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见 || 认识郎静山的集锦摄影艺术

原标题:任见 || 认识郎静山的集锦摄影艺术

任见 || 认识郎静山的集锦摄影艺术

认识郎静山的集锦摄影艺术

——开山劈河,集锦宗师

任见

叙语:近日(注:为2018年9月15日),与著名摄影家郎静山先生的幺女儿郎毓文女士交谈,忆及本人二十年前在纽约的媒体上开设专栏,讨论东方艺术的时候,有专文述评郎老先生,感慨系之,遂成此文。(配图为郎静山摄影作品。)

01

摄影术,十九世纪产生于欧美,数十年后,传入中国。起初的中国摄影,确实是“术”,日渐活跃于照相业。

二十世纪初年,摄影逐渐从照相行业中游离和升华,以艺术的面貌出现了。所谓“留存天下名胜之境,奇怪罕有之形,英雄豪杰之真象,惊天动地之奇迹,使之毫芒毕肖,令遇目者有心旷神怡之趣也,其惟映相之事”。

“人种、风俗、古迹、风景类、苗人、台湾番人,北极极下人,美洲红人诸用具及各地之装饰风景,豕喙、文身、雕题、巨尻诸民族摄影”,照相馆的摄影匠是难以完成的。

02

照相馆中的摄影匠一般为学徒出身,多数文化水平较低,艺术修养也较差,又受职业限制,即使拍得较好,也得不到艺术界的认可。

随着可移动相机的行销,国内出现了业余摄影家。在照相馆外的摄影家人群中,特别引人瞩目的,便是以郎静山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他们不惟将中国照相技术升华为“艺术”,而且实实在在地推动了艺术摄影的加速发展。

二十世纪之初,端起相机,掌镜艺术,开掘主题,扩展领域,融汇传统,创新体例,郎静山先生开山劈河,当为宗师。

03

郎静山12岁进入上海南洋中学读书,清秀聪慧,深得美术教师李靖兰赏识。

李老师非常有兴趣地教郎静山摄影原理,冲洗和晒印的技艺,自此,郎静山和摄影艺术结下了深厚的情缘。

六年后,中学毕业的郎静山进入《申报》工作。这个职业选择的起点之高,是郎静山文化识见的一个明证。《申报》是英国人安纳斯托·美嘉(E· Major)创办的,具有引领时代、服务全华的新闻观念,规定华人若在版面上刊发“告白”,收费只是西人的一半,战胜了上海的多家竞争对手。

04

郎静山进入报社之时,正值《申报》更新升级不久,由单面印刷改为双面印刷,需稿量翻番,油光纸和竹连纸的采用,亦使版面与图片愈加入目。《申报》还出版有《瀛寰画报》和《点石斋画报》,专门刊载图文内容。有志有才之士如郎静山者,大展宏图,正其时也。

故而,我对郎毓文女士说:“令尊一开始所从事的,就是金字塔顶上的艺术。”试想一下,在二十世纪之初,穿着雅致西装挎着高级相机行走于上流社会,能有几人呢?

故而,我又对“郎静山艺术文化发展学会”的张宏声先生说:“潇洒文雅的申报青年摄影记者郎静山,翩然来去于申沪的社交场合,怎能不吸引众多知识少女的目光呢?”郎女士和张先生都笑了。

05

遗憾的是,青年郎静山由于孝敬父母,敬重媒妁,刚参加工作一年便向“婚姻”投降了一次。当然,没几年,他就成长了,知道怎么做才好了。

作为中国最早的摄影记者,郎静山很受欢迎,后为《时报》效力,创新形式的“仿画摄影作品”令人视觉一震。他潜心研习传统艺术“六法”——东晋画家谢赫提出的国画美学法则,加以创造发挥,“摄”“制”出许多中国水墨画韵味的风光照片,自成超逸俊秀一派,广受好评。

随后,郎静山创建“华社” 、“光社” ,在时报大厦举办创新摄影展,受上海松江女子中学邀请在该校开设摄影课——摄影教育先河之举。

06

在与郎毓文女士、张宏声先生的会晤中,我提出了关于郎静山艺术的“传统合拍”说。“拍”,是郎静山的创作过程,“合拍” ,则是郎静山艺术的魂灵特色。

“合拍”有两层意思。一是他的摄影艺术与中国画艺术的“集锦” ,他一直在身体力行。“集”者“合”也“汇”也“融化”也,“锦”者“美”也。一是我所谓“合拍”——他的摄影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合拍”。

合拍,方能共振,共鸣,非常重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美学,存在一个“感”——“觉”——“悟”的链条,贯穿于这一链条的要素,是“意”——“写意”的“意” 。西方艺术中的探究和解剖,丹青分辨、几何透视都可以模糊,惟“意”重焉。“意”是供人“会”的,“会”就是“感”——“觉”——“悟”的过程。

07

在文化表达的“描”和“述”中,中国画是“描”的极致和“意”的极致。由于中国文化给郎静山的思想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因而他的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就在深厚的传统渊薮中找到了皈依,诞生了“画”“影”联姻的宁馨硕果。

郎静山始终认为:“中国的艺术应该有中国的面貌与精神。”他对民族性的挚爱,已达痴迷的地步,直到晚年,长衫一袭,布履一双,仙风神韵,无以复增。民族艺术的精华,也就是“国粹”,便是中国画的“意” 。

08

所以,郎静山主张:“中国画与摄影均为平面艺术,理法相通,直接摄影可取经营之法,集锦照相可效传模移写之工,而物体影绘安排章法,写意即是抽象。”所谓国画“六法”之美学法式,为郎静山之“集锦摄影”的创立,起到了起始平台的重要作用。

任见先生早在纽约的小文中即指出,“集锦摄影”是中国传统影画艺术的结晶物,也成就了郎静山作为摄影家的个人艺术气质。

郎静山的“集锦摄影” ,直说就是摄影与绘画的“合美”艺术,当时他靠的是高超的暗房本领,可以肯定地说,郎先生的暗房能力,已经超越今天很多人的后期“PS”技术。

09

郎静山说:“宇宙之物,森罗万象。其中有使人喜好者,亦有使人憎恶者,惟皆出乎造化之自然。所谓万物并育,自不能因人好恶而存弃之。故吾国历来画家之作画,虽写一地之实景,而未尝做刻板之描摹。类皆取其所喜而弃其所恶者,以为其理想境界。”

摄影艺术和西洋绘画相似之处更多,故而在摄影造型艺术理论幼稚之际,很多摄影家都在比照西洋绘画艺术来搞创作。

“集锦摄影”独辟蹊径,追求中国绘画艺术的“写意”效果,风格特征表面上看是一种“违拗”,却构造了实质上的非凡“创新” 。

10

“集锦摄影”的要点在于“意” ,特征是浪漫和抒情的。“意”是无止境的大宇宙,历来是中国画家孜孜矻矻之所追求,由于追求“意”而薄弱了“形”忽略了“形”者大有人在,令人扼腕叹息。

“集锦摄影”先有了相机给定的“形” ,这个“形”为深谙传统艺术三昧的郎静山所用,灵魂和肉体俱得,美妙和超然并现了。

摄影,往往因受到环境限制,常常令人遗憾,“集锦摄影”从中国传统美学角度“完美”化了当时当地的镜头摄取对象,并融入了创作者的思想、情感、理解与寄托,值得点赞。

11

当然,郎静山先生是二十世纪的摄影家,其“艺术气息”和“时代气息”以二十一世纪的眼睛观之,也许不再是“观止”。

但是,毋庸置疑,郎静山先生、“郎氏集锦摄影”已经成为中国摄影艺术史和世界摄影艺术史上的一个“存在”。

原先我在纽约的文章中还特意讨论过中国油画家李青萍,李女士的画作好多人不懂,她是个真正的艺术先锋。

在与郎毓文女士的交谈中,讨论郎静山的时候,我提到梁实秋和丰子恺,文、画、影三人,在某种“谨慎”上,也有相通之处。

《春树奇峰》

《烟波摇艇》

《鹿苑长春》

《斜风细雨不须归》

《一片春帆着远天》

《美人胡为隔秋水》

《晨鸡催不起》

《云深不知处》

《云淡风清》

《松荫高士》

《临流独坐》

《野渡无人》

郎静山

認識郎靜山的集錦攝影藝術

——開山劈河,集錦宗師

任見

敘語:近日(注:爲2018年9月15日),與著名攝影家郎靜山先生的幺女兒郎毓文女士交談,憶及本人二十年前在紐約的媒體上開設專欄,討論東方藝術的時候,有專文述評郎老先生,感慨系之,遂成此文。

01

攝影術,十九世紀產生於歐美,數十年後,傳入中國。起初的中國攝影,確實是“術”,日漸活躍於照相業。

二十世紀初年,攝影逐漸從照相行業中遊離和升華,以藝術的面貌出現了。所謂“留存天下名勝之境,奇怪罕有之形,英雄豪傑之真象,驚天動地之奇跡,使之毫芒畢肖,令遇目者有心曠神怡之趣也,其惟映相之事”。

“人種、風俗、古跡、風景類、苗人、臺灣番人,北極極下人,美洲紅人諸用具及各地之裝飾風景,豕喙、文身、雕題、巨尻諸民族攝影”,照相館的攝影匠是難以完成的。

02

照相館中的攝影匠一般為學徒出身,多數文化水平較低,藝術修養也較差,又受職業限制,即使拍得較好,也得不到藝術界的認可。

隨著可移動相機的行銷,國內出現了業余攝影家。在照相館外的攝影家人群中,特別引人矚目的,便是以郎靜山為代表的壹批知識分子,他們不惟將中國照相技術升華為“藝術”,而且實實在在地推動了藝術攝影的加速發展。

二十世紀之初,端起相機,掌鏡藝術,開掘主題,擴展領域,融匯傳統,創新體例,郎靜山先生開山劈河,當為宗師。

03

郎靜山12歲進入上海南洋中學讀書,清秀聰慧,深得美術教師李靖蘭賞識。

李老師非常有興趣地教郎靜山攝影原理,沖洗和曬印的技藝,自此,郎靜山和攝影藝術結下了深厚的情緣。

六年後,中學畢業的郎靜山進入《申報》工作。這個職業選擇的起點之高,是郎靜山文化識見的壹個明證。《申報》是英國人安納斯托•美嘉(E• Major)創辦的,具有引領時代、服務全華的新聞觀念,規定華人若在版面上刊發“告白”,收費只是西人的壹半,戰勝了上海的多家競爭對手。

04

郎靜山進入報社之時,正值《申報》更新升級不久,由單面印刷改為雙面印刷,需稿量翻番,油光紙和竹連紙的采用,亦使版面與圖片愈加入目。《申報》還出版有《瀛環畫報》和《點石齋畫報》,專門刊載圖文內容。有誌有才之士如郎靜山者,大展宏圖,正其時也。

故而,我對郎毓文女士說:“令尊壹開始所從事的,就是金字塔頂上的藝術。”試想壹下,在二十世紀之初,穿著雅致西裝挎著高級相機行走於上流社會,能有幾人呢?

故而,我又對“郎靜山藝術文化發展學會”的張宏聲先生說:“瀟灑文雅的申報青年攝影記者郎靜山,翩然來去於申滬的社交場合,怎能不吸引眾多知識少女的目光呢?”郎女士和張先生都笑了。

05

遺憾的是,青年郎靜山由於孝敬父母,敬重媒妁,剛參加工作壹年便向“婚姻”投降了壹次。當然,沒幾年,他就成長了,知道怎麽做才好了。

作為中國最早的攝影記者,郎靜山很受歡迎,後為《時報》效力,創新形式的“仿畫攝影作品”令人視覺壹震。他潛心研習傳統藝術“六法”——東晉畫家謝赫提出的國畫美學法則,加以創造發揮,“攝”“制”出許多中國水墨畫韻味的風光照片,自成超逸俊秀壹派,廣受好評。

隨後,郎靜山創建“華社” 、“光社” ,在時報大廈舉辦創新攝影展,受上海松江女子中學邀請在該校開設攝影課——攝影教育先河之舉。

06

在與郎毓文女士、張宏聲先生的會晤中,我提出了關於郎靜山藝術的“傳統合拍”說。 “拍”,是郎靜山的創作過程,“合拍” ,則是郎靜山藝術的魂靈特色。

“合拍”有兩層意思。壹是他的攝影藝術與中國畫藝術的“集錦” ,他壹直在身體力行。“集”者“合”也“匯”也“融化”也,“錦”者“美”也。壹是我所謂“合拍”——他的攝影藝術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合拍”。

合拍,方能共振,共鳴,非常重要。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藝術美學,存在壹個“感”——“覺”——“悟”的鏈條,貫穿於這壹鏈條的要素,是“意”——“寫意”的“意” 。西方藝術中的探究和解剖,丹青分辨、幾何透視都可以模糊,惟“意”重焉。“意”是供人“會”的,“會”就是“感”——“覺”——“悟”的過程。

07

在文化表達的“描”和“述”中,中國畫是“描”的極致和“意”的極致。由於中國文化給郎靜山的思想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因而他的浪漫主義藝術創作就在深厚的傳統淵藪中找到了皈依,誕生了“畫”“影”聯姻的寧馨碩果。

郎靜山始終認為:“中國的藝術應該有中國的面貌與精神。”他對民族性的摯愛,已達癡迷的地步,直到晚年,長衫壹襲,布履壹雙,仙風神韻,無以復增。民族藝術的精華,也就是“國粹”,便是中國畫的“意” 。

08

所以,郎靜山主張:“中國畫與攝影均為平面藝術,理法相通,直接攝影可取經營之法,集錦照相可效傳模移寫之工,而物體影繪安排章法,寫意即是抽象。”所謂國畫“六法”之美學法式,為郎靜山之“集錦攝影”的創立,起到了起始平臺的重要作用。

任見先生早在紐約的小文中即指出,“集錦攝影”是中國傳統影畫藝術的結晶物,也成就了郎靜山作為攝影家的個人藝術氣質。

郎靜山的“集錦攝影” ,直說就是攝影與繪畫的“合美”藝術,當時他靠的是高超的暗房本領,可以肯定地說,郎先生的暗房能力,已經超越今天很多人的後期“PS”技術。

09

郎靜山說:“宇宙之物,森羅萬象。其中有使人喜好者,亦有使人憎惡者,惟皆出乎造化之自然。所謂萬物並育,自不能因人好惡而存棄之。故吾國歷來畫家之作畫,雖寫壹地之實景,而未嘗做刻板之描摹。類皆取其所喜而棄其所惡者,以為其理想境界。”

攝影藝術和西洋繪畫相似之處更多,故而在攝影造型藝術理論幼稚之際,很多攝影家都在比照西洋繪畫藝術來搞創作。

“集錦攝影”獨辟蹊徑,追求中國繪畫藝術的“寫意”效果,風格特征表面上看是壹種“違拗”,卻構造了實質上的非凡“創新” 。

10

“集錦攝影”的要點在於“意” ,特征是浪漫和抒情的。“意”是無止境的大宇宙,歷來是中國畫家孜孜矻矻之所追求,由於追求“意”而薄弱了“形”忽略了“形”者大有人在,令人扼腕嘆息。

“集錦攝影”先有了相機給定的“形” ,這個“形”為深諳傳統藝術三昧的郎靜山所用,靈魂和肉體俱得,美妙和超然並現了。

攝影,往往因受到環境限制,常常令人遺憾,“集錦攝影”從中國傳統美學角度“完美”化了當時當地的鏡頭攝取對象,並融入了創作者的思想、情感、理解與寄托,值得點贊。

11

當然,郎靜山先生是二十世紀的攝影家,其“藝術氣息”和“時代氣息”以二十壹世紀的眼睛觀之,也許不再是“觀止”。

但是,毋庸置疑,郎靜山先生、“郎氏集錦攝影”已經成為中國攝影藝術史和世界攝影藝術史上的壹個“存在”。

原先我在紐約的文章中還特意討論過中國油畫家李青萍,李女士的畫作好多人不懂,她是個真正的藝術先鋒。

在與郎毓文女士的交談中,討論郎靜山的時候,我提到梁實秋和豐子愷,文、畫、影三人,在某種“謹慎”上,也有相通之處。

~~~

郎靜山:郎靜山(1892—1995),浙江蘭溪人,中國最早的攝影記者運用繪畫與攝影暗房技巧曝光的交疊,創立“集錦攝影”藝術,在世界攝壇上獨樹壹幟,有1000多幅次作品在世界各地展出。曾獲紐約攝影學會頒贈的1980年世界十大攝影家稱號。他是將中國繪畫的原理應用到攝影上的第壹人。

任見:著有《巫文化詮講錄》《華夏姓氏源流考記》(2卷)《封建西歐》(2卷)《革命西歐》《總統西歐》《重新認識十字軍》《曹操傳》(大陸大地傳媒版、臺北晶冠出版社版)《絲路密碼》(2卷)《帝都傳奇》(10卷)《浪漫國度》(6卷)等70余種3000余萬字,在美、德媒體和大陸多家報紙開設過文化專欄,曾有院線公映電影及電視劇,另有大量書畫、雕塑、建築、攝影評論、演講等。

任见的部分著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