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蘭恩文化園區:蘭嶼自由行的第一步,認識Pongso No Tao

擁有古老文化的蘭嶼,島上的達悟族人,遵循著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儀式與禁忌,順應自然,珍惜資源,與環境共存。

台東蘭恩文化園區:蘭嶼自由行的第一步,認識Pongso No Tao

「當你是你,就是獨一無二。」初次登島後,一直有這樣的感受。

Pongso No Tao — 人之島 — 蘭嶼,是達悟族人生活了世世代代的太平洋海島,位於台東的東南方海域上,介於綠島及菲律賓巴丹島之間,雖是臺灣領土的一部分,卻因達悟族人的生活方式,擁有截然不同的地方文化以及生活觀,很是獨特。

因此,若你第一次來到島上,也如我們一般感受到被當成外人般的距離感,那,很正常啊!畢竟小島一直到了1970年初才陸續有了觀光的進入,在這之前,蘭嶼是達悟族人生存的土地,這片46.82平方公里的範圍內生活了5000多位居民,無論是文化或是生態,都保留了相當原始的自然樣貌。

所以,在介紹一切旅行體驗前,總覺得必須先帶大家初步認識達悟人文,才能先把旅行的觀念整頓好,然後以一種盡量親近在地的方式,好好感受蘭嶼。

騎車經過蘭嶼機場後,路旁一處像是學校活動中心的「蘭恩文教基金會」,充滿特色的壁畫總是吸引著旅人來往的目光,往園內一探,地下屋、文物館、涼亭、還有一間幼兒園,讓人充滿好奇。這裡是「蘭恩文化園區」,館內展出達悟族人珍貴的生活器物、傳統飾品、拼板舟建造文化、在地手工編織、木雕創作,除了文化紀錄影片外,更有族人每日定時帶領導覽解說,加深旅人對於蘭嶼的初步認識。

廣告

Tao Ko(達悟族),仰賴海洋而生的族人,生性自由,卻在與大自然共處的長久歲月裡,建立了一套與生態環境共存的歲時祭儀與禁忌規範。族人相信若觸犯禁忌,可能會為家人帶來不好的運氣,嚴重時甚至可能導致死亡,很傳統、很原始,卻是達悟族人在這座島嶼上維持數百年平安的生活智慧,當把心放緩時,島上的氛圍似乎也隱約提醒著都市人那早已與大自然切斷連結的生命力。

導覽從達悟族最重要的「造船文化」開始,世代相傳的拼板舟造船技術、造船時的祭儀準備、船身雕刻塗裝所代表的意涵,族人介紹著百年來的文化故事,也揭開了達悟族的神秘面紗。

餵養達悟族人的飛魚季

族人說,飛魚是天神賜予人們的禮物。在飛魚季期間,部落灘頭時常停靠著一艘艘拼板舟。為了抓飛魚,族人得從上山砍樹造舟開始,製作拼板舟向來都是父傳子或婿,一代代以身教將達悟文化流傳下來的傳統工藝。(延伸閱讀:飛魚為什麼叫飛魚?因為會飛?只答對一半!

準備砍一棵樹之前,族人得在5年前先選好樹種做下記號,並預先選地種下同種的樹苗,如此的永續觀念,確保了達悟族人世世代代都有樹可以造船、捕魚。就連達悟族人用來裝豬肉的圓形豬肉木盤、裝魚肉的方形木盤,甚至還分成裝女人魚、男人魚的盤型,各種形式都有著箇中奧妙的講究;農耕時使用的掘棒、刀把、斧;搗小米用的杵、臼;日常使用的木盤食器,木頭以及原生植物,幾乎佔據了達悟人生活的全部。

廣告

族人更會運用島上植物如野生水藤、椰殼編織成水壺器具、禮笠;婦女會以苧麻或棕皮纖維紡織成衣物。「樹木,是我們族人相當珍視的資源,各類樹種擁有不同質地,而關於樹的知識也是透過老人家的教導流傳下來;生活中無論造船、蓋地下屋、蓋涼亭、蓋工作室、製作食器、農具,主要都是使用樹木,所有的達悟族人都是愛樹的,絕不會濫墾濫伐。」

一艘拼板舟,就算是單人小船也得使用多種島上原生樹種、約21塊木板拼湊而成。先從山上將雛型砍出來,再以人力扛至家中慢慢雕刻、上色,需花費4~6個月的時間。利用木頭磨成木釘,全船沒有任何的金屬釘子,而是以木造卡榫組裝而成;船身分為雕刻船與一般白船;雕刻船以紅、白、黑三色塗裝船眼紋、人形紋、波浪紋(傳統塗料是使用從大自然找到的紅土、貝灰、鍋底黑炭,而現今早改用漆料取代),以祈求海上平安、同心協力、豐收之意。(延伸閱讀:拼板舟的顏料從這裡來!燒製貝灰manmek,用途可不只一種

大船下水典禮

經雕刻的大船在飛魚季下水前,需先進行莊嚴的「大船下水禮」,是部落的盛事。

廣告

在舉辦下水禮的前幾天,婦女們會到芋頭田裡進行挖芋頭的儀式。芋頭田是當初選好造船樹種那刻,由船主家種下的祭品,甚至會到山上尋找大顆的野生芋頭,可說是族人最重要的生活主食,而島上所有的祭儀也都會使用芋頭作為祭品,婦女會拿著精美雕飾的木棍挖掘芋頭,直到芋頭數量足以覆蓋整艘大船為止。

等到祭儀當天,船主會將祭祀的豬肉、芋頭分送給村子裡的各家;然後,本村的男人們會穿著丁字褲,握拳、吶喊、面露猙獰惡狀,並由船主或健壯的青年代表站在船上,大家拍打船身,並合力抬起大船拋向空中數次,以驅趕惡靈的侵入,祈求未來航行平安;直至新船下水,正式航行,整個下水禮才算圓滿完成。

※ 大船下水典禮對每個家族而言,都是相當莊嚴、重要的祭典,遊客們若恰好幸運地遇見祭典,記得安靜地在一旁觀看,千萬不要干擾祭典進行!

招魚祭、收藏祭、終食祭

接著,從2~3月的「招魚祭」開始,隨著飛魚的迴游季節性,族人開始在夜間燃燒蘆葦火把,捕捉飛魚。(延伸閱讀:蘭嶼招魚祭,為飛魚季揭開序曲

廣告

祭典禁忌

※ 擺放在灘頭的拼板舟是不能坐、踩踏、觸摸的,特別是女性得要保持距離。
※ 不可觸摸漁具。
※ 不能進入飛魚作業區及也不能從曬漁區下穿過。
※ 當清晨有族人在灘頭處理漁獲、刮除魚鱗時,不要前往觀看、觸摸漁獲、或是偷拍。
※ 不能在部落灘頭戲鬧、說髒話、丟石頭。
※ 這期間不要帶橘子到灘頭,也不要隨便送人橘子(會被視為詛咒人漁運差)。
※ 不要隨便問男性是否準備要出海捕魚(族人出海前不會特意說出意圖,他們相信做事前先說出來,可能會導致捕不到魚的狀況)。
※ 此期間,無論下水、潛水或是垂釣,都得詢問當地人該地點是否合適,以避免干擾部落。

一路到6~7月的「收藏祭」後,代表著飛魚的魚汛期結束,族人停止捕抓飛魚,而捕捉到的大量飛魚則會曬成魚乾,以備儲存;約莫中秋過後,島上時令來到停止食用飛魚的「終食祭」,這時族人將不再食用飛魚,吊掛的飛魚乾不可隨意丟棄,但可給豬、狗吃完,是對飛魚的尊重,此時,整個飛魚季才算結束。(延伸閱讀:拼板舟夜捕飛魚,蘭嶼達悟男人的浪漫與重擔

廣告

夠了就好的永續生活觀,其實一直活在達悟族人的生命裡。抓取家人夠吃的漁獲、種下後人世代能造船的樹木、不同季節捕撈不同種漁獲、以禁忌規範的生活智慧順應自然而生,當認識之後,反而都讓我們學習反思資源的重要性。

傳統島上生活樣貌

島上生活以各村為界,海底火山噴發凝結成各處奇岩怪石,是族人用來判別方位的指標,也與生活息息相關。而母雞岩、饅頭岩、雙獅岩、軍艦岩等景點,其實都是後來漢人所取的命名,導覽員笑說,不然從前族人們哪有機會看過饅頭?又怎麼會把岩石叫成饅頭岩呢?

達悟族人以芋頭、地瓜、山藥、小米為主食,一般路邊的水芋因為是日常食材,通常體積較小,但在慶典時使用的野生芋頭就不同了,藏在深山裡的野芋,因有充足的時間慢慢生長,體積幾乎是人工培植的2~3倍大。當飛魚季來臨,族人會先舉行「慰勞祭」,是婦女們對家中辛苦捕魚的男人們表示感謝慰勞之意,這時媽媽們會將陸蟹、芋頭煮熟,並細心挑出蟹肉、搗芋頭做成芋頭糕,再放上燻豬肉,是很傳統的節日料理。(延伸閱讀:台東蘭嶼minganangana慰勞節,飛魚季的溫暖時刻

廣告

跟隨著導覽員的腳步,瀏覽著展示的玻璃櫃,我們慢慢觀察早期達悟族人的生活,從老照片、從椰殼水壺、從木雕飾品、從木作食器、從傳統陶器、從珍貴瑪瑙項鍊、從金銀圓片飾品、從打薄銀片製成的銀盔等文物,想像過去獨特的蘭嶼文化。

涼爽的地下屋

蘭嶼高溫、多雨、多颱風的氣候,讓達悟族人就地取材,衍生出「地下屋」的建築形式,島上野銀部落擁有較完整的傳統家屋保存,目前老人家們依然住在屋裡,要參觀須經過在地人的同意及帶領。

蘭恩文化園區內,建造著一間用來展示的地下屋,透過導覽能初步認識地下屋的結構與文化,「地下屋的智慧為族人擋去颱風與東北季風的侵襲,在鋪上第一塊卵石前,整個地基就已先設置好房子的排水系統,因此即便在地面下也不會積水,這些都是先人們的巧思。」建蓋一間地下屋得花約3年多的時間,從告知家人的那一刻開始,開墾水芋田地,上山砍樹木、藤條、竹子,由村民們共同協助掘土、砌牆、鋪石,每種工法、形式都是一代傳承一代的生命經驗。(延伸閱讀:抗風耐寒地下屋,蘊含達悟族人的生活智慧

地面上的兩三塊傾斜的大石,是父母結束辛勞工作後小憩的靠背石;一旁的工作室裡是早期縫補漁網、織布的所在;屋前一階階的卵石是從海岸邊來來回回撿拾堆砌而成,為了防止土堆崩塌,石縫裡長滿著能幫忙抓牢土石的蕨類、草本,如今看來,賞心悅目極了。

屋內的門板數反映著主屋的規模,同樣是在山上便砍好需要數量的雛形,在親朋好友的幫忙下,以人力搬運下山。傳統整間地下屋是以卡榫、藤條固定屋樑,茅草鋪滿屋頂,全都使用島上採集的自然素材搭建而成,現在的展示屋大致形式是仿造傳統地下屋,但建材則改用防水布鋪頂,也將屋簷提高了一些,方便遊客進出。

「外面廊道上的是媽媽使用的柴火爐;內側的是父親用來煮魚湯、燻肉的火爐,隨著歲月,白煙燻黑了牆面,不僅保持了地下屋的乾燥,也順便除蟲。我們達悟族沒有區分男尊女卑、女尊男卑的觀念,所有人都是共同為家庭付出的人,男人為了體恤女人,總把較細嫩、鮮美的魚種給女人品嘗,自己則吃長得較醜的、魚腥味重的男人魚,男女主人會彼此分工,一起照顧家人。」

坐在屋簷下,滴滴答答的雨珠從簷邊低落,石頭路上沒有積水,涼爽的風吹進屋內,讓人忍不住欣羨起這種生活的自在與愜意。(延伸閱讀:蘭嶼傳統家屋落成儀式,與親友們共同歡慶的時刻

外來衝擊深深影響了族人的生活

有人說,達悟族人熱情、單純、友善、可愛;可也有人認為達悟族人排外、難以親近、咒罵遊客,但為何會有如此迥異的差別呢?

在外來文化影響之前,蘭嶼一直都僅是達悟族人生活的土地,人類學研究,最初達悟族交流的大多是與達悟族語言相通的菲律賓巴丹島Ivatan族群,無論是神話傳說、傳統的金銀工藝、巴丹山藥、牛皮甲、瑪瑙、甚至是豬羊雞的畜養,都有相互交流的痕跡。

一直到了日治時期,政治開始影響蘭嶼人的生活。日人將蘭嶼設為人類學研究區,並在1923年設立蕃童教育所;然後國民政府時期設置管訓農場,將重刑犯、政治犯帶到島上,因管訓鬆散,嚴重干擾在地人的居家安全;又隨著時代轉變,1967年撤除山地管制政策,觀光開始進入,許多外來的現代化經濟活動逐漸影響島嶼生態、房屋補助計畫導致地下屋大量消失,更別提當初以蓋罐頭工廠之名而進入島上的核廢場事件。

歷經一次次的衝擊之後,「防備外來」成為族人保護家園的第一個念頭,族人用家的情感看待蘭嶼,土地是他們世代生存的根本,絕不是被拿來作為政治、經濟或觀光發展的工具。而,身為旅人的我們,如同來到別人家中作客的客人,先學習蘭嶼的文化故事以及達悟族歷史,以平等、同理、尊重的態度出發,不侵犯達悟族的生命信仰與傳統文化,便能更清楚該以何種方式,好好感受蘭嶼與眾不同的魅力。

其他生活禁忌

※傳統地下屋依舊是耆老們生活的空間,非主人帶領,不可隨意進入地下屋拍照。
※涼亭是族人公共交流漁獲知識的場域,登上涼亭前必須脫掉鞋子,也不能任意霸佔、搭帳篷露營。
※不可將棋盤腳(魔鬼樹)的樹枝、花朵、果實帶入當地人的家中,會被視為是不祥或詛咒。
※兇猛的獵食者—蘭嶼角鴞(嘟嘟嗚)被族人視為惡靈化身、不祥的動物,相當忌諱。

*本文轉載自《台東製造》,非經同意請勿轉載。

>>

離島之旅:

▶ 與孩子同行,馬祖跳島旅行秘笈
▶ 澎湖望安 南方四島,停下來才感受得到的生態美
▶ 離峰時刻最好,在小琉球度過在地人的十二小時

Info

蘭嶼文物館
票價:入園酌收100元,收入將全數投注在蘭恩兒童教育,以公益為目的,非商業營利。希望入園者都能夠理解並支持,幫助蘭恩為文化推廣與教育傳承而努力。
開放時間:每年4月至10月,每週一至週日08:00~17:00(12:00~13:00午休一小時)
定時導覽:每週三至週日10:00、15:00各一場
團體導覽預約:089-732073 分機 21

 

責任編輯:黃佩瑄

台東製造

台東,就像是一張溫柔的網,包住了長大經歷的每個傷口,製造了人生中的存在的美好記憶;當我們決定以此命名,就注定是個相當草根的團隊,「接地氣的生活」是台東孩子最想讓大家感受的事。

歡迎追蹤「台東製造」粉絲專頁 

立即加入會員,取得
專屬服務
立即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