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母親節暖心加碼,點我領取「限時加碼券」
留情:一位大宅門女大學生的生命屐痕
滿額折
留情:一位大宅門女大學生的生命屐痕
留情:一位大宅門女大學生的生命屐痕
留情:一位大宅門女大學生的生命屐痕

留情:一位大宅門女大學生的生命屐痕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90 元
優惠價
90351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9元
庫存:3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一本塵封多年的留言冊,
一個百年文化家族的流變與記憶,
一代文化菁英的離合悲歡。
漫漶數十年的歲月跡痕,
全都寄藏在一行行
情義不盡的寸言短語裡。

一本塵封多年的留言冊,封藏了一個百年文化家族的流變與記憶。留言冊的主人周叔昭正是這龐大家族枝脈中的一員,經由書冊裡的寸言短語,不僅見證了她在時代跌宕中的個人際遇,更讓人得以一窺一整個世代文化菁英的離合悲歡。舉凡吳文藻、冰心、費孝通、嚴景耀、雷潔瓊、吳宓等當代才俊,都曾於書中留下隻字片語。

本書則始於與留言冊的偶然相逢。從簿冊中一個個名字開始追索,於漫漶數十年的歲月跡痕中,串捻起幾至埋沒蛛絲馬跡。在一次次的奔走、聯繫,以及無數文獻中上窮碧落下黃泉,才重新溯回周叔昭女士的生平梗概。

全書自周氏家族的近代淵流開始,仔細爬梳了父執輩一路走來的歷程,並細數求學時代過從的諸位同學和他們後來際遇。乃至於日後成家、遭逢抗戰的顛沛流離,最終渡海來台的種種,皆細心求索。以期透過留言冊還原周女士的生平,並為歷史留下一份見證。

作者簡介

何國慶
何創時書法藝術文教基金會董事長(1995~)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1995-1998)
中華文物學會理事長(2004-2006)

發行書法圖錄明代、民國、當代系列共三十一冊
出版《靜思語》慈濟護專開校紀念版(1989年9月)
著有《考驗——證嚴法師面對挑戰的智慧》(1999)
著有《萬曆駕到:多元.開放.創意的文化盛世》(2016)
著有《改變:一群加拿大慈濟人的移民故事》(2021)

蔡登山
文史作家,沉迷電影及史料間達四十餘年,製作《作家身影》系列現代作家紀錄片十三集,編有史料書籍近兩百種,重要著作有:《情義與隙末》、《多少往事堪重數》、《多少樓臺煙雨中》、《楊翠喜•聲色晚清》、《叛國者與親日文人》、《重看民國人物》、《梅蘭芳與孟小冬》、《傳奇未完張愛玲》、《色戒愛玲》、《人間四月天》等數十種。

往日情懷(The Way We Were)
何國慶
何創時書法基金會董事長

我對歷史的熱愛,緣於我初中時期所受的教育。還記得歷史老師呂士朋先生說故事精采生動,話語中充滿熱情。特別是講到清末甲午戰爭、八國聯軍、《辛丑條約》喪權辱國這段歷史的時候,他悲憤的神情深深撼動了我。受到呂老師愛國真情的感動與啟發,我因此對中國歷史有著濃厚的情懷。
二○一五年,我在北京參觀過鄧康延導演策畫的「先生回來:他們的背影,一個民族的正面」特展,所謂的「先生」指的是民初的大學者、教育家,他們在飄搖動盪的時代,以教育為力量,支撐起民族的脊梁,為的是讓國家更好更強。抗戰時期由北大、清華、南開遷至大後方組成的西南聯大,集中了一批強大的知識菁英與學術大師,在昆明一地教育出無數國家民族的讀書種子,其中還有日後的諾貝爾獎得主。此時全國還有許多一流學府的教育家,他們在苦難的時代一起努力為近代中國的興起開創了契機。
我在二○一九年與新竹清華大學楊儒賓教授共同策畫了「回到一九四九年‧先生們來了」展覽。回顧國民政府遷台,帶來百萬軍人與知識分子,一群異鄉客在此地建立新家園。政局變動固然是時代悲歌,但也因此為台灣迎來發展的新局面。故宮博物院、中研院、中央圖書館帶來國之重寶與重量級學人,不少知識青年也來台任教,將傳統國學與西方新知傳播於學校。而政府廣設中學與高中,並有原先在中國的著名高等學府例如清華、交通、中央、東吳、輔仁等在台復校,使得台灣學子受教育的比率提高。幾位受人懷念景仰的「老校長」,例如建國中學賀翊新、北一女中江學珠、師大附中黃澂、新竹中學辛志平,都是民初時期培養出來的優秀人才。而我們這批戰後嬰兒潮出生的新一代,在中學、大學時期即受教於這群文化底蘊深厚的先生們。
多年前,我買到一本以一九三一年燕京大學社會系周叔昭為主角的畢業紀念冊,是老師與同學寫給她的祝福。當我打開第一頁徐雍舜同學的題詞,讀到「同班同系,同志同趣。同往陋巷,同赴監獄。無告為憐,囚徒乃恤。……司法改良,首重監獄。」並以「有志竟成,前途努力」為共同的理想,我被他們從事罪犯研究,積極走入監獄的精神深深震撼。左玨則以「中國無以為寶,惟學者以為寶。真正的學者在今日中國真是無上的瑰寶」相勉勵,可見他們對個人未來與國家前途充滿期待。同學們的留言中有文言文、英文、法文、德文、俄文,可以看出他們運用中西語言所散發的斐然文采。紀念冊中的幾個主題包含吳文藻與冰心及吳宓的學生們、周一良家族成員、費孝通與雲南社會工作隊,以及多位燕京大學教授,充分展現三○年代大學畢業生的追求知識的熱情與對國家強盛的期許。
最近我將這本紀念冊拿給作家蔡登山先生翻閱,並說這麼精采的故事,應該出版讓更多人知道,這個構想立刻引起他的高度興趣。登山兄是知名文史作家、影視製片人,一九九三年起以「作家身影」為題,花了四年時間拍攝十餘位近代作家的紀錄片,開啟探索作家心靈世界的風氣。他對於民國文人史料的掌握非常廣博,擅於將錯綜複雜的人際網絡做聯結,化為清晰的影像畫面。蔡先生是出名的快筆與妙筆,花了兩個月時間仔細考證紀念冊中人物,釐清了時間、地點、筆跡、人名、事件,又從這些人物的後輩手中尋得不少珍貴照片,使得整本冊子彷彿成了一部電影膠捲,所有人物都鮮明地活過來了。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同學師友是最難忘懷的記憶,也影響日後的人生發展。現今處於網路時代,打字的便捷已取代手寫的溫度,像這樣圖文並茂的紀念冊已很少看見了。在欣賞他們的古典詩文、白話新詩、外語文學、水墨、水彩、書法,品味深厚情誼的當下,希望能喚起年長朋友的美好回憶,也讓青年學子們學習前輩們的人文素養與家國情懷,為將來進入社會職場上打下根基,為自己的生命留下深刻的典範。因此我抱著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心情,將這本好書與大家分享。

目次

往日情懷(The Way We Were) 何國慶
開場白
第一章 人才輩出的周家大宅門
第二章 我的父親:郵票大王周今覺
第三章 同學少年都不賤
第四章 結婚與婚後歲月
第五章 抗戰流離紀聞
第六章 南湖詩社:與林蒲(艾山)的一段友誼
第七章 海隅回首:萬里關山萬里情
後記 蔡登山
附錄:周馥家族世系表(周學海支系)

書摘/試閱

開場白

在一九八八年二月中旬,在台北林森北路三九九巷台灣菸酒公賣局老舊的宿舍,年已八十歲的老太太周叔昭(一九○八—一九九六)女士,仍然伏案在寫作。在她的書桌前擺放著先生嚴景珊的遺照,雖然他已經故去十年之久了,家裡還存放了許多他的收藏品,包括橋牌、香菸盒和菸酒標貼、精品火柴盒。除了橋牌外,這些東西都是他來到台灣後,任職於台灣菸酒公賣局幾十年的收藏。而橋牌的收藏卻是更早,早在一九四一年左右,他出任貴州銀行畢節縣支行經理時,有一次一位朋友送給他兩副美國橋牌,牌背面都是國際著名大畫家馬蒂斯的名畫複製品,非常別致,這觸動了嚴景珊開始收集橋牌的念頭,因為它不但使自己精神上有寄託之外,也可以欣賞到許多美麗的圖案,於是他就和橋牌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千方百計的去收集各色各樣的橋牌,將每副新牌的聽用牌(Joker)留下來,其中包括人物、山水、花卉、蟲鳥、名畫、圖案畫,特別是有紀念性、廣告以及各種動物等,三十年來,他收集橋牌的種類已達三千八百七十多種,其中最大的有十八公分高,最小的可放在鑰匙鍊中,只有小拇指一樣大小;而形狀更是五花八門,有圓形、長方、斜方、六角、魚形、細長等,顏色都非常豔麗,圖案的設計更是挖空心思,無奇不有。而其中有一張牌當中印有一個「凱」字,據說是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一家紙牌公司為紀念盟國勝利而特別製作的。還有一張是美國援華會印製的中間印著Aid to China(援華)字樣,四周環繞著五隻蝙蝠,這兩張牌因為在目前都已很難找到,所以也就格外珍貴。另外一些廣告商印製的橋牌,因為時間久遠,存有的不多,有的只剩一張,已找不到「伴侶」了,如果有「一對」能同時存在,身價當至百倍。為了收集這些橋牌,嚴景珊可算是煞費苦心,他頻頻向國外親友、親友徵求並相互交換,而這些寶藏他也不輕易示人,只是留著自己欣賞。直到他過世後,在一九八○年九月六日,周叔昭才把他這三千八百七十多種橋牌,假台北市大安區仁愛路三段十九號一樓的「中國電視公司文化服務中心」展出,當天上午十一時半揭幕,由中視演藝人員剪綵,造成空前的盛況,而對於周叔昭而言也是報答夫妻鶼鰈情深數十載之情,也讓嚴景珊的收藏公諸於世。
而在這臘景暮冬時節,離舊曆過年只有一週左右,在雨聲不斷的黃昏裡,離愁思鄉,使得這位孤寂的老人,陷入回想,她回首平生,驀然之間,她想起了南宋詞人蔣捷的〈虞美人.聽雨〉這首膾炙人口的詞: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蔣捷的這首詞,寫出黍離之悲、銅駝荊棘之感!他以同樣是「聽雨」,卻道出人生三種不同的況味!周叔昭心想她又何嘗不是呢?年少時她在燕京大學的紅樓聽過雨,那時她不識愁滋味;中年適逢抗戰,各地輾轉,四處漂泊,有如失群的孤雁!而如今老伴已不在,兩鬢白髮蒼蒼,聽細雨點點,往事如夢如煙,悲歡離合總無情,一切就隨它去吧!
她攤開稿紙,腦海中浮現出種種的景象,她順著畫面寫著:

在上海西摩路一座三面臨馬路,日本式的大花園裡,我和我的兄弟姊妹們度過我的童年和一部分的少女期。
生活是寬裕的,太寬裕了;記得電冰箱還沒有十分流行的時候,在我們家一條長廊的盡頭已經屹立著一個發出輕微鼾聲,貯藏食物的巨人,而父親的那輛小轎車,也是時常更換式樣。……
孩子們長大了,有的升學、有的結婚,我在十八歲那年和五妹、二哥、大哥、大嫂離滬赴津。家裡的人越來越少,父親賣掉西摩路的大房子,遷入一棟精緻的小洋樓。不知道他老人家以後過年,是否仍依照老規矩?我呢?從南開轉學燕大,畢業後返滬結婚,婚後又回平定居,然後是盧溝橋事變;抗戰八年中,由平赴津,後又赴港,去了內地;勝利後離黔去川,由川去南京,不久返滬,又由滬來台,輾轉走了五六個地方,滄海桑田……

周叔昭此時此刻陷入極深的回憶中,不能自已,她走到櫃前從小箱子拿出她當年特別訂製的三十二開本的留言冊,它封面漆布黑底,燙金色英文羅馬字體「Memorandum, Elaine Chou」,Elaine是她的英文名字,這是周叔昭的「私人訂製」。在上面留言者共有五十餘人,多為周叔昭的師友及同窗或堂兄弟,如吳文藻、冰心、楊開道、陳漢第、吳宓、費孝通、雷潔瓊、林蒲、周一良、周珏良、周杲良等人。冊中最早的留言款為一九三一年,那時的周叔昭在燕京大學社會系畢業,之後她又攻讀兩年的研究院,獲得碩士學位,一九三三年步入社會工作以後人生路的轉折,至一九四八年還有人在此冊留言,時間長達近二十年之久。地點從北平、天津、上海、香港、昆明、貴州、重慶到南京等地,跨了大半個中國。冊中內容有白話、詩作、英文、書法、水墨畫、水彩畫,因人各異而多樣。它是周叔昭這近二十年的人生縮影,也是她這段不平靜的旅程的寫照,雖然距今又過了四十寒暑,但往事歷歷,並不如煙!
她翻閱著留言冊,雖然當時題寫的人並沒有按照頁數的順序去題寫,有時也沒寫日期和地點,但周叔昭卻能如數家珍地憶起當時的往事。當她翻到她的堂弟周一良,現今已是著名的史學家的題詞,讓她眼睛為之一亮,題詞寫道:

余生平遇家事,惟守素節用,淡泊處之而已。至於一身行止,惟義是視,從不趨利避害。當患難,可辭而不辭;遇富貴,可就而不就,此心坦如也。爾輩看我一生,何嘗俱在貧賤、禍患之中?違義而榮,不如守義而困。榮與困在命,義與不義關於己也。
廿七年八月
叔昭四姊以手冊屬書因錄
先曾祖《負暄閒語》一則際此時艱
期與
叔昭共勉無違
祖訓學之工拙非所計矣
一良

題詞中提到《負暄閒語》這本書,這是她的曾祖父周馥為教育子孫後代而撰寫的散文體家訓,就在她出生的那一年,一九○八年,曾祖父早已息影山林,在廬山、蕪湖小住數月,在這段時間裡,周馥無論去哪都帶著孫子周叔弢,周叔弢在周馥身邊,向周馥問了許多問題:怎麼讀書、怎麼做人、怎麼做事,就連算卦、風水也問,而周馥則根據聖賢典籍一一作答。如此以問答的形式記錄下來,就成為這本書的內容,分別從讀書、處事、待人、治家、延師、婚娶、卜葬、祖訓、鬼神等十二個方面出發,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和建議,以此約束子孫的行為。周馥在書前說:「余衰且病,相見之日漸少矣,可即以此為遺訓,隨時參悟,以助學力。諸小孫及曾孫等有在襁褓者,他日長成,可以此訓解之。此爾等成敗、興衰大關鍵也,幸毋忽忘,負我厚望。」在一九一一年周馥的五子學淵就在濟南組織刊印出單行本,這是他們從小都要讀的書。一九二一年周馥去世後四子周學熙等很快就編印出周馥的全集,其中也包括《負暄閒語》。後來周氏家族一直人才輩出長盛不衰,《負暄閒語》作為治家寶訓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周叔弢原名周明達,是周一良的父親,也是周叔昭的四叔。《負暄閒語》是周氏的傳家寶典,小時候可說是都過目不忘的,周一良所題寫的這一小段是出自於該書的卷上「處事」門,自也是周叔昭耳熟能詳的。而由此段話語,周叔昭腦海中浮現了周家整個大家族的情景,從曾祖父,到祖父輩的,再到父親輩的,再到她這輩的堂兄弟姊妹們,枝繁葉茂,真是個「大宅門」,比起《紅樓夢》裡的賈府並不為過的。

 

後記
蔡登山

周叔昭走後的二十六個年頭,我第二次打開這本《留言冊》,雖然在三年多前我有幸看到過,也翻閱過,但我無法完全理解它,當時我只記得裡面非常少的名字,當然這些都是周叔昭的師長,如吳文藻、冰心、費孝通、嚴景耀、雷潔瓊、吳宓諸人而已。如今再次翻閱,我感覺它是沉甸甸的訊息,竟是老人半生的生命屐痕,我要好好去解讀它。
但「周叔昭」三個字,只是一個姓名,除此而外沒有半點訊息,同樣《留言冊》裡也是一堆陌生的人名,幸好好友秦賢次兄收藏有一九三一年燕京大學的畢業紀念冊,這給我們一把鑰匙,打開第一道密碼,知道原來這許多陌生的名字有些是她的同學,有同系的,有他系的。再來我試圖查閱她自身的資料,卻一無所獲,只查到國家圖書館有幾本她翻譯的書籍,但因年代過久,現在都裝箱送去另處收藏了,突然想到《文訊》資料中心可能會有這些舊書,果然找到兩本,其中一本還是三民書局出版,我透過管道找到他們的高層,請編輯部調合約提供聯繫方式,但歷經半世紀過去了,合約檔案也沒保存。當天我人到新店去辦事,下午突然接到三民高層,Line給我她在網上查到的一個地址,我一看是周一良提供給周紹良的地址,我確定這是百分百的可靠,於是二話不說搭上捷運回到中正紀念堂,再叫了計程車到林森北路三九九巷三十弄十三號,我甚至帶上紙筆,準備訪問她的後人了,這是我拍紀錄片的慣性動作,當年曾做過無數次的田野調查,只是此次匆忙中沒帶錄音筆,但我信心滿滿,可以達成任務。車子駛進目的地的巷弄,我的心是雀躍而激動的,沒想到一轉彎,眼前過不去了,是一片工地正在施工,下了計程車一問鄰居,這原是公賣局老宿舍,已荒廢閒置十幾年,如今已開始深植無數的鋼筋,打下高樓的地基了!問了十三號,他們還能指出位置,至於提起周叔昭、嚴景珊,他們都答非所問了,我的心盪到谷底了!
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到家我試著在臉書做尋人啟事,我上次在臉書上兩個小時上找到王賡在西德的孫女,但這次幸運之神並沒有眷顧我,連PO兩次音訊全無,絕望中好友林漢章兄突然發來周叔昭在一九六八年申請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的申請補助書,裡面有個人簡介等資料,這又燃起我的鬥志!於是我展開查詢舊報紙、舊雜誌的行動,找到嚴景珊的唯一一篇訪問報導,還有周叔昭發表在《聯合報》副刊和《幼獅文藝》的文章,這應該是僅有的資料了!
我再度打開《留言冊》,按照我建構的周叔昭人生行旅,重新排列冊中留言的順序,雖然其中有的有時間地點,但大部分是沒有的。再來解析這些人名的來歷,重新調整位置,例如裡面有夫妻檔,有父女檔,有母女檔,他們的題詞幾乎都是同一天的。接下來我必須從「上窮碧落」般的文獻中去找出他們和周叔昭相遇的可能性,如《顧頡剛日記》、《吳宓日記》、周一良回憶錄、冰心書信集、費孝通文集、周叔弢信函等等,我都翻閱過,這其中涉及五、六十人和她有關的。我去過五、六個不同的圖書館,總數超過五十次,曾經一天跑過三個圖書館,我要用細針密縷的文獻來做到京戲中對答般的「嚴絲合縫」,如此整個場景就自然又逼真,但我發覺確實是不容易的,尤其沒能親訪周叔昭的狀況下,我只能一步步地「逼近」真實!
感謝太多朋友的無私協助,例如雲南大學西南聯大紀念館的龍美光副館長幫我找到雲南的周貞一的女兒趙明和老師,台灣的羅芳教授幫我聯繫上遠在加拿大的名攝影家劉榮黔先生,他是劉廷蔚和吳元俊的兒子,也是吳鼎昌和陳適雲的外孫。而我和龍館長、羅教授並無一面之緣!其他還有福州的研究吳文藻、冰心的專家王炳根兄,北京研究冰心的學者李玲教授,北京學者孟繁之教授提供周一良的回憶錄、周景良的訪問稿、周叔弢的書信等等,都熱忱可感!當然最當感激的是何創時書法基金會的何國慶董事長提供了周叔昭的這本《留言冊》,這是本書稿的核心,也是所有我們追尋的起點!在多次的相互討論後,我們合作完成此書稿。另外基金會的吳國豪主任也提供相當的協助!當然後面我們繼續尋找到相關人等的照片,也為提供照片的個人或出版單位致上謝意!終於讓此書能圖文並茂,為歷史留下一份見證!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51
庫存:3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