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拿馬運河遭遇持續旱情 全球供應鏈穩定受到負面影響

據央視新聞消息,巴拿馬運河是全球重要的貿易通道,關聯著全球約5%的貿易量。如今,這條運河正經歷著一場70年來罕見的嚴重旱情。

日前,總台記者在運河現場採訪和調研時發現,旱情不僅影響到巴拿馬當地人的生產生活,也給全球供應鏈穩定造成負面影響。從美國油氣資源和大宗農產品的運輸受阻,到歐美國家年末消費季的物資供應不暢,再到巴西北部馬瑙斯工業園區的生產活動受到影響等等,均可一窺運河旱情的外溢效應。

記者現場目擊旱情

運河通行條件短期內或難改善

每年4月到11月是巴拿馬運河的雨季。但今年雨季期間,運河降雨同比減少41%。總台記者兩次在運河現場切實感受到了旱情的嚴重。

記者今年11月前往巴拿馬運河現場採訪時發現,當地幾乎每天都是高溫天氣,站在太陽底下沒幾分鐘就會汗如雨下,在採訪4天的時間里只有一天傍晚下了一場小雨。當地人介紹說,今年11月的降雨頻率是一週一兩次,這不符合往常巴拿馬雨季的情況,往年雨季幾乎每天都有降雨。

降水減少,對嚴重依賴消耗淡水來幫助船舶通行的巴拿馬運河而言,意味著必須減少每天允許通行的船舶數量,以及下調船舶通行的吃水深度。相關統計顯示,巴拿馬運河每通過一艘船消耗的淡水量至少為189萬立方米。這種情況促使巴拿馬運河管理局需在滿足當地人的淡水資源需求與允許船舶通行之間作取捨。

從今年12月起,巴拿馬運河每天可預約通行的船舶數量由7月的32艘減少為22艘,到明年2月之前可能進一步下調到每天18艘。船舶通行量減少導致通行效率降低和等待時間延長。據悉,船舶等待通行的平均時間已從今年11月初的4.3天延長到12月的11.7天。為統籌有限的通行資源,運河管理局拿出部分通行資源用於拍賣。這導致通行費上漲嚴重,迫使船運公司要麼支付高額的「插隊費」,要麼選擇其他航運路線。

△巴拿馬運河全貌△巴拿馬運河全貌

今年12月,運河地區進入旱季後,總台記者再次前往運河現場採訪,這次的主要觀察地點為對運河水源補給最多的水體——加通湖附近。總台記者發現,今年加通湖水位同比下降近2米,在現場肉眼可見一片片黃褐色的土層裸露出湖面。而往年加通湖水位正常時,湖水可以覆蓋住這片土地。在加通湖上,等待通過船閘的貨輪數量保持在3到4艘,而半年前則通常有7到8艘貨輪在排隊。在採訪過程中,記者發現,由於運河吃水線下調,一些過往船隻很明顯露出了用於裝載貨物的甲板,這是因為在通過船閘前船運公司會把船上部分貨物卸下來,通過陸路運輸至運河另一側,待貨輪通過後再重新把貨物裝到船上。

更大的挑戰在於,專家預測,當地旱情在2024年可能持續下去,短期內巴拿馬運河的通行條件難以得到改善。巴拿馬運河管理局已提醒,至少在2028年之前,將保留一定程度的限制通行措施。

巴拿馬氣象和水文研究所副所長巴爾塔·艾麗西婭對總台記者表示,隨著巴拿馬運河進入旱季,2024年運河乾旱情況或將難以改善。她表示,通常在雨季期間,尤其在10至11月,運河水源會因降雨增多而得到補給。但今年雨季的降水量不足以為運河進入旱季提供充足的水量,很多地方存在降雨赤字,加上明年旱季預期的新增降雨可能因為厄爾連奴現象變得機會渺茫,這些意味著2024年運河的乾旱情況可能相當嚴峻。

記者採訪時瞭解到,為緩解運河運力緊張問題,運河管理局提議投資9億美元修建一座新水庫,以增加運河淡水資源並提高通行能力。如果計劃能夠實現,運河通行船隻每天可增加12至15艘。但因為修建水庫涉及土地拆遷等諸多法律問題,實施難度很大。

運河旱情影響油氣資源和大宗農產品運輸

2022年,巴拿馬運河通行費收入超過30億美元。其中,美國是巴拿馬運河最大用戶國,佔據超過70%的貨物通行量。航運業內人士對總台記者表示,美國作為巴拿馬運河最大的客戶,受運河旱情影響非常明顯。其中一大影響體現在能源運輸領域,尤其是那些將產自墨西哥灣的石油天然氣運往亞洲市場的船運公司,正面臨著運輸週期更長、成本更高的問題。

旱情持續導致來自墨西哥灣的大批油輪和天然氣船排長隊準備通過巴拿馬運河,但也有很多船舶因不願意支付高昂通行費和等待的時間成本,選擇繞道非洲好望角或南美洲麥哲倫海峽,甚至通行埃及蘇伊士運河。

一年前,優先通行巴拿馬運河的泊位拍賣均價約為17.3萬美元,但如今通行費加上優先通行泊位費的價格已接近100萬美元。截至今年11月20日,船運公司今年花在優先通行上的費用將達到2.3億美元。

今年11月,新日本石油公司為一艘油輪在拍賣中以398萬美元的高價獲得了優先通行資格,創下拍賣最高紀錄。但其他一些公司則選擇放棄通行巴拿馬運河。11月,美國一艘巨型液化石油氣船在向亞洲客戶交付完產品後,原計劃通行巴拿馬運河駛回在墨西哥灣的生產基地,但因為高額的通行費用,這艘船選擇繞道麥哲倫海峽。隨後,一艘駛向美國紐約的智利天然氣船和一艘從墨西哥南部出發駛向墨西哥灣的油輪,也選擇繞道麥哲倫海峽。

△準備通過巴拿馬運河的液化天然氣船△準備通過巴拿馬運河的液化天然氣船

分析指出,避開巴拿馬運河和選擇繞行,意味著船舶花在路途上的時間需要額外增加10至21天。儘管如此,到12月初時,有約50艘大型天然氣船在亞洲交付完產品後,選擇從蘇伊士運河或好望角回到美國,而這一數字在7月僅為10艘。

除影響油氣資源的運輸外,巴拿馬運河旱情還對美國大宗農產品出口帶來不利影響。在正常年份,美國的小麥、玉米、大豆等穀物主要通過密西西比河運輸到墨西哥灣裝船,然後通過巴拿馬運河出口到亞洲市場。2022年,美國26%的大豆和17%的玉米通過巴拿馬運河出口到亞洲市場。而如今由於密西西比河水位降低以及巴拿馬運河遭遇旱情,美國的農業出口商被迫首先使用鐵路將一些穀物運輸到美國西北部太平洋沿岸,然後裝船運輸到亞洲市場。美國《財富》雜誌日前報導稱,美國今年向亞洲市場的穀物出口同比下降26%,而通行巴拿馬運河運輸的穀物出口量同比下降37%。

美國製造商協會近期表示,巴拿馬運河旱情對美洲多個國家的進出口均造成負面影響,因為將巴西牛肉、智利紅酒和銅礦、厄瓜多爾香蕉以及產自墨西哥灣的液化氣運輸到其他國家,均需過境巴拿馬運河。

運河旱情給歐美國家年末消費季帶來陰影

隨著歐美國家年末消費旺季來臨,巴拿馬運河的通行能力下降可能導致這些國家的部分物資供應延遲。

距離巴拿馬運河8000公裡外的英國,正在感受到運河旱情帶來的溢出效應。英國《每日郵報》日前報導稱,由於巴拿馬運河正遭遇歷史上罕見的旱情,數十艘裝載著手機、電視機、電動單車、衣服、玩具、裝飾燈等物資的貨輪正在經歷最長可達四周的延遲才能通行運河抵達歐美市場,而這種情況將持續數月。

此外,英國依賴通過巴拿馬運河從南美洲的厄瓜多爾、秘魯等國進口水果、肉類、魚蝦等農產品,而運河通行能力下降也將影響到英國在年末消費旺季期間的生活物資供應。英國一研究機構12月初發佈報告稱,巴拿馬運河旱情可能造成英國超市貨架上一些生活物資短缺甚至斷貨,尤其是水果供應受影響最大,僅秘魯近期就有價值1800萬英鎊的水果受旱情影響不能按期抵達。

英國出口與國際貿易研究所所長馬可·福吉奧內對總台記者表示,在一年中最繁忙的年末銷售季節,巴拿馬運河的運輸延誤會波及整個供應鏈,這對企業和消費者來說都是令人擔憂的。如果船舶因延誤而錯過預定的港口停靠日期,商品將需要更長時間才能到達最終目的地,這可能會導致商場貨架物資短缺。

△等待通行巴拿馬運河的集裝箱貨輪(攝影:曹璿)

△等待通行巴拿馬運河的集裝箱貨輪(攝影:曹璿)

福吉奧內表示,今年年末消費季會有缺貨的問題,但情況不算嚴重,更大的挑戰在於,預計明年巴拿馬運河將採取更嚴厲的限行措施,英國從南美洲國家和美國西海岸進口物資將遇到很大困難。這不僅會影響英國和歐洲的進出口,也會對全球供應鏈帶來明顯的負面效應。

美國《福布斯》雜誌撰文指出,東北亞與美國東區沿海之間約40%的消費品需要通過巴拿馬運河運輸。如果運河水位不能得到改善,美國的零售業在今年年末可能受到負面影響。

據一家大型國際船運公司駐巴拿馬工作人員介紹,該公司有專門航線將在亞洲生產的各類產品運往美國東區沿海。但受巴拿馬運河旱情影響,公司已決定讓航線的部分貨輪排隊通行巴拿馬運河,另外一些貨船則選擇通行蘇伊士運河。雖然如此操作不會中斷船運服務,但可能導致交貨延遲。他對總台記者表示,美國商家為籌備今年年末消費旺季可能提前做了準備,但運河旱情最壞的情況還沒有到來,未來的貨物運輸依然面臨不少困難。

巴拿馬運河與亞馬孫地區雙重旱情拖累巴西自貿區生產

除了巴拿馬運河地區,由於氣候變化、厄爾連奴極端天氣等原因,一場罕見的旱情也出現在巴西亞馬孫地區,導致巴西北部主要的水運通道迪尼高河水位過低,進而影響到馬瑙斯工業區的物流運輸。

兩地旱情疊加,對巴西北部的工業生產造成了負面影響。亞馬孫州州府馬瑙斯是該國電子和技術產品的主要生產中心。馬瑙斯當地工廠的運營特點,是利用當地稅收優惠政策,從國外進口零部件在當地組裝,然後銷售到巴西各地。這些工廠往往先通過巴拿馬運河將零部件運輸到巴西在大西洋入海口的港口,然後通過迪尼高河將零部件運到馬瑙斯港。如今,這條物流線路同時受到兩地旱情的影響,造成馬瑙斯當地企業在獲得零部件上遇到困難,大量當地企業的生產進度被拖累。

△亞馬孫地區旱災導致當地內河航道運力下降△亞馬孫地區旱災導致當地內河航道運力下降

據馬瑙斯當地一家電子企業的生產主管介紹,在正常條件下,從亞洲進口零部件到馬瑙斯港一般大約需要35至45天的時間,但如今受雙重旱情影響,零部件抵達的時間存在至少15至20天的延遲,而且實際收到的零部件數量比平時要少。

該生產主管對總台記者表示,最嚴重的情況出現在今年10月初,馬瑙斯工業區內大多數企業因缺少零部件停工三週。如今,雖然不少企業為了供應鏈的穩定,紛紛避開巴拿馬運河的航線,而且迪尼高河水位也已恢復到正常水位50%的水平,但對於企業未來的生產情況,他們仍不敢過分樂觀。(總台記者 雷湘平 曹璿)

編輯 李憶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