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港事變80週年:大日本帝國猶如習近平的中國,採取「戰狼外交」改變東亞的國際秩序

珍珠港事變80週年:大日本帝國猶如習近平的中國,採取「戰狼外交」改變東亞的國際秩序
由 U.S. Navy; 原上傳者為英文維基百科Quercusrobur. - 本影像可以從美國國家檔案和記錄管理局獲得,已經編入ARC識別碼(國家檔案識別碼)520678。, 公有領域, 連結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真正啟發楊潔篪、彭德懷甚至於毛澤東本人起來挑戰美國,讓中國人有了「狼性」的顯然不是蔣中正,那麼究竟是誰呢?這個答案同樣要從80年以前的珍珠港事變中去尋找答案。

自從習近平上台以來,鄧小平時代所建立的「韜光養晦、絕不當頭、有所作為」對外交往原則逐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所放棄。取而代之的,是攻擊性更為強烈的所謂「戰狼外交」。此一態度充分反應在中共政治局委員楊潔篪今年3月17日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會談時,一席「美國沒有資格居高臨下同中國說話,中國人不吃這一套」的發言。

中國人如此強硬對待美國官員,或許是中共「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一次,卻不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把時空環境拉回到50年代,中共早在朝鮮半島就已經與美軍狠狠的打了一仗,當時身兼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與政治委員的彭德懷同樣慷慨激昂的表示:

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佔一個國家的時代是一去不復返了。

還有一些同樣因為楊潔篪發言而熱血沸騰的台灣深藍人士,將與駐華美軍司令史迪威(Joseph Stilwell)將軍爆發衝突的蔣中正委員長,視為歷史上第一個對美國「嗆聲」的中國民族英雄。可是硬把楊潔篪、彭德懷的反美言行與蔣中正和史迪威的個人矛盾做連結,看在筆者眼中其實是非常不適當的。因為史迪威的被調離,並沒有從本質上改變重慶國民政府的親美路線。

如果回到80年前珍珠港事變剛爆發時,蔣中正還是第一個跳出來,主張太平洋地區反侵略國聯合起來,在美國領導下組織一個聯軍司令部的提倡者。中國在當時是全世界最大的有色人種國家,並且有遭受西方列強侵略瓜分長達100年的歷史。蔣中正的這個提倡,充分的賦予了美國入主亞太的道德正當性,所以他非但不是美國秩序的挑戰者,甚至可能還是當今美國印太戰略的奠基人。

真正啟發楊潔篪、彭德懷甚至於毛澤東本人起來挑戰美國,讓中國人有了「狼性」的顯然不是蔣中正,那麼究竟是誰呢?這個答案同樣要從80年以前的珍珠港事變中去尋找答案。這場由日本發起的「大東亞戰爭」,不只為戰後中國共產黨將中華民國政府趕來台灣的結局奠定基礎,而且對80年後的「中國崛起」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珍珠港事變80周年_1
Photo Credit: 許劍虹(攝於新加坡西樂索砲台)
楊潔篪高聲嗆聲布林肯的勇氣,來自80年前攻陷新加坡的日軍第25軍司令官山下奉文將軍,他以Yes or No兩個選擇逼迫英軍將領白思華投降,讓西方人知道「東方人不吃這一套!」

拾「狼性」的日本人

1842年的鴉片戰爭以及1853年的黑船來航兩起歷史事件,徹底的打垮了包括中國人與日本人在內,所有東亞民族面對西方人的民族自信心。日本雖然在培里(Matthew Perry)准將強迫下打開國門,然後又透過明治維新走向現代化,但是在面對白人的時候,還是有自認比別人矮一截的心理壓力。在19世紀末期的日本,脫亞入歐的觀念還一度成為社會主流價值。

這樣根深蒂固的觀念,即便是在日俄戰爭中擊敗俄羅斯或者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擊敗德國之後,都沒有辦法從日本人的腦海裡移除。因為即便是從日本人自己的角度出發,俄羅斯人和德國人終究沒有英國人與美國人等真正主宰世界規則的盎格魯撒克遜民族優秀,沒有盎格魯撒克遜民族「白」。所以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前,日本都甘願當英美在亞洲的馬前卒。

某種程度上,明治維新後到大正民主時代的日本,就如同「韜光養晦、絕不當頭、有所作為」時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一樣,盡可能透過與西方國家合作來追求自己在英美秩序下的最大利益。日軍在日俄戰爭還有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為協約國火中取栗,中共同樣在1979年發動懲越戰爭替美國報越戰之仇,而且巧合的是針對的對象都是俄羅斯及其繼承者蘇聯。

不過在打完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在巴黎和會上追求「種族平等」的訴求遭到英美打槍,讓日本帝國相信自己沒有辦法以和平的手段爭取白人平等相待。於是在裕仁天皇上台,昭和時代來臨之後,大日本帝國就一如習近平上台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始採取「戰狼外交」改變東亞的國際秩序。對中國發起的侵略戰爭,表面上針對的是蔣中正,實際上針對的是在幕後支持蔣中正的西方國家。

日本也深知以自己的實力,打起來絕對不是英美,尤其是美國的對手。所以面對美國的經濟制裁、石油禁運乃至於成立ABCD包圍圈,起初日本也是盡量予以容忍。直到美國直接派遣美籍志願大隊來華參戰,甚至還有派遣B-17轟炸機從中國起飛空襲日本本土的計畫都出爐了,感到「忍無可忍,無須再忍」的日本才對珍珠港的太平洋艦隊發動「奇襲」。

珍珠港事變80周年2
Photo Credit: 美國海軍
夏威夷時間1941年12月7日,投在亞利桑那號戰艦甲板上的炸彈,給了80年前的日本人和今天的中國人推動「戰狼外交」的「狼性」,從自卑走上自大

「大東亞戰爭」的吸引力

中原標準時間1941年12月8日,日本除了偷襲珍珠港外,還對關島、馬尼拉、香港以及新加坡等地發起空襲或者地面攻勢。以英國、荷蘭以及美國為主的盟軍,在接下來半年的時間呈現兵敗如山倒之勢,讓日軍的攻勢一路向南推進到新幾內亞。

不只泰國參加了軸心國,長年遭受英國與荷蘭殖民統治的緬甸人、印尼人、馬來人以及印度人更是為日本的勝利鼓掌叫好。

大日本帝國取得了如此「輝煌」的勝利以後,總算相信英國與美國不過是「紙老虎」,決定不只要「有所作為」,而且還要「奮發有為」,在大東亞共榮圈的名義下建立一個以日本為主導的東亞新秩序。

1942年2月15日,日本帝國陸軍第25軍司令官山下奉文大將,據說就以「Yes or No」的態度,在新加坡逼問英國馬來亞陸軍總司令白思華(Arthur Percival)將軍要不要投降。

戰後山下奉文不知是否因為害怕被盟軍報復,在接受戰犯審判時否認了這個說法,但無論「Yes or No」的故事是否為真,後來都被寫到了北韓的教科書裡,做為一個黃種人擊敗白種人的案例被這個共產主義國家傳誦。可見即便是敵視日本殖民統治的北韓人,都為「大東亞戰爭」的「勝利」所激勵到,更何況是中國人了。

筆者甚至認為,楊潔篪「美國沒有資格居高臨下同中國說話,中國人不吃這一套」,還有彭德懷「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佔一個國家的時代是一去不復返了」的發言,基本上延續的就是山下奉文「Yes or No」發言的精神。一種東亞人以大亞洲主義或者大黃種主義,與西方殖民主義或者白人至上主義正面對抗的「狼性」。

這也是為什麼當日軍第23軍進攻香港的時候,有許多過去支持孫中山革命的洪門人士,組織「第五縱隊」協助日軍進攻港九地區的大英國協軍隊。洪門人士未必喜歡日本,甚至可能還相當討厭日軍,但是在面對與他們膚色完全不同的英國軍隊時,他們選擇和與他們同文同種的日本站在一起,使太平洋戰爭一度染上種族戰爭的色彩。

珍珠港事變80周年3
Photo Credit: 許劍虹(攝於新加坡西樂索砲台)
毆打虐待放下武器的英軍戰俘,是二戰時日軍追求民族自尊心的一種手段。

美日戰爭下的中國人

如果沒有重慶國民政府代表中國,堅決的與同盟國站在一起對抗日本,或許英美在亞洲的正當性,真的會因為遭到亞洲各民族團結起來反對而站不住腳,導致「大東亞共榮圈」贏得太平洋戰爭的勝利。

這是為什麼太平洋戰爭爆發至今已經80周年,蔣中正還是因為堅決領導對日抗戰而深獲美國肯定的原因。然而重慶國民政府或者重慶國民政府領導下的中國人,真的代表了所有的中國人嗎?

答案是否定的,因為生活在淪陷區的中國人,雖然同樣未必都喜歡統治他們的日本人,卻未必代表他們更喜歡殖民他們的西方人。從《太陽帝國》(Empire of the Sun)這部電影中,出現日軍攻佔上海公共租界後,本來替英國家庭服務的中國傭人突然爆走,甩了英國小男孩一巴掌的劇情來看,或許許多中國人反而認為日軍替自己出了一口百年國恥的「惡氣」。

就算是沒那麼恨西方人的中國人,也多數不認為中國人有必要為英美的利益去與日本打個你死我活,只要靜觀其變等到日本與英美雙方打出一個勝利者以後再選邊站就可以了。比如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長汪精衛,一開始就反對日本與英美開戰,畢竟他成立親日政權的終極目標,就是為了給孤軍奮戰4年的中國人爭取一個喘息的空間。

然而日本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六個月取得的「勝利」,卻也打出了汪精衛的「狼性」,他發現「東升西降」的時代即將來臨,決定順應潮流代表中國參加「大東亞戰爭」。因為中國只有參戰,才有可能在日本領導的大東亞新秩序中扮演戰勝國,所以汪精衛利用1942年8月29日出席《南京條約》簽署100周年大會的會,表達中國應該參加對英美作戰的決心。

汪精衛指出:

我們今天紀念百年前的今天締結之所謂南京條約,可是南京條約自大東亞戰爭之日起已廢除了,至少已停止了。是誰使之廢除之,使之停止的呢,是中國自己嗎?我們應該慚愧得抬不起頭來。沒有日本的陸海空軍,南京條約的壓力,仍然壓在中國的頭上。中國今天應該猛醒了,中國從今天起,只有整頓自己,鞭策自己,怎樣的與日本協力,以完遂大東亞戰爭。

珍珠港事變80周年4
Photo Credit: 國史館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並非所有中國人都如同蔣中正一般堅決支持同盟國,更多的是希望坐山觀虎鬥,等美日打出一個勝利者後再選邊站,爭取中國的最大利益。當日本佔上風時,主張趁火打劫對英美宣戰的也有不少

忽視中國民族主義的日本人

不過就跟今天的中共一樣,二戰時的日本無論理由喊得有多麼冠冕堂皇,都無法改變其暴虐的本質。即便知道爭取包括中國在內全體有色人種的支持,是日本能否擊敗美國的關鍵,日軍對中國人還有海外華人仍是充滿著不信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蔣中正沒有停止對日本的抵抗,仍領導著至少三分之一的中國人與英美並肩作戰。

所以面對中國人,包括一開始歡迎日軍驅逐英美的中國人,日軍的態度不是置之不理,就是壓制他們的民族主義。比如日本直到1943年1月9日,才因為對英美作戰失利的原因允許汪精衛政權對英美宣戰,然而日軍對南京國民政府收復香港的訴求,卻完全給予無視。唯一汪精衛政權爭取到的,是拿回日軍奪下的英美在華租界。

可是相比起美英可以拿不屬於他們的滿洲國,或者台灣澎湖來換取重慶國民政府的支持,顯然日本是不可能把自己控制的傀儡國家和殖民地交給汪精衛政權的,這使南京國民政府在太平洋戰爭初期好不容易凝聚起來的民心快速消逝。拿不回失土,唯一鞏固民族正當性的手段就是擴張領土。畢竟中國人一如當年的日本人,是以領土的多寡來決定一個政權有無存在的正當性。

泰國因為參加「大東亞戰爭」,獲得日本同意割走吉打州、玻璃市州、吉蘭丹州和登嘉樓州等馬來半島北部的四個邦成為戰利品。取走這四個邦的原因,在於這四個邦的人口有相當高的比例為與泰國人同文同種的傣族人。而馬來半島在割讓這四個邦給泰國後,華人人口飆高到47%,成為人口最多的種族。汪精衛政權希望如法炮製,爭取日本割讓馬來半島給中華民國。

針對此要求,日本外務省曾經給予過考慮,但是日本軍方出於對華人的不信任予以否決。中國的民族主義者們無法透過與日軍合作實現理想,外加日軍無論是在中國還是東南亞,都把華人視為「英美間諜」或者「重慶份子」看待。只要熟悉英語的中國人,隨時都有遭到無差別屠殺的可能性。慢慢的,就連一開始痛恨西方的中國人都對日本人恨之入骨。

珍珠港事變80周年5
Photo Credit: 許劍虹(攝於新加坡舊福特汽車工廠)
對於日本發動的「大東亞戰爭」,許多中國人其實是舉雙手支持的,他們唯一反對的是這場「大東亞戰爭」是由日本人主導,尤其是在日軍對中華民族主義實施了各種壓制之後

不願意親美的中國班師回朝

淪陷區的中國人,一度十分擁護汪精衛政權,相信他能夠在大東亞新秩序之下為中國尋求更大的利益。然而伴隨著日本戰敗,還有重慶領導下的中華民國成為世界四強,他們也一度對蔣中正燃起希望,相信戰後的中國能在世界舞台上獨當一面。這是為什麼本來替神風特攻隊寫歌的陳歌辛,馬上在日本投降當天就轉而寫起《迎壯士》這首歌,歡迎國軍回到上海的原因。

可是短短四年不到的時間,他們就一如抗戰勝利時唾棄汪精衛政權那般的唾棄中華民國政府,轉而擁護中國共產黨起來。終究的原因,就是在於他們認為抗戰勝利換來的,不過是從本來歐洲與日本瓜分中國的局面變成美國單獨主宰中國的局面。北京大學女學生沈崇遭美軍強姦的事件爆發,更讓中國人打從心底裡相信蔣中正不過是美國扶持的汪精衛,不是所謂抗戰勝利的領導者。

尤其是日本剛投降時,中央軍需要仰賴美國提供船隻與飛機支持才能重返淪陷區的畫面,更是給中國知識份子留下極其負面的印象。對此日本右翼學者林房雄做出如下觀察:

極端地說,國民黨變成了英美的傀儡政黨,不再是支那國民黨,我不是配合日本的利益與偏見,在指出這件事情。蔣介石的國民黨喪失了「國民之黨」實質內涵,由中國共產黨取而代之而成長茁壯。

林房雄還進一步強調,對於生活在汪政權統治下的中國人而言,美國的「入侵」與日本的入侵沒有本質差別:

支那民族主義的目標,是驅逐所有的「帝國主義」國家。儘管重慶國民黨政府成功躋身戰勝國,卻無法滿足支那國民的希望。戰後的政治狀況與戰局發展,快速倒向對中共有利的方向,毛澤東政權把一切帝國主義勢力,包含蔣介石政權在內,都逐出國外,只留下蘇聯。

而事實上隨著史達林(Joseph Stalin)的去世,中共與蘇聯的矛盾也越來越激烈,雙方最後終於在1969年的珍寶島事件中大打出手。就連蘇聯都被驅逐出了國外,也難怪中國雖然在毛澤東統治下被迫害死、批鬥死還有挨餓死上千萬老百姓,但中國的民族主義者仍舊擁護中國共產黨的原因。因為只有毛澤東,能帶給汪精衛和蔣中正都沒辦法帶給中國人的「獨立自主」精神。

珍珠港事變80周年6
Photo Credit: 國史館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蔣中正主張建立一個美國領導的太平洋自由秩序,然而此一建議在「狼性」被日軍激發出來的中國大眾面前,同樣是違背民族主義的。他們要的,是驅逐走所有的外國勢力,日本、美國還有蘇聯都沒有不同

從山下奉文到楊潔篪

中國人最後選擇的,不是親美的蔣中正與親日的汪精衛,而是利用蘇聯壯大後再把蘇聯一腳踢開的毛澤東。而毛澤東雖然沒怎麼打日本人,但是他仍然是喊抗日口號起家的,所以又怎麼能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崛起與大日本帝國發動的「大東亞戰爭」有關呢?真正的重點,其實還是在於筆者在本文開頭所講的「狼性」,因為沒有「狼性」又如何會有「戰狼外交」呢?

包括汪精衛的支持者在內,絕大多數的中國人確實是痛恨日軍,但是卻沒有辦法否認,日本人在外觀上與中國人同為黃種人,同為亞細亞民族的事實。就如同日俄戰爭刺激了武昌起義一樣,「大東亞戰爭」也刺激了1949年的紅色革命。從天津到上海,從上海到香港,再從香港到新加坡,華人在1941年的冬天到1942年的夏天,目睹到白種人的軍隊在整個東亞地區敗退。

英美軍隊大敗的場面,沒有增加華人對日本的認同,卻成功瓦解了華人對西方人的自卑感,讓他們相信英美軍隊是可以被打倒的「紙老虎」。主張與美國合作,重建中國的蔣中正在這樣的民族氛圍下,自然不會受到中國民族主義者的支持。這也是為什麼美國會肯定蔣中正,而毛澤東卻每次見到日本客人,都要感謝他們一次的真正原因。

靠著這些經歷過「大東亞戰爭」的中國人支持,毛澤東才膽敢又進一步發動「抗美援朝」戰爭,命令彭德懷率領中國人民志願軍進軍朝鮮半島。無論是金剛山還是長津湖的神話,還是彭德懷與楊潔篪的口出狂言,一切其實都來自於山下奉文以「Yes or No」的態度質問白思華是不是要投降的勇氣。是80年前的「大東亞戰爭」,造就了今天的「中國崛起」。

當然中國的體量跟日本是不一樣的,還有更多的戰略縱深,所以未來如果還有下一場太平洋戰爭爆發,到底誰贏誰輸難以預料。不過在美國和中共都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情況下,最大的可能是全體人類一起輸。但無論結局為何,我們其實從中都能發現,其實太平洋戰爭到今天都還沒有真正結束。但是如果我們能從中理解到中共的「狼性」從何而來,紀念這個日子還是會很有意義的。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彭振宣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