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背後的故事:蘇東坡思念弟弟寫了《水調歌頭》,讓其他中秋詞俱廢

宋詞背後的故事:蘇東坡思念弟弟寫了《水調歌頭》,讓其他中秋詞俱廢
Photo Credit: 任性出版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篇皆是佳句,既有對出世的嚮往,更有對人間的眷戀;既有離人的愁緒,更有樂觀的情懷。所以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評價:「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俱廢。」信哉斯言。

文:鞠菟

沈括的筆記《夢溪筆談》,被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評價為「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他的文筆也很不錯,曾與蘇軾在京師崇文館做同事。沈括被朝廷作為督察大員派到老家杭州去檢查農業工作,臨行前宋神宗特別叮囑:「蘇軾正在杭州當通判,你要善待他哦。」

沈括到了杭州,熱情的與蘇軾回憶當年交情,將他的新詩都抄錄下來,回到京城就以附箋的形式上奏,詳細注明了哪些詩句是反對改革、譏刺聖上,成為「烏臺詩案」的始作俑者。雖然當時沒有能立即掀起大風大浪,但等到李定等人出手時,沈括的這本告密小冊子被善加利用,為羅織蘇軾的「罪證」起了大作用。

沈括擁有作為科學家的榮譽,也不能使他逃過作為文字獄幫兇,而被永遠釘在歷史恥辱柱上的結局。今天那些還在搞文字獄的人,例如那些因為人家穿一件「不自由、毋寧死」的文化衫,就抓人的人;那些制定有爭議微博文章被轉發500次,就可入罪之類法律的人,可不慎歟?

在杭州於潛縣豐國鄉有個寂照寺,蘇軾有次在此與慧覺和尚一同遊覽寺內的綠筠軒,十分喜愛其中種植的竹子,寫了一首《於潛僧綠筠軒》:

寧可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
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

東晉王羲之的兒子王徽之(就是差點做了大才女謝道韞老公的那位)平生最愛竹。有一次他剛搬進一處寄居的宅院,第一件事情就是馬上令人種上竹子。別人問他為何這麼著急,他指著竹子說:「怎可一日無此君?」蘇軾用的便是此典故。這首詩如果不分段,簡直就是一篇散文。所以很多人說蘇軾經常在用寫文章的方法來寫詩,寫的不是詩,而是押韻的散文,也不無道理。

十年生死揮淚寫,千古第一悼之詞

熙寧七年,蘇軾被調往密州(今山東諸城)任知州,在這裡他寫下至少3首名篇。首先是大名鼎鼎的豪放詞《江城子・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
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
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詞中描繪了一幅動感壯觀的太守出獵圖,「老夫聊發少年狂」的豪言要像孫權年輕時一樣,親自射殺猛虎。關於「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筆者在《精英必備的素養:全唐詩(初唐到中唐精選)》中詳細解釋《滕王閣序》裡的「馮唐易老」典故。中國古代星相學認為天狼星象徵著侵掠,蘇軾用它來代指西北犯境的宿敵西夏。

這首可能是蘇軾首次創作豪放詞,就已經達到第一流的高度,激情飽滿、聲韻朗朗。他自己也頗為滿意,在給朋友的信中寫道:「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數日前獵於郊外,所獲頗多。作得一闋,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頗壯觀也。」忍不住又去和柳永相比了。柳永的詞要少女淺吟低唱才柔美無限,蘇軾的詞則要壯士打著節拍高歌方盡顯陽剛。

到密州後第二年正月裡的一個夜晚,蘇軾夢見十年前病逝的妻子王弗,醒來後揮淚作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可稱千古第一悼亡詞: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蘇軾19歲時,迎娶了芳齡二八(16歲)的同鄉女子王弗。王弗是鄉貢進士之女,知書達理。紅袖伴讀對士子乃是最溫馨的福分,夫妻兩人琴瑟和諧、恩愛情深。可惜她27歲就韶年早逝,留下一個年方6歲的兒子蘇邁,對蘇軾的打擊之大不言而喻。

王弗去世3年後,蘇軾續娶了王弗的堂妹王閏之。筆者估計這樁親事的原因有幾種可能性:第一,據說王閏之頗有其堂姐的風韻,蘇軾的心靈能得以安慰;第二,兩人作為親戚,有機會提前相識了解;第三也是最重要的,為了王弗所留下的幼兒能得到繼母的精心呵護,以王閏之續弦最能讓蘇軾放心。果然,王閏之對蘇邁視同己出,和自己後來所生的蘇迨、蘇過「三子如一」,蘇軾重新擁有了和睦美滿的家庭。

出於生活的現實,他不可能常常將亡妻掛在心間,但又絕未忘卻,這叫「不思量,自難忘」。臺灣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搭錯車》主題曲〈酒干倘賣無〉裡,有一句「從來不需要想起,永遠也不會忘記」,就是這句詞的白話版。該歌詞、曲由羅大佑、侯德健創作;蘇芮與其說是在用情感演唱,不如說是在用生命吶喊,憑它而登頂歌壇封后。

「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是傷感愛妻的墳塋遠隔千里,想去掃墓說說話也難以如願。其實就算墓在附近,陰陽兩隔之人就能夠「話淒涼」了嗎?死亡,對於人類來說是無法解決的終極問題。結尾一句「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讀之悲涼徹骨,令人黯然銷魂。

整首詞音韻淒厲而鏗鏘,將生離死別之情抒發得淋漓盡致,後人評價為「有聲當徹天,有淚當徹泉(按:出自「蘇門六君子[即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陳師道、李廌六人,因常與蘇軾交遊,或被蘇薦拔,故稱]」之一陳師道的《妾薄命.其一》)」,不但在悼亡詞中公認排名第一,而且被許多人列為所有愛情詩歌之首。

《水調歌頭》讓其餘中秋詞俱廢

熙寧九年的中秋佳節,蘇軾思念7年未見的弟弟蘇轍,酒後寫下了《水調歌頭》(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第一句就是對宇宙終極問題的追問,與張若虛的《看江花夜月》「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以及李白的《把酒問月》「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在思想上一脈相承。而且此詞有兩處在向李白的《月下獨酌》致敬:「把酒問青天」是「舉杯邀明月」的工整絕對;李白「我舞影零亂」,蘇軾也「起舞弄清影」。

全篇皆是佳句,既有對出世的嚮往,更有對人間的眷戀;既有離人的愁緒,更有樂觀的情懷。所以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評價:「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俱廢。」信哉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