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菜種子(攝影/馬振瀚)

空心菜種子怎麼來?「十月雪」美景背後辛苦實況,直擊嘉義採種大本營

每年雙十節前後,連結嘉義東石到鹿草的 170 縣道兩側農田陸續開滿喇叭狀的白花,空氣中更不時飄來淡淡清香,遠遠望去不禁以為是台灣的白雪奇蹟。猜猜看這連綿的白色花海是誰在爭妍?答案是國人熟識的老朋友:空心菜。

11月之後,農民扛起鋤頭把田裡的菜一一砍下曝曬,原來這些空心菜主要是採種子用,而非採收其嫩莖嫩葉供人食用。農友們會讓空心菜長得結實粗壯,像藤蔓一樣匍匐爬滿整片農田,與消費者印象中又細又長、直挺挺躺在市場貨架上的樣貌截然不同,花越盛開,種子收成越值得期待。

嘉義布袋、朴子一帶是全國空心菜子生產的大本營,每到雙十節前後都能見到宛若下雪般美景。(攝影/馬振瀚)

空心菜採種大本營在嘉義沿海

「老闆,來一盤燙青菜!」空心菜是國人最常吃到的葉菜之一。蕹菜是空心菜的正式名稱,台灣大多種植葉片細長的竹葉種,但也有如礁溪溫泉空心菜是莖粗葉大的白骨大葉種或青骨大葉種。

空心菜主要吃它的嫩莖、嫩葉,它具耐高溫、生長速度快的特性,從種植到採收平均只要 20 天,因此成為台灣夏季蔬菜的大宗。全台各地皆有種植,但近半的空心菜來自冠軍產區雲林西螺,桃園八德則排名第二。

空心菜只需要20天就能採收,但空心菜的種子卻必須耗時八個月才能產出。除少數由東南亞進口外,國產空心菜種子主要產地集中在嘉義海線的布袋、朴子等鄉鎮,種苗改良繁殖場助理研究員蘇士閔說明,台灣種植空心菜以國產種子為大宗,但並無明確統計空心菜種子的需求量和進口量。

莖與葉皆呈細長型的竹葉種空心菜,是國人最熟悉的品種(攝影/馬振瀚)

以生產空心菜種子為生,人稱「應菜賞」的農友鄒明賞表示,「嘉義生產台灣 95% 的空心菜種子,大概有 400 甲(約 400公頃)」,嘉義沿海地區進入秋、冬後不太會下雨,同時又位在海風吹入陸地的前線和灌溉系統的尾端,沒有其他作物競爭耕作土地,「風頭水尾」的氣候與環境條件,非常適合種植收子用的空心菜,他自己旗下就種植、契作 30 公頃,同時嘉義沿海一帶過去也是多種雜糧與十字花科蔬菜的採種重鎮。

「空心菜種子因為長年在本地生產,所以生長狀況與適應力確實比較好」,蘇士閔介紹,葉菜類採種有各自需要的氣候與環境條件,台灣就相當適合空心菜採種,但像是菠菜、萵苣或其他國外品種的葉菜作物,需要在高冷地區採種,台灣沒有這種氣候條件,因此會需進口種子。

一個空心菜果實內含四顆種子,採籽需要先將果實曬乾,後續才能順利脫殼(攝影/馬振瀚)
空心菜種子(攝影/馬振瀚)

唾手可得的廉價空心菜,採種子耗時又耗力

種植採子用空心菜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與食用空心菜相差甚遠。鄒明賞介紹,每年農曆 6 月中左右,種子農民陸續種植空心菜,歷經四個月的精心照顧,避免如秋行軍蟲這類病蟲害影響開花、結果和收成種子的品質,後續還要歷經砍菜、日曬和翻面及脫殼篩分等多個程序,耗費大量時間與勞力之後,才能裝袋變成可販售的種子。

空心菜子收成是「體力活」,鄒明賞解說,作業時兩人一組,前面的人先用鋤頭將盤根錯節的空心菜切開,後面的人則以鋤頭平行並緊貼地面,俐落地截斷根莖連接處,並將「整坨空心菜」上下顛倒翻過來,避免新芽從未砍乾淨的節點再長出來。

鄒明賞接著指出,空心菜的種子包裹在果實裡,充滿水份的果實難以脫殼,因此砍完菜後還需要原地日曬 40 天,每 10 天以長竹竿翻面,避免空心菜霉爛,如遇下雨更要在雨停後馬上到田裡翻面、排水,才能順利接上最後脫殼篩分的環節。

空心菜子脫殼需要紅豆脫殼機來協助,鄒明賞說,曬乾後的空心菜先連莖帶葉捲成一坨坨的「菜捲」,靠人力推進農機中脫殼,之後再篩去混入的碎石等雜質,才能裝袋出售。採收空心菜子的行程非常緊迫,待砍的田一塊接著一塊,每年幾乎都是從農曆 10 月開始忙,一路趕在農曆年前完成整個採收工作。

砍空心菜是收成種子的第一步,需兩兩一組,一人翻一人砍,因為工作辛苦,幾乎全靠「老人工」。(攝影/馬振瀚)
一捲捲曬乾的空心菜仰賴人力推入紅豆脫殼機脫殼,之後還需要人工初步篩出雜質(圖片提供/鄒明賞)
YouTube video
空心菜採子前需先砍菜。(攝影/馬振瀚)

種子發芽率決定價格,鄒明賞盼提高農民所得

回鄉種收子空心菜已有 20 年,鄒明賞過去在高雄賣自助餐,後來遇到同業惡性削價競爭,父親身體亦日漸虛弱,所以回家幫忙種田。他提到入行前三年全靠同為農民的里長張文香毫不藏私帶他入門,自己才能逐漸成長到今日可年均收穫 1,200 袋菜子的規模。

鄒明賞介紹,空心菜子的產銷模式一向是農民收成後交給種子大盤商,過去半個世紀,價格始終由種子販掌握,近年則慢慢又改成由菜農決定,「真的很奇怪,怎麼價格都不是種空心菜子的農民來決定?」因為不知如何銷售,所以「農民是巴著大盤幫忙賣種子,利潤當然就是大盤分完之後,剩下的才是農民的」。

鄒明賞直指,收入必須由生產者決定,未來才有出路,「只有農民成為自己的大盤商才有辦法解決五十多年來的困境」,這使得他下定決心要自產自銷。但一開始賣種子就不斷踢到鐵板,「大家不知道你是誰,根本沒人要買你的種子」。

為解決銷售無門的問題,鄒明賞拉著布袋鎮農會過溝分部推廣股股員李嘉瑛陪他四處拜訪農民,才賣出他人生第一批 40 袋的種子。前面一、兩年,空心菜農還在測試他的種子品質,他說明,種子發芽率攸關價格,也與農友的技術密切相關,大盤商四處收購種子,所以較難控管種子品質,但他的種子都是親自栽種或是契作,生產流程都在他的掌握之中,所以第三年後就有越來越多訂單自己上門。

雖然每袋(70 公斤)空心菜種子的售價比外面種子行貴,鄒明賞依然賣得火熱,他強調關鍵在於他的種子發芽率有九成以上。他也提到農民種植採子空心菜的風險遠比單純種植空心菜來得高,因此希望能提高契作農民的收入,「唯有提高收入,農業才能留得住人」,他希望能持續擴大契作規模,「如果我能成長到可以跟大盤商『喊芭樂拳』,才可以改變價格不是農民自己決定的困境」。

鄒明賞努力扭轉空心菜種子價格長年處於買方市場、農民賺不到錢的困境。(攝影/馬振瀚)

機械化難度高又遭缺工重擊,空心菜子產業危機重重

雖有雄心壯志,但鄒明賞話鋒一轉,提到整個空心菜子產業正遭遇人口老化與缺工的危機。「我嘗試過很多方法啊,用馬鈴薯採收機之類的機械來做都沒辦法」,他一邊以鋤頭用力拉開交纏的空心菜,一邊道出台灣農業缺工嚴重與人口老化的常態。

鄒明賞指出,空心菜子至今只能靠人力採收,採收期一到,農工就得拿著鋤頭在田裡重複翻砍八小時,年輕人往往望之卻步,所以採收人力都是配合多年的千歲團。他也強調,隨著農村人口老化、銳減,種不動的老農無法再與他契作,青農又多選擇投入養殖業或其他相對輕鬆的農作物,即便他積極想擴大種植面積,也難追上老農退休的速度。

空心菜是台灣少數可以種子自給的葉菜類,主要食用部位又是嫩葉嫩莖,收成速度快且幾乎不會因基因變異而受影響。整個產業雖已相對成熟,仍不敵勞動力不足的問題,未來可能再難見到大片盛開的「十月雪」美景。

空心菜是旋花科牽牛花屬,花朵與牽牛花極為相像(攝影/馬振瀚)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