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與中台禪寺:從中國淵源建構文化同源的宗教認同

佛光山與中台禪寺:從中國淵源建構文化同源的宗教認同
Photo Credit: Fo Guang Shan Buddha Memorial CenterCC BY 3.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當前台灣社會對中國因素作用的高度反思情境下,星雲法師和惟覺法師秉持個人國族與文化認同,以及佛教弘法關懷的出發點,很容易被目前強調台灣主體的主流意識歸類為中國因素的在地協力者。

文:劉怡寧(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星雲法師惟覺法師對傳承與復興中國佛教皆懷有高度的認同,傾向以台灣為根據地,建構具有入世特色的人間佛教與中國禪宗的信仰實踐。

從政教關係互動的面向來看,星雲法師對中國始終秉持「海峽兩岸民眾本是同根生」的立場,一直與國民黨保持相當密切的關係,初來台時由於沒有黨籍而入獄,因而加入中國國民黨成為黨員,在宗教與政治場域同步發展其社會影響性。在政黨職務方面,星雲法師曾擔任中國國民黨黨務顧問、中央常務委員與中央評議委員,從不諱言以宗教身分參與政治,甚至更主張宗教參與政治事務代表宗教界有力量。儘管經常被批評為政治和尚,星雲法師並不改初衷,仍經常在報章期刊發表其對台灣政治與政黨事務的看法,並積極地運用其與國民黨的友好關係,建構佛光山在台灣社會的影響性。

對星雲法師而言,宗教與政治從來不是壁壘分明,宗教反而要以積極的態度影響政治。只不過在政治事務方面,星雲法師最關心的並不是當前台灣公民社會所關心的台灣民主、公平正義等議題,反而是兩岸關係的和諧。國民黨政府二○○八年上台後,兩岸關係趨向活絡,星雲法師也在二○一五年隨同台灣代表團參加博鰲亞洲論壇中的宗教論壇場次,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會面合影。

對於至今經歷兩岸關係變化長達六十五年以上的星雲法師來說,兩岸關係是政治對立問題,更是佛教所說,因緣情勢下的現實問題。星雲法師一直希望兩岸可以和諧交流,二○一六年九月,民進黨政府上台剛滿三個月,兩岸關係日漸緊繃,其就曾在接受《遠見雜誌》訪問時表達「大陸對台灣要慈悲,台灣對大陸要理智」的看法,希望持續從宗教的力量推動兩岸良性的交流。只不過,星雲法師的觀點雖然受到其信徒認同,但這些佛教信徒基本上都是台灣社會政治傾向較為保守的一群,至於台灣公民社會中本土意識認同較強的一群,星雲法師始終無法與其對話;他在參與許多中國活動時曾忘情宣稱「我是中國人」的態度,也遭受許多本土意識較強的台灣人強力批判。

對此,他曾經談到,「台灣並未承認我是台灣人,時至今日,我連做個台灣人都不能,所以只有自稱『台灣中國人』。」雖然星雲法師也曾表明,他所談的「中國」是文化意義下的中國:「我們所說的中國,是五千年中華文化孕育的歷史中國、文化中國、全民中國,是民族血肉相連、不能改變的中華民族。在全世界,台灣是保存中華文化最完整的地方,也以中華文化的傳統為榮。」但這樣的論述仍然是站在中國文化認同本位的立場進行詮釋,與台灣其他多元文化認同的立場產生無法溝通的文化認同鴻溝。

星雲法師對兩岸與「中國」的想像圖像是基於兩岸同屬一「中華民族」,應無分彼此,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台灣人,都不需要因為政權統治而對立,應該以「中華文化」的傳統為榮,相互合作邁向共榮。他長期穿梭兩岸佛教界,與兩岸領導人會面接觸,希冀藉由佛教帶動兩岸和諧互動。在一九八七年台灣開放前往大陸探親前,星雲法師已在台灣建立起佛光山佛教事業的基礎,兩岸開啟互動交流之後,在台灣佛教界已具聲望的星雲法師隨即於一九八九年應中國佛教協會之邀,帶領佛光山僧俗二眾以「弘法探親團」名義赴大陸,一方面回家鄉探望親友,另一方面也因其在台灣佛教界的身分,而與當時的國家主席楊尚昆、政協主席李先念於北京人民大會堂會面,開啟了台灣佛教界與中國政治領導人會面的起始。

其後,佛光山透過佛教交流的模式與中國大陸保持互動,二○○二年在上海設置第一個佛光山的大陸聯絡處,以此開始與大陸官方及佛教界保持接觸,同年更組成「台灣佛教界恭迎佛指舍利委員會」,迎請西安法門寺的佛指舍利來台供奉;此舉當時吸引眾多台灣佛教徒前往觀看,而佛光山也以「佛指舍利」的宗教聖物,塑造出中國佛教之於台灣佛教信徒的信仰認同。

從二○○○年至今近十五年間,佛光山持續透過宗教、文化、藝術交流的方式,將其在台灣的佛教事業發展模式,複製到改革開放、經濟發展後,對佛教開始產生興趣的中國。首先,佛光山接手蘇州嘉應會館,在二○○七年將這座具有兩百多年歷史的古建築整建為佛光山在大陸第一所美術館;其次於二○○八年在揚州建成中國最大的佛教圖書館——鑑真圖書館,同時也在上海成立大覺文化出版社,向中國大陸推廣星雲法師的著作與佛光山文化出版的影音品。

除此之外,佛光山也在中國最重要的兩個大城市:北京與上海,於二○一四年登記成立「星雲文化教育公益基金會」,方便其在中國推動光中文教館和星雲文教館,透過文教館的模式可以巧妙避開中國大陸對宗教活動場所的限制,而運用文化講堂、藝術研討、社教館與展覽廳等功能,發展綜合性的弘法性文教設施。

過去十年來,佛光山透過「文化」包裝「宗教」的宗教治理實踐在中國拓展迅速,在台灣也持續運用中國佛教的概念,發展佛陀教育紀念館的現代性宗教建築與展示空間。二○一一年於高雄佛光山寺周圍腹地的佛陀教育紀念館落成,進入禮敬大廳的佛館園區即是所謂的「成佛大道」,兩旁羅列八座中國式七層寶塔,塑造出中國傳統佛寺建築的空間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