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從問空間《必然的偶然》聯展 看見策展方法的再打開

非池中藝術網

更新於 2022年03月31日09:27 • 發布於 2022年03月29日16:00 • 林侑澂

當不同創作形式的四位藝術家相聚在一檔聯展中,會是偶然。而當四位藝術家彼此熟識二十多年,相聚在一起舉辦聯展,則是必然。

問空間在2022年三月發表了《必然的偶然》聯展,邀請到曲德義教授擔任總召集人,由藝術家大塚麻子范姜明道彭弘智洪東祿四位共同展出。四位藝術家帶來不只四種的創作樣態,在展場之中碰撞出相當特別的氛圍體驗。聚焦於「當藝術群展的絕對性被刻意放棄時,還能留下什麼?」的提問,呈現出相當有意思的聯展模式。

范姜明道,《抽象測量01》,92x118 x6cm,2022,布上壓克力 壓克力罩。圖/問空間提供

范姜明道,《抽象測量03》,151.6 x 121.4 cm(局部),2022,布上壓克力 壓克力罩。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藝術家范姜明道長期在北京的工作室創作。近期因為疫情回到台北,也由此開始了新的思考。范姜明道本次呈現的裝置繪畫,聚焦於「對於抽象的測量」或「當代藝術在不受控制中需要被控制」的課題。從自身經驗、主觀出發,嘗試去捕捉無法規則化、定義化的抽象本身。

范姜明道這一系列的繪畫,最初先以豐富的色彩打底,再鋪陳一層均質顏料形成層次。接著運用木工用的彈線,在奔放的畫面中建立了度量機制。作品運用的壓克力框並非只是裝裱,而是先以雷射切割刻出「Abstract」凹槽,再填入單色的顏料。在多重的視覺語言中,反覆地闡述著對於抽象的體悟。

展覽中范姜明道也帶來了十多年前的木雕作品。以「將樹木變成其本身的紀念碑」為設想,將大量的合成木板膠合之後,重新塑造回樹木(或湖石)的造型。在全立體的作品上,材質的直線與造型的曲線也呼應著測量抽象的概念。藉由木材的再回復,重新思考物質、造型和象徵性的關係。

范姜明道,《樁2201》,64 x 24 x 43 cm,2013,夾板。圖/問空間提供

大塚麻子,《探索的軌跡》,100X100X5cm,2022,壓克力顏料 亞麻畫布。圖/問空間提供

藝術家大塚麻子,由日本來台灣生活、創作二十餘年。近年以「肉宇宙」的概念為核心,進行繪畵、雕塑、裝置、行為等等不同類型的創作。

大塚麻子的肉宇宙概念有兩個基礎。其一源自於長年學習的當代即興舞。舞蹈過程中感受到的身體感、互動感,是充滿生命力的。大塚麻子將自身的生命視為一個宇宙。在創作的過程中,自然地將這個宇宙中的經歷、習慣、文化投注在作品之中。其二則是大塚麻子對於數學、物理的興趣。於是系列作品在呈現上,皆是由兩種菱形交疊而成的。將千變萬化的色彩與幾何形交織排列,做為探討時間與空間的方法。

展場中的立體作品《Too Many Event Horizons》取材自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一把椅子,卻是本次最能代表肉宇宙作品。Event Horizons的中文翻譯為「事件視象」,而日文的翻譯則是「事象の地平線」。立體造型的角度與轉折,經常打斷大塚麻子作畫的筆和思緒。藉此將平面測量空間的目的性反轉,形成了在立體中測量平面的作品。

大塚麻子,《太多事件視界 Too Many Event Horizons》,85x50x50cm,2018,壓克力顏料 木椅。圖/問空間提供

彭弘智,(左)《Medusa》,畫面 135x69cm 捲軸201x85cm,2018 / (右)《鬍仙 Beard God》,畫面 133x68 捲軸201x85cm,2003,紙 墨 捲軸。圖/問空間提供

藝術家彭弘智長期對於中西方文化的融會有著高度的興趣,在創作上不斷探詢著複數文化之間的關係。雖然彭弘智是繪畫背景出身,卻也不斷地進行非繪畫的實驗,聯展中帶來了油畫、水墨、3D列印、裝置等多種型態的作品。將諸多意想不到的元素組合,追求著更突破性的思維與視野。

以手法來說,彭弘智擅用「元素的轉換與融合」的創作模式(更接近於觀念藝術的思維)。例如將美國愛國歌曲改造為中國意象、將十二生肖以組合機器人的思維拼裝、以工筆水墨描繪帶有卡漫感的希臘神話、用動物的語言書寫宗教經文等等。運用遊戲般的手法,一次又一次地重新定義形體、時空、位階等等概念。在多重交錯的符號中,反思著如今的我們所處的社會或是正在經歷的人際關係。

彭弘智,《落難觀音》,依場地調整,2022,油畫 撿到的石頭觀音像 木椅。圖/問空間提供

彭弘智,《小周天 8/15》,89x48x108cm,2018,黃銅 噴漆。圖/非池中藝術網攝@P

洪東祿,《履霜堅冰至》,120x120x5cm,2022,礦物色粉 鹿膠 麻布。圖/問空間提供

藝術家洪東祿過去以日本卡漫文化、次文化的創作主題備受關注,形式與內容均在台灣藝壇相當具有指標意義。近年來則是對於佛學、易經等等古典哲學充滿了興趣。將相關的研究透過轉化,洪東祿呈現出一種較為深沉而平衡的精神追求。

從數位媒材回歸到畫筆,洪東祿在展覽中分享的作品,精煉的畫面結構如同誦念般,規律而穩定。由此畫面中可見,洪東祿創作的過程即是自我修行的體現。闡述的或許是在一筆一畫間,讓漸漸身心安寧的過程,也或許是將生命經驗的堆壘出的體悟,緩緩轉換成為畫作。凝視洪東祿的新作,感受到的是萬物的規律,亦是世事無常。雖說無論面對規律或無常,你我可左右的都相當有限。有了越多的認識及體悟,人往往越是謙卑。但也或許越是如此,你我就越能順應自然,進入更加平衡安適的心境。

洪東祿,《密雲不雨》,120x120x5cm,2021,礦物色粉 鹿膠 麻布。圖/問空間提供

問空間《必然的偶然》展場實紀。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繞行《必然的偶然》的展場,感受的時間越長,就越容易感受到偶然,甚至會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無論是美術館或是畫廊,策辦聯展的方法大抵上有兩類。一類是先建立脈絡,以其做為邀請藝術家、作品的考量依據,再從作品的對話中敘事。另一類則是先確定了參展藝術家的名單,再從各自的作品中梳理出具有意義的論述。在當代,知識生產已經成為觀眾們本能上對於聯展的期待。然而會有慣性必然會有特例,問空間在本次的聯展中,即嘗試著不一樣的思路進行策展。

問空間《必然的偶然》展場實紀。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問空間《必然的偶然》展場實紀。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必然的偶然》的策展從選件的源頭就開始詮釋「偶然」,雖然說展覽名稱讓人很直覺地聯想到藝術家對於機緣、機率的探究。但有別於許多關於無常、未知、可能性的策展,將探討相關課題的作品並列。本次聯展所邀請到的四位藝術家,已分別建立了自身的藝術語彙、風格鮮明。各自作品以完全自主的方式,在展場中並置。從敘事的目的性解放出來,更加直觀地對於偶然這個概念進行詮釋。

問空間自2020年開幕,兩年多的時間裡扣合著台灣當代藝術的發展,策辦了六檔主題聯展。將台灣多位具有指標性的代表藝術家並置,一次次地反應出屬於這個時代的藝術樣貌。在這個時間點詮釋《必然的偶然》這樣的命題,似乎也反應出了一份藝廊經營者的浪漫。承接著前面六檔展覽的累積,《必然的偶然》顯示出了問空間對於未來的企圖心。無論在選件或是策展方法上,都將朝著更開放、更嚴謹的方式執行。無論是這檔展覽或是創作的本身,偶然和必然都是時刻出現的課題。這或許,也正是藝術最讓人著迷的地方。

問空間《必然的偶然》開幕合照。圖/問空間提供


問空間【必然的偶然】

展期:2022-03-05 ~2022-04-23

地點:新北市板橋區重慶路8號9樓

參展藝術家:大塚麻子、范姜明道、洪東祿、彭弘智

加入【非池中藝術網】LINE@,藝文展覽訊息不漏接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