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遺產加入新時代元素

◆雲岡石窟第20窟露天大佛
◆雲岡石窟第20窟露天大佛

◆雲岡的故事吸引着慕名而來的遊客
◆雲岡的故事吸引着慕名而來的遊客

◆景區收購回來的工業廢材
◆景區收購回來的工業廢材

◆廢棄的拉煤小火車成為遊客休息區
◆廢棄的拉煤小火車成為遊客休息區

◆石磨石碾點綴雲岡景區地面
◆石磨石碾點綴雲岡景區地面

◆雲岡石窟現存59,000餘尊佛像
◆雲岡石窟現存59,000餘尊佛像

◆雲岡景區侏羅紀地震遺蹟保護展示棚,屋頂「小恐龍」引人注目
◆雲岡景區侏羅紀地震遺蹟保護展示棚,屋頂「小恐龍」引人注目

  雲岡石窟變廢為寶美化環境

  久負盛名的世界文化遺產雲岡石窟,近年來使用當地砂岩廢石、工業邊角廢料等數十種廢棄物,建設了大約10萬平方米的石牆、道路、水渠等景觀,消化固體垃圾廢料3萬多立方米,為國家節省資金一億多元。雲岡人把保護文物與保護環境相結合,目前在全世界的上千處世界遺產地中,雲岡石窟景區是唯一大規模使用建築廢料和舊石材、舊材料美化環境、變廢為寶的景區,創造了世界文化遺產領域生態環保的中國範例。

  工業印記藝術轉身雲岡石窟位於距離山西省大同市區約16公里的武州山南麓。「中國的煤炭在山西,山西的煤炭在大同」,在這塊噴湧烏金的土地上,每年有上億噸煤炭從這裏輸送至全國各地。21世紀以來,我國的經濟模式發生了轉變,大同市這個享譽全國的「煤都」,也為環境整治、綠色生態建設作出了改變。此前一些大同市區的煤礦工業廠房和工業基地陸續關停或搬遷。「廢物利用」的念頭在雲岡研究院張焯的腦海中湧現:「所謂的廢物,只是放錯了地方的東西,利用工業材料改造藝術造型,使我們的工業廢機具以新的藝術面貌出現,讓這些工業時代的記憶在雲岡留存。」

  他們將工業廢料低價收購回來,首先在雲岡石窟研究院辦公區豎立起了一座圈椅型的環繞型文化牆,每隔一段凸起的半柱形牆垛來自工廠的舊煙囪。這座古樸大氣、融合古今的文化牆,受到人們的一致好評。自此,雲岡人廢物利用、變廢為寶的信念更加堅定了。

  不少瞻仰完石窟大佛的遊客,都會循着路標,找到東山菩提藝術區。這座藝術區是景區周邊兩個村莊整體拆遷後,在廢墟上修建的。用廢舊角鋼製作的四方鐵塔、水泥攪拌罐改造的鎮北大將軍塔、各種廢舊鋼鐵打造的塑像、廢鐵皮打造的霜淇淋車,成為景區中「網紅」打卡地。遊客在遊玩之餘,欣賞這些工業藝術品,回憶起那段澎湃的煤炭工業大生產時代。其中,「蝸牛公寓」頗受遊客喜歡,這裏由廢舊水泥管、廢舊鋼鐵等材料打造出來,是一處綠色環保的寫生建築。地下公共部分還配有電影放映室、枱球室、咖啡廳等公共休閒娛樂設施,供暖由外面的光伏發電系統提供,是節能環保的典範。

  農耕石器傳承精神

  與其他世界遺產地、景區公園不同,雲岡石窟及其景區內有大量石碾石磨,碾砣被安置在通往石窟山門的大道兩旁,石磨被平鋪於環湖遊客留影區廣場,形成不一樣的廣場地面,頗具古風特色。

  張焯告訴記者,這些石碾石磨可追溯到開鑿雲岡石窟之時。北魏開鑿雲岡石窟時,斬山為壁,取石成窟,取下的石材基本被利用於石窟前河壩和山頂塔廟建設,剩餘的石材則陸續被用於製造民間生產生活用具,如石碾子、石磨盤、拴馬樁等等。

  幾百年過去了,這些農耕石器用具經歷了從石臼杵粒到碾穀磨米,再到現代全機械自動化農業生產的變遷,它們也隨着工業化發展,逐漸退出了歷史舞台。「北魏工匠都有物盡其用、迴圈利用的環保理念,作為石窟的管理者和守護者,必然要將這種精神傳承下去,並發揚光大。」張焯介紹說,雲岡石窟研究院的工作人員把後山庫房存儲的石料和從周邊農戶手中收集來的農耕石質器具進行了安排,它們有的被固定到路邊作為道路圍擋使用,有的作為石料被鋪在了廣場上,還有的被重新組裝裝飾,構築成了具有北魏風格的石塔,與石窟及周邊景物渾然一體。

  靈動恐龍賦活景區

  2019年,幾只活靈活現的「小恐龍」出現在雲岡景區一處新設棚架上部。都說大同煤都是侏羅紀時期地殼劇烈運動留給地球的煤炭層,是侏羅紀給當代人類的饋贈,2018年,這個說法得到了證實。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所的專家們在雲岡石窟發現了侏羅紀古地震遺蹟:該地震遺蹟的證物因古地震導致的液化砂岩柱,出露集中,形態完好,可與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中的地震液化砂岩柱群相媲美,是講述地球滄桑巨變、恐龍大滅絕故事的良好場所。

  如今,雲岡人把這一地震遺蹟詳細介紹給廣大遊客,令人驚嘆的是,保護棚的柱子是廢舊鋼管焊接成的機器人,棚頂跳脫的「小恐龍」則是用廢舊輪胎橡膠絞合製作而成。

  近年來,雲岡人依託雲岡石窟世界文化遺產,以「多元包容、兼收並蓄」的心態拓展文化專案,以「勤儉節約、物盡其用」的理念增設文化內容,以「拾遺補闕、化腐朽為神奇」的藝術創意建造文化設施,陸續建設了石兵美術館、雲岡寫經院、雲岡美術館、雲岡院史館、雲岡寫生基地等,讓中外遊客無論年齡愛好或是文化宗教,都能在雲岡石窟景區找到興趣所在、心之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