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特曼、咸蛋超人、超人力霸王傻傻分不清

奥特曼、咸蛋超人、超人力霸王傻傻分不清

副标题:一套作品,三地译名

前阵子一位Twitter的朋友在时间线上说了一件趣事,大意说一内地人跟香港人聊特摄,内地人说奥特曼的第几集怎么怎么经典,对面的香港人听得一头雾水,说没看过。然后反问了句:「你看过咸蛋超人吗?」

这种因为译名不同而闹出的笑话还真是经常遇见的。突发奇想,写点关于我所知道的「一套作品,三地译名」的奇特现象。

☆☆☆☆☆☆

奥特曼这个名字在中国内地估计没人不知道,不明白的。虽然应该很多人都知道,但不免其俗说一下奥特曼的原名到底是什么意思。

奥 特曼的日语原名字写作「ウルトラマン」,也就是英语的「Ultra man」。根据一般说法,之所以取这个名字是因为想这个特摄英雄角色能媲美(甚至超越)美漫超人(Super man),因此就用了意思相似但气势更强一点的「Ultra」。当然了,其实在奥特曼开播之前就已经有一套叫《ウルトラQ》的特摄节目了,而且严格来说这 套节目还是奥特曼的前身,说制作组只是沿用以前的名字也应该有可能的。

奥特曼在 台湾的译名为「超人力霸王」,充满八九十年代的通俗翻译风格。其实台湾译名从中文的角度看还挺有味道的,虽然跟后来我们对奥特曼的风格理解相差十万八千 里,但在二三十年前,这样翻译其实很亲切,一般使用中文的普罗大众都能轻易理解。当然有些读者可能会说「奥特曼根本就不是霸王呀!」,但同样「变形金刚」 的原文「transformer」就完全没有「金刚」二字,那个年代的译者更多的不是还原作品本身的意境,而为了让观众更容易马上注意到片名。毕竟那时候 还不是网络世代,对于信息的流通还相对闭塞,没人懂也没人会在乎片中的科幻人物是否跟中文译名中的神话色彩是否一致。

比较有意思的是港版的「咸蛋超人」。在这里我要更正读者们的固有概念,那就是「咸蛋超人」从来都不是官方正式译名,他充其量是个民间的叫法。 奥特曼在香港的正式译名是「超人」,一般场合上为了和美漫的超人区分,会具体说出那个奥特曼的名号,比如「超人迪加」。至于「咸蛋超人」这个昵称,其实也 是民间的一种幽默表达方式。究其原因,老昭和系列奥特曼的眼睛造型像极了一颗咸蛋对半切开,当时的香港普罗民众很自然地就附会上去。比较出名的是周星驰电 影《破坏之王》,里面就有提到「咸蛋超人」这个名字,至于是不是这个称呼的源头倒无法考证了。

谁叫你脸上贴着两颗咸蛋

其实造成「一套作品,三地译名」的特殊现状,很大原因是在于这些作品引进的时候两岸三地 并没有沟通(因为有些地方根本就没引进),译名就变成了各自发挥。而内地、香港、台湾都因为种种原因发展出自己的独特文化,因此在翻译的准则和风格上又会 不同,导致一开始那个明明是谈同一套作品却互相不知道对方在说什么的笑话。

随着 近年来的全球化策略,许多作品开始统一译名,或者各地官方译名同时存在并行不悖。前者莫过于《哆啦A梦》,后者莫过于《机动战士GUNDAM》系列。《哆 啦A梦》在三地曾经拥有许多译名,像《小叮当》《叮当猫》《机器猫》等等。甚至连剧中人物名字都各自有各自的版本。现在日方已经统一中文译名,虽然使用起 来少了些情怀,但至少都知道对方说的是什么了。

《机动战士GUNDAM》系列则 是并行译名。在香港叫做《机动战士高达》,在台湾叫做《机动战士钢弹》,在中国大陆叫做《机动战士敢达》。比较有意思的是,其实中国大陆原本也打算按照港 版的译名统一叫《机动战士高达》,但据说「高达」的名称早已注册了,无奈之下Bandai只能改成「敢达」,形成了三地三个译名的状况。

☆☆☆☆☆☆

通常来说,因为中国内地和台湾主要使用的都是以民国国语为基础的现代中文,因此理论上两地的翻译应该会相对来说接近一些,而和使用粤语为母语的香港则距离远一些。然而实际的情况是由于种种原因,某些老作品的中国译名反而更向香港译名靠拢。比如下面这两位:

其实这两位还影响了后来的日本超级机器人文化,碍于主题所限只能按下不表,以后有机会再谈。

左边那位的就是鼎鼎大名的阿童木,手塚治虫笔下的经典人物。《鉄腕アトム》在国内其作品 译名定为《铁臂阿童木》,而在香港则是极为接近的《小飞侠阿童木》,但台湾版则是完全不一样的《原子小金刚》。两种译名对于原文来说一个点出了名字,一个 点出了属性,也很难说哪一个更好。(好坏与否这里不是讨论重点)

右边的大怪兽则是前阵子才被好莱坞拍了新版本的大怪兽哥斯拉,摧毁日本无数遍,最后反而变成日本守护神的经典特摄怪兽形象。关于祂的事情其实有很多东西可谈,比如说祂最早承载的是日本人对核爆的恐惧和发泄。不过本文主要是谈翻译这些只能割爱不谈了。

惯 例先说说哥斯拉的日语原名。哥斯拉原文写作ゴジラ,英文写作「Godzilla」。名字的原意是由两个日语词汇组成,一个是「ゴリラ」(猩猩),另一个是 「クジラ」(鲸鱼),因此「哥斯拉」这个名称就是寓意「一头体型如鲸鱼般巨大,却有着猩猩般武力的怪兽」。因此别看哥斯拉是头像是蜥蜴或恐龙的大怪兽,实 际上最早的脸型设计是更接近猩猩的,只是后来蜥蜴化现象越来越重,甚至某些时候脸型还有点像猫……

哥 斯拉这个译名最早是港版的说法,台湾的译名是「哥吉拉」。其实日语假名的「ジ」发音的确是对应国语里的「ji」,因此「哥ji拉」之类的译名是比较准确 的。而且「斯」这个字在粤语发音是「si」,跟「ji」也差了一点点,并不是很准确对得上。为什么港版译作「哥斯拉」,这点我所知甚少,这里就解释不了 了。

究其原因,我认为这些老作品的国内译名大多顺从港译,原因在于这些作品开始 在华文文化圈流传之际,正是香港经济腾飞的阶段。这些老作品的国内观众,许多都是通过香港的电视或者书籍之类获知的,又或者由广东这边的观众先看了港版再 口口相传告诉内地的观众,于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港译占优的现象。而台湾由于一海之隔,加上政治环境原因,即便翻译逻辑上和内地较为接近,却反而比较少顺从 台译。

☆☆☆☆☆☆

说到「一套作品,三地译名」的最严重作品,莫过于上面提到的《变形金刚》。但这里要说的不是作品本身的名称,而是片中的机器人角色名称。里面某些角色甚至同时拥有英、日、中、港、台 5个不同的名字!简直就是译名大批发……

其实《变形金刚》的译名如此混乱繁杂也不是毫无原因的。因为本身「变形金刚」这个品牌就是个超级混血儿。

惯例先说说变形金刚的历史。不过这次请出台湾资深科幻研究专家「难攻博士」为我们讲解(呼,省力了不少)。

很 久以前,日本有家叫做TAKARA的玩具商,企图引进一种名为「G.I.JOE」的美国大兵洋娃娃卖给日本小孩。孰料市场对这种「男芭比」反应冷淡异常, 就算改头换面搞成「变身人造人」(Henshin Cyborg)也激不起购买欲…TAKARA一怒之下,惩罚所有公仔缩成十公分大小,并以「小人」(MICROMAN)之名羞辱他们──不料,这些「微星 小超人」居然广受欢迎,跌破TAKARA大神眼镜![鬼冢按:管MICROMAN叫小人…当心被冯翊纲K死…]
这 些小小公仔非常适合让小孩摆书桌上看、带学校里玩,简直一世风靡!当然啦,想让小男生们继续沈迷在「科幻家家酒」当中,除了找名家绘制漫画丰富背景故事之 外,生产「家家酒道具」更成了必要手段──想象这些从遥远「微星」落难地球的先进外星人,如何跟小男孩同住一个屋檐下,平时将自己「伪装」成玩具公仔,捡 破烂「改造」为秘密基地──这…这可是每个男孩心中的秘密花园哪!于是乎,周边产品持续翻新大卖,时间是1980年初…
不 错!1980年初,正是日本超级机器人「变形/合体」火红疯狂的时代。TAKARA像挖到宝般[鬼冢按:其实TAKARA这字本来就是『宝』的意思…], 从替《微星小超人》设计许多「掩护伪装物」得到灵感,开辟了另一条专以「变形」为主的产品线,称为《戴亚克隆战斗队》(DIACLONE)──在这场人类 打异形的虚拟战争中,双方都发挥了「伪装变形」的绝技:地球军设计了许多如「好折凳」般平时隐藏杀气的先进武器(例如汽车、飞机);异形兵则选择了非我族 类虫鱼鸟兽(例如昆虫、恐龙)作外型掩体──别说点子太疯狂,您老要有点赤子之心,就该明了这将「变形」加上「伪装」的概念可说是玩具设计史上绝妙突破 呀!

★《戴亚克隆战斗队》里的战斗拖车VS《微星小超人》中的手枪铁人→日后在《变形金刚》里居然成了捉对厮杀一战数十年的死对头,令人始料未及…

(最近bilibili上有人找到这两个玩具当年的广告,简直就是时代的眼泪……)
历 史有趣,风水轮回…《戴亚克隆战斗队》的大成功,回过头来让TAKARA在1983年的《微星小超人》新系列中,创造了称为MICRO CHANGE的新玩意,让日常生活用品也一一上演起「伪装秀」:照相机、显微镜、录音机、录音带…最后甚至连手枪都变成机器人![鬼冢按:手枪算是日常用 品!(O_o!!!)] 这下可好,抢购热潮已不是「激烈」两字足以形容啦~
更 扯的「后座力」还在后头:当初始作俑者「男芭比G.I.JOE」的美国母公司HASBRO[鬼冢按:孩之宝,又一个『宝』…] 回头注意到这堆一夕爆红洛阳纸贵的「变形玩具」;而日本TAKARA也有意进军庞大的海外市场──「美日双宝」一拍即合联手出击,于是,这影响世界数十 年、累积产值数十亿的《变形金刚》大军团,就这么降临在太阳系第三行星上头……

由于以上这段历史,再结合上面说中港台文化之间的差异,于是造就「一个角色,五套名字」的奇葩状况了。比如《变形金刚》的男一号主角,他的名字就有以下的版本:

英文名称:Optimus Prime

日语名称:コンボイ(Convoy)

中国译名:擎天柱

香港译名:柯柏文

台湾译名:柯博文

好在台湾译名和香港译名只有一字之差,否则端出去肯定没人知道原来这些名字说的都是同一个角色……

日 版变形金刚由于很多角色都是TAKARA之前就已经有玩具名称,为了日本观众快速认识因此很多角色都是用了玩具的名字。香港和台湾的译名比较多音译,导致 因为发音系统的不一样而译名不一样。国内则意译成分很重,完全跟原文脱离。因此《变形金刚》的译名就变成了现在这样又乱又杂。TAKARA和孩之宝或许也 知道要统一这些译名很困难,因此也就完全不解决,直接各地有各地的习惯,不强求统一。好在现在的变形金刚新系列的译名会互相参考,混乱的情况相对以前而言 少了一些。

下面还列出一点中港台三地的变形金刚角色译名,大家可以看看自己究竟是看哪个翻译版本长大的。

格式:中——港——台

Optimus Prime:擎天柱——柯柏文——柯博文

Megatron:威震天——麦加登——密卡登

Ratchet:救护车——力捷——飞轮

Starscream:红蜘蛛——星星叫——天王星

Brawl:吵闹——喧哗——轰天雷

……

其他的族繁不及备载……

发布于 2015-10-14 2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