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艺术之家

千年护墓之神,镇墓神兽竟是人面

如果有妖魔鬼怪或盗墓者侵扰,如何驱散或吓走他们,在古代中国曾出现了一种造型独特的墓葬器物——镇墓兽。它的形象怪诞抽象,构思谲诡奇特,带着强烈的神秘感和浓厚的巫术神话色彩。它们出现在中国古代墓葬中,总给人以恐怖、神秘的感觉,更有意思的是,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它们还被传到了西域。

  1972年7月,在位于吐鲁番地区的阿斯塔那墓葬群,新疆考古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发掘时,突然发现墓葬门口蹲着一只半人身高的“怪物”,后经过一番调查研究,才知道这是镇墓兽。

  这尊镇墓兽的脸类似人的“国字脸”,粗眉弯曲、两眼圆睁、鼻梁直挺,它浓密的胡须,尤其是络腮须微微上翘,使它整体看去像是一位面带微笑的胡人,又像是头戴武士帽的武士。但奇怪的是,它的身体却像一只蹲坐在地上的动物,全身是黄、白、蓝和橘黄色的豹纹,它前肢直立、后肢曲卷,身后还有一条细长的尾巴,从臀部绕到脊梁上,难以分辨是人还是动物。

  无独有偶,类似这样人面兽身的镇墓兽,先后在此墓葬群挖掘出土了两尊。一尊是有名的彩绘天王踏鬼木俑,它身披盔甲,脚踏一只小鬼,浓眉倒立、双目圆瞪,左臂高高举起,仿佛正在怒斥着什么,动作和形象威风凛凛。另一尊则面目狰狞、双眉倒立,一对“猪耳”侧立着,脸上夸张和扭曲的表情仿佛要吃人似的,让人看着心里有些害怕。

  这种人面兽身的镇墓兽,记者今年初在陕西、甘肃、宁夏、河南的一些博物馆考察时见过不少。特别是在西安博物馆,它们数量不少,样子也很多,似人非人、似兽非兽,让人感到奇特、怪诞,不由自主地想到与中国相隔甚远的埃及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像。

  从神话学角度上看,人类文明历史经过了动物崇拜、人兽同体、神人同形的发展阶段,大约在原始社会及奴隶社会早期,人们心目中神的形象,大部分是人首兽身或兽首人身,埃及的狮身人面像正是这个时期的产物。而中国的情况则不同,因考古和历史资料的缺少,很难准确地说清楚人兽同体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据考证,中国古老黄帝蚩尤等先祖最初皆为兽形,直到宋代人首蛇身、人首龙身、人首鱼身的怪俑还出现在墓葬里,镇墓兽逐步从兽形向人形演变,与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规律是一致的。从这个角度,专家推断镇墓兽与狮身人面像在人兽合体这一阶段的相似,应当有着内在的必然性。

镇墓兽是我国古代墓葬中常见的一种怪兽;有兽面、人面,鹿角,是为镇摄鬼怪、保护死者灵魂不受侵扰而设置的一种冥器。《周礼》记载说,有一种怪物叫魍象,好吃死人肝脑;又有一种神兽叫方相氏,有驱逐魍象的本领,所以家人常令方相氏立于墓侧。以防怪物的侵扰,还说这种方相氏有黄金色的四只服,蒙着熊皮,穿红衣黑裤,乘马扬戈,到墓圹内以戈击四角,驱方良、魍象。方良亦为危害死者的恶魔,人们就借助方相氏的力量来驱赶它们,所以有学者认为,使用镇墓兽的习俗,就是出“方相氏”的传说演化而来的。也有人根据早期镇墓兽头上的双角推测,镇墓兽应与“辟邪”或“灵神”、“士伯”等行关。


木雕双头镇墓兽

镇墓兽在楚地出现后,向外流传,后来各地都出现了镇墓神物,五代以后逐步消失。 木雕双头镇墓兽是楚墓镇墓兽造型中最为怪诞、最为壮观的一件,似人非人、似兽非兽,给人一种狰狞恐怖的感觉。

镇墓兽最早见于战国楚墓,流行于魏晋至隋唐时朗,五代以后逐步消失。镇墓兽的制作,早则为木、骨质,陶质极少、以后主要为陶质和唐三彩。金属和石制品极为少见。

各个时期都有兽面镇墓兽也就是中国的狮身人面像

  1972年那次考古,除了人面兽身镇墓兽外,新疆考古工作人员还在阿斯塔那墓葬群发掘出了另一种形象的镇墓兽,它就是兽面镇墓兽。

  兽面镇墓兽最典型的是一件叫“虎头豹身”的镇墓兽。它的头是虎头,虎口大开、獠牙外露、怒目圆睁,蹲坐在地上,身上插着6根木要翅,好像要腾飞而起的样子。仅从动作和表情看,它和很多镇墓兽一样,都是蹲坐在地上,一副青面獠牙的样子,表情狰狞。但仔细看,它更能显示出多种动物的一种组合态。

  它有着威猛的虎头,黄、白、橘色的豹身、尖耸的狼耳、坚硬稳固的牛蹄、狡猾的狐狸尾巴,将这多种动物最擅长的本领组合在一起,可见当时人们是多么用心良苦。老虎是百兽之王,可以震慑小鬼小怪,守卫墓主人的安宁。豹子身体矫健敏捷,跑得最快。狼的耳朵听力十分发达,牛是人类最为忠实的朋友,一心一意守卫在墓主人的身旁。狡猾的狐狸机智多谋、八面玲珑。最有意思的是,这尊镇墓兽的背部还有一双大眼睛生动传神,和狼耳一起,可谓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随时调动全身的动物之“最”,抵挡一切来犯之敌,显示出一种雄视万方、谁与争锋的无敌气概。

  这种兽面镇墓兽在全国多个地区均有出土,更有意思的是,在位于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境内江陵天星观1号墓出土的一尊战国时期镇墓兽是个双头。两只龙头的曲颈相连、巨目圆睁,长舌伸到颈部,龙头上各插一对巨大鹿角,四只鹿角“枝丫横生”、虬曲盘错,加上镇墓兽身体上绘有各种云纹、几何形方块等,使整个镇墓兽的形象看上去极为奇异、荒诞和神秘。据说,这尊镇墓兽是楚墓镇墓兽造型中最为怪诞、最为壮观的一件。

  镇墓兽是我国古代墓葬中常见的一种怪兽,是为震慑鬼怪、保护死者灵魂不受侵扰而设置的一种冥器,有人面、兽面、鹿角等各种形象。据《周礼》记载,有一种怪物叫“魍象”,它好吃死人肝脑,还有一种神兽叫“方相氏”,有驱逐“魍象”的本领,所以人们喜欢将“方相氏”立于墓的两侧,以防怪物的侵扰。还有人说“这种"方相氏"蒙着熊皮,穿红衣黑裤,纵马扬戈,到墓穴内以戈击四角,驱"魍象"”。于是,人们就借助“方相氏”的力量来驱赶鬼怪和“魍象”。所以,有学者认为,镇墓兽的习俗是“方相氏”的传说演化而来的,也有学者根据我区早期双头镇墓兽头上的双角推测,镇墓兽应与“辟邪”、“灵神”、“士伯”等相关。

  自古以来,中国人习惯将墓主人生前喜欢的金银财宝等放在墓中,让墓主人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享用,由此引来了诸多的盗墓贼,挖开墓葬、盗走财宝,打扰了墓主人的安宁。于是,镇墓兽便有了另一个作用,那就是震慑和吓跑盗墓者。据史载,曹操为解决军费缺少曾特设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指使部下大掘汉梁孝王刘武的陵墓。《水经注疏》记有:“操发兵入砀,发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宝数万斤。”据说,曹操仅凭这一次盗掘所得的财宝,就养活了手下全军将士3年有余,可见其盗得财宝之巨。直到今天,中国盗墓现象依然屡见不鲜,尤其是现代社会贪婪、疯狂的物欲已经使人们早已不顾什么神力意念,尽管人们将动物之“最”汇聚于镇墓兽一身,仍挡不住盗墓者的疯狂之举。其结果是镇墓兽经常被盗掘,加上现代殡葬方式从土葬变为火葬,镇墓兽便慢慢消失了。

  我国最早出土的镇墓兽是在战国时期,并流行于魏晋至隋唐时期,五代以后逐步消失。至于镇墓兽的制作,起初是木质、骨质、陶质的,以后陶质和唐三彩材质的才慢慢多了,但金属和石制品极少。同时,这种墓葬习俗最早流行在中原地区,后来,慢慢传到了西域,在吐鲁番地区比较盛行,显示于埋葬着汉、车师、突厥等各个族群的古代高昌王国城乡居民的公共墓地——阿斯塔那古墓群。


  漫漫历史长河中,镇墓兽并不是什么稀奇之物。不过,墓葬里放置什么样的镇墓兽,随着历史的演变,慢慢有了严格的身份等级区分,一般情况下,大都是当地有显赫地位的人才能使用。至于其制作的材质,记者今年初到河南、陕西、甘肃等地考察过,发现内地出土的镇墓兽大都是陶质和唐三彩的,而阿斯塔那墓葬群以泥塑和木俑为主,这大概和新疆少雨、干燥的气候条件有关吧,材质简单、就地取材,方便于长久保存。



  阿斯塔那墓葬群出土的镇墓兽,带给西域的不仅是奇异的形象和神力的意念,更多的是多元的文化尤其是中原地区的墓葬文化,让生活在西域的汉人和更多族群的人,生前和死后都在同样一种精神意念中生活,让他们在死后能享受平静。



唐代 彩绘镇墓兽

《周礼》记载说,有一种怪物叫魍象,好吃死人肝脑;又有一种神兽叫方相氏,有驱逐魍象的本领,所以家人常令方相氏立于墓侧,以防怪物的侵扰。还说这种方相氏有黄金色的四只服,蒙着熊皮,穿红衣黑裤,乘马扬戈,到墓圹内以戈击四角,驱方良、魍象。方良亦为危害死者的恶魔,人们就借助方相氏的力量来驱赶它们,所以有学者认为,使用镇墓兽的习俗,就是出“方相氏”的传说演化而来的。

唐代人面兽身镇墓兽

唐代三彩兽面人身镇墓兽

唐代彩绘镇墓兽

唐代三彩釉陶镇墓陶兽

唐代彩绘龙角镇墓陶兽

唐代彩绘人面兽身镇墓兽

镇墓兽应与“辟邪”、“灵神”、“士伯”等相关。从考古发现的情况考察,镇墓兽最早见于战国楚墓,流行于魏晋至隋唐时期,五代以后逐步消失。

北魏陶镇墓兽

春秋陶镇墓兽

彩绘人面镇墓兽

上图这件镇墓兽有点吓人,出自西魏时期,1977年出土于陕西省汉中市崔家营,高37厘米,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这件镇墓兽有着人的面孔,狮子的身躯,造型上的独特表征,与相隔甚远的埃及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像有着某些相似之处。从神话学角度上看,动物崇拜一般是史前社会的伴生物,而人兽同体阶段大致在原始社会及奴隶社会早期,诸神的形象多为人首兽身或兽首人身。

宁夏考古人员在宁夏中南部古墓群中,也出土了彩绘人面镇墓兽。

发布于 2018-09-21 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