的ái在梵語就是會變成é而不是è

單數賓格則到了最有意思的地方,現在我先給出devī的情況


devī的情況是īm,這很規則而且和ā變格平行,vrkīs型卻是iam

我當前的看法是vrkīs應該是一種晚期才出現的變格法

這樣我們可以如下解釋:本來ih₂m變成īm的音變已經完成,此時vrkīs才出現,這樣新構造的ih₂m就會按照響度序列音節化成ih₂m̩,從而給出ya,然後再重新加上了賓格後綴-m

另外屬格按照macdonell那本書裡的形態就應該是短元音,這確實可以由íh₂es給出

vr̩kīs型-ī變格看起來本來應該是acrostatic

這張圖里的這些降調明顯指示它其實是í加上格後綴縮和出的,實際上就是í-ās í-ā í-ām這樣來的

與格-yé不是降調是規則的,因為e本來是-ai̯,而í-ai̯按照梵語的規則會變i̯ái̯,而本來的ái在梵語就是會變成é而不是è

單數賓格則到了最有意思的地方,現在我先給出devī的情況


devī的情況是īm,這很規則而且和ā變格平行,vrkīs型卻是iam

我當前的看法是vrkīs應該是一種晚期才出現的變格法

這樣我們可以如下解釋:本來ih₂m變成īm的音變已經完成,此時vrkīs才出現,這樣新構造的ih₂m就會按照響度序列音節化成ih₂m̩,從而給出ya,然後再重新加上了賓格後綴-m

另外屬格按照macdonell那本書裡的形態就應該是短元音,這確實可以由íh₂es給出

而複數主格-yàs看起來可以由í-as<íh₂es這種常規的構造給出,早期吠陀似乎是devī的複數主格只有-īs,vrkīs只有-yàs,好處在於這個複數主格的重音還和單數屬格平行,鑑於這二者從產生開始就應該完全一樣

另外這種無ablaut重音固定的形態或許本身就能指示它是晚期PIE時期產生的,一般來說應該是越早的東西ablaut越多

實際上還有另一個好處:根據我之前的理論zhuanlan.zhihu.com/p/65 ,eh₂和ih₂這兩個變格中單數主格的s消失是類推導致的,如果vrkīs很早就存在了,那麽很難理解為什麼它沒有失去單數主格的-s,更別說考慮的eh₂和vrkīs都沒有ablaut而devī有,反而本來vrkīs和eh₂更parallel ,更有可能發生一樣的類推,把它解釋為此類推發生之後才構造的因此自然有默認的s就很方便了

编辑于 2023-09-22 15:16・IP 属地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