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文化還在,小林村就會在」,無情土石流摧毀不了的,是身為大武壠族的驕傲與韌性

十幾年前的莫拉克颱風,導致甲仙鄉小林村(現為甲仙區小林里)被土石流淹滅。如今小林後人積極透過大武壠文化傳承,表達對故鄉的思念,也為後世留下可以追尋的根。集體創傷,集體療癒,文化的力量已將小林人緊緊繫在一起。

「只要文化還在,小林村就會在」,無情土石流摧毀不了的,是身為大武壠族的驕傲與韌性

小林平埔族群文物館內設置小林村模型。

2009年的莫拉克風災,吹亂了甲仙鄉小林村(現為甲仙區小林里)原本淳樸寧靜的生活節奏,一夕之間躍上新聞頭條。至今回想這場滅村事件,依舊令人無限唏噓。然而十多年過去了,結痂的傷口長出了新的翅膀,揮別悲情,如今小林後人積極透過文化傳承,表達對故鄉的思念,也為後世留下可以追尋的根。

站在小林村紀念公園追思廣場上,眼前高達9公尺的紀念碑是由風災中順流而下的石塊堆砌而成,山谷的那一頭,咫尺之遙,就是小林聚落原址,靜靜沉睡在獻肚山腳下。「經過全村討論,我們希望不要再打擾逝去的親友,保持原址現狀,並在下游的五里埔設立紀念公園,追憶那個永遠回不去的家園。」村民許素秋說。

小林村紀念公園紀念碑由風災石塊堆砌,前方山谷即為小林聚落原址。

整座公園綠意盎然,就像是昔日小林村被山林環繞的樣貌,種下的181株紅花風鈴木,每個樹穴都代表一個罹難的家庭,悼念逝者,也象徵新生的希望,林蔭下放置了石碑,寫著每一戶人家的門牌地址。

為考量村民的宗教信仰,在播放佛音的公祠和撫慰基督徒的苦路,皆刻上了462位往生者的姓名,漫步其中,緬懷斯人之餘,也不禁對極端氣候所造成的無情威力深感震懾,身為地球子民應當謙卑以對。

廣告

每一棵紅花風鈴木都代表一個沉睡的家庭。

苦路兩旁刻著462位往生者的姓名。

小林居民普遍為早年台南南化和玉井一帶遷移而來的大武壠族,擁有珍貴而少為人知的平埔族習俗與文化,並在此世代傳唱,走一趟小林平埔族群文物館,可以認識更多小林部落和大武壠族的前世今身。

常設展「回家:小林村的故事」娓娓道出先民在這塊土地生活的痕跡,以及歷劫歸來的小林人,如何透過逐漸消逝的大武壠文化復振家園。展覽所描繪的過往小林日常,對居住在台灣的人來說應該不陌生,民宅沿著村子中心道路兩旁並排興建,家家戶戶在矮牆內種花種菜,後山則種水果、養土雞,餐桌上不時出現當日現採的野菜山產,一派山村生活印象。不過,細細梳理文化,仍保有許多屬於大武壠族的特色。(延伸閱讀:走進大武壠族的生活,踏上攝影師湯姆生的百年足跡,體驗高雄荖濃庄腳一日小旅行

小林平埔族群文物館一樓常設展道出這座山村的變化與傳承。

「太祖」是大武壠族的中心信仰,供奉於用白茅、箭竹或桂竹搭建的公廨中,可理解為一種祖靈信仰,小林族人相信太祖是7位女性祖靈,因此公廨內的重要祭品,如檳榔、香菸、酒水等都有7件,祭品兩旁各擺放了一具甕缸,分別貼著「向水」和「向酒」字樣,是指由太祖祈福過的水和酒,不少族人外出工作都習慣求一些向水,帶在身上飲用,祈禱平安順利。

廣告

文物館後方的公廨和廣場是舉辦夜祭的所在。

魚笱是小林部落傳統捕魚工具,也具有神聖的信仰地位。

聆聽大武壠族故事,會發現「向」(hiang)不時被提及,這是一個很難用當代中文詞彙解釋的大武壠族古語,舉凡與祖靈、禁忌、信仰等相關的事物,都可能冠上「向」。像是早年族人生活隨著自然時序而行,農曆3月15日以後的「禁向」期間,必須專心農事、禁止從事狩獵、歌舞、婚嫁,直到農曆9月15日舉辦「夜祭」後,這些禁忌才能解除,迎來熱鬧歡快的「開向」日子。

夜祭是小林部落最盛大的歲時祭儀,當天第一件事便是翻修公廨屋頂,隨後陸續有族人帶著雞酒、麻糬來祭拜太祖。公廨門前則會更換「向竹」,為一根約莫三層樓高的刺竹,每年只有在夜祭當天才可以更換,並由特定家族主導執行,緩緩將向竹立起來,具有神聖意義。入夜以後,身穿藍紫色族服的男女老少,在圓月見證下,手牽手踏著四步舞,吟唱一首首迎接祖靈回家的古謠,沉浸在歌舞中,直至深夜。

小林夜祭通常在文物館後方的公廨和廣場舉辦,每年不一定會對外開放,若有興趣,建議提前詢問部落。

廣告

部落風味餐取之新鮮的在地食材。

如果問小林人最能代表家鄉的味道是什麼?大概不少人都會說:我阿嬤煮的雞角刺雞湯!

雞角刺是華薊、南國薊、玉山薊等菊科薊屬植物的俗稱,過去族人上山工作或打獵時,若有看到野生華薊,便會摘採回家,將根莖洗淨、曬乾後,用來熬煮雞湯、泡茶,尤其是婦女坐月子,少不了雞角刺雞湯。部落近代才引進種植根部較粗大的南國薊,產量賣相更佳,但華薊的香氣略勝一籌。

雞角刺雞湯滋味甘醇,有媽媽的味道。

位於文物館一樓的餐廳,便可以喝到這一碗暖呼呼的湯品,套餐裡還有醃梅、番薯、竹筍、龍鬚菜、鹹豬肉等在地美味,飯後來一塊炸柴燒年糕作為甜點,滿足撫肚。二樓另有住宿空間,布置簡單明亮,可供遊客休憩下榻。

莫拉克風災後,原本的小林村一分為三,分居三地重建,離原鄉最近的小林一村坐落在五里埔,小林二村、三村則落地杉林區。

日光小林社區復刻從前的小林村,中心道路也取名忠義路。

「日光小林社區」即為小林二村,幾乎九成的街道配置和住家形式都復刻原本的小林村。蓋組合屋、重建家園這些硬體設施不難,但往後的路要怎麼走,部落產業、文化該如何發展與傳承,都是村民面對新生活的挑戰。

廣告

好在地方凝聚力強,成立日光小林社區發展協會,並透過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高屏澎東分署的協助下,申請多元就業開發方案,讓村民就近就業,吸引年輕人返鄉,部落裡的活躍人物「阿亮」王民亮就是一例。

日光小林有間部落廚房,以茅草和竹子搭建。

薑黃臭豆腐是部落廚房引以為傲的美味。

就像許多部落青年,阿亮很早就離開家鄉到市區就學,從此留在都市生活打拚,莫拉克風災後,親友離世,想家的念頭不斷在膨脹,讓他決定在災後一年回到小林與村民共度難關。說是「返鄉」,但家鄉早已不在了,所幸文化還在,阿亮便動員村民一起投入傳統歌舞的懷抱,他們在吟唱與舞步中,彼此依靠,治癒身心,日月累積的情緒有了出口,同時,也找回自身與部落的連結。

集體創傷,集體療癒,如今文化的力量已將小林人緊緊繫在一起,內心定下了錨,不再像浮萍一樣漂蕩沒有歸屬感。他們組成「大滿舞團」,努力在文獻與耆老的口述歷史中,復振大武壠族古調,不僅增進族群的認同感,透過歌謠描繪,也更認識傳統生活方式,一點一滴,把屬於大武壠族的文化圖像拼回來。

廣告

吟唱十年,現在的大滿舞團羽翼更豐了,不僅站上台中國家歌劇院、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等大舞台,更為2021年國慶焰火晚會揭開序幕。儘管團員並非表演科班出身,但他們把傷痛化為力量,唱出記憶、唱出家園,一字一句,足以撼動靈魂、刻劃入心。

大滿舞團誠摯的歌舞令人感動。

把歌唱回來,把舞跳回來,還要把民族植物找回來。大武壠族的傳統生活中,少不了植物的參與,飲食、編織、工藝、信仰無所不用。例如黃藤曬乾可編織成藤環,做為裝飾,也可封袋束口;而夜祭必戴的花環,則是由青葙和腎蕨組成,並以抽絲的苧麻固定好。

日光小林在社區畸零地種植這些常用植物,也將其化為部落遊程的元素,引領旅人從生活的視角認識植物,動手編織藤環、花環,帶回擁有小林記憶的紀念品。(延伸閱讀:「種」出新小林村 只要文化還在,部落就永遠不會消失

傳統藤環可做手環、戒指,也可封袋束口。

花環是夜祭必戴的裝飾,編織容易,人人皆可上手。

十多年過去了,提及小林,外界至今還是常以「災民」既定印象看待,甚至連村民也一度懷疑自己「為何是被留下來的那一位?」但他們以相互陪伴、族群力量,在災後重建道路上重新拾回身為小林人的驕傲,展現「只要人還在,小林就會在」的堅強與韌性,以大武壠文化傳播者的身分,在新生的土地種下一朵朵向陽的花。

廣告

青葙是編織花環的材料之一。

*本文作者:高嘉聆

小林村相關資訊

小林村紀念公園
地址:高雄市甲仙區小林里五里埔

小林平埔族群文物館
地址:高雄市甲仙區五里路50號
電話:07-6761168

日光小林社區發展協會
地址:高雄市杉林區上平里忠義路1號
電話:07- 6775186|FB:日光小林社區發展協會
遊程採預約制,包含部落導覽、風味餐飲、大滿舞團演出、傳統工藝體驗等,可根據需求客制行程。

大滿舞團
電話:07-6775186
FB:大滿舞團

 

責任編輯:詹和臻
核稿編輯:張惠萱

微笑台灣編輯室

跟著微笑台灣去旅行!
讓微笑台灣帶你去走走,走進台灣的大小事,走進在地的美好。
FB粉絲專頁:微笑台灣319鄉+

立即加入會員,取得
專屬服務
立即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