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嫁妝一牛車

嫁妝一牛車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上照中為當時結婚女方陪嫁嫁妝以三輪車隊載運運往夫家情形。嫁女兒的嫁妝都是結婚當天稍早或與新娘一同到達,臺灣舊習俗對嫁妝十分重視,有些勢利的男方會因嫁妝的多寡而影響新婦在婆家的地位。早期富有人家嫁女兒,嫁妝還分為「全廳面」與「半廳面」。

在臺灣傳統婚俗當中,女方必須為出嫁的閨女準備嫁妝,一方面是讓女兒在婚後的生活能有所憑藉,也比較不會受到夫家的輕視,另一方面則象徵女方的家世地位,所以女方家無不竭盡所能花費金錢來籌辦嫁妝,故女兒素有「賠錢貨」之稱。所謂「全廳面」就是陪嫁的物品當中,除了新娘自身的日需用品外,尚包括客廳家具與廚房用具。此外,以量斗裝一塊土,意味著以田地作陪嫁。有的家庭還會用金子鑄成小型棺材,做為女兒日後的喪葬費用。「半廳面」的嫁妝內容則不如「全廳面」的齊全只有幾套衣服、花粉、鏡奩、剪、尺、被、帳及一些日常用品。

下照為當年結婚時女方以三輪車載運陪嫁嫁妝。

嫁妝是女子出嫁時,從娘家帶到丈夫家去的錢財、衣被、傢具及其他用品。其和新娘的婆家給的聘禮相對,是由新娘的娘家給予男方的回禮在臺灣視嫁妝為一種約定成俗的風俗習慣,在過去的社會中男女兩方多為經過相親而成為夫妻,婚姻多為長輩所主導,雙方長輩討論婚事時就會提到聘金、嫁妝等事宜。王禎和小說《嫁妝一牛車》就是講這類故事,又宣稱「在室女一盒餅,二嫁底老娘一牛車!」。近年來社會開放,自由戀愛結婚的比例提高,聘金與嫁妝的風俗也已漸漸淡薄。只是會按照古禮「象徵性」的給予聘金以及嫁妝。舊俗嫁女陪贈妝奩,數物合裝一抬,先期送往婿家,招搖過市,稱為「過嫁妝」。

民國50年代,臺灣的經濟環境差,市區內運送貨物大都是用人力三輪車,後來臺灣經濟成長,照片中的人力車早被燒汽油的貨車取代,延吉街的平房也改建為高樓大廈。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嫁妝一牛車 / 撰寫者:松山區公所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Event&id=276086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民俗與宗教
建檔單位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撰寫者
松山區公所
時間起
民國/戰後時期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