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歐洲歌劇院建築費用何以越來越昂貴?

Stefan Dege
2019年3月31日

越高、越美、越新奇-無論新建還是翻修,漢堡易北愛樂音樂廳等一類文化建築越來越昂貴。一個展覽提出問題"原因到底何在?",並給出了令人吃驚的回答。

https://p.dw.com/p/3Fu0H
Deutschland Hamburg Elbphilharmonie
漢堡易北愛樂音樂廳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Bildagentur-online/Ohde

(德國之聲中文網)原因很多,-要是人們知道的話。不僅在漢莎同盟城市漢堡,財政部門為此傷透腦筋。該市的易北愛樂音樂廳-民眾親切地稱她作"愛爾菲"(Elphi)- 最終耗資近8億歐元,為預算的10倍。

在柏林,"菩提樹下大街國家歌劇院"翻修費近4億歐元,預算則是2.39億;科隆歌劇院修繕費現在有可能攀升至5.8億,為預算的兩倍;美因河畔法蘭克福戲劇歌劇院的修繕工程更可能高達9億。

正如於爾格斯女士(Andrea Jürges)所指出的,這些天文數字一再讓各當事城市震驚不已。於爾格斯是法蘭克福建築博物館(DAM)副館長。她和同事弗爾斯特(York Förster)一起在全歐範圍調查了大型文化建築造價攀升的原因。由此產生了名為《大歌劇院-麻煩不斷?》這一展覽,先在法蘭克福、現在也在科隆展出。

展覽極具現時性,且尤其具有啟發性,很多吃足苦頭的男女市長們競相前往參觀,對自己所犯的錯誤唏噓再三。錯誤各有不同,有些是要求過高,有些則是對造價有不現實的設想,而在不少情況下,計劃本身就不合適。最後,出現資金大漏洞。於爾格斯指出,其實,成本一般還是合理的。在對全歐範圍的劇院建築作比較後,她斷然駁回有關只顧撈錢的建築商、不食人間煙火的藝術家及建築師的說法,斥之為天方夜譚。

展覽名含義雙關

《大歌劇院-麻煩不斷?》展覽的起因是法蘭克福戲劇、歌劇院案例。這個雙劇院建於德皇時代的1902年。人們很容易就能意識到,問題出在哪裡:一方面,是時代不同了;另一方面,是對此類公共建築物的要求。比如,1963年修建的玻璃大廳便是要作為振興和新公開性的標誌。於爾格斯解釋說,"文化建築從來都是社會自我認識的體現。"

然而,改變了的要求也對計劃產生影響:建築越來越大、越複雜,因而也更昂貴。一語雙關的展覽名正中要害。當戲劇歌劇院修繕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中出現9億歐元這一令人難以置信的數字時,法蘭克福市高層也不啻大驚失色。而若新建,也不會更便宜。

其實,賬單似乎是對頭的,因為,它們不僅涉及造價,而且也涉及項目的風險因素,以及隱性的、通常不被提及的那些費用:比如,過渡演出場地的租費、風險追加保險費、其它種種昂貴的追加費用,即使是強迫公共競標也無法迴避此類費用。

還有各種相關法律:一旦它們變得更嚴,或作了修改,修繕費用便有可能很快驟升。比如,改動後的工作場所法規允許樂隊演奏員今天有比過去大一倍的活動空間,由此,樂池也得擴大。

對防火和安全通道的要求也提高了,通風設備越來越複雜。所有這些都意味著開銷。於爾格斯指出,樓宇技術設備一般的使用期規定為25年,然後就得更換,誰若未及時更換,屆時就可能因技術老化而得不到零配件,而若此時觀眾席通風系統失靈,那台上也就不允許表演,整座劇院也可能都得關門。

注意了,樓宇技術設備!

鑑於此,於爾格斯證實,對建方來說,最重要的教訓就是:樓宇技術設備常就是那條"潛伏的龍"。這條龍到處都在窺視著-就像在法蘭克福那樣,昔日的瑰寶要整修一新,重現輝煌,而且還要定期提升至最新的技術水準。科隆歌劇院、德勒斯登文化宮、柏林的菩提樹下國家歌劇院、奧斯陸、漢堡或哥本哈根,到處都一樣。

還有一點:文化建築如今已不只是用於晚間、用作獲高額補貼的有錢市民階層的文化享受。在很多地方,此類建築-請看漢堡的"愛爾菲"-還是當地城市的標誌。要是情況順利,它們甚至還有助於提升相關城市的聲譽,澳洲的悉尼"歌劇院"便是一個例子。

與百年前威廉大帝時期的堂皇建築不同,如今,德國很多劇院和歌劇院白天也對公眾開放。這是有意為之:比如,在德勒斯登,市圖書館就遷入了剛修繕一新的文化宮;咖啡館、餐廳或其它多功能設施,使奧斯陸歌劇院那樣的文化建築成了公共場所。

不過,也有這樣的事情:在哥本哈根,一贊助人給這個城市捐贈了一個新歌劇院。以這種方式,雅典也得到一個巨大的文化中心。兩名捐贈人均為富有的船王,從購地皮、選定建築師、招標、建造,一直到竣工剪綵,全部親自過問。

有時會耗費數年的民主討論文化則毫無蹤影。於爾格斯副館長認為,一個城市的居民們理應討論,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民主決定程序是重要的" 。那麼,文化建築為什麼會這麼貴呢?她的回答:"因為,一座歌劇院、一座劇院,畢竟是要花一定的錢的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