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小团圆》?

很少看见关于此书的评价,心里很疑惑 这是三年前的问题了。今天看到还有人在回答,被触动,觉得十年,三十年之后还有人回答这个题目吧。
关注者
700
被浏览
416,864

82 个回答

本文不敢说是对《小团圆》的评价,只能说是一篇读后感吧,试图梳理一下《小团圆》的主要内容,重点是对人物关系的整理——但只是对九莉家族人物的整理,不包括之雍、燕山以及与之相关的人物,因为张爱玲、胡兰成(以及胡兰成一生中的诸多女人)、桑弧等人的八卦已经被扒得比较清楚了,网上随便百度一下就可以了解一个大概。当然,由于张爱玲是名门之后,亲生父母以及继母的家族史在网上也不难查到,我这里只是结合网上的公开信息整理一下(所有涉及张爱玲家族人物的照片,均来自于张爱玲晚年出版的《对照记》)。


以下正文属于又臭又长的类型,先在这儿写个目录:

一、小团圆各章节主要内容梳理,重点是第三章、第六章涉及到的各家族人物关系

二、蕊秋的诸多情人

三、九莉家里的主要仆人

四、其他一点读后感:意识流、人名、以及前后呼应


一、小团圆各章节内容

小团圆是一部非常意识流的作品,各章节所叙述的主要事件并非按照真实事件的发生时间先后编排,将张爱玲年表与小团圆的故事简单对应如下:


-

1、第一章、第二章

1976年4月28日宋淇给张爱玲的信里说“(《小团圆》)第一、二章太乱,有点像点名簿,而且插写太平洋战争,初期作品中已见过……”确实这就是前两章给读者的感觉。乱七八糟,简直读不下去(其实读后面的章节也经常有这种感觉=。=)。

不过这段生活对九莉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段人生:九莉本来是准备去英国读书,奈何欧战爆发;到香港读书,成绩优异,拿到了安竹斯先生给的奖学金,正骄傲得不得了,钱被母亲赌钱输掉了;赏识九莉的安竹斯先生在战争中身亡;学校赶在日军到来前销毁了所有的文件,九莉优异的成绩当然也就灰飞烟灭,用书里的话就是“一世功名付之流水”。

(写到这儿觉得:九莉你是有夺点儿背…………)

第一章写明九莉对母亲的感情正式走到尽头:蕊秋赌钱输掉了九莉的奖学金,“一回过味来,就像有什么事结束了。不是她自己作的决定,不过知道完了,一条很长的路走到了尽头。”

第二章是九莉亲历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她经历了饥饿与炮火等危险,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孤独:

“我差点炸死了。一个炸弹落在对街,”她脑子里听见自己的声音在告诉人。告诉谁?难道还是韩妈?楚娣向来淡淡的,也不会当桩事。蕊秋她根本没想起。比比反正永远是快乐的,她死了也是一样。

差点炸死了,都没人可告诉,她若有所失。


很难想象,一个21岁正在读大学的姑娘,在战争中经历了死里逃生,却不知道该对谁说——自己的亲生母亲根本就不是候选人,亲姑姑呢“不会当桩事”,闺蜜不care,难道去告诉带自己长大的老妈子?这样的心痛,书里只是淡淡地说一句“若有所失”。



-

2、第三章

第三章主体是回忆家族生活,对应张爱玲8岁时一家从天津搬到上海之后的生活,主要人物除了九莉自己家里(盛家),还有九莉母亲家族(卞家)、表大爷家族(竺家)、后母家族(耿家)。

(1)盛家

盛九莉祖父母这一家的关系相对比较简单:九莉的祖母,书里的“老太太”,原型是李鸿章的女儿李菊耦,祖父原型是张佩纶,李菊耦是张佩纶的第三任妻子,前两任妻子都已经去世,第一任妻子留下一个儿子(张志潜),李菊耦生有一子一女,儿子(张志沂)即是《小团圆》里的乃德,女儿(张茂渊)是楚娣。张佩纶这三个孩子的年龄差距很大,张佩纶去世的时候,张志潜24岁,而张志沂才7岁,张茂渊2岁。

乃德和蕊秋结婚后有一子一女,女儿盛九莉,原型即是张爱玲本人,儿子盛九林,原型是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九莉在小时候过继给大房伯父,即过继给自己父亲同父异母的哥哥,因此九莉从小称呼乃德为“二叔”,称呼蕊秋为“二婶”。当然后来乃德、楚娣与大房因为遗产分配问题彻底闹翻,也就不再提过继这事儿了,但九莉“二叔”、“二婶”的称呼却始终没有改。后来乃德蕊秋离婚,再后来乃德又娶了第二任妻子翠华,九莉管乃德叫“二叔”,管翠华叫“娘”(他们一家子人都不觉得别扭么…………)。

↓这是张爱玲祖母十八岁时候的照片


↓这是张爱玲祖父母的照片

↓这是张志潜(张爱玲大伯)、张志沂(张爱玲父亲)、张茂渊(张爱玲姑姑)的合影

(姑姑小时候好萌XD)


《小团圆》里也提到过九莉的伯父,乃德与楚娣同父异母的哥哥,楚娣称其为大爷(注意不是竺家的“大爷”),说大爷中过举,大爷在电影里看到接吻就捂着眼睛,大爷瞒着大妈纳家里的丫头来喜为妾,骗大妈说把来喜给人了,大妈还给置办嫁妆,来喜生了儿子大爷还告诉大妈。其实亲戚、佣人都知道这些事,过年的时候乃德还让孩子们去来喜那里拜年,从头到尾只瞒着大妈一个人(…………你们有钱人真会玩)。


↓这是张爱玲幼年的照片


↓这是张子静幼年的照片(正如张爱玲在散文里面说的:弟弟生得很美而我一点也不)



↓这是张爱玲、张子静幼年的合影


乃德分到了非常丰厚的遗产,乃德的两任妻子蕊秋、翠华都说乃德有钱。乃德有钱不假(按照我这种工薪阶层的眼光看,乃德分到辣么多的田地、房产、股票、金银珠宝、古董古玩……就是一个大财主有木有!简直够我家这种消费水平座山吃空吃十辈子的了……)然而乃德挥霍得太厉害了,赌钱、娶姨太太、抽大烟……九莉长大了想要出国读书,乃德负担不起,却不说自己没钱,在九莉继母的挑拨下找了一个“九莉在外过夜没有事先征得继母同意”这样的借口殴打九莉,打完了又把九莉关了禁闭,最后九莉自己逃离了父亲的家,投奔自己的生母蕊秋。


(2)竺家

《小团圆》里的竺家在现实中的原型就是李鸿章家族。竺氏家族相关人物原型如下(这个图是我自己画的,画得好累):


第三章从“回国那天”开始,就是从1928年张爱玲的母亲和姑姑回国开始讲起,初回国时九莉家里维持了一段时间相对平静甚至是温馨的生活——中午九莉一家四口再加上姑姑一起吃饭,下午不时有竺家的亲戚来做客。

竺家的表大爷原型就是李鸿章长孙李国杰,同时也很容易看出这位表大爷是《小艾》里面的五老爷席景藩,此外他还是《金锁记》里面的大爷,只不过在《金锁记》里戏份不多。竺家表大妈是《小艾》里面的席五太太,绪哥哥则是寅少爷。《小艾》主人公小艾的经历,似乎是《小团圆》里面表大爷的三姨奶奶的丫头的故事:

“绪哥哥是三姨奶奶的丫头生的,”楚娣说,“生了下来三姨奶奶就把她卖到外埠去了,不知道卖到哪里去了,孩子留下来自己带,所以绪哥哥恨她。

《小艾》形容寅少爷说“是个城府很深的人”,《小团圆》里面也说“绪哥哥看他不出,真是人不可以貌相。”——这里说的是绪哥哥的私生活,他本是和楚娣曾经有过一段感情并且发生了关系,后来又和二房维哥哥的妻子维嫂嫂发生了关系。。。

每一段感情都可以用“不伦之恋”来形容


楚娣为了绪哥哥付出了很多——表大爷因为贪污被免去公职并且被公诉,楚娣为了帮助绪哥哥解救父亲,和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书里的大房)打遗产官司,和大房撕破脸皮;后来因为乃德倒戈而败诉,楚娣就此和同父同母的亲生哥哥乃德关系破裂;楚娣为了做投资赚钱,赔光了蕊秋的法币,虽然后来也还上了,但是基本搞砸了和蕊秋的关系;表大妈知道楚娣和绪哥哥好,也十分生气,对楚娣“有时候连说话声音都难听”;族里的一个二哥哥为了这件事见面都不理楚娣……楚娣把自己在家族彻底搞臭,然而在蕊秋眼里绪哥哥其实只是为了利用楚娣,甚至九莉也觉得绪哥哥后来和维嫂嫂好只是为了摆脱楚娣。

两个人最后的收尾是绪哥哥回到北方,临走时楚娣和他“讲开了,还是感情很好的朋友。不讲开,心里总是不好受。”


↓这是张爱玲姑姑张茂渊






(3)卞家

第三章里也写到九莉的舅舅家,原型是黄氏家族,书里即是卞家。

九莉母亲蕊秋的原型是黄素琼,其祖父黄翼升曾经和李鸿章一起在曾国藩麾下领军,当时二人根本不知道日后自己的孙辈会结为连理(然后又离婚)。

黄素琼是遗腹子,其父黄宗炎逝于外地任上。父亲一死,本家的亲戚就立刻要来分家;当时黄宗炎的姨太太有孕,必须要生下来一个男孩才能继承家产,于是就托一个女佣买了个男婴来。及至姨太太生产,不成想生下来当真是个女孩,于是连同买来的男婴对外宣称是龙凤胎。这个男婴即是黄素琼的弟弟黄定柱。

这段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是《小团圆》里面的版本,2003年出版的《我的姊姊张爱玲》中,74岁的张子静讲述的是另外一个版本:不是买来的男婴,就是亲生的儿子,在黄素琼落地、全家陷入绝望之时,产婆在屋里叫到“不要慌,里头还有一个!”

结合《小团圆》全书来看,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是事实,是九莉读大学时蕊秋私下告诉她的,而张子静的版本是公开的、整个家族都认可的版本——毕竟需要保证黄定柱作为继承人的地位,如果把买来一个男婴继承家产这种事情是大肆宣传,买来男婴也就没有意义了;而且据蕊秋说,连九莉舅舅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世。

《小团圆》里说到九莉知道很多家族的内幕而九林却不知道:

她弟弟楚娣就说他“贼”——用了个英文字“sneaky”,还不像“贼”字带慧黠的意味。其实九莉知道他对二婶三姑一无所知,不过他那双猫儿眼彷佛看到很多。

暂且不论究竟哪个版本的故事是真,从张爱玲张子静姐弟二人对这段历史的讲述来看,张爱玲确是知道很多弟弟不知道的消息,姐姐知道了也不告诉弟弟,直到弟弟七十多岁了,仍然有很多事情被蒙在鼓里。


↓这是张爱玲母亲小时候的照片


张爱玲以前的小说《花凋》即是以舅舅家为原型,《小团圆》里九莉的舅舅家也可以看到《花凋》郑家的影子:表姐妹借钱吃零食,向书摊子赊钱租书,“几位姑娘虽然是在锦绣丛中长大的,其实跟捡煤核的孩子一般泼辣有为”。《花凋》发表后,张爱玲的舅舅一家很生气,《小团圆》里也提到了此事:“有一次她写了篇东西,她舅舅家当然知道是写他们,气得从此不来往。”

↓这是张爱玲幼年与舅舅家表姐弟的合影(正中间的那个是张爱玲,五个小盆友中脸最大眼睛最小的那个/心碎。。。确实舅舅一家的孩子相貌都非常好)



(4)耿家

第三章写了蕊秋和乃德离婚,继而蕊秋独自出国。九莉知道父母离婚对自己不利,但是仍然为母亲挣脱婚姻的枷锁感到庆幸,“同时也得意,家里有人离婚,跟家里出了个科学家一样现代化”。毕竟在当时,离婚对中国人还是非常陌生的事情。

没过多久乃德娶了第二任妻子翠华,“九莉对于娶后母的事表面上不怎么样,心里担忧,竟急出肺病来,胳肢窝里生了个皮下枣核,推着是活动的,吃了一两年的药方才消退。”九莉的后母翠华原型是孙用蕃,也是名门之后,其父孙宝琦是清末大臣,晚清外交家,北洋政府第四任代理国务总理。《小团圆》写到翠华家里的事情,与张爱玲另一篇小说《郁金香》重合度很高。



-

3、第四章、第五章

第四章第五章写了盛九莉和邵之雍两个人的感情发展,并且穿插了未来九莉与汝狄在美国的故事。张爱玲和胡兰成的感情纠葛,在张爱玲的《小团圆》里有,在胡兰成的《今生今世》里面有,其间穿插的胡兰成和苏青的故事,在苏青《续结婚十年》里也能找到一点影子。现在说起来大家基本都觉得胡兰成是个浪子,一生收集了无数女人,也辜负了无数女人,其中自然也包括张爱玲。

我也是这么觉得。



-

4、第六章

第六章的主体又是回忆家族的往事。往事的地点在天津,人物主要是盛家人,原型即是张氏家族。

听到九莉背诗就流泪的“二大爷”,也是“十一爷”,原型即是张人骏,做过山东布政使、漕运总督、山西巡抚、河南巡抚、两广总督以及最后一个两江总督。

另外一家在天津的亲戚“十三爷”,即书里经常提起的“新房子”,原型是张志潭,在北洋政府任交通总长。张爱玲的父亲当时在津浦铁路局谋到英文秘书的职务,就是靠的张志潭的关系。但是张爱玲的父亲到了天津,不去上班也就罢了,还抽大烟、嫖妓、与姨太太打架,不仅弄得自己声名狼藉,还影响到了张志潭的仕途。1927年,张志潭被免去交通总长的职务,张爱玲的父亲也只好离职,并且带着家人狼狈回到了上海。


《小团圆》里乃德的姨太太叫爱老三,蕊秋出国,爱老三就搬进了九莉天津家里来住。开始的时候爱老三非常笼络九莉,用整块的新衣料给九莉做衣服,晚上出去赌钱有一次也带着九莉。在这里我非常搞不懂乃德对于爱老三的感情——一方面乃德肯定是对爱老三有好感的,不然也不会选择她当作自己的姨太太,在经济方面乃德也从来没有亏待过爱老三:乃德经常和爱老三一起出去在赌场上一掷千金,恐怕输掉的大部分都是乃德的钱,爱老三的父亲也住在乃德家里,即使最后爱老三走的时候也是带走了好几车的东西;但是另一方面,“乃德看不起她,所以特地吩咐韩妈不要孩子们叫她。”所以后来爱老三和孩子的关系也恶化了,她不再笼络九莉,九林生病了她也不闻不问。而且,我最不能理解的是,乃德自己在打吗啡针之后,逼着爱老三也要打,“在那洞窟似的大房间里追逐着,捉住她打吗啡针,那阴暗的狂欢场面。”想想实在是个又荒唐又可怖的画面,家里的女仆也小声八卦:

李妈轻声告诉韩妈她们:“现在自己会打针了。一个跑,一个追,硬给她打,”尴尬的嗤笑着。

终于爱老三也开始打吗啡针,然而两个人的闹剧还在继续:乃德和爱老三大打出手,爱老三用痰盂砸了乃德的头。十三爷(张志潭)和乃德家里的仆人一起商量了一个“釜底抽薪调虎离山”的计策:先把乃德接到十三爷家里,留爱老三一个人在家,十三爷再去乃德家里把爱老三赶走。书里说“没给(爱老三)遣散费。她大概下场很惨。”我想说:我擦那时候赶走一个姨太太(还是这种人神共愤的姨太太)还要给遣散费?

九莉小时候蕊秋就出国了,乃德是这种鬼样子,所以九莉的童年大部分时光是和佣人在一起的——不过按照九莉幼时家里那种有钱人的生活状态,即使父母都在家里安分守己,孩子还是应该由佣人来带的——书里描写了九莉幼年时和佣人一起的生活。最早的描写追溯到九莉还是婴儿的时期:

也许更早……她站在朱漆描金站桶里,头别来别去,躲避一只白铜汤匙。她的调羹呢?白磁底上有一朵紫红小花。不要这铁腥气的东西。

“唉哎嗳!”韩妈不赞成的口吻.一次次泼撒了汤粥。

婴儿的眼光还没有焦点,韩妈的脸奇大而模糊。

突然汤匙被她抢到手里,丢得很远很远,远得看不见,只听见叮当落地的声音。

“今天不知道怎么,脾气坏,”韩妈说。

她不会说话,但是听得懂,很生气。从地下拣起汤匙送了出去,居然又拿了只铜汤匙来喂她。

房间里还有别人来来往往,都看不清楚。

忽然哗哗哗一阵巨响,腿上一阵热。这站桶是个双层小柜,像向蹀廊似的回声很大。她知道自己理亏,反胜为败了。韩妈嘟囔着把她抱了出来,换衣服擦洗站桶。

这一段完全是主人公视角,全部是九莉的感官描写。很诧异九莉会记得她这么小的时候这么细节的事情,让人想起三毛的散文《但有旧欢新怨》:

如果有家人肯听我拉扯,好好的大晴天都能够给我扯到落大雨——我的记忆来自我出生的那一天——有人在说——嗳,又来了个妹妹,也好也好。我听见父亲骑着大马飞奔而来,马蹄声方才歇了,他本人的脚步静静踏入房间。我又听见有人对父亲说:“是个女孩。”——我心虚,不敢啼哭。我知道——这是父亲来世上跟我照面第一回。

——话说你们女作家都这么好记性么。。。




-

5、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

小康小姐在第七章开始出现,九莉和之雍的感情出现裂痕。后来写到之雍的逃亡,九莉乡下探望之雍。九莉下乡这部分内容在张爱玲的《异乡记》里也有体现。


-

6、第十一章、第十二章

从第十一章开始,故事的情节开始进展得炒鸡快。寥寥几笔写完了九莉与燕山的感情,突然镜头一转九莉就已经身在海外,最后的结尾与开头遥遥呼应。整本书的布局安排好像是张爱玲在《对照记》结尾处回忆自己的一生:

悠长得像永生的童年,相当愉快地度日如年……然后崎岖的成长期,也漫漫长途,看不见尽头。……然后时间加速,越来越快,越来越快,繁弦急管转入急管哀弦,急景凋年倒已经遥遥在望。一连串的蒙太奇,下接淡出。

-

二、蕊秋的诸多情人

《小团圆》里写了大量的蕊秋的情人,大部分都是外国人。很难想象蕊秋作为一个生活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女人会有如此多的情人,这些情人根据时间线大概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蕊秋离婚前,家里教唱歌的意大利人,侄辈亲戚,出国时结识的朋友——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另一类是蕊秋离婚后结识的各种人,也是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九莉离开乃德后去投奔蕊秋,蕊秋经常请朋友来吃下午茶,每到这时候九莉就抱着一大本厚重的英文书到屋顶上去看书。很难想象这下午茶就是蕊秋与情人的约会,九莉在潜意识里也是知道的,多年后回忆起来她记得“吃下午茶的客人走后,她从屋顶上下来,不知道怎么卧室里有水蒸气的气息,床套也像是草草罩上的,没拉平,一切都有点零乱。”但是当时的九莉拒绝相信,只当是没看见。

↓这是黄素琼20多岁时的照片,美女一枚

↓这是黄素琼30多岁时的照片,正如《小团圆》里九莉说“她母亲比从前更美了”。九莉对于母亲的美貌一直是非常骄傲的。蕊秋去香港大学看望九莉的时候,虽然那时母女关系已经基本趋于破裂,但是九莉仍然很遗憾暑假里的学校没有人,没人看见她美貌的母亲。


蕊秋楚娣说起蕊秋的情人并不完全避讳九莉,蕊秋出国后楚娣有时还和九莉八卦这些事,因此九莉基本都是知情的。整体说来九莉对蕊秋如此丰富的情史并没有什么负面评价,甚至是有几分同情的——“都是她爱的人。是他们不作长久之计,叫她忠于谁去?”《小团圆》的最后写到九莉还给母亲二两金子——就是把之前母亲抚养自己、栽培自己的钱都还给了母亲——有这样的内容:

在沉默中,蕊秋只低着头坐着拭泪。

她不是没看见她母亲哭过,不过不是对她哭。是不是应当觉得心乱?但是她竭力搜寻,还是一点感觉都没有。

【九莉对母亲已经彻底失去了感情,母亲第一次对着她哭,她觉得“应当心乱”,但事实上完全无动于衷。】

蕊秋哭道:“我那些事,都是他们逼我的——”忽然咽住了没说下去。

因为人数多了,这话有点滑稽?

【这句话似乎是九莉跳出事外站在第三人(旁观者、甚至是读者)的角度做出的一个评价——你那么多个情人,难不成个个都是强奸犯?】

“她完全误会了,”九莉想,心里在叫喊:“我从来不裁判任何人,怎么会裁判起二婶来?一但是怎么告诉她她不相信这些?她十五六岁的时候看完了萧伯纳所有的剧本自序,尽管后来发现他有些地方非常幼稚可笑,至少受他的影响,思想上没有圣牛这样东西。——正好一开口就给反咬一口:“好!你不在乎?”

【这一段实在是太跳跃了……我试着理解如下:九莉觉得蕊秋误会了自己的态度,九莉受萧伯纳的影响很大(话说这“圣牛”到底是什么鬼……我完全查不到),自认为自己对母亲没有评价,而母亲认为九莉肯定是鄙视自己、否定自己的;九莉也没法对母亲解释“我无所谓你这些事情”,因为如此一来母亲反而会认为“合着你根本就不在乎我?”】

一开口就反胜为败。她向来“夫人不言,”言必有失。

时间一分一秒在过去,从前的事凝成了化石,把她们冻结在里面。九莉可以觉得那灰白色大石头的筋脉,闻得见它粉笔灰的气息。

她逐渐明白过来了,就这样不也好?就让她以为是因为她浪漫。作为一个身世凄凉的风流罪人,这种悲哀也还不坏。但是这可耻的一念在意识的边缘上蠕蠕爬行很久才溜了进来。

【默默地相持着,九莉逐渐意识到,她老是这么沉默着,母亲会以为九莉觉得母亲的一切情事都缘于母亲为人的浪漫,九莉觉得母亲作为“一个身世凄凉的风流罪人”,自己的女儿对自己有这种评价,也是一种可以接受的悲哀。——但我不知道这为什么是“可耻的一念”】



按照《小团圆》里面的出场顺序,蕊秋的情人清单如下:



1、毕大使

在蕊秋三四十岁的时候,毕大使已经六七十岁了,毕大使原来的太太去世了,之后就一直在对蕊秋各种示好,包括在九莉准备出国读书的时候给九莉办护照。但是蕊秋对毕大使本人似乎并没什么想法,只是很冷静很功利地知道和毕大使在一起肯定是有钱有地位。蕊秋后来从香港出国,毕大使跟着去了香港,但是蕊秋始终带搭不理的态度,而且蕊秋到了香港又和一个英国军官交往,这一切让毕大使十分失望——如此失望以至于蕊秋被怀疑是间谍的时候,毕大使都没有帮忙,当然搞得蕊秋也很生气——最后毕大使和香港同行的女伴项八小姐在一起了。

2、劳以德

劳以德是个英国商人,“高个子,红脸长下巴,蓝眼睛眼梢下垂”,他比蕊秋年轻,但是爱蕊秋爱了很多年,也来过中国,蕊秋还带着九莉看过劳以德的水球比赛。蕊秋从香港出国的时候,九莉就猜测蕊秋可能要去新加坡找劳以德。后来蕊秋几经辗转也确实去了新加坡,两个人在新加坡同居了一段时间,但是劳以德战在新加坡死于战争。

3、在香港的英国军官

九莉在香港读大学时,蕊秋从香港出国,母女二人在香港相处了一段时间。九莉见过蕊秋和一个年轻的英国人交往。然而这个英国军官却向香港当局举报蕊秋是间谍——毕大使对此事袖手旁观——最终蕊秋十分生气地离开了香港。

4、雷克

雷克是九莉在香港读大学的病理学教授,“矮小俊秀,看去不过二三十岁,苍白的脸,冷酷的浅色眼珠在阳光中透明”,蕊秋曾经告诉九莉在香港如果有事可以去找雷克先生,——但是“要是没事就不用找他了”,而且,如果去找,蕊秋告诉九莉:“你就说我是你阿姨。”(真是好暧昧好尴尬…………

蕊秋后来在爪哇曾经与雷克见过一次,雷克在蕊秋的箱子里塞了二百叨币,这对蕊秋来说是难得的温馨的回忆,“他总是说我需要人照应我”。

5、简炜

简炜是蕊秋早期的情人,也是蕊秋留学时代的朋友,“敏感的长长的脸,椭圆形大黑眼睛,浓眉,花尖,一副顾影翩翩的样子”。在蕊秋楚娣一起出国的时候,简炜曾经和二人一起同游英国的湖泊区。蕊秋和乃德离婚的根本原因固然是对乃德的失望,和简炜的感情是其离婚的直接原因,在英国蕊秋还曾经为了简炜打胎。蕊秋回国后就准备离婚,然而简炜回国后在外交部做事,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觉得娶了蕊秋这种离婚的女人影响自己的仕途,因此就和南京一个当地大学毕业生结婚了;蕊秋离婚的事情拖了很久,然而最终还是决定离婚。后来简炜蕊秋曾经再见过一面,“一见面,两人眼睁睁对看了半天,一句话都没说。”

6、教唱歌的意大利人

这一段情事我简直不敢相信,然而这是蕊秋亲口说的:“乃德倒是有这一点好,九林这样像外国人,倒不疑心。其实那时候有那教唱歌的意大利人……”显然蕊秋怀疑九林有可能是其与“教唱歌的意大利人”的私生子,如此说来在九莉出生后(当然也可能更早)蕊秋和乃德的夫妻关系就已经名存实亡,蕊秋作为一个贵族家庭的主妇已经开始与来家里教唱歌的意大利人发生关系。

7、菲力

也是一个外国人,蕊秋回国后仍与其有通信联系。当时九莉离开了父亲的家投奔蕊秋,蕊秋为了抚养九莉而不能出国,客观上这种距离感也确实疏远了蕊秋与菲力之间的关系。有一次楚娣随口问起菲力是否在国外等蕊秋,蕊秋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这种事,走了还不完了?”

8、马寿

一个英国教员,“矮小,希腊石像的侧影”,蕊秋也曾经与其发生关系。马寿一直劝蕊秋留着自己的钱,认为蕊秋出钱抚养九莉是“傻”,听说楚娣私自挪用了蕊秋的钱也气愤异常。我经常觉得马寿是因为蕊秋的钱而爱上蕊秋。后来马寿和别人结婚了。

9、范斯坦医生

严格说范斯坦医生并非蕊秋的情人,而是九莉生病时蕊秋经济窘迫而只好与范斯坦医生发生关系。所以蕊秋会在九莉病重呕吐的时候还要咒骂她:“反正你活着就是害人,像你这样只能让你自生自灭。”当年的九莉不敢吱声,母亲的这些抱怨这些不满一点一点消耗掉了九莉对母亲的爱。以至于若干年后九莉知道了真相,却是毫无感觉,“感情用尽了就是没有了”。

10、诚大侄侄

族里的一个晚辈,当时应该是乃德已经开始娶姨太太,蕊秋为了报复乃德。

11、布丹大佐

一个法国军官,“英俊矮胖,一身雪白的制服,在花沿小鸭舌军帽下阴沉的低着头,挤出双下巴来”,也曾经来找蕊秋吃下午茶。

12、英国医生

蕊秋曾经在印度一个痲疯病院住了很久,楚娣说她有个恋人是个英国医生,九莉猜测“大概这时候就在这痲疯病院任职,在马来亚也许也是跟他在一起。”




-

三、九莉家里的佣人们

家里的佣人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乃德家里的,韩妈和邓升,另一类是蕊秋陪嫁带过来的,主要包括毓恒、碧桃、余妈。

1、盛家的韩妈、邓升

韩妈曾经伺候过九莉的祖母,在家里是个地位很高的女佣,楚娣和九莉都是韩妈带大的。在九莉从父亲家里逃出来之前,九莉生活中大部分时间都是韩妈陪着度过的,包括在家里照顾九莉的起居、带着九莉去亲戚家里做客等等。九莉年幼时和韩妈关系很好,但是在九莉被父亲殴打关禁闭之后,九莉感受到了韩妈的冷酷,她意识到“她自己不过是韩妈的事业,她爱她的事业。过去一直以为只有韩妈喜欢她,就光因为她活着而且往上长,不是一天到晚掂斤拨两看她将来有没有出息。”这种意识让九莉后来再面对韩妈也冷静和功利了很多,最后韩妈辞别主人下乡回家,九莉给她送行,知道自己让韩妈很失望,因为自己没有结婚嫁人去做个贵妇,韩妈“再也休想做陪房跟过去过好日子了”,这种冷静到近乎冷酷的想法使得两个人的分别几乎毫无感情,“两人都知道是永别了,一滴眼泪都没有”。

邓升是个男仆,也曾经伺候过九莉的祖母,刚到盛家来的时候是个书僮。在乃德对九林天天打骂的时候,邓升看不过去,在门房里叫骂:“就这一个儿子,打丫头似的天天打。”乃德面上不说什么,却派他下乡去,再也不要他回来,最后邓升就死在乡下。


2、盛家的毓恒、碧桃、余妈

毓恒是蕊秋娘家从前的总管的儿子,小时候在书房伴读。在蕊秋嫁给乃德后是个非常得力的男仆,在蕊秋出国后还给蕊秋写信汇报家事。后来碧桃嫁给了毓恒,然而两人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毓恒又找了一个别的女人。

碧桃是蕊秋娘家的丫头,结婚时带过来的,蕊秋出国期间碧桃也负责照顾九林九莉的起居生活。后来蕊秋回国后给了一笔钱作为嫁妆给碧桃和毓恒办婚事。毓恒在外面有了别的女人之后,碧桃就一个人在上海帮佣,后来给就给帮佣的主人做妾。

余妈是南京人,也是蕊秋陪嫁的丫头,九林由余妈带大。余妈重男轻女的思想非常严重,自己带着小少爷非常骄傲,而且嘲笑九莉是个女孩子。在盛家从天津搬到上海之前,余妈辞工回了老家。


-

四、其他一点读后感

1、意识流的写法

很多文章都探讨过《小团圆》意识流的写法,对我而言这种写法就是………………读起来好累,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时间点突然跳跃,或者某一个人物的突然出现。比如第七章说着说着碧桃就跳到了之雍的情人:

碧桃与她一同度过她在北方的童年,像有种巫魇封住了的,没有生老病死的那一段沉酣的岁月,也许心理上都受影响。她刚才还在笑碧桃天真,不知道她自己才天真得不可救药。一直以为之雍与小康小姐与辛巧玉没发生关系。

这是小康小姐和辛巧玉在全书第一次出现,整个莫名其妙,这个段落之后好歹开始介绍小康小姐,然而辛巧玉的下一次出现,就得到第十章去找了=。=


2、奇怪的人名

整部《小团圆》里的人物名字——无论中国人外国人——都很奇怪。中文名比如“荀桦”、“文姬”、“向璟”、“绯雯”,放在句子里第一次看见的时候简直都反应不过来这是一个人名。外国名字本来是挺正常的,但是被张爱玲翻译得……“婀坠”,我猜是Andrea,“剑妮”,我猜是Jenny,“马寿”,我猜是Marshall。至于“比比”…………我真是不知道张爱玲是怎么想出来这个名字的啊,中不中洋不洋,每次看见都觉得:


3、关于前后呼应

书中有无数的前后呼应,开头与结尾的呼应是最明显的两处。另外还有其他很多例子:

比如第三章,蕊秋向九莉形容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少女:

她常说“年青的女孩子用不着打扮,头发不用烫,梳的时候总往里卷,不那么毕直的就行了。”九莉的头发不听话,穿楚娣的旧蓝布大褂又太大,“老鼠披荷叶”似的,自己知道不是她母亲心目中的清丽的少女。

后面第七章的时候之雍向九莉描述小康小姐的相貌:

她笑道:“小康小姐什么样子?”

他回答的声音很低,几乎悄然,很小心戒备,不这样不那样,没举出什么特点,但是“一件蓝布长衫穿在她身上也非常干净相。”

“头发烫了没有?”

“没烫,不过有点„„朝里弯,”他很费劲的比划了一下。

正是她母亲说的少女应当像这样。

这对于九莉来说实在是很痛心的事情——她始终让母亲失望,无法长成母亲心目中理想的少女;自己的爱人出去乱搞,找到的恰恰是这样的少女。



再比如,第三章,蕊秋有一次说起自己在国外的情人菲力,认为自己和菲力的感情走不到终点,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这种事,走了还不完了?”

“啊。我那菲力才漂亮呢!”她常向楚娣笑着说。他是个法科学生,九莉在她的速写簿上看见他线条英锐的侧影,戴眼镜。

“他们都受军训。怕死了,对德国人又怕又恨,就怕打仗。他说他一定会打死。”

“他在等你回去?”楚娣有一次随口问了声。

蕊秋别过头去笑了起来。“这种事,走了还不完了?”

第十一章,若干年后九莉和之雍分手,蕊秋再度回国,问到九莉和之雍的关系:

九莉对她这样严阵以待,她便态度和软得多。这天饭后刚巧旁边没人,便闲闲的问道:“那邵之雍,你还在等他吗?”

九莉笑道:“他走了。他走了当然完了。”

都是“走了就完了”,都是轻描淡写的笑谈,但是读者知道九莉心里有多痛,也就可以回想当年蕊秋的心痛。母女之间感情有各种纠葛,然而两代人各自的爱情,都是一样的不幸;九莉后来已经学会了对母亲不动感情,然而自己面对负心人,又和母亲当年一样把泪吞进肚子,面上闲闲地说一句“走了就完了”。





.

与张的其他作品完全不同的感受。

之前的小说,张是以一个俯视的角度来写的。她站在高处,冷冷的摆布和嘲弄笔下的人物,主导着一切。每每把读者吸引到最动情时,再用无情的现实狠狠的扇人耳光。让人爱恨交加。

小团圆张虽然依旧用的是第三人称,却变成了一个面对面坐在你面前的人,一句一句诉说着她的生平,向你展示她心里的每一处伤疤。

于是看完我知道了,红玫瑰白玫瑰里那个点燃心爱男人烟头排遣相思的娇蕊就是她自己。色戒里在心里对自己说:“这个人是爱我的!的王佳芝是她自己。倾城之恋里一心逃离家庭牢笼的白流苏是她自己,甚至说着:“如果你认识从前的我,就会原谅现在的我。”的范柳原也是她自己。

在小团圆里,看到了她的生平一桩一件。所有得细节都一一兑现。我想所谓的“小团圆”,可能正是她对生平过往的一个个自己的整理。对生平身边的所有人感情的一个整理。

张之前的小说从阅读方面其实是非常体贴读者的。人物精简,故事流畅。这也是她的作品拥有这么多读者的原因之一。

但小团圆显然不是一本体贴读者的小说。人物纷杂,情节紊乱。很多时候更像是在自说自话。书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几乎已经看不见情节,全是她个人的情感走向和喃喃自语,参杂着记忆中一个个人物的还原。

不像是创作,更像是诉说。

她的母亲在她年幼的时候就抛下她出洋。父亲被后母挑唆着疏远了她,甚至虐待她。她想要赚钱,带着自己的弟弟和奶妈逃离那个可怕的家。结果弟弟偷看了她的信向父亲告发她,她被关了起来。奶妈对她的好,最终发现也只是感情投资,为了将来能在老了以后有所依靠。

母亲带她逃离了差点要了她命的父亲家,她很感激。然而她们的感情是生分的,只有过马路时母亲才不得已牵了她的手,两人都感到了对方的尴尬。

她努力想拉近和母亲的关系。母亲请客,少了把椅子,她费劲且狼狈不堪的从隔壁搬来一张笨重的大椅子,想以此讨好母亲,只换来母亲一句:“你是猪吗?!”

她成不了母亲要的那种淑女,将来不能嫁个好人家让母亲过优渥的生活。母亲也对她失望了。她依旧没有死心,直到留学时母亲把她下个学期八百块的生活费打牌输的精光。

她终于有了自己的生活,逃离了那些伤害过她的人,却遇见了他。

用信封收存他的烟头,面对他的甜言蜜语是对自己说:“他是爱我的。”她知道他是汉奸,战争结束后是一定要逃亡的。所以她抗拒着,想要等到战争结束以后,他落魄地躲在某个小山村,她再不远千山万水的去找他,过与世无争的生活。

她知道他人品欠佳,所以也会说着:“我好像只喜欢你某一角度。”

二十三岁了,写恋爱故事,没谈过恋爱,被人知道不好。

她调侃自己。

但她缺乏的哪里是爱情,根本就只是爱而已。振保形容娇蕊是个太好的爱匠,我想那其实是她对他的形容。那样的体贴,有才华,又肯时时刻刻甜言蜜语哄着她。

向来心是看客心,奈何人是剧中人。

明明看透了一切,却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飞蛾扑火。

他真的逃亡了。她不远千山万水去看他。一切照着剧本进行,除了他不再爱她。

联想到之前她一直说想跟他一块逃亡,我心里忽然有了个可怕的怀疑:如果最终他还愿意爱她,她是否会接受他设想的三女共处的“小团圆”?就如她的母亲和姑姑一样,一起分享一个男人?

在看小团圆之前,我对张的看法是一份为二的。

一方面我对她的小说由衷的欣赏,她对于情感细腻幽微的描写以及对人性的刻画在我看来是最顶级的,甚至是无人可及的。她的小说一旦投入总会让人不由自主的以为她笔下的人物都是真实存在的,即使你一再提示自己这是小说,却依旧被书中的人物和感情牵着鼻子走。

看别的小说总是为了得到更好的阅读体验需要强迫自己入戏。看张的小说,你只需要当心自己看完多久才能出戏。

她用琐碎的细节堆砌出一个几近真实的世界,又不时用一两句直击内心的话让你掩卷叹息。

另一方面,对张的生平我其实是不赞成的。与胡兰成的恋情,与朋友的断交,与赖雅的婚姻。

但看完小团圆,我原谅她了。是的,原谅。

很可笑,一个作品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大浪淘沙,还能被千万人阅读,讨论,被无数学者研究,被无数写作者模仿的作家需要我原谅?但这就是我能想到的最贴切的形容。

我看到的不是一个无数人崇拜的作家,只是一个一生都祈求被爱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