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與死海古卷》:舉世聞名的「死海古卷」,出自被世人遺忘的愛色尼教派

《耶穌與死海古卷》:舉世聞名的「死海古卷」,出自被世人遺忘的愛色尼教派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藏在這些洞穴中的書卷,就是這個教團遺留下來的文庫遺跡,總計包含了約一千卷寫在羊皮卷和莎草紙上的手稿,其中有四分之一的抄本,內容含括了當代猶太教聖經以及基督宗教《舊約聖經》裡的書卷,例如〈創世記〉、〈出埃及記〉、〈以賽亞書〉和〈詩篇〉。

文:約翰・伯格斯瑪(John Bergsma)

「死海古卷」的出土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考古發現」,的確實至名歸。故事始於一九四六至四七年間的冬天,幾個貝都因牧羊人正在死海西北岸一處洞穴中尋找寶藏。牧羊人滿心期待著能在裡面找到黃金,因此,當他們在一個瓦罐裡發現三卷古舊書卷時,大失所望。他們當然不知道其中一卷書卷就是完整版的希伯來文〈以賽亞書〉(依撒意亞)抄本,而且保持得幾乎完好無損,它的年代可以追溯至西元前一二五年左右,比起學者所知的任何一部希伯來文聖經書卷都要古老約一千年!

貝都因牧羊人所發現的這批古代書卷遠比黃金珍貴,促使以色列政府最後斥資數百萬美元興建一座地下碉堡般的博物館,把這批珍貴文物妥善保存在溫度、濕度都受到嚴密管控的環境中。貝都因人後來把他們所發現的第一批死海古卷,以二十四英鎊(約相當於當時的一百美元)賣給了一位古董商,後來,它們引起了專業學者們的注意,這批出土古卷的真正價值很快就受到廣泛矚目,引發了一股前往死海西北岸搜尋其餘古卷的考古熱潮。

在一九四九至一九五六年間,有幾十組由當地貝都因人與西方學者組成的考古隊伍,陸續在古昆蘭廢墟遺址周圍發現了十一個石灰岩洞穴藏有死海古卷。經過多年的考古挖掘行動,考古學者在昆蘭遺址發現了一個建築群,考證結果顯示,在西元前最後一世紀至西元一世紀間,也就是在耶穌生前的前一世紀與他生活的第一世紀期間,有一群由男性組成的宗教團體在此定居。

藏在這些洞穴中的書卷,就是這個教團遺留下來的文庫遺跡,總計包含了約一千卷寫在羊皮卷和莎草紙上的手稿,其中有四分之一的抄本,內容含括了當代猶太教聖經以及基督宗教《舊約聖經》裡的書卷,例如〈創世記〉、〈出埃及記〉(出谷紀)、〈以賽亞書〉和〈詩篇〉(聖詠集)。但有四分之三是與聖經無關的宗教著作,當中有一部分出自這個昆蘭猶太社群成員之手,其他則是他們的收藏。

沒有多久,學者們根據古典(希臘文及拉丁文)文獻來源,確認了這個社群就是支配第一世紀猶太文化的三大教派之一。其中的兩大教派「撒督該」(撒杜塞)與「法利賽」為現代讀者所熟悉,因為他們經常出現在《新約聖經》的四福音書與其他書卷中。但這個昆蘭宗教社群則隸屬於第三個最鮮為人知的教派——愛色尼教派(Essenes,一譯艾賽尼教派)。雖然在四福音書中也出現過愛色尼教派的人物,但福音書的作者們從未以這個教派的名稱來稱呼他們,這個宗教社群被猶太文化與基督宗教文化所遺忘,直到死海古卷出土,他們才又再次進到大眾的意識中。

在論述愛色尼人的著作中,最重要的文獻來源之一,是古羅馬將軍暨地理學家老普林尼(Pliny the Elder, A.D. 23-79)所寫的一本世界百科全書《自然史》(Natural History)。在以色列專章中,他描述了加利利(加里肋亞),然後一路向南前進到約旦河,最後來到了死海北方,他如此描述這個地方:

在死海西方、遠離海岸臭氣薰人的地方,有個愛色尼部落與世隔絕,隱居在此。相較於世界其他部落,他們顯得鶴立雞群,獨樹一格,因為這裡沒有女人,他們棄絕了所有性慾,也不積攢錢財,只有棕櫚樹相伴。日復一日,他們漸漸地接受了固定數量的難民加入他們,這些難民厭倦了生活,在命運浪潮的驅策下來到了這裡,接受他們的生活方式。結果,經過了數千年(講起來實在不可思議),一個不生育的種族始終長存——他們人丁如此興旺,乃是得力於其他男人對生活感到厭倦!

以前,位在愛色尼人下方的城市隱基底(恩革狄),土地的富饒度和茂密的棕櫚樹叢都僅次於耶路撒冷,但現在它和耶路撒冷一樣,猶如一堆灰燼。

關於這段文章的相關論述已經非常多了,因為它的描述與在昆蘭發現的洞穴和建築物符合,昆蘭就位在老普林尼文中所說的「愛色尼人部落」所在地:死海西岸,耶利哥(耶里哥)城南方和隱基底北方。

考古學家在西岸其他地方展開地毯式搜索後,找不到其他任何聚落遺址可以媲美昆蘭,與老普林尼所描述的愛色尼人城市如此吻合。老普林尼所描述的一個全男性社群也與這個遺址的考古結果符合,因為在它旁邊有一處古代墓地,從那裡挖掘出來的骷髏幾乎清一色都是男性,在屋內或洞穴裡也看不到任何女用物品。

重要的文獻來源

老普林尼是唯一明確描述愛色尼人聚居在死海沿岸的古代作家,但是其他作家則告訴了我們更多愛色尼人的一般樣貌。其中有一位作家夫拉維・約瑟夫(Flavius Josephus, A.D. 37–100,以「約瑟夫」這個簡稱為人所知),他的相關著述是探討愛色尼人非常重要的文獻來源,先簡單介紹一下他的生平,將有助於我們後續做更深入的探討。

約瑟夫是馬提亞的兒子,西元三十七年出生於耶路撒冷。他的父親是祭司(又譯司祭),母親是以色列王室後裔。他的家族屬於猶太精英階級,西元六十六年,爆發了猶太人反抗羅馬帝國的戰爭,他受派擔任加利利地區的軍事總督。約瑟夫是個才幹傑出的指揮官,但最後還是戰敗,被羅馬將軍維斯帕先(Vespasian)俘虜,之後,約瑟夫與這些羅馬勝利者之間發展成為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他後來擔任了維斯帕先的兒子提圖斯(Titus)的顧問兼翻譯,提圖斯在西元七十年攻陷耶路撒冷的決定性戰役中,擔任羅馬軍隊的指揮官。

維斯帕先後來登基成為羅馬皇帝,約瑟夫獲頒諸多榮譽和一筆退休養老金。約瑟夫冠上皇室名號「夫拉維」,以「夫拉維・約瑟夫」這個名字行走於羅馬境內。他在羅馬度過餘生,寫了兩部巨作:《猶太戰史》(The Jewish War,後文簡稱《戰史》)描寫了自西元六十六年至七十年間,猶太人所經歷的悲慘革命,以及引爆這場革命的導火線。《猶太古史》(The Antiquities of the Jews,後文簡稱《古史》)則以聖經為本,書寫猶太人從創世以降,直到他所生活的那個時代的悠久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