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魚

一、飛魚
‧核心議題
飛魚對台灣有維持黑潮圈海洋生態穩定、達悟族特有文化延續、沿近海生漁業永續等三方面的重要意義。近年來飛魚漁獲量大幅下降(2006 年前每年約有 300-1000 公噸,2006 年後則大幅減少至 300 公噸以下),已引起業者、政府及社會的關切,最近亦報導飛魚產量比往年降低七成,導致市場價格紛亂之現象。飛魚資源下降造成資源的競爭、原住民文化的保護問題,特別在蘭嶼海域,屏東漁民頻繁地在蘭嶼海域捕撈飛魚,曾引發達悟族人強烈反彈,認為外來船隻使用現代化動力漁具(追逐網),嚴重傷害飛魚資源,將影響其傳統文化及祭祀信仰之進行。因此,蘭嶼達悟族人要求地方政府保障其當地文化續存之權利,台東縣政府則於 2005 年 4 月公告:蘭嶼 3 浬內禁止動力漁船進入捕捉飛魚(然而後來蘭嶼要求同意蘭嶼之動力漁船進入),且 6 浬內禁止 10 噸以上的動力船進入。

二、飛魚相關議題探討
2.1蘭嶼飛魚季
當黑潮經過蘭嶼,帶來洄游的飛魚,對居住在蘭嶼的原住民達悟人來說,是一個神聖季節的開始,飛魚對達悟人而言,不僅只是一種漁獲,更是一種文化和
生活。很久以前,達悟人的先祖們在海邊尋找食物,正巧有族人看到有長著一對翅膀的魚在海上飛躍,於是族人們便衝上前去圍捕,雖然只抓到其中一隻,達悟先祖們仍就興高采烈地將魚帶回去,並與其他在海濱拾獲的螃蟹、貝類等一起混著煮來吃,想不到吃完後族人們卻開始生病,而且被抓到的飛魚族群也同樣的病了。一晚,飛魚群中的頭目-黑鰭飛魚,來到達悟族長老的夢中告訴他,在煮食飛魚的時候,不要把飛魚和其他的魚類或食物煮在一起,如此才不會讓飛魚沒有食物可吃,同時,藉由不同種類飛魚的現身,讓長老知道飛魚不同的種類、捕撈季節、禁忌、捕捉儀式以及不同飛魚的捕捉及食用方法,最重要的是,用尊敬的心態來面對飛魚,以後才能擁有豐富的飛魚可吃。

飛魚1第二天長老醒來後,即穿戴著神聖的禮服、丁字褲、戴銀帽、首飾和珠寶項鍊等,用最虔誠的心,在海邊面向大海,脫下銀帽,把帽子朝向大海,對著飛魚唸道:「我生命的泉源,飛魚神明,用銀帽,呼喚您的聖明,謹遵守您的指示和教誨。」這即是如今達悟傳統的招魚祭,過程非常地莊嚴神聖,一年的飛魚季節從這裡開始進行,期待飛魚豐收。對於蘭嶼島上的達悟族人而言,飛魚不僅僅是食物的來源,同時也是達悟族海洋文化中的重要部分,例如以飛魚文化作為軸線的歲時曆法,便是以飛魚的汛期作為曆法週期的校正標準。飛魚,全世界大約有 8 屬 50 種以上,在台灣海域則有 6 屬 21 種,佔全世界的五分之二。飛魚會在海面漂浮物上產下橘紅色卵塊,台灣漁民便採捕這些飛魚卵,這不僅是重要的季節性漁獲之一,亦是台灣重要的外銷漁產品。在達悟族的傳說中,飛魚透過不同種類的飛魚現身,托夢給長老的飛魚群一共有下列四種:

 

 

 

《黑鰭飛魚》

飛魚2

黑鰭飛魚是飛魚群中的貴族,數量較少,因此是飛魚科內最珍貴的魚種。傳說中,達悟族人必須趁著夜晚,乘著獨木舟、持著火把,前往漁場,進行捕撈工作。捕撈到的飛魚大多都曬成魚乾,再以火燻的方式貯存,以備日後食用。但是,黑鰭飛魚是禁止用火烤食的,如果用火烤食,則會使肌膚長惡瘡。

 

 

《紫斑鰭飛魚》

飛魚4
紫斑鰭飛魚是飛魚群中數量最多的,肉質較為細嫩,是達悟族人最喜歡的魚類之一。白天利用蝦類以及蟹肉作為誘餌,誘捕撈紫斑鰭飛魚,而在夜裡捕捉到的飛魚,也有大多數是屬於此類。紫斑鰭飛魚是鬼頭刀喜歡的食物之一,所以達悟族人也常利用紫斑鰭飛魚作為補抓鬼頭刀的誘餌。

 

《白鰭飛魚》

飛魚3
達悟族的神話傳說中,黑鰭飛魚告訴達悟族長老:「白鰭飛魚最先抵達蘭嶼,因此,你們要用銀帽、珠寶迎接她們的到來,並祭祀、祈求她們,賜與你們族人豐收的魚獲。」所以,白鰭飛魚是飛魚群中最先抵達蘭嶼海域的魚種,而且白鰭飛魚很喜歡亮光,但是跟黑鰭飛魚一樣,都是屬於數量較稀少的魚種。而白鰭飛魚是達悟族人最早吃到的飛魚,在進行捕撈時,必須在夜晚時進行,不可以在白天的時候,進行補釣。

《紅斑鰭飛魚》

飛魚5
所有種類的飛魚當中,紅斑鰭飛魚算是比較沒有價值的一種飛魚。因為它的體型嬌小,所以有些漁民不喜歡捕捉,不過它很適合孩童食用。另外,它的身上具有黃褐色的斑點,所以,懷孕的婦女是禁止食用,否則會生出容易長痱子的嬰兒。

 

 

達悟族人認為飛魚是天神賜予的食物。他們以飛魚為軸線,將一年分成 3 個大季節:
冬季:飛魚將要有的時候
春季:飛魚季節
夏季:海上捕飛魚的季節結束

飛魚6

而 3~6 月是捕撈飛魚的季節,每年到了這季節,各社的船務人員在事前都會在船長家共宿、共食、準備夜間捕魚的火把、漁具和檢視漁船等籌備事項,並決定招魚祭的時間、塗雞血、吏聖石,進行招魚儀式。然後,再將小竹筒──塗上雞血,掛在船上,祝小船在白天捕魚一樣能獲得豐富的魚穫。並在初夜殺豬祭天,集體夜漁,白天一起共宿共食一個月,再把之前所捕撈到的飛魚共同分享後
再帶回家,之後解散,就可以各自自由的住在家裡,並繼續捕魚。之後,舉行祈豐漁祭、飛魚畫食魚祭,此後 2 個月內的漁獲,各族人可以將飛魚製成魚乾,然後有飛魚貯藏祭的祝祭,將飛魚乾收藏起來;最後收芋頭,打掃屋內外,宰殺山羊,舉行飛魚漁終祭,整個飛魚季節就到此結束。約到了 10月份,飛魚終食祭時,需將吃不完的飛魚,通通丟棄,否則再食用,便會招致疾病。

達悟族人對這整個飛魚的捕撈和食用、生產和消費,一連串的活動皆與祭祀有關,對食品的保存期限和漁類的永續利用的觀念也有相當的了解;等寒冷的冬季過後,又是飛魚即將出沒的時候,這時家家戶戶又開始準備漁具,迎接新一年飛魚季節的來臨。

2.2豐收與衝突
由於黑潮,飛魚乘著潮水回遊到了台灣東部海域,除了蘭嶼的達悟人以外,台灣本島的屏東恆春,甚至是花蓮、台東部分靠近海濱的阿美族、噶瑪蘭族部落,也有捕撈飛魚的傳統。其中,由於飛魚對達悟人來說,不僅是一種獵物,而是一種文化和生活,在飛魚季期間,達悟男人不能在拿著魚槍、漁網潛至深水處漁獵,僅能划傳統拼板舟出海捕撈鬼頭刀、飛魚等迴游性的魚類,船上甚至不能放置鉛錘等可以進行深海魚釣的漁具,規範非常嚴格,雖是蘭嶼達悟人自古流傳的傳統,但從現在海洋保育的眼光來看,是保育深海生態、提供海洋底棲魚、珊瑚礁魚周期性的休魚,十分符合永續經營的生態概念,因此上當恆春的漁民挾著先進且大型的捕魚工具闖入達悟人在蘭嶼附近傳統漁撈海域進行大規模的捕撈行為,不僅影響了達悟人賴以維生的獵物,更威脅了達悟人的文化和傳統,而這種利用先進儀器及船組捕撈飛魚的方式,卻又是起因於觀光的興起。在恆春,捕飛魚是春夏季的重要產業,但漁民也坦言,光靠飛魚會餓死,因為漁民第一手的批發價約新台幣 10~20 元/台斤,即使一轉手到市場上的價格漲至新台幣 50~70 元/台斤左右,仍屬中低價的魚種,再加上飛魚多刺,直接食用鮮魚的方式較少,大多製成魚乾販售,銷售市場有所限制,或許也正因為如此,以往飛魚比較沒有被大量捕捉的壓力。民國 91 年開始,飛魚被大量做為魚漿、魚丸、黑輪等加工品的原料,使得飛魚的捕捉量暴增了 3 倍多,而近年來隨著觀光風潮的盛行,原來價廉的飛魚,在地方政府大力推動的「飛魚季」下,以海鮮美食為號召,一夕之間無人聞問的飛魚頓時成為餐桌上的嬌客、饕客眼中的饗宴,從恆春、綠島、蘭嶼到花東,到處都可以見到飛魚大餐。

飛魚7

由於外來船隊的大肆捕撈,加上海鮮文化祭典的推波助瀾,飛魚族群的數量瞬間銳減,對帶有崇敬心理,面對飛魚遵循老祖宗不濫捕、不浪費規訓的達悟人來說,不只影響了他們的生計,也侵犯了他們的文化。在這情況下,衝突的情況便時有所聞,經常有蘭嶼與恆春漁民在海上對峙的情況。為了平息兩地漁民的紛爭,漁業署自 2004 年起,輔導台東縣政府擬訂飛魚資源管理措施,並與蘭嶼鄉公所召開多次協調會。台東縣政府於民國 2005 年,公告四項有關漁期與漁區限制:

(1) 每年 2 月 1 日至 7 月 31 日除無動力船筏外,禁止蘭嶼沿岸 3 海浬內採捕飛魚。
(2) 禁止 10 噸以上漁船於六海浬內採捕飛魚;10 噸以下漁船採捕飛魚時,不得使用類似水上摩托車等高速水上載具驅趕飛魚。
(3) 禁止蘭嶼沿岸 6 海浬內使用扒網、焚寄網或棒受網等燈火漁船進行作業。
(4) 由漁業署巡護船及海巡署進行查緝,並訂定相關罰則。然而此舉仍無法改善外來機動漁船的搶捕,造成達悟族人以拼板舟捕捉的飛魚數量銳減的問題。

在法令公布後,部分屏東縣漁船將 10 噸級漁船停放在公告區範圍外,利用數艘小型動力漁船進入蘭嶼 6 海哩內捕魚,再以接駁方式運魚而規避法令。兩地的漁民,更是紛爭、衝突不斷,修法立意雖好,但成效不彰。直至 2008 年,修訂法令為 3 浬內,且禁止屏東籍漁船進入蘭嶼沿岸捕捉飛魚後,情況才逐漸改善。這些衝突事件,更顯示出雙方對飛魚使用態度的不同。屏東縣恆春和東港地
區等外來漁民,認為飛魚屬洄游魚,是天賜的絕佳資源,應該好好利用,更可帶來好幾千、萬斤的收穫。在蘭嶼達悟族人心中,捕撈飛魚早已經延伸為一種文化,對飛魚資源的取用相當節制,至今仍維持著不濫捕、不浪費習慣。蘭嶼達悟族人對飛魚資源的謹慎態度,更可追朔至祖先所留下的傳統。

2.3海上黃金─飛魚卵
另一個則是號稱「海上黃金」的飛魚卵。

飛魚隨著黑潮洄游到台灣東北角外海的彭佳嶼附近海域時,就會進行繁殖和產卵的動作。由於飛魚有將卵產在漂浮在海面上的馬尾藻或漂浮物的習性,因此以撈捕飛魚卵為業的船隻便以稻草製作的草包或是草蓆放捕撈工具─草包捕撈飛魚卵漁船丟包下海淘洗魚卵市面販售之飛魚卵。

【 飛 魚 卵 捕 撈 圖 解 】
置於海面上,誘使飛魚在上面產卵後回收淘洗,即可取得。

飛魚8

台灣最大的飛魚卵卸貨點是基隆八斗子漁港,其它依規定可讓飛魚卵漁船進出的港口包括野柳、深澳、梧棲、澎湖。其中,八斗子是採捕飛魚卵最具傳統的漁港,至少從 40 年前開始已有經濟行為,漁民把飛魚最喜歡產卵在其上的馬尾藻撈上船後賣給收購飛魚卵的商人。但由於飛魚卵汛期同樣是小管汛期,因此八斗子現在幾乎沒有漁船專捕飛魚卵,自大約 30 年前,由來自澎湖的漁船逐漸取
而代之,2010 年到東北角捕飛魚卵的澎湖漁船就有 189 艘,他們訂作特製的「草包」,串連漂浮在海上,模仿馬尾藻在海面隨浪起伏的特性,引誘母飛魚前來產卵,再回收草包收成成團的魚卵。

目前全世界飛魚卵三大產地包括台灣、印尼、秘魯;其中台灣的飛魚卵因保存及加工技術優良,品質世界第一,口感和色澤優於其他兩個產區,「海上黃金」之名不逕而走,絕大多數外銷日本、部份有生產履歷者則銷往歐盟,銷售量大時一年可外銷達40貨櫃。由於飛魚卵市場價格看俏,價格約為新台幣200~300元/台斤,
因此引來不少漁船進行捕撈的動作,除了台灣籍的漁船外,尚有來自中國跨界偷補的漁船威脅,加上氣候的劇變,兩大原因夾擊下,飛魚族群的數量開始減少。在此情況下,保育聲浪大起,我國漁業署在 2008 年開始進行飛魚卵的捕撈總量管制措施,全國僅能捕獲 300 公噸飛魚卵,捕撈期限為每年 5 月 15 日至 7 月 31 日,總量到達即行禁捕;出海除需填寫魚撈日誌外,違反者將處以新台幣 5 萬元到 15 萬元。

不過此舉一出立引來漁民的反對與質疑聲浪,有漁民質疑一年總量 300 公噸是如何計算得來,更多漁民則是抱怨我國單方面的限制捕獲總量,卻忽略了來自中國的漁船濫捕的事實,等若將大好的漁獲拱手讓人,因此即便政府設下總量限制,為保育且永續利用飛魚資源的美意,就在這爭論中蒙塵。在此情形中,如何對迴游性魚類進行區域性的管理,以及取得較正確的科學數據以建立資源管理模式,成為這豐收與衝突間重要的關鍵。

三、飛魚生態
飛魚屬於頜針魚目飛魚科,全世界三大洋均有分布,主要棲息於熱帶、亞熱帶的表水層溫暖海域,目前共紀錄有 8 屬 52 種飛魚,生命週期約 2 年。在台灣週邊海域則發現有 6 屬 21 種飛魚,常見的有黑鳍飛魚、斑鳍飛魚、白鳍飛魚等,以分布在台灣東部、東北部海域為主,澎湖海域也有發現飛魚的蹤跡。

飛魚9

 

每年春夏時節,飛魚隨著 黑 潮 向 北 洄 游 經 過台 灣東部海域,尾隨飛魚而來的,是漁民口中號稱「飛烏虎」的鬼頭刀,而鬼頭刀的背後,就是碩大無比的黑鮪魚,因此,一道黑潮,幾種魚類,串成了一條食物鏈,也構起了豐富繁雜的海洋生態。飛魚屬洄游性魚類,主要以橈腳 類 及 端 腳 類 等 浮 游生 物為主食,洄游至彭佳嶼附近海域進行繁殖產卵。飛魚其實並不會飛,而是具有特別延長的胸鰭,胸鰭的長度大約是超過身體的一半或是更多。「飛魚」這個名稱的由來,就是因為飛魚具有超過體長的胸鰭,當飛魚群受驚嚇時,會躍出水面在空中作長距離的滑翔的習性而得名的。

 

 

 

 

 

 

 

 

[議題面向]

  1. 自然資源面向:瞭解飛魚資源生物、生態特性,在各縣市海域之空間洄游分佈、產量與全球變遷之趨勢變化,估計合理捕撈量或生養保育措施;
  2. 社會效應面向:蘭嶼傳統文化如何看待飛魚資源,當地觀光產業興盛及現代化捕撈技術,對蘭嶼人之飛魚利用的影響;
  3. 政策管理面向:目前管理規劃之穩妥性,以及禁漁令的頒布得讓資源恢復,轉化海洋保護區之可行性。

 

《參考資料》
‧江嘉萍,《蘭嶼飛魚季-傳說中的飛烏(上)》,TEIA 台灣環境資訊中心
http://e-info.org.tw/node/10009
‧江嘉萍,《蘭嶼飛魚季-傳說中的飛烏(下)》,TEIA 台灣環境資訊中心
http://e-info.org.tw/node/10015
‧于立平,《大海的翅膀》,TEIA 台灣環境資訊中心
http://e-info.org.tw/column/ourisland/2003/ou03050901.htm
‧于立平,《獵捕飛行》,TEIA 台灣環境資訊中心
http://e-info.org.tw/column/ourisland/2004/ou04052101.htm
‧陳雅芬,《【看啥小魚可以吃】飛魚卵面面觀》,TEIA 台灣環境資訊中心
http://e-info.org.tw/node/68435
‧《飛魚卵採捕管制 今年總量 300 噸》,TEIA 台灣環境資訊中心,摘錄自由時報 2008 年 5 月 12 日。
http://e-info.org.tw/node/32830
‧ 《管台不管中 飛魚卵提早禁捕 漁民好氣》,TEIA 台灣環境資訊中心,摘錄自由時報 2010 年 7 月 3 日。
http://e-info.org.tw/node/57076
‧ 《蘭嶼飛魚大戰 何時方休》,TEIA 台灣環境資訊中心,摘錄自 2007 年 5
月 16 日中廣新聞。
http://e-info.org.tw/node/22562
‧ 《飛魚季不能下海打魚 老祖宗規範保育生態》,TEIA 台灣環境資訊中心,摘錄自 2009 年 3 月 10 日聯合報。
http://e-info.org.tw/node/41700
‧ 《捕飛魚 恆春籍漁船與雅美人蘭嶼海域對峙》,TEIA 台灣環境資訊中心,摘錄自 2007 年 4 月 17 日中央社。
http://e-info.org.tw/node/21600
‧陳永松,《吃海鮮,也要新文化》,TEIA 台灣環境資訊中心,轉載自中國時報 2007.06.01。
http://e-info.org.tw/node/23298
‧《保護飛魚有成 蘭嶼文化留存》,TEIA 台灣環境資訊中心,摘錄自 2009年 6 月 4 日自由時報。
http://e-info.org.tw/node/43600
‧洪國堯,《建立飛魚漁業管理制度之成果與展望》,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統計與出版品,農政與農情,97 年(第 187-198 期),97 年 8 月(第 194期)。
http://www.coa.gov.tw/view.php?catid=18002

《延伸閱讀》
‧夏曼‧藍波安,《八代灣的神話》,1992,晨星,台北。
‧夏曼‧藍波安,《冷海情深-海洋朝聖者》,1997,聯合文學,台北。
‧夏曼‧藍波安,《黑色的翅膀》,1999,晨星,台北。
‧夏曼‧藍波安,《海浪的記憶》,2002,聯合文學,台北。
‧夏曼‧藍波安,學位論文《原初豐腴的島嶼-達悟民族的海洋知識與文化》,
2003,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影片》
‧《黑潮三部曲 Kuroshio》,2003,公共電視文化基金會。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