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博科普∣齐云山上的脚印

地博科普∣齐云山上的脚印

在齐云山小壶天,您可以看到一些奇怪的印迹,形状像手掌,大小也差不多,当地百姓都盛传这是张三丰练功时留下的手印,很多游客慕名而来,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还引起了古生物学家的关注,这些印迹究竟是什么呢?

随着研究步步深入,“手印”的神秘面纱终于被揭开了:7000万年前,一群恐龙在这自由生活着,它们沿着同一个方向走动,可能是去散步,也可能是去喝水或者游戏,抑或是追寻着猎物的踪迹,想要饱餐一顿。可它们一定不会想到,这些日常活动居然会被大地记录下来,斗转星移,成为现在您看到的“手印”,没错,这些印迹正是兽脚类恐龙的脚印化石,林林总总,将近有60个。可是,另一个疑问随之出现了:兽脚类脚印一般都是三个趾头伸向前方,这里怎么会出现手掌形状的呢?实际上,这里的脚印化石格外多,又比较集中,很有可能就是一些恐龙跟着队伍前进,恰好踩在了前面的脚印旁边,有些重叠,机缘巧合,才会让人联想到手印。

一批又一批研究团队先后来此调查,试图解读大地记录下来的秘密,恐龙脚印怎么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呢?原来,一般情况下,恐龙的脚印很难保存下来,如果地面太干硬,恐龙走过以后只能留下浅浅的印痕,很快就会消失;地面太软,含水量高,脚印很快就会被埋没。更重要的是,印有脚印的层面还要及时被外来沉积物所覆盖,天时地利缺一不可。也正因如此,保存这么完整,数量这么庞大的齐云山恐龙脚印化石才显得格外珍贵。

不仅如此,由于从总体地层面貌上看,脚印化石是原地保存的。通过它们,就能更准确的了解当时的古环境和古气候信息,还能部分再现当年恐龙活动的场景,研究恐龙脚印,就像警察侦破案发现场一样:从脚印的大小,能推断出恐龙个体的大小和相对年龄;看脚印的深浅,可以推测出恐龙的重量和沉积环境;通过脚印的步幅还能算出恐龙的行进速度。

现在齐云山已经发现了2种不同类型的恐龙脚印化石,加上附近区域发现的恐龙骨骼和蛋化石,不难推测咱们安徽曾经很有可能是一个恐龙乐园。这些远古信息,在自然资源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结合今日面貌,就能更好的描绘出这片土地宏伟的地质变迁画卷。

发布于 2020-07-17 0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