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丨张爱玲和电影的不了情

原标题:揭秘丨张爱玲和电影的不了情

1937年,17岁的张爱玲为英文《泰晤士报》写出第一篇影评,就此开始了她与电影的深厚缘分。身居当时远东电影业最发达的上海,在中国早期电影辉煌的30年代,张爱玲名声鹊起。

▲ 张爱玲

出名要趁早,在二十五岁前,张爱玲迎来自己的创作高峰,也迎来自己的第一段婚姻。1944年,她嫁与胡兰成。婚姻维系不到两年,日本投降后胡兰成落逃,张爱玲从驰名文坛的天才女作家,成为媒体口诛笔伐的对象。

1945年8月到1947年4月间,张爱玲没有创作任何小说、散文,但她和电影的缘分不经意间又续上了。

1946年,张爱玲经人介绍与电影导演桑弧相识。桑弧早就对她颇为赏识。桑弧向自己所在的文华影业公司力荐张爱玲,并向她发出创作电影剧本的邀请。面对桑弧的邀约,张爱玲欣然应允,并很快写出电影剧本《不了情》。

▲电影《不了情》(1947年)导演:桑弧 编剧:张爱玲

1947年2月,《不了情》正式开拍,桑弧担任导演。影片上映后即一炮打响。借着《不了情》的轰动效应,桑弧与张爱玲再度合作电影《太太万岁》。这两部影片都将关注点放在都市中产阶级家庭内的悲欢离合上。

随后的几年,张爱玲在漂泊动荡中度过,与电影再续不了情已距离上次“触电”近十年,当时她人已在美国,刚开始第二段婚姻。为了生计,1956年,张爱玲加盟香港“电懋”公司。“电懋”承袭早期上海的商业电影传统,以通俗家庭剧反映社会问题,尤其擅长塑造女性角色,这与张爱玲的个性一拍即合。张爱玲先后编写了十个剧本:《情场如战场》(1956)、《人财两得》(1956)、《桃花运》(1956)、《六月新娘》(1960)、《温柔乡》(1960)、《南北一家亲》(1962)、《小儿女》(1963)、《南北喜相逢》(1964)、《一曲难忘》和《魂归离恨天》(未拍摄),由此成为海外华语电影界大受欢迎的编剧。

▲电影《南北一家亲》(1962年)导演:王天林、编剧:张爱玲

《南北一家亲》是其中最值得重视的一部。影片是王天林自《南北和》一炮而红后导演的“南北”喜剧系列的一部。梁醒波扮演的南方人和刘恩甲扮演的北方人毗邻而居,两家都做西装生意,影片细致地描写了他们从生意到日常生活一系列令人捧腹的竞争较量,笑料百出。最后,由于下一代的恋爱,化冤家为亲家。

▲电影《半生缘》(1997年)剧照

1972年张爱玲移居洛杉矶,开始幽居生活,再没有编写过电影剧本。但是,她的小说却成为影视改编的热点。

先是1983年,香港女导演许鞍华改编了张爱玲的成名作《倾城之恋》、1988年,台湾导演但汉章又将《金锁记》改编成《怨女》、1994年,关锦鹏把张爱玲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搬上了银幕、1997年,“张迷”许鞍华改编了张爱玲的小说《半生缘》、1998年,侯孝贤又将张爱玲改写自清末韩邦庆的小说《海上花列传》拍成电影,用侯氏风格化的长镜头还原原著的风貌。

张爱玲的影视改编热一直持续到今天。2007年,导演李安将张爱玲的短篇小说《色•戒》搬上银幕,在国内外的电影圈引起巨大轰动。

▲电影《沉香屑·第一炉香》(2021年)剧照(取景地为厦门)

2020年,酷爱改编张爱玲的许鞍华又一次翻拍其作品《沉香屑·第一炉香》,影片上映后带来的巨大争议,但其背后投射出的正是大众对于张爱玲的极大热情与关注。很多人对张爱玲的作品一直爱不释手,正是在她充满电影感的作品中看到那些“琐琐的哀乐”、“细小的爱憎”、“善恶的摩擦”。恰如张爱玲所言“他们的欢乐里永远夹杂着一丝心酸,他们的悲哀也不是完全没有安慰的。”

★来源:厦门卫视《两岸秘密档案》栏目

编辑:胡志强

责编:杨 青

编审:王海青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