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雅美族(達悟族)傳統文化核心「飛魚」出發,更加理解蘭嶼的人文風景

你對飛魚文化了解多少呢?一起來一探究竟吧!

從雅美族(達悟族)傳統文化核心「飛魚」出發,更加理解蘭嶼的人文風景

在蘭嶼這塊土地上,有著許多美麗的傳說與故事,其中就屬「飛魚」最深入雅美族傳統文化核心。

傳說以前雅美族並沒有訂定吃飛魚的規矩,祖先初次捕回飛魚便混著其他海鮮貝類一起烹煮,隔天大家陸續都得了怪病。魚神見了便託夢給族中耆老,請他來到指定地點進行談話。

隔天耆老如期赴約,果然看見了一隻擁有深藍色翅膀的大黑翅飛魚,魚神清楚的教導耆老分辨飛魚種類、及食用各種不同飛魚的方法。

耆老轉述回部落,果然怪病沒有再發生了,於是族人們在部落正式搬遷到紅頭部落時便舉行一系列盛大的祭儀以感謝飛魚。其他部落的人們見到他們年年都有大量的飛魚可以食用,於是也開始向他們學習舉辦祭儀,並流傳至今。

【飛魚季】

每年相關祭儀各部落所訂定的時間都不太一定,但統一都會尊重由紅頭部落先行舉辦。

整個飛魚季就從2月份招魚祭開始,展開一整季不同的祭儀:

招魚祭→慰勞節→棄竹枝祭→祈福祭→飛魚收藏祭→棄大魚頭骨→飛魚豐收祭→飛魚終食祭。(延伸閱讀:拼板舟夜捕飛魚,達悟男人的浪漫與重擔

廣告

每個儀式都有其中的規定與禁忌,包括勿隨意下水、勿隨意觸碰拼板舟、勿隨意謾罵拍照、終食祭過後即不能再食用飛魚等,都是需要尊重了解與遵守的雅美傳統文化,由外地來到蘭嶼的朋友們,請不要吝於禮貌詢問在地居民,大家都會很熱情地告知你哦!

飛魚也有分很多種,就來簡單介紹蘭嶼的其中幾種吧!

黑翅飛魚 Mavaheng so panid

黑翅飛魚。
  • 數量最少、但最有聲望,也是傳說中魚神的種類。
  • 捕捉方式必須夜間火漁,白天舟釣。
  • 所有人皆可以食用,但不可用火烤的方式烹煮,皮膚易生瘡。

白鰭飛魚 Sosowowon

白鰭飛魚。
  • 量少,是最早到達蘭嶼的族群。
  • 捕捉方式只能夜間火漁,不能舟釣。
  • 成魚適合紅燒或煮湯,亦可曬乾食用;魚卵則利用於鹽漬,風味不錯。
  • 第一次捕捉到時不可分給外人,家中所有成員皆要吃到。
  • 適合女性食用的魚。 

紫斑鰭飛魚 Mababahakbak so panid (Saliliyan)

紫斑鰭飛魚。
  • 數量最多,飛魚類中最常見的魚種。
  • 晚上火漁,白天舟釣。
  • 所有人皆可以食用,也可用以釣獲鬼頭刀、酬謝朋友協助等。

班鰭飛魚 Kalalo(最小的飛魚)

班鰭飛魚。

廣告

  • 多在Peykaokaod下旬才隨Saliliyan一起到。(編按:Peykaokaod 是專務捕撈飛魚的月份,時間約三至四月,只能夜間以火把照明來捕捉→飛魚季祭儀
  • 它們不吃餌,無法釣起,只能晚上火漁。
  • 體型較小,通常不曬成魚乾,而是捕回來立刻煮了給小孩子吃。
  • 適合女性食用的魚,但孕婦懷第一胎時不能食用(擔心小孩以後會長不大)。

※ 參考書目:《雅美(達悟)族的海洋生物》/《雅美(達悟)族的魚》。

【飛魚乾製作流程】

捕魚→去鱗→去內臟魚眼→劃魚肉→抹鹽→白天串魚曬乾→晚上煙燻(循環直至曬乾)

燻飛魚。

傳統雅美族在男人第一次捕飛魚回來時,要先交由男人烹煮,之後才是由女人負責。烹飪方式皆為水煮,但會從海邊取海水鹽(將海水曬乾)加入湯中增加鹹味。現在隨著時代的變遷,漸漸不侷限於由誰烹煮,單看夫妻之間如何分配工作。

在蘭嶼代代流傳下來的文化,有些傳統有科學根據、有些雖然不知緣由,但就是該尊重與遵循。

像是魚肉處理,有些部落會根據家人數量來分配割在魚肉上的刀數、及規定晚上捉到的飛魚繩子要串在魚腹上;而白天抓到的則是串在魚眼上、曬魚乾的方式則會根據太陽的位置,將魚肉面向陽光曝曬等等,每個部落都有些微不同的做法需要遵守。

廣告

曬飛魚。

住在地下屋時,傳統會將飛魚乾貯存在鐵盒中放進食物櫃,之後則漸漸轉為以麻袋將飛魚捆起來才放置食物櫃中存放,隨著科技與運輸的進步,現在大部分已使用冰箱取代食物櫃。

【好魚?壞魚?】

蘭嶼有獨特的魚類分類法:女人魚(Oyod)、男人魚(Rahet)及老人魚(Akmey ji meyrarakeh),另外 Oyod 及 Rahet 也有好魚及壞魚的說法。

最簡單辨別的方式為 Rahet 的腥味比較重,女人尤其是懷有身孕時,聞到味道可能會身體不適、噁心,甚至嘔吐等;相對地,聞到 Oyod 的味道絕對不會吐。

關於老人魚的說法也有很多種,像是這種魚類需要經驗豐富的海老人才能捕捉得到、因肉質風味特別重,只有年長者才能夠享用,小孩絕對不能吃等說法,皆為家中長者口耳相傳給下一代,每個部落皆有自己的故事與說法,並沒有絕對正確的傳說與原因。

只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老人魚已逐漸失傳在現代生活中,獨留下 Oyod 及 Rahet 鮮明地存在著。(延伸閱讀:飛魚為什麼叫飛魚?

【餐具器皿】

各式器皿。

在蘭嶼,每個盤子都有自己的任務:Oyod、Rahet、豬肉、芋頭及地瓜等皆有專屬的器皿,像是裝 Rahet 的盤子就算清洗過也只能再裝 Rahet,避免菜餚的風味被其他食物的味道影響。

廣告

而在菜餚下通常會墊著新鮮姑婆芋的葉子,在家人們聚在一起用餐前,也同樣會將葉子蓋在菜餚上,避免灰塵與蚊蟲靠近。

大家一同用餐時,會特別準備公用的餐具,各自切好想吃的分量再分配到自己的碗中後才可食用。

器皿。

【蘭嶼食物文化】

蘭嶼的傳統生活中,雅美族人皆以自給自足的方式生活,常見的家常菜為地瓜、芋頭、刺薯山藥、小米、海鮮類等大自然就可以取得的食材,為感謝山林與大海的供給,取用的數量不多不少,家族成員夠溫飽的程度就好。

芋頭糕。

在月中,有些婦女會去海邊抓螃蟹,一開始是為了慰勞辛苦出海捕魚勞動的老公,現在則不一定,但固定在慰勞節會烹煮陸生蟹類及製作芋頭糕,以慰勞家中男人的辛勞。(延伸閱讀:minganangana慰勞節,飛魚季的溫暖時刻

食物的烹飪方式通常為水煮,什麼調味料都不加,最新鮮天然的味道就是一道美味佳餚,如果要保存食材則會先晾乾,避免潮濕再收存,以保存久一些。

傳統風味餐。

這些過去單純樸實的生活,因科技的進步變得方便許多,除了文化的變遷外,也多了許多好與不好的外來物,包含菸、酒與石灰等,或許我們也需要加緊腳步思考,在蘭嶼,哪些文化可以變通、哪些又是一定要堅守的傳統呢?

廣告

※ 部分文化資訊感謝文化顧問謝月英女士(野銀)介紹。
※ 參考書目:《雅美族》。

*本文轉載自《蘭嶼雙月刊》第一期,非經同意請勿轉載。

>>

蘭嶼順遊:

▶  蘭嶼自由行的第一步,認識Pongso No Tao
▶  在蘭嶼的四天三夜,愛上這座島嶼的純與靜
▶  用環保守護達悟,期望「保特瓶飛魚」從此絕跡

 

責任編輯:黃佩瑄

蘭嶼蘭恩傳媒網

在海邊,在山腳,在夕陽下,在達悟精神的底蘊上,為小島的種子,澆灌文化與創意的養分。

蘭恩傳媒是一個屬於蘭嶼人的在地媒體,過去以紙本和廣播電台記錄達悟(雅美)族三十多年來的生活樣貌。是蘭嶼人表達心聲、吸收資訊與意識凝聚之園地。

近年蘭恩整合臉書與Youtube,打造多媒體平台,持續追蹤蘭嶼大小事,而不定期發刊之《蘭嶼雙月刊》,著重深度文化及產業報導,期許帶動蘭嶼優質生活的傳承與創新

立即加入會員,取得
專屬服務
立即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