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本地
2018-06-13 06:00:00

{史思識} 蘇軾改變心態迎逆境

分享:

先秦《詩經》、《楚辭》、諸子散文,還有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和明清小說,全部都代表著中國歷朝歷代最輝煌的文學成就,以宋詞來說,代表人物之一蘇軾就最為人熟悉,人們即使不懂蘇軾的詩詞散文,也總聽過一兩句:「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而他的經歷和豁達精神,更值得人們借鑒、學習。

 

香港大學教育系講師許守仁表示,蘇軾是一個很特別的人,既可以從歷史角度來研究,也可以從文學角度來看,令他不論在求學階段,還是在教書歷程,均感受甚深。因為蘇軾年少得志,考取進士時已經成名,也極具才華及氣節,連皇帝也怕他少年得志,希望挫其銳氣,磨練一下蘇軾。

其實,才氣橫溢的蘇軾,自小都受過磨練。許守仁說,蘇軾的母親程氏對兒子影響重大,程氏既知書識禮又好讀書,不僅親教兒子讀書,更以「日享三白」來培養蘇軾可吃苦的性格。許指,所謂「三白」,即是三種白色的食物——蘿蔔、白飯及鹽,也是古代貧苦人家日常所吃。此外,程氏又嚴禁兒子在讀書的地方養雀,希望養成蘇軾欣賞大自然的習慣和心態,既令這位文學家日後對大自然的欣賞,更助他面對逆境。

其實中國歷史的文人,多數都是政治失意,才會成為文學家。不過,蘇軾比較特別的地方,就是他後半生很坎坷,令許守仁感受良多,全因蘇軾前半生很有大志,但中年遇上烏臺詩案,成為他的人生轉捩點。

烏臺詩案是蘇軾仕途,甚至是性命的最大難關。當時蘇軾因上任湖州知府,到任後寫《湖州謝上表》向朝廷謝恩,豈料被御史臺一眾御史以其言藏譏諷彈劾,甚至指蘇軾反對當時的宋神宗推行的王安石新法,令蘇軾下獄,幾乎被處死。後來,蘇軾獲太皇太后、宰相王安石等勸說,免其一死,但被貶謫黃州,期間創作出《念奴嬌.赤壁懷古》等詞作,一句「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笑看失意人生。

許守仁強調,蘇軾被貶落魄之時,當官的一家二十多口,每日只能吃一頓飯,蘇軾也能面對這個困境,證明從小的家庭教育,使他在艱難時期也可以調適心態。蘇軾的經歷,啟發許教導下一代時,不要過於呵護,甚至間中要讓他們面對挫折,讓小朋友擁有面對挑戰的能力,小小人兒才會成長。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