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印度女方倾家荡产也要陪嫁大量嫁妆,男人则可以无尽索取?

印度是世界上第二大人口大国, 同时也是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调的国家。据印度官方最近公布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印度全国人口男女性别比例为1000比933。

女孩在印度不受欢迎,有学者认为主要是因为男女在社会上的定位不同造成的。印度教认为,男孩肩负着家族传宗接代的重任,而且还能使父母在死后灵魂进入天堂。

印度独有的嫁妆制度让女孩结婚成为父母沉重的负担,男孩结婚则成为父母的摇钱树。日前,新德里市郊的奥克拉工业区,一名中年人在结婚10年后将妻子杀死,在接受警方审问时,他沮丧地表示,老婆已生了4个女孩,自己感到下半生已被毁了。

按常理,印度女性稀缺,应该和咱们中国一样不愁嫁啊。咱们中国男人要想娶到媳妇,还要给丈母娘许多彩礼,准备好车子房子呢。可是在印度,结婚时女方反而给男方价 值不菲的嫁妆, 如果没有嫁妆,或者嫁妆达不到男方的要求, 女方就会被耻笑,嫁过去的姑娘以后根本没什么家庭地位,甚至会因此遭到老公的虐待和欺凌。这叫印度女人上哪儿说理去?

一、印度嫁妆的起源与变化

嫁妆是一个印度古老的社会现象,该习俗已经在印度流行2000多年。“嫁妆”在印度称为“kanyadan ”,是姑娘结婚的时候,父亲送给女儿的珠宝首饰、衣物和一些有价值的实物。

印度的嫁妆最初也是出于自愿的,女方根据的自己的财力支付一定的财物给男方,期望自己的女儿能够进入门当户对的或者更高的家庭,是自愿的。

嫁妆并不是印度所独有的社会现象,很多国家和民族都有这种风俗。但是随着历史的进程,印度的Kanyadan 在发展中逐渐走向了反面,由女方家庭的自愿行为变成为一项带有强制的习惯性义务。这个变化与印度特有的宗教文化传统有密切的关系,也与社会的变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是印度社会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化而形成的。

印度进入吠陀时代后,婆罗门在印度建立了牢固的统治地位,他们以自己为中心,以职业和地位为标准把人由高到低划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大种姓。在这中大种植姓内部,又划分出上千次种姓和聚落种姓,形成层层相扣、遍布整个南亚次大陆的社会等级制度。

古印度的《摩奴法典》是一部集宗教教义性和法律约束性于一体的法典,对印度人生活有着很大的指导和规范作用。该法典中关于婚姻家庭生活的规定就占到 300条,强调最多的是同种姓通婚原则,也就是“内婚制”。《摩奴法典》规定结婚要娶同种姓的女子为妻,只有同种姓的婚姻才是合法的,任何越过种姓界限与其他种姓结合的行为都是非法的,必将受到神灵和世俗社会的惩罚。

"内婚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印度教徒择偶的自由,男子只能在同种姓中选择妻子,绝对不能娶高种姓女子为妻,但是可以娶比自己低的种姓的女子为妻。印度男多女少,人男子在同种姓女子中找不到称心如意的妻子的情况下,必然要在低种姓女子中进行选择,这就使得一些低种姓女子有机会通过婚姻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种姓。

一般来说,低种姓的女性的父母,是很愿意为能嫁入高种姓之家的女儿备上一份丰厚的嫁妆的。高种姓男子往往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稳定的工作,收入不菲,是婚姻市场上炙手可热的“抢手货”。

同样的道理,这些愿意娶低一些种姓女子为妻的高种姓男性的父母,往往会带着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向低种姓女孩的父母索要高昂的嫁妆,才肯接受出身卑微的女孩作成为他们的一员。

由于许多生了女儿的低种姓家庭都,想通过把女儿嫁入高种姓家庭,提高自己家庭的地位,于是社会上逐渐出现了一种竞相高价求购高种姓新郎的风气。发展到后来,竟然演变成高种姓男性家庭普遍索要高额嫁妆、女方不惜倾家荡产满足男方要求的现象。正是带有买卖性质的婚嫁习俗导致了印度陪嫁之风的盛行,也为愈演愈烈的嫁妆陋习埋下了祸根。

二、嫁妆惨剧每天上演

2003 年 5月 20日,在印度北方一个村庄,22 岁的少妇巴比塔和她年仅一岁的女儿因嫁妆纠纷被夫家活活烧死。虽然在巴比塔结婚时,父亲东拼西凑借了五万卢比给她,但夫家还是嫌她带来的嫁妆少,要求巴比塔的父亲追加一辆三轮摩托车。可三轮摩托车的价格至少 10 万卢比,巴比塔家根本买不起。当天上午 10 时,巴比塔的丈夫和家人在她和小女儿身上浇了煤油,残忍地 将她们活活烧死。

印度全国因嫁妆纠纷而死亡的人数是令人吃惊的。2015年为990人,2016年则上升到1319人。在安德拉邦,2016年因嫁妆纠纷而死亡的人数是79人,到了2017年已达166 人。上世纪 90 年代因嫁妆 问题 被虐 待致死的 妇女 每年约有 7000 人。2000 年新德里平均每 12 小时就有一名女子因为嫁妆问题而被活活烧死。进入 21世纪以来,嫁妆命案发案率 仍以每年 4.4%的速度增长,每年约有 9000 名印度妇女因为嫁妆达不到婆家要求而丧命,被虐待致残的更是不计其数。

不要以为这些因嫁妆问题死去的女性都是没有知识的农村女,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也在劫难逃。 24 岁的罗蜜尔·瓦希,从伦敦学成归国,因未按当初说定的给婆家汽车,长年被 婆家折磨,最后被关进地窖饿死;斯奈拉塔是一位女医生,因未能按婆家要求 筹集开办幼儿园的资金,被博士丈夫注射毒针而亡……

总之,今日印度嫁妆制度的共同标志是,金国上下各宗教种姓的印度妇女特别是新娘或年轻妇女遭到残酷的折磨摧残;年轻新婚妇女因嫁妆问题被夫家折磨到极点——被残杀或被迫自杀,最通常的工具是煤油与火柴,或美丽的沙丽。

嫁妆的要求量和支付量大幅增加,其结果是许多家庭负债累累。2008年一个姑娘在自杀前留下一段揪心的话:"我宁愿死,也不愿看到父母为了我能找到一个好婆家而出卖他们的生命。"

印度近几十年嫁妆的变化相比过去更迅速,也更恐怖。据一 位印度社会学家测算,印度 嫁妆的平均花费已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33998 卢比飙升到现在的171173 卢比 。不少现在的高种姓印度青年男子竟然明码标价!大学讲师要价 20 万卢比,银行职员 70 万卢比,医生200 万卢比,政府官员的开价居然高达 200 万卢比以上!而印度的人均国民收入还不到一千美元,所以很多印度人都说
嫁妆压死人啊!

三、印度嫁妆是男女地位差别的本质反映

印度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 。按照印度教的习俗 ,男孩肩负着家族传宗接 代的重任,甚至在父母的葬礼上,如果没有儿子亲自点燃火葬柴堆,父母的灵魂将无法升入天堂。因此男孩从出生之日就比女孩金贵,在生活中差别非常明显。在订婚时,不少男方态度傲慢,趾高气扬,女方则只好忍受。然后,谁家给的嫁妆多,男子就娶谁家的女儿。嫁妆制其实就是这种男高女低差别的本质反映。

印度是一个父权制十分浓厚的社会,女性被看成是家庭的负担,受教育程度普遍比较低,溺婴、童婚也普遍存在。这使得女性屈从于传统,缺乏向这种社会陋习挑战的勇气,也不会诉诸于媒体与法律。就算是受害者本人,对男方的暴力行为很少付诸司法,而是只会自责,认为自己做理没让男方满意。

虽然印度1984年颁布了《禁止嫁妆法修正案》和《禁止嫁妆条例》,规定给予和接收嫁妆,包括逼迫给予嫁妆都是犯罪;结婚时送给新娘的礼物属于新娘所有,是女性的"绝对的私人财产"。但遗憾的是,虽然纸上的法律条文齐全,但真正执行的却甚少。因为此类情况大多发生在家庭内部,取证非常困难,往往由于证据不足而不能立案处理。警察一般也对这类事件低调处理,不让事态扩大。

要改变印度嫁妆现状,只有先改变嫁妆赖以生存的“土壤”。只有在切实保证妇女的经济权益、提高妇女的教育、提升妇女的社会地位,这些问题才能得到逐步解决。而这,仅仅依靠少数社会精英与改革家的努力,是很难成功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