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AI五十強榜單

叢林探險 亞馬遜那條沸騰的河流

國家地理學會探險家安德魯‧盧梭一直記得爺爺說的傳說故事,在亞馬遜叢林深處有條沸騰的河流,河水滾燙到可以泡茶、動物跌進河裡就馬上被煮熟。12年後他深入亞馬遜叢林,尋找傳說中沸騰的河流。然而他卻發現河水流經的土地正面臨開發危機。地方居民、非法牧農、伐木業者、石油公司、祕魯政府,各方人馬在這片土地上的利益角力,原始環境逐漸被破壞。

TED-亞馬遜-叢林-沸騰的河流-探險 圖片來源:天下雜誌出版提供
    其他

我拔腿衝下泥土路,低沉的濤聲愈來愈響亮。透過樹林隱約可以看見一片空地,立著幾間木造房屋。白茫茫的蒸氣東一縷西一縷自樹頂向上飄升。我繞過小路盡頭的一間房舍,隨即撞見一幅驚人的奇景:碧綠的河水奔湧流過象牙色岩石形成的狹岸,流水撞擊岩石之處激起一片片白花,顯見水流的威力。

我站上一座小懸崖的邊緣,俯視河流並展望整片風景,目光隨河流蜿蜒前行,直到沒入前方的叢林。午後的陽光照射在我身上,我滿身大汗,一顆心興奮得撲通撲通跳。白色的蒸氣帷幕垂掛在河流表面,裊裊上升,一面隨輕風舞動。河水一定十分滾燙,不然以現在的氣溫不會冒煙,我想了想,咧嘴笑了。

高溫的河水

拾級而下,河流的轟鳴聲愈來愈大,等到踏上在河邊形成一條走道的石灰岩塊,感覺四周的熱氣和濕氣更濃了。我小心向下踩上石頭,發現石頭摸起來熱騰騰的,蒸氣翻騰包圍了我。下有河水上有太陽,我覺得自己好像在烤爐裡洗三溫暖。

廣告

我卸下背包,拿出用衣物和塑膠袋層層保護的溫度計,我看著河流喃喃自語:「真相大白的時刻到了,看看你是不是真的會沸騰。」我開始測量,數字停下來了,我終於測到第一個溫度:攝氏85.6度,換算成華氏是186度左右。以此地的海拔高度來說,水會在攝氏100度(華氏212度)左右沸騰。這些河水還沒有沸騰,但已經高到讓我吃了一驚。我完全沒料到溫度會這麼高。

一般你點的咖啡,剛端出來的時候大約是攝氏54度;水溫在大約攝氏47度就會燙人,而且危險。我如果把手伸進這裡的河水,不到半秒鐘就會三度灼傷,跌進去的話輕易就會致死。

經過長年的疑問、迷惘、文獻回顧,跌跌撞撞、屢戰屢敗,沸騰的河流終於就在眼前。傳說故事或許仍有些誇大,但很顯然並沒有誇大太多。

廣告

是火山造成?還是地熱?

身為科學家,每當遇到不了解的事物,會盡量想出可能的解釋或假說。以這條河為例,我想到三種可能。河水可能是被地底深處的岩漿加熱,如同在黃石公園一樣,但這不太可能發生在這裡,因為從沒有研究指出這個地區有任何岩漿體。

第二種解釋是地球本身替河水加熱,就算本地沒有岩漿體,但愈往地球的地殼深處走,溫度就愈熱,我們將之稱為地熱梯度(geothermal gradient)。假如河水是受地熱梯度作用而增溫,那麼河流很可能是從地底深處流出來的,但水在流到地表的過程中會冷卻,所以要有這麼大量高溫的水,從地心到地表的流速必須驚人得快。不論成因,假如這是天然河流的話,不管屬不屬於火山系統,它都會是我見過規模最大的地熱特徵。

廣告

我遲疑了一下,接著解釋第三種假設,那就是這條河根本不是自然現象。我們位在祕魯亞馬遜最古老的油田北方2.4公里,這條河有可能是油田事故造成的結果,或許是一座冒出熱水的廢棄油井,或是油田的水回注到土壤裡,增溫後又流回到地表。這也是為什麼,我急需找到莫倫1933年那篇研究,裡頭可能會有早於人類開始開發前,對這條河流的描述。

莫倫文獻

一名語氣溫和而友善的圖書館員帶我走進加州聖塔芭芭拉大學特藏圖書館內一間長方形的大房間。「室內禁止飲食,文獻也不能帶出閱覽室。你找張桌子坐下,我會用推車把莫倫文獻的檔案匣拿來給你,」她留我單獨在房間內,但臨走前沒忘加上一句,「對了,請你記得,在閱覽室內保持安靜。」

廣告

我選好桌子坐下,館員這時正好推著一台多層金屬手推車回來,老舊的推車載了好幾個灰色的檔案盒,每一個都用紅色緞帶封住盒口。館員說我一次只能拿一個盒子進閱覽室。

終於在我把第八十九號的盒蓋打開時,一張標籤立刻抓住我的目光,標籤上寫著「祕魯,熱水丘,地質學報告」,我像看到鬼一樣倒抽了一口氣。我輕輕把那個文件夾拿出盒子,再慢慢打開,露出一疊陳舊泛黃的紙張。

打字機繕打的正文間,東一處西一處是很久以前手寫的潦草注解。我一邊檢視皺巴巴的紙張,一陣控制不住的喜悅湧上心頭。我找到了。

我手裡拿的不只是尋找已久的那篇1933年的論文,還是一整疊未曾發表的珍貴注解和報告,能還原這份研究的歷史脈絡,為熱水丘的早期探索與開發階段提供可貴的認識。河流在油田開發前是否已經存在,答案就在這些紙張裡頭。

廣告

天然現象

1920與1930年代,祕魯亞馬遜叢林是國際石油開發瞄準的目標,美國紐澤西標準石油(Standard Oil)和洛克菲勒基金會(Rockefeller Foundation)派出地質學者團隊進入叢林,守口如瓶是最高原則。

正是在這樣的年代,地質學家羅伯特.莫倫在一次為鐵路工程案進行航空調查時,意外發現一片橢圓形的廣大地貌,這在地質學上稱為穹丘,從低矮平坦的叢林間向上挺立近百公尺。

莫倫很快認定這座穹丘是探勘石油的理想地點,他迅速籌組團隊,於1930至1932年間來到這一帶進行調查。

雖然檔案中並沒有原始的田野筆記,但我找到多份田野報告,在調查隊結束亞馬遜探勘多年以後才彙整起來。這些報告呈現的故事令人費解,莫倫與他的團隊的確發現了那條河,然而他們的報告卻自相矛盾,令我十分迷惑,有些對河流的觀察和我相同,但有些卻不一樣。這些說法不同的報告似乎刻意將河流輕描淡寫帶過。我很清楚知道,他們的目標是探勘石油,不是研究沸騰的河流,但有些地方看上去依然不太對勁。

幸好,一份由地質學家葛林(R. G. Greene)所寫的內部報告,為這些前後不一之處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釋。葛林是當時的第三方證人,被找來審核莫倫團隊的探勘結果。請第三方專家來確認一間公司的地質調查結果,現今在石油業界仍是常見的作法,目的常是為了招攬潛在的投資人(他們多半沒有任何專門地質知識)。

葛林寫道:「第一眼看到熱水的存在令人相當不安,但分析之後便有了令人滿意的解釋,它的成因並非熱岩漿侵入。岩漿的存在,一般而言會對熱水丘背斜層的開發價值造成不利影響。」

這是關鍵證據。師傅說的沒錯,河流確實早在祖輩的年代以前已經存在。莫倫的團隊確實發現了這條河,他們的觀察大致與我相符,這也證實了我的假設:這個地方並未因油田開發受到重大影響。他們早已發現這條河,只是在那個年代還沒有現代規章會要求他們把對環境或「印第安蠻夷」(wild Indians,其中一篇報告這樣稱呼原住民)的影響納入考量,甚至是寫成報告。

叢林依舊把河流藏得很好,因此不難想見為何這數十年間,一個「報告上的疏漏」能在營運中的石油公司之間來回轉手,即便現代規章實施之後仍沒人留意。說到底,調查隊關注的還是開採石油和招攬投資。

地熱系統常被看作是對石油資源的危害,因為地熱有可能將石油「煮熟」,害石油報廢不值錢。莫倫團隊持有的1930年代地質報告,證明這條河並非岩漿所致,而且對石油資源並無威脅。然而,手裡握有必要資金的投資人不是專家,容易疑神疑鬼,要向他們解釋這一切想必是項艱鉅的任務。那條河在莫倫文獻裡之所以這麼少受到關注,並不令人意外,雖然部分報告曾詳加描述,但其他看來只是輕描淡寫帶過。

所幸,莫倫和同僚的努力有所回報,他們正式向祕魯政府取得石油開採權,到1938年已成功在祕魯亞馬遜叢林開鑿了第一座油井。

終於,我要的佐證就在這裡。這條河真的是天然現象,早在石油開採之前就已經存在。我重重陷在椅子上,所有必須要做的事與尚待解答的問題塞滿了整個腦袋。

全文未完

本文摘自天下雜誌出版《沸騰的河流(TED Books系列)- 亞馬遜叢林的探險與發現》

相關熱門主題
你可能有興趣
#廣告企劃|以市民為本出發,打造智慧桃園城市|2024 第五屆天下SDGs雙日國際論壇
最新訊息
天下兩千大榜單出爐!$1解鎖看最新榜單
App內開啟 更舒適的閱讀體驗
訂閱天下雜誌電子報

天下雜誌當期內容的精華與延伸,每周三發送最具時效性的深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