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欢迎光临甘肃档案信息网! 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   |  无障碍阅读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档海拾珍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档海拾珍

清朝皇帝的“变装像”

发布时间:2023-05-24 09:34:53  作者:田呈彬   来源:中国档案报  浏览次数:

清朝历代皇帝的各类画像存世数量众多,其中尤以他们的变装像最为有趣。皇帝们或化身为猎人与钓客,或以农夫形象出现于耕织图景之中。在处理政务之余,他们在那一方小世界里寄情广阔天地。

洋装像:西方的想象

清朝初期,西方人借助在华传教士的书信对清朝统治者有了初步了解后,凭借想象为顺治帝、康熙帝创作出了一系列洋装像。

顺治帝作为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在位十几年,除留下为数不多的半身朝服像外,还有少量有关生活场景的画像及西方人为他创作的洋装像。无独有偶,西方人也同样凭借想象为康熙帝创作过洋装像。康熙年间,中西方的文化交流相对开放,当时有很多西方传教士游历至中国。其中,最有名的便是法国传教士白晋。康熙三十二年(1693),白晋进献的金鸡纳霜(即奎宁)治愈了康熙帝的疟疾,由此得到赏识。后来,白晋回到法国,向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及宫廷画师描述了康熙帝的模样。但画师创作出来的康熙帝洋装像,无论是从人物形态,还是画面布局,与顺治帝的洋装像非常相似。

清 《胤禛行乐图册·刺虎页》

随着东西方交往日益频繁,许多西洋画师来到中国并进入宫廷,他们向西方人揭开了皇帝的神秘面纱。至雍正朝,雍正帝对洋装颇感兴趣,他常命宫廷画师在创作的画像中融入西方服饰元素。《胤禛行乐图册·刺虎页》绘制了雍正帝在悬崖山洞旁举叉刺虎的场景。该画作的奇特之处是雍正帝头戴西洋假发,身着洋装,俨然欧洲人的装束。《胤禛行乐图册·刺虎页》的人物画法明显具有肖像画的特点,面部五官生动逼真,与另一幅雍正帝半身肖像画十分相似。有学者研究,该画的表现方式应该是受当时欧洲流行的“扮装舞会画像”影响,画师用此种画法展现出了雍正帝的个人特质。

戎装像:铁马的人生

清朝初期,政权的巩固离不开几番征战。康熙帝即位后,虽然大局已定,但外有大敌环视,内有朝臣乱权;北有沙俄虎视眈眈,南有三藩之祸,东有台湾之隐,西有噶尔丹盘踞,政权旁落风险仍然存在。经过多次大小战役、远近征伐,康熙帝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力挫沙俄,并且御驾亲征噶尔丹,终以赫赫战功开疆拓土,稳定大局。这样的康熙帝怎么会少得了戎装像呢?故宫博物院藏的《康熙帝戎装像》描绘了康熙帝身披青蓝色甲胄,腰悬佩刀,背负长弓羽箭,一身戎装端坐马扎之上。其左、右各有2名侍从,挎腰刀、执弓矢,神情肃穆。背景作淡墨烘染,云气升腾;前景绘磐石踞卧,草木葱蔚;左侧参松势如蛟龙、状若华盖。画中人物的描绘细腻精致、个性生动,人物面部五官皆以墨骨敷彩晕染,肤色也不尽相同,在技法上有明显的“波臣派”绘画特征(即将中国画的线条水墨和西方绘画的光影明暗相结合)。在树木山石布局上,作品也借鉴了“波臣派”绘画典型的衬景法,突出主题并重视空间氛围的表达。《康熙帝戎装像》在写像技法和画面构图上表现出高度成熟的“波臣派”特色,也从侧面反映了康熙帝对“波臣派”绘画审美的认同。

清 《康熙帝戎装像》

及至乾隆朝,虽然乾隆帝“平准噶尔为二,定回部为一,扫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尔喀降”,但所留存的戎装像数量不多。其中,最有名气的就是郎世宁绘制的《乾隆皇帝大阅图》轴。乾隆四年(1739),乾隆帝在南苑检阅八旗军的队列及各种兵器、火器的操练活动,以壮军威,鼓舞士气。据《清高宗实录》记载,郎世宁等宫廷画师早于大阅前20天,便奉旨做好绘制此画的准备事宜。乾隆帝将如此重要的任务交予郎世宁,可见对其的信任。当时,郎世宁正处于学习传统中国绘画的阶段,因此使用了中国传统的绘画工具和材料来绘制此画。他减弱了对景物、人马的素描手法,以平光处理明暗,线条在起到轮廓线的作用后几乎被色彩隐去,天空中的云彩全部采用西洋画法,近景的草叶则运用了静物写生,只有远山的结构使用了中国绘画的写实山水手法。除戎装像外,宫廷画师还为乾隆帝绘制了许多他参加木兰秋狝、在避暑山庄骑马射箭的画作。如《乾隆射箭图》《乾隆皇帝一箭双鹿图》等。

清 《乾隆皇帝一箭双鹿图》

汉服像:向往的生活

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在闲情逸趣上可谓一脉相承。

康熙帝既熟识儒家经典,又掌握西方的代数、天文、几何知识。同时,他自幼怡情翰墨,喜好书法,常在退朝后与精于书法的文臣观摩古人墨迹,切磋书艺。康熙帝喜爱临写书贴,从王羲之到颜真卿,从苏轼到米芾,不拘一格,博采众长。他酷爱董其昌的书法,曾反复临写,其书迹潇洒秀丽,苍劲率真,颇得董其昌书法的精髓。《康熙帝便装写字像》描绘的就是康熙帝伏案写字的场景。画中康熙帝身穿便装,左手轻按平铺于方桌上的宣纸,右手提笔正欲习字。通过用中国传统透视技法画出的方桌与用欧洲焦点透视法绘制的屏风座,可以推断《康熙帝便装写字像》是由一位学习过西方画法,但又没有彻底明了透视原理的宫廷画师创作的。虽然此画存在不协调的部分,但它依然是中西绘画交流、碰撞下产生的有趣作品。

清 《康熙帝便装写字像》(局部)

康熙四十八年(1709),康熙帝将位于畅春园北的一座园林赐给皇四子胤禛(即雍正帝),后题名为“圆明园”。雍正帝即位后,开始大规模扩建圆明园。以“天下第一闲人”自居的雍正帝很少离开京城,长年在紫禁城、圆明园生活及处理政务。他为了放松身心,留下了颇多汉服像。雍正帝命宫廷画师结合圆明园内的建筑、不同月份的景色、节令风俗和宫廷生活场景及自身想象创作了《雍正十二月行乐图》。其中,包括“正月观灯”“二月踏青”“三月赏桃”“四月流觞”“五月竞舟”“六月纳凉”“七月乞巧”“八月赏月”“九月赏菊”“十月画像”“十一月参禅”“腊月赏雪”。这组图表现了雍正帝对恬静、平淡生活的喜爱和向往。

乾隆帝也酷爱汉服像,其让擅长绘制人物山水的张廷彦、西洋画师王致诚等宫廷画师创作了一系列趣味横生的画像。乾隆年间,乾隆帝又进一步扩建了圆明园,在皇家园林里打造出一片世外桃源。如此好景,以“稽古右文”之君自许的乾隆帝又怎么会舍弃绘制其闲暇生活的画像呢?初夏松下品茗,盛夏观荷抚琴,秋季熏香弹琴赏月,冬季赏雪吟诗烹茶……宫廷画师描绘了乾隆帝在圆明园内的诸多生活细节。在这些画作中乾隆帝多穿着汉服,表达出他对文人雅士的种种向往。

随着清政府的一颓再颓,盛世不复。清后期的皇帝们再难兴起变装之风,留下的“变装像”更是寥寥无几。

文中所示清帝画像为故宫博物院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3年4月28日 总第3976期 第四版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主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承办单位:甘肃省档案馆科技信息处    中文域名:甘肃档案·公益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3680号(730010)    网站备案序号:陇ICP备17003853号-1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37号

    网站访问共
技术支持:兰州大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 1280x1024 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