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身當代的饕餮,成了誰的夢魘?《七種靜默:饕餮》
11月
06
2014
饕餮(陳藝堂 攝,窮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99次瀏覽
白斐嵐(專案評論人)

《七種靜默:饕餮》改編自黃碧雲小說《七宗罪》,是窮劇場的創團作品(2009年曾由原班人馬之禾劇團創作演出)。原出自基督信仰的七宗罪【1】,拜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知名電影《Se7en》(我實在不願在此放上中文片名)所賜,即使不是基督信仰背景的人們,對於這七宗罪多少都有了些了解,讓宗教教條成了人性指涉。無論是在神學信仰體系,或是大衛.芬奇片中,七宗罪都用來表現人類內在之軟弱缺陷,藉由外在行為/罪行向內深掘人性。但在《七種靜默:饕餮》中,此出自中國傳說的「好食之獸」,卻從神學信仰中的內在本性轉變為以獸形像現身的外在威脅,成為家庭關係中暗潮洶湧的情慾,甚至進一步隱喻了人類與社會、能源、環境之間的關係。

黃碧雲小說中提及:「七宗罪之中,以饕餮最輕易。」這一句話也成了《七種靜默:饕餮》最響亮的宣傳詞。民以食為本。「食」本來就是人類生存之最低需求,在超過需求之後,則成了「貪食」-人類最本能的慾望。但在《七種靜默:饕餮》劇中,不只讓我們看見需求或慾望的滿足而已,更從此「需求/慾望-滿足」之單向道延伸至「能量轉換」之流動概念。在場上燈亮那瞬間,我們看見舞台上一張三角餐桌,飾演父親的高俊耀繞場奔跑,口中喃喃有詞地唸著核電廠的事故。舞台四周的長條透明薄膜像是保鮮膜(包覆食物之物),在燈光照射下透著微波爐似的光(某種形式的能量轉換),暗示著「食」與「能量」,將是本劇偶爾交會、偶爾各有發展的兩大主題。

在核電廠(疑似)事故後,父母子三人對話不斷圍繞著食物。母親/妻子想要為父親/丈夫做一道無錫排骨,安慰他生活上的不順心-在這裡,食物是一種愛與關懷的需求;父母皆離家後,父子間的對話圍繞著兒子有沒有東西吃,食物成了遺棄的象徵;接著,一次又一次的吃飯場景,更呼應著三人間失衡且搖搖欲墜的家庭關係。在家庭之外,「能量」則拉出了更大的命題。如母親一再宣告的「一克的鈾235裂變可釋放5.13乘以10的23次方兆電子伏能量。以最少的燃料發最多的電」:「能量轉換」從食物所代表的生物性需求、所象徵的情感需求,進展至物質、非物質間來回不滅的流動本質。鑽戒轉換為愛情與幸福、性轉換為母親體內的新生命、工作勞力轉換成金錢,接著,它們又將不斷地轉換為不同的東西。唯一不變的,只剩下人類總是想要「以最少的燃料發最多的電」之渴望。

不過,這裡的能量轉換並非以「自然定律」的形象出現。在更多時候,它似乎成了一種被制約的需求、被綑綁的責任。劇中兒子不斷玩著手機遊戲(特別是前半段),吃飯、睡覺、和父母對話時,皆毫不間斷。父親看到他在手機上養魚,獲得許多金幣,開玩笑地和兒子說:「要是爸爸賺錢也這麼容易就好了。」但兒子卻振振有詞地反駁,即使是在虛擬世界養魚也馬虎不得,必須時刻照料,稍有鬆懈便前功盡棄。又或著,父親和兒子提到釣蝦作為生活娛樂,貪食的蝦子上鉤,最後被貪食的人類吃下肚。同樣的情形也出現在父親與母親的婚姻生活間,本是生物需求、帶來歡愉的性,卻成了無法逃避的責任與制約。然後,責任帶來壓力,更導致了兩人情感的毀滅。無論是工作、娛樂、親情、餵食、性慾,本應為了需求而進行的能量轉換,但這轉換的過程一旦開始,就停不下來。像是核反應一樣,慾望與責任、需求與依賴不斷碰撞、分裂又融合,如劇初劇末的核電廠事故,彷彿暗示著我們只能迎向最終的毀滅。

由父親、母親、兒子三人組成的小家庭,似乎成了最適合表現「慾望與責任」、「需求與依賴」之場景。父母創造了子女的生命,供應他們的生活所需,接著又反過頭來期待子女以愛作為回報。子女對於父母的愛與需要也是如此。隨著兒子漸漸成年,父母婚姻的愛慾逐漸消散,更讓三人關係越來越複雜,親情倫理攪和著若有似無的亂倫情慾。在這裡,三角形的餐桌也象徵著三人間的關係。兩人一邊,加上對面的一個角。在劇情前半段,父母子之間一直像這樣以「2+1」的組合互動應對。我們總是見到兩人對話,然後第三人做著自己的事(也許是兒子玩手機、也許是母親拉大提琴、也許是父親處理工作壓力),或親近、或疏離,成了另一種愛與衝突之能量轉換。不斷重複的吃飯、睡覺場景,儘管日常,卻也被抽離了日常寫實狀態,一再被角色之回憶或臆想所打斷,藉由慢動作對話干擾其敘事性。正因如此,人物角色性格被隱沒遮蔽,子寒(父)、如愛(母)、冬冬(子)對我們來說似乎就只是個人名,一再被建立、被推翻的性格與背景讓他們更像是功能性的隱喻。藉由這三個人所組成的小家庭,拉出食物之於小我,以及能量轉換之於大宇宙的兩大主題。

也許是改編自小說文本的緣故,《七種靜默:饕餮》卻在後半段又走回了情節敘事性。在網球一景後,角色個性越來越清晰,三人關係也越來越明確,情節越來越鮮明。台上開始有了些回憶與臆想之外的事件進行著,角色與角色之間也慢慢有了真正的對話,甚至可以開始感覺到兒子與父母說話的語氣產生差別。隨著這些細節堆砌,讓台上氣氛越來越寫實,雖然故事發展卻是越發遠離了你我認知中的家庭日常性。於是,母子之間一觸即發的情愫,隱約察覺卻又無能為力的父親,逐漸取代了前半段關於食物、能量、核能、工作、制約、慾望等抽象暗喻。隨著戲劇張力從象徵概念轉移到角色本身之情節發展,卻也削減了先前意欲延伸「饕餮」命題之企圖心,反讓此獸從形象多變、難以捉摸人類命運之暗喻,又再度馴化為家中可見的威脅。

無論是前半段由人性罪惡延伸之抽象哲學命題隱喻,或是後半段帶出寫實敘事亂倫情慾,故事核心似乎都以母親一角為中心:她既是家庭的供養者,提供食物滿足家人生活需求,同時卻也渴望家人能滿足她的性欲需求。她喜愛任何永恆不變的美麗,像是古典樂、歐洲美術館裡的藝術品、或是不會老去的年輕肉體。相較於壓抑無能的父親、懵懂無知的兒子,母親的角色似乎有了更多發揮空間。但令我困惑的是,劇中母親卻越來越向某種刻板印象靠近-浪漫不切實際的女人,最後無法控制自己的慾望,反因為她的慾望讓家庭走向失衡(相比之下,接受現實、壓抑慾望的公務員父親,則以軟弱無害的形象出現,反而成了另一種刻板印象,彷彿面對慾望時,在這兩者之間我們就沒得選了)。母親就像是個二十一世紀的核反應爐(或說,是在文學理論中出場多次的Femme Fatale,致命女性),愛與需求在她身上如能量轉換般越演越烈,越來越迫切,最後甚至超過了自身所能承受的範圍。只是,如果在食物與轉換的兩大主題下,是以核電廠事故所象徵的失控作為開頭與結尾,為何總是要由女人成為按下觸發鍵的那一位?

劇中一再引述的「一克的鈾235裂變可釋放5.13乘以10的23次方兆電子伏能量。以最少的燃料發最多的電」,帶來了一種濃縮式的巨大能量想像。八十人座位的牯嶺街小劇場、幾無距離感的舞台、精簡的台詞、以及演員充滿張力的表演,似乎都符合了這樣的能量想像。不過,在究竟要忠實呈現故事情節,或是要更有野心地重組、拆解、延伸所有與饕餮相關之意象,讓它碰撞出更多能與當前時代相呼應的議題聯想,兩者之間尷尬地衝突著,有時竟也成了一種能量消耗。眼前的這隻饕餮巨獸,千里迢迢地從中世紀神學外加中國傳說,來到家庭崩解、能源危機迫切、科技上癮、人心疏離的當代,它吞噬的究竟是人性,是家庭,還是走向毀滅的人類命運?

註釋

1、聖經並未明列此七宗罪(分別為貪食、貪婪、懶惰、淫慾、傲慢、忌妒、憤怒),而是中世紀天主教會根據聖經經節與神學理論所頒定的,現今版本由西元六世紀教宗葛利果(Pope Gregory)拍板定案。

《七種靜默:饕餮》

演出|窮劇場
時間|2014/11/01 19: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饕餮》裡最讓我感到驚艷的莫過於聲音上的使用。我從未想過不倚靠背景音樂,單憑演員的聲線起伏與簡單的道具使用,就能夠喚起觀者(至少我)如此強烈的情緒記憶。(郝妮爾)
11月
13
2014
《門禁社區》給人的啟示不應是退守平庸,而是盡你所能,做到底,做到極致,並以每個人自身的條件,盡力去做。再者,小雯理應不是為了背書平庸而來的,且有許多懸而未表的課題尚未展開,雖然編導已經佈線了。這條線,纏結了性、家與國家,唯有通靈者的囈語才能打碎文謅謅的腔調,穿透體制化、保守主義者的象徵層,講出它的困局、流動與盡其可能的出路。
5月
14
2024
渡假村的監看者檢討原住民,漢人檢討原住民、不滿監看者,原住民檢討自己、檢討政府,每個人都站在自己的位置思考,各種權力交織卻不被意識,他們形成了某種對泰雅精神最殘忍的「共識」,之於「文創劇場」這個荒謬至極的載體,之於「生活還是要過下去」,消逝的文化本質很難回來,著實發人深省。
5月
14
2024
生命的惡可以被淨化嗎?經過洗滌的靈魂可以再次分享展演嗎?《誠實浴池》以童話般的扮演方式來論述惡與救贖這樣深沉的議題,更用儀式象徵的各種意象去概括了帝國主義的輪廓與性別權力關係。
5月
14
2024
這個作品的意圖並不是要討論身分認同議題,而係聚焦在創作者以自身生命經歷作為媒介(作為一個澳門人選擇來到臺灣),講述外部環境與自我實踐之間的漂泊與擺盪狀態。而這樣的經驗分享展現了一種普遍性,得以讓觀眾跨越不同的國家與認同身分投入,對於在該生命階段的處境產生共鳴,這個作品就不僅僅是特屬於澳門人來臺灣唸書後在澳門與臺灣之間徘徊的故事,更能觸及有離開故鄉前往他地奮鬥之經驗的觀眾置入自身情境。
5月
09
2024
形式上,主軸三個部分的演譯方式,由淺入深、由虛至實,層次錯落有致,但因為各種故事的穿插,使得敘事略微混亂,觀眾可能會有點難以很具體地理解,主角身上某些情緒發生的原因;再者,希臘故事的穿插雖然別具深意,哲學意涵豐沛,但由於和故事主軸的背景有些遠離,且敘事方式稍嫌破碎,不具備相關背景的人,可能有些不好捉摸,或許是可以再多加思考的面向。
5月
09
2024
若將此作品在客家文化景點長期駐點演出,相信會是一部能讓觀眾共鳴十足的的好作品。但若要與一般商業音樂劇競爭,或許也要在客家元素上精確地選擇,並由之深度探索。對筆者而言,這部劇目前呈現了許許多多的客家元素,但作品每介紹一個新元素給觀眾,筆者就會稍微出戲,頓時少了些戲劇的享受,變成知識的科普學習。
5月
07
2024
但所有角色的真實身分皆為玩家,因此國仇家恨、生死存亡,都僅僅是一場虛擬扮演,這使得觀眾意識到自己無需太過代入角色,反將焦點轉移到遊戲策略的鬥智、選擇上,以及表演的觀賞性。猶如旁觀著卸載了命運重量的歷史,情節是舊的,但情懷是新的。
5月
07
2024
《門禁社區》,探討的不只是「禁」本身的神祕以及誘惑性,更是開啟「門」走進去的人性本身,重新思索人生的存在與否,短促與永恆。偌大的「祥瑞聚落」內,所謂有生活品味的「上人」,過著弔詭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純潔與高貴、平靜與祥和,諷刺的是,這裡卻曾是一個葬送自由生命的悲慘之地。而小雯一家的入住,究竟是參與了與世俗之人相異的「上流」,亦或者只是踏入了一場與普世類同的束縛?
5月
0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