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緒梵紅彩描金龍紋盤
◆西漢龍紋瓦當
◆南北朝「雙龍紋銅鏡」
◆唐鎏金走龍
◆宋代定窯醬釉雲龍紋折腰盤
◆宋代龍紋玉嵌飾
◆西周青銅盛酒器「單五父壺」
◆西周爬龍
◆明宣德青花五龍紋如意盤
◆清乾隆琺琅彩描金龍紋梅瓶

「龍」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精神象徵和文化符號,是中華兒女共同的文化記憶。2024甲辰龍年春節,全國60餘家文博單位攜手推出的「龍行中華——甲辰龍年生肖文物大聯展」正在多地展出中。其中,位於陝西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的展覽,以影像加文物的形式,通過「來龍去脈」「龍騰四海」「龍的傳人」「與龍共舞」四個單元,並輔以秦公鎛、單五父壺等龍元素青銅重器,從龍形象的誕生與演變、歷史文化中的龍、民俗文化中的龍等方面,帶領大家一起透過歷史拾取文明的記憶,感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陽波 西安報道 圖:寶雞青銅器博物館

龍紋是中華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元素。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龍紋飾的形象不斷演變,從最初原始形態的抽象到擬獸形的清晰,從簡潔稚拙的蛇形單體到複雜靈性的多種組合,其發展演變折射出各個時期的不同風貌。

新石器時期,龍紋多見於玉器;到西周早期,龍紋造型發展為向後蜿蜒伸展狀,極具動感。春秋戰國則是龍紋發展的新時期,龍紋瑰麗多姿,這時的龍都是獸體,爪為三趾,細尾而捲,頭有角呈後捲狀。特別是當它們與青銅重器結合在一起,更呈現出特別的意義。

秦漢「龍」生出雙翼 雛形初定

周秦漢魏書書在,麟鳳龜龍步步隨。秦漢時期,特別是兩漢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興盛時期,這時的龍紋古拙而雄健,龍的形象基本定型,人們着意刻畫龍的性格和動態,即長角、尖耳、獸足、蛇軀,威武激昂,氣勢不凡。秦漢之際的龍也長出了翅膀,形象已不再猙獰,而是具有一種超塵拔俗、仙風道骨的風貌,並賦予「吉祥」的含義。

西漢漢長安城遺址出士的「龍紋瓦當」,便是這一時期龍形象的典型代表。這枚瓦當邊輪較寬,當面為一鼓目、張牙舞爪的盤龍,其將漢代質樸渾厚、自由奔放、氣勢磅礡的藝術風格表現得淋漓盡致。

魏晉南北朝「龍」融合宗教 寫實具體

兩漢之後的魏晉南北朝是一個動盪的時代,這一時期在塑造龍的形象時,周圍往往襯以雲朵和花朵,使龍的形象顯得更加灑脫。由於當時佛教造像十分盛行,龍作為佛陀、菩薩的重要護法,擺脫了以往只作為器物裝飾的地位,特別是隨着大量龍紋雕塑作品的出現,龍紋飾的藝術表現形式也趨於完善。 

珍藏於甘肅平涼市博物館的南北朝「雙龍紋銅鏡」,由於採用了高浮雕寫實化的手法,使得龍的形象更為寫實具體,具有立體感,富於藝術感染力,也為後來唐宋龍紋的具體化、寫實化、生動化開創了先河。

唐「龍」積極進取 自信樂觀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盛世之下,龍紋飾又得到了新的發展,體現出唐代獨特的審美觀。唐人塑造的藝術品中,龍都呈現出一種積極進取、自信樂觀的精神風貌,是大唐文化的真實寫照。

西安博物院有一件人氣非常高的唐代文物——鎏金走龍。它身姿矯健,龍嘴張開,長舌捲曲,雙耳貼於龍首兩側,旁邊還有向後飄逸的鬚髮,金燦燦的通體鎏金更顯得貴氣十足。據悉,這件走龍應當是皇家專用,當時用於特殊的儀式場合。

宋「龍」氣勢沖天 磅礴高逸

龍紋發展到宋代,其體形變化已基本上形成格局,過去的獸體已經消失,蛇體成為主流。其中,身上的魚鱗紋代替了唐代的網格紋,以強有力的鋒利鷹爪代替了過去的獸爪或馬蹄爪。正因如此,宋朝的龍氣勢沖天,磅礡高逸,具有神靈之感。

宋朝製瓷業十分發達,許多瓷器上都以龍紋來進行裝飾。其中宋代定窯出品的醬釉雲龍紋折腰盤,釉色精美,其上的飛龍氣勢磅礡,神態威猛矯健,有翻江倒海之勢。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件龍紋盤,裝飾方法為刻花與畫花相結合,龍紋與釉色渾然一體,圖案生動,為同類瓷器所罕見。

與宋代相比,元代龍紋的龍頭要小很多,身體粗壯,飾以魚鱗紋或網狀紋。據介紹,宋元時期的龍紋已經趨於規範化,與後世所常見的龍別無二致,龍也逐漸成為統治階級的專有象徵。

西周「龍」造型生動 玲瓏多變

作為陝西寶雞青銅器博物館「明星」文物之一,2003年1月出土的西周青銅盛酒器「單五父壺」,壺上的龍紋飾尤為引人注目。這件銅壺是以腹部的高浮雕龍首為中心,以數條玲瓏多變的龍身盤繞相交裝飾而成,龍紋逼真,厚重中透露出活潑靈動,蘊含着古人對蓬勃生機的嚮往和平安吉祥生活的追求。

此外,1992年出土於陝西寶雞的西周青銅爬龍,通體長達60厘米,重19公斤,體態雄健,碩大壯美,被譽為中華青銅第一龍。

這件爬龍呈S型,由龍首、龍身、龍尾三部分組成。龍首高昂,雙眼圓睜,龍口大張,頭上一對長長的蘑菇狀犄角,龍背則由立體透雕扉稜構成,整體造型生動可愛。由於這件爬龍四足明顯斷裂,專家推測它可能是某件青銅器上的附件。目前出土的西周早期的成王方鼎和太保方鼎,都是以爬龍來裝飾鼎耳的,如果這件爬龍也是某件青銅鼎耳上裝飾的話,那麼其總重量估計將超過500公斤。

明清「龍」兇猛威武 端莊威嚴

明代的龍紋,整體形象兇猛威武,有鰭、鱗、肘毛和尾毛,以五爪居多,身披火焰紋,怒髮衝冠,咆哮於海濤祥雲之間,以示主宰權勢。明宣德時期的青花五龍紋如意盤,盤心所繪五爪龍,龍身矯健,兇猛強悍,翱翔於天,充滿力量,象徵着祥瑞與權威。同時畫師繪畫技藝高超,畫面主次分明,布局美觀和諧,青花濃艷鮮麗,龍的形象栩栩如生,躍然眼前。

到了清代早期,龍紋形態端莊威嚴,氣宇軒昂,身軀健碩。清中期,龍的神態變得和善。清乾隆時期的琺琅彩描金龍紋梅瓶,以琺琅彩為工藝,胎質潔白細膩緊緻,釉面繪畫繁縟精細,精緻流暢,雍容華貴。瓶身金龍騰舞,花開富貴喜慶,吉祥如意,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

陝西寶雞青銅器博物館亦表示,數千年來,龍崇拜深深根植於中華民族的靈魂和血液中,一直影響至今。希望通過此次展覽,從龍形象演變過程中,窺見中華文明的神秘起源,也能讓更多的人了解到中華文化悠久的發展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