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布農耆老族人回到祖居地「LAMUNGAN」 南投休息站(名間鄉萬丹村番仔寮)尋根〔2008-09-13〕

已更新:2022年12月17日



信義鄉布農族Tamapima姓氏族人在福高南投休息區尋根,該處為LAMUNGAN布農族起源地,族人盼未來能成為布農自治區政府所在地。(記者陳鳳麗攝)



布農耆老族人回到祖居地「LAMUNGAN」 南投休息站(名間鄉萬丹村番仔寮)尋根〔2008-09-13〕


自由時報/記者陳鳳麗/南投報導〔2008-09-13〕


現福爾摩沙高速公路南投服務區


中寮鄉、名間鄉和南投市一帶,是布農族起源地「LAMUNGAN」,信義鄉布農族耆老12日到此尋根,向祖靈致敬,族人希望未來能作為布農自治區政府所在地。


信義鄉布農族Tanapima姓氏族人,昨日傍晚前往福爾摩沙高速公路南投服務區尋根,他們一行就在寫著「LAMUNGAN」大字前方的空地,圍著圈圈唱八部合音,耆老們都神情興奮,因為族人一直有著「死前一定要去過「LAMUNGAN」的心願,此行等於達成一生中最大的心願。


盼成立自治區政府


這些年長的布農族人,有不少人在「LAMUNGAN」大字前許願,希望未來政府讓原住民族群自治,「LAMUNGAN」可以作為自治區政府所在地。


唯一史料記載地點


擔任領隊的信義鄉公所托兒所所長田茂盛指出,LAMUNGAN是布農族起源地,是該族目前為止唯一在史料中有記載的地點,依照耆老口述及史料記載,「LAMUNGAN」應是指中寮、南投和名間交界的一大塊區域,祖先應該在此生活很長一段時間。


耆老們都說,祖先是在1200年前離開此祖居地,沿濁水溪往山上遷居,聽說當時發生瘟疫導致祖先遷居高冷山上,目前布農族人多居住在信義鄉海拔從1300公尺到 1700公尺的區域。


田茂盛說,後來在信義鄉玉山區生活的布農族各社群,有部分沿著中央山脈往東遷徙,據說,丹社群最早分支到東部,在17世紀就展開,巒社群在18世紀,郡社群則在19世紀遷到花東地區。



【南島觀史-福爾摩沙 Formosa】如果你喜歡與支持本站的理念、觀點、議題、文章及內容

★ 讀者小額贊助「一杯咖啡計畫」專屬連結:https://p.ecpay.com.tw/5BD27E3 (綠界科技)

★ 讓我們可以持續投入挖掘、探究、分享與推廣(超商、ATM、網路ATM,皆可贊助)


圖片來源:台灣觀光旅遊網


布農慶原民日 訴說古部落LAMUNGAN歷史


大紀元 / 記者林萌騫 / 南投報導〔2014-08-01〕


為慶祝8月1日原住民族日,南投縣政府1日在國道3號南投休息站舉辦「訴說LAMUNGAN古部落歷史」活動,紀念原住民正名運動20周年,並讓社會各界了解布農族遷移歷史,尊重社會多元文化的發展。


活動由布農族耆老以獵槍祭及祈福儀式揭開序幕,南投縣原住民協會理事長全木森以原住民母語介紹布農族的遷移過程與LAMUNGAN古部落歷史,最後由布農文化協會吟唱八部合音及展示傳統祭儀為整個紀念活動畫下句點。


南投縣政府原民局局長簡青松表示,今年是原住民正名運動20周年,因此特別舉辦「訴說LAMUNGAN古部落歷史」活動,藉由八部合音及傳統祭儀,展現原住民族文化傳承,也讓大眾了解布農族在南投LAMUNGAN的發展歷史,期盼讓各族群相互尊重,展現台灣多元文化的可貴。


古部落LAMUNGAN位於名間鄉萬丹村番仔寮


布農族古部落LAMUNGAN位於現今的名間鄉萬丹村,原留有許多防衛地標的大土丘,用於區隔漢人與原住民的生活領域,民國85年國道3號開通時,要把布農族在Lamungan僅存的防衛地標,高約3公尺直徑15公尺的土丘剷除。


老一輩萬丹村民說,他們的祖先搬遷至番仔寮(LAMUNGAN)時確實有許多的大土丘,沿著河岸連成一線,先民逐一將土丘夷為平地開發成稻田,但當他們開挖最後一座土丘時,晚上會做噩夢甚至生病,因此不敢再挖而原封不動保留下來。


LAMUNGAN的後裔,高雄布農族郡社群族人為不讓僅存的族群歷史記憶消失,專程北上在該土丘做懷念古部落的儀式,後來經過南投長老教會及布農族人努力不懈地爭取和協調,終於將土丘象徵性的移至南投休息站,建紀念碑,並在休息站後方山壁上豎立古部落名稱「LAMUNGAN」,讓大眾了解這一段歷史。


布農起源地「LAMUNGAN」


文 / 海樹兒‧犮剌拉菲 (台灣原住民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


布農族遷移到祖居地(Maiasang)前的故地,傳說是位在西部平地的Lamungan。據說,那是河邊低平的丘陵地,多赤土,很多野生檳榔樹(saviki)。研究者多人以為是現今濁水溪南岸的社寮庄。但是,也有一說是其北岸的名間。還有比Lamongan更早的故地的說法,巒社群(Takibanuaz)說是Linpao,郡社群(Isbukun)說是Lnkipao,另有Taulak、Lamtao……等地名也時而出自各群口中。學者研判很可能是鹿港、林杞埔(後來的竹山)、斗六和南投,但這些地方都是清朝時代地方商業、政治的中心地,可以說是稍有名氣的地方。會有如上說法,也許是原本族人間就模模糊糊地傳說著故地位置是在西部平地或是海岸地帶,後來聽過了那些有名的地方,便把它拿來套上當作口述。


布農族社群分布


文 / 蔡培慧(台灣原住民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


布農族是臺灣原住民各族中移動最廣的一族,十八世紀初葉,越過中央山脈往臺灣東南方移動。時至今日,臺灣中心埔里以南中央山脈西側、東南側中海拔地區皆可見布農族腳蹤。


布農族分為卓社群(Takitudu)、卡社群(Takibakha)、巒社群(Takibanuaz)、丹社群(Takivatan)、郡社群(Isbukun)及蘭社群(Tapukul)六群,惟蘭社已因戰爭、疫病及鄒族化而不復見。相傳巒社群分析出卡社群,而卓社群又自卡社群分出,爾後丹社群也自巒社群析出;郡社群未析出其他社群,然是分布範圍最廣的社群。


卓社群在南投仁愛鄉中正村(Kakut)、法治村(Bukai)、萬豐村(Kukuwaz)及信義鄉的望美村久美部落(Mahavun)。卡社群位居南投縣信義鄉濁水溪中上游潭南、地利、雙龍三村。巒社群主要分布在南投縣信義鄉陳有蘭溪之望鄉、新鄉、豐丘、人和各村及花蓮卓溪鄉。丹社群則居於南投信義地利村及花蓮萬榮馬遠村。郡社包含施武部群,分布於南投信義明德、羅娜兩村、高雄三民鄉、桃源鄉及臺東延平鄉、海端鄉,為最大的一群。


布農族各大社的區別與分群時間已不可考。其移動的原因早期或許為了找尋新的獵場、耕地擴大生活區域、部落間的爭戰,漢人與平埔族侵入生活領域所致。


日人馬淵東一(1954)認為布農族從西部平原至中央山脈再到東部,西部平原到中央山脈過程,至少經過三條不同路線的遷移,第一條由所居的西部海岸Lamungan,經過Taulak(斗六)移向Linpaho(林圮埔,今之竹山鎮)而後沿著濁水溪、郡大溪、移向巒大社。第二條則由Lamungan,經Ninav isivatan(日月潭),穿越埔里移至卓社,再到asang Daingaz(祖居地);第三條由Lamungan,經濁水溪岸,經卓社再到asang Daingaz。


asang Daingaz則於歷史上有二次大規模的移動,第一次由中央山脈中段玉山北側往西移、第二次則於十七世紀中葉至末葉,往東,翻越中央山脈往臺東、花蓮移動。


布農社群不僅呈現地理的分布,它還規範了原始氏族制度和氏族組織系統。其氏族即使分居各地仍遵守著氏族的家法與禁忌,藉由傳統姓氏區隔著家族界線,同氏族不能互婚,並且保持著同氏族共食祭粟、共組祭團的功能。


時至今日,仍然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布農族人相遇時,慣詢彼此氏族之名;婚配對象的選擇,受到氏族的規範,而看出社群與氏族規範的延續。


【新聞稿文獻資料來源】



★ 更多南島文化、台灣歷史、在地故事等文獻史料及田野調查相關訊息內容交流討論

👉FB社團【南島學堂-台灣史研究小聚】https://pse.is/3j7dcs



👉【福爾摩沙系列–海神三部曲】屬於台灣人的海洋神話故事、南島奇幻史詩動畫電影《發光的女孩》、《高砂の物語》、《貓兒干之子》 系列創作計畫介紹:https://pse.is/3j68ey


★ 合作或聯絡請洽​彌賽亞創意工作室 By 阿墨斯 Amos(hellomcsservice@gmail.com​)



9,165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