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篇(8)·软体动物门(下)

动物篇(8)·软体动物门(下)

这次,就到了位于无脊椎动物顶点的——头足纲

和腹足纲类似,头足纲的名字也是来自它们的身体结构。

头+足

其代表动物,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章鱼、乌贼、鱿鱼。

现存的头足纲,仅有不到800种,比腹足纲、双壳纲要少得多。

但在奥陶纪(寒武纪之后),头足纲曾发展得非常壮大,位于海洋食物链的顶端。当时的巨型鹦鹉螺,体长达11米,用触手捕食猎物后,再用喙一样锋利的嘴将其撕碎。

可怜的三叶虫
鱿鱼的嘴

目前猜测,当初鱼类之所以会登上陆地并进化为两栖、爬行动物,可能就是因为海中的头足纲过于凶猛。

但在白垩纪大灭绝中,除了恐龙之外也造成了头足纲和大量海洋生物的灭亡。之后海洋的霸主地位,就让给了鱼类和哺乳类。

目前已经发现的头足纲化石,就有超过1万种。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菊石。它们曾经在海洋中非常繁盛,分为2000多个属。现存的活化石鹦鹉螺,就是它们的近亲。

鹦鹉螺(左),菊石(右),二者很相似

现存的头足纲,则主要分为蛸亚纲(章鱼、乌贼、鱿鱼)和鹦鹉螺亚纲。


蛸亚纲

章鱼、乌贼、鱿鱼之间,有不少相似之处,容易混淆。

它们的差异,主要是这些:

  1. 章鱼有8条触手,乌贼、鱿鱼有10条触手
  2. 章鱼的头部是圆形的,乌贼、鱿鱼的头部是尖尖的
  3. 章鱼、乌贼可以喷墨汁,鱿鱼不行
  4. 三者均可以变色


关于触手的这部分,我们再多说两句。

在它们的触手中,有个特别的——茎化腕

茎,即丁丁,功能就是用来交配的,因此也叫交接腕。它的末端比较尖锐,没有吸盘,但有个凹槽用来传输精子。

章鱼右侧的第三条触手,乌贼、由于左侧的第四条触手,一般就是茎化腕。某些种类,也会有两条茎化腕。

交配过程中,雄性会把交接腕插入雌性的体内,比如这样。

头足纲的内脏团都在头部,包括生殖器官……所以交配时要深颅

其中,有个更特殊的种类,也就是船蛸

它们章鱼的近亲,有八条触手。并且它们会分泌一层薄薄的外壳,类似鹦鹉螺一样,所以也被称作“纸鹦鹉螺”。

但仅有雌性船蛸有这个壳。雄性船蛸不但没有壳,而且体型也特别小,仅有雌性的1/10不到。

雄性只有1~2cm大

上图中可以看到雄性船蛸有一条比较细长的触手,那就是它们的茎化腕。

交配过程中,它们会远远接近雌性(毕竟体型差太大),然后将茎化腕射出……如果命中雌性,就可以繁衍后代。

但不管是否命中雌性,茎化腕射出之后雄性船蛸很快也就挂了。

某个倒霉蛋

因此,一直到近些年人们才发现雄性船蛸的存在。在此之前,甚至曾经把射入雌性体内的茎化腕误认为是某种寄生虫。


拥有同样习性的,还有毯子章鱼

它们的雌性、雄性比例更为夸张,甚至可以达到40000:1!

雌性可能某天只是感觉自己被蚊子咬了一下,然后……就怀孕了。

它们那夸张的“毯子”,是触手之间的膜(类似蝙蝠的翅膀)。

如果画个示意图的话,大概就是这样。

它们也是少数不会吐墨汁的章鱼,只是用夸张的尺寸来吓唬敌人

Blanket octopus (上图来源)


除了触手,蛸亚纲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变色。

其中乌贼、鱿鱼只是单纯的变色,但章鱼除了变色之外还能进行拟态

左侧为拟态章鱼,右侧为它们模仿的物种

一方面,是由于乌贼、鱿鱼体内还有一个退化的内壳,导致它们不能像章鱼一样随意变换身体形状。

鱿鱼骨,炸了挺好吃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章鱼的智力远高于乌贼、鱿鱼。

章鱼不但能区分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方位,甚至还拥有长期记忆能力。曾经有科学家对章鱼、乌贼进行了同样的记忆测试,发现乌贼仅在18小时之后就忘得一干二净,而章鱼却能一直记住(模仿其他动物的前提,首先是得能记住对方的样子,只有短期记忆的乌贼就没戏了)。

而且,章鱼的神经元仅有1/3分布在大脑,另外2/3分布在触手上。因此,它们的触手可以独立运作,相当于8核CPU。

章鱼的神经元数量,即使在哺乳动物中也算比较高的


虽然智力差点事儿,但在身体素质上,乌贼、鱿鱼也有逆天之处。

海中速度最快的生物并非是旗鱼(120km/h),而是乌贼。它们遇到危险时,最大时速甚至可以达到150km/h。

2013年,还在日本观测到了鱿鱼集体飞出海面的情景。它们这种习性和飞鱼类似,以此来躲避水下的捕猎者。

太平洋褶柔鱼

此外,还有自古以来就存在于世界各地传说中的大王乌贼

由于它们生活在深海,目前我们对它的了解还不多,但可以确定它是现存最大的无脊椎动物,估算它们的身长至少可以达到13m以上(也有说20m的,但还有待验证)。

关于大王乌贼和抹香鲸搏斗的场面,一直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话题。但根据目前的线索来看,大多数情况是抹香鲸扮演了捕猎者的角色,除非体型较小的抹香鲸遇到体型较大的大王乌贼,则可能阴沟里翻船。

另外,虽然被称作大王“乌贼”,但它们其实是鱿鱼的一种(有2条触手特别长,这是鱿鱼和乌贼的一大区别)。这就是当年翻译的锅了。


总的来说,蛸亚纲的进化程度堪称无脊椎动物的顶点——最高的智能、最大的体型、超强的运动能力。

而且,也可能是影响力最大的。


鹦鹉螺亚纲

作为从寒武纪末期存活至今的活化石,鹦鹉螺的造型、习性基本没有任何变化。

它们有60~90多条触手(无吸盘),体长20cm左右,捕食小型的鱼类、软体动物、甲壳动物。

现存的鹦鹉螺种类极少,只有6种。

其实还挺萌的

和蛸亚纲利用喷水的反作用力移动不同,鹦鹉螺是通过控制壳内气体的量,来在水下进行移动(所以速度比较慢)。

这个方式是不是有点耳熟?没错,人们就是借鉴了这种仿生学的特点造出了潜水艇(《海底两万里》中那艘神奇的船,也叫鹦鹉螺号)。

鹦鹉螺壳有多个“舱室”,以此控制壳内气体的量

当鹦鹉螺死亡时,它们就会与壳分离,身体沉入海底,壳漂上海面。

这个画面很有诗意,并且和水手的命运很像,所以鹦鹉螺的英文名Nautilus正是来自拉丁文的“水手”。至于中文名,则是因为它们的壳像鹦鹉嘴而已。

和同为头足纲的蛸亚纲相比,鹦鹉螺的智力、体能都无亮点,而且也没有喷墨、变色等防御技巧,只有一个外壳。

所以它们如今的种群衰落,也是意料之中了。


下一次,就让我们说说无脊椎动物中最奇葩的——棘皮动物门。

编辑于 2017-11-29 2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