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城中故事》:母親的中華商場回憶——在「白光冰果室」工作,林青霞在此被發掘

《臺北城中故事》:母親的中華商場回憶——在「白光冰果室」工作,林青霞在此被發掘
中華路鐵道東側違章棚屋於1960年7月30日拆除時之剪影|Photo Credit: 左岸文化出版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中華商場的興建原因,是因為原有的棚屋聚落有礙市容觀瞻,而中華商場最後面臨強制拆除,則是因跟不上時代的腳步。時任台北市市長的黃大洲除了已下令拆除大安森林公園與艋舺等兩座計畫公園上的大面積違章建築外,也開始思考是否拆除有三十一年歷史的中華商場。

文:高傳棋

【中華商場的流金歲月】

(前略)

中華商場的興建與拆除

1
Photo Credit: 左岸文化出版
戰後初期中華路棚戶。
  • 棚屋聚落的拆除

在中華路棚屋聚落形成後的十多年間,鐵道旁的環境日益惡劣、髒亂,甚至時常發生火災。在日治時期,中華路的前身三線路可說是日本人的重要市政建設,轉眼間卻成了台北市市容的「盲腸」。一九五九年十月間,老蔣總統巡經殘破不堪的棚屋聚落,目睹裡頭居住著許多跟他一起撤退來台的軍眷同胞生活後,便特別在第六十三次「反共抗俄總動員會報」中指示應徹底整頓。

在戒嚴時期,老蔣的指示如同一紙軍令狀,不久後當時的台灣省政府主席周至柔、警備總司令黃杰,指定警總副總司令李立柏趕緊成立「指導會報」,負責協調相關機關,省政府、警總、北市府等單位則共同組成「中華商場整建委員會」,由當年時任台北市市長的黃啟瑞來擔任主任委員。

隔年三月初,省政府主席周至柔作出最後決議,決定拆除中華路鐵道旁的三列臨時棚屋,並整建出八棟鋼筋水泥式的三層現代化樓房。於是從一九六○年六月起,棚屋聚落東側九百三十一間棚屋開始一一被拆除。原預定要在一百八十個工作天興建完成的中華商場,最後竟然提早三十一個工作天就完工了。

4
Photo Credit: 左岸文化出版
1963年艋舺與西門町空中照,圖片中央幾棟為中華商場。
  • 台北市街頭最為新穎的百貨商場

興建完工後的中華商場,在全長約一千一百七十一公尺、八棟三層樓的建築物中,總計有一千六百四十四個小店面,是當時台北市最為新穎、商業營業總面積最大的百貨商場。一千多間商店鋪,除了用來安置原有居住在簡陋棚屋裡的住戶與商家外,其中的一百五十多間的攤位,市政府統一安置舊台北城內外一帶,如懷寧街、貴陽街、桃源街、愛國西路、延平南路,甚至信義路、南京西路、重慶北路等,由嚴重妨礙市容景觀的違章建築戶承租。

完工後,八棟商場由省主席周至柔題字命名為「中華商場」、警備總司令黃杰分別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來命名各棟建築物,隨後也一併拓寬商場附近的道路,使得中華路在當時成為台北市境內最為寬廣的四線道馬路。到了一九七一年,連接中華商場與城內的人行陸橋也陸續開放通行,讓中華商場、西門町以及位於原城中區一帶的消費人潮可以相結合。

5
Photo Credit: 左岸文化出版
早期的中華商場。
  • 加速老城台北的都市更新

中華商場的興建原因,是因為原有的棚屋聚落有礙市容觀瞻,而中華商場最後面臨強制拆除,則是因跟不上時代的腳步。時任台北市市長的黃大洲除了已下令拆除大安森林公園與艋舺等兩座計畫公園上的大面積違章建築外,也開始思考是否拆除有三十一年歷史的中華商場。當時市府為了改善台北舊市區的交通,並加速台北的都更,於是開始規劃市區縱貫鐵路的地下化,以及未來的台北捷運系統。

一九九二年十月二十日上午十點左右,從原忠棟的「福發電器公司」與「三光電腦」開始,敲下了中華商場的第一塊磚,直到當天晚上八點,忠棟全部拆除完畢,其餘的「孝、仁、愛、信、義、和、平」等棟,也陸續被大型破碎機與怪手拆除。

8
Photo Credit: 左岸文化出版
1968年6月2日中華商場增建計畫透視圖。

母親的中華商場回憶

戰後殘破的台北街景筆者母親生於一九三九年,老家在台北郊區的新店直潭。一九四五年二戰結束時,外公帶著一家五口,舉家搬到戰後破敗、等待重建的台北城。當時,外公在親戚推薦下,進入到總統府(時為台灣行政長官公署)擔任倉庫管理員,一家五口則是住進中華路西門圓環附近,漢中街一五九號日本人所留下的空屋裡。

家母當年來到台北城,眼見城內與城外到處是美軍空襲遺留下的殘破街景與無人房舍,其中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中華路鐵道旁,每隔約二、三十公尺的間隔就有一個防空洞入口。家母年幼時,最喜歡與鄰居小孩到防空洞裡去摘野花、玩躲貓貓,大雨過後,裡面常有積水。這些防空洞之所以出現,是因為在二戰期間,從一九四三年到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投降為止,老城台北「艋舺、大稻埕、台北城」等三市街裡的住戶,經常要躲避盟軍的空襲,並在空襲警報響起時,就近到鄰近的防空洞避難。我們可以想像距今七十年前,中華路鐵道旁沿線布滿防空洞的景象。

至於後來出現在中華路的棚屋聚落,母親曾說因為當年來此居住的人太多,於是政府就填平中華路上的防空洞,在上面蓋起了「竹子厝」,即所謂的臨時棚屋。

9
Photo Credit: 左岸文化出版
1966年中華商場夜景。
  • 在冰品名店「白光冰果室」工作

由於家裡窮困,母親除了照顧自小來家裡當舅舅童養媳的阿妗(舅媽),還要分擔家中生計,因此小學畢業後就無法繼續升學。一九五○年代初期,由於戰爭剛結束,加上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的影響,小學剛畢業的母親不好找工作,於是到西門町一帶,今天鴨肉扁旁的巷子裡,在外省人開設的扁食餐廳裡幫忙洗碗。後來在朋友的引薦下,母親輾轉來到成都路上的「白光冰果室」,當端盤子的幫傭小妹,之後一路被提拔成為店內的出納記帳人員。白光冰果室生意好時,每天的營業額高達好幾萬元。

如果讀者從網路上查詢「白光冰果室」等關鍵字,便會出現一張在一九六五年六月八日由中央社記者潘月康所拍攝的珍貴照片,照片裡清晰可見距今五十年的成都路街景:從昆明街口由西往東望,除看到大世界戲院的斗大電影看板,

對面有「生生美容整型醫院」、「聖一人像攝影」、「白光冰果室」、「新時代時裝」等招牌,也可看到位於中華路西門圓環邊的高聳廣告塔招牌。此外,讓母親印象深刻的是,在白光冰果室對面有一家政府所設立的「台灣石炭(煤礦)調查委員會」,專門處理當時台灣煤礦礦坑災變後的善後與賠償問題。

10
Photo Credit: 左岸文化出版
1970年代作者母親(右)與友人在白光冰果室店外騎樓留影。
  • 一代巨星林青霞在此被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