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可愛的條件:為什麼你放不下米格魯?

海苔熊
・2013/08/23 ・4327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SR值 497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credit: CC by Jim@flickr
credit: CC by Jim@flickr

「噢,米格魯宇宙無敵霹靂可愛!」April說,眼睛瞇起來,兩隻手握拳放在雙頰邊。然後把狗狗抱起來摸摸她的頭和下巴。米格魯大大的眼睛舒服地微閉,很開心地舔著她的脖子。

「嘿,其實我一直以來一直有個問題耶。為什麼大家都會覺得米格魯可愛呢?老鼠阿、蟑螂、拉牙什麼的就沒有人會覺得可愛。這其中一定有什麼祕密或規則吧?」我說,清玉等了30分鐘還沒好,讓我微微感到焦躁。

「我不知道耶?就是一種『噢,我要融化了!』的感覺啊。而且,老鼠也有可愛的阿,你看哈姆太郎不是也宇宙無敵霹靂可愛!」好吧,這個答案的模糊度,基本上不亞於「你喜歡什麼樣的男生啊?」

可愛的元素

小時候,我一直以為Hello kitty、皮卡丘或是布丁狗,一定有什麼陰謀的畫法,才會讓大家都覺得它們「很可愛」。隨著年紀長大,雖然我的最愛從哆啦A夢變成拉拉熊,可是我還是相信,可愛一定有其構成元素。所幸,一些學者也真的對「可愛」提出一些看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Lorenz指出,一般來說我們覺得可愛的東西,都有「嬰兒」般的特質[1],如:

  1. 大頭(相對於身體的比例):所謂長大,就是從三頭身變成六、七頭身的過程。所以如果有個玩偶或娃娃是二頭身,我們會覺得它像小嬰兒,升起可愛的感覺。當然,許多事情都過猶不及,比方說湯婆婆
  2. 大額頭(high and protruding forehead,指額頭相對於整張臉的比例):嬰兒總是額頭幾乎佔了整張臉的一半大。這就是為什麼許多網路正妹拍照喜歡露額頭、或剪妹妹頭,盡量使「額/臉比」高一些。
  3. 大眼睛:嬰兒的眼睛總是相對地又大又水汪汪,惹人憐愛。因此,關於睫毛膏、放大片等等……嗯。

正如你所知道的,娃娃臉(babyfaceness)是外貌吸引力高的因素之一[2, 3],所以不論是動物、玩偶或是真人,只要呈現出「嬰兒」般的臉,就會讓你覺得可愛(當然也要在合理範圍內,否則路上都是把眼睛畫得像少女漫畫一樣大的人,或是傳聞中未來我們的長相,看起來都還是會覺得怪)。

回過頭來想想,拉拉熊(大額、大頭)、哈姆太郎(大眼、大頭)或是Hello Kitty(大額、大頭)或多或少都具有上面這些特色。如果你還是不能想像,請你畫一個小眼、小頭、小額的人,應該很難覺得他可愛吧?

你無法放著不管的Kawaii

為什麼像嬰兒會讓人看了覺得開心、可愛呢?一般來說,我們會覺得嬰兒是弱小、需要被保護的,也因為需要被保護,讓人想靠近、抱抱他或跟他玩耍。日本學者Hiroshi Nittono等人也舉了例子:日文「可愛」(Kawaii)的意思已經由「羞愧、不忍看、心生憐憫」(ashamed, can’t bear to see, feel pity)轉化為「無法讓人放下不管」(can’t leave someone alone, care for)[4, 5]。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許多研究也顯示,這些大頭大眼圓圓臉的娃娃型基模(Kindchenschema),會讓人感到可愛[6]、想照顧(care taking)[7, 8]、引起你的注意[9, 10]、讓你有開心、微笑的正向情緒[11, 12]等等。

以Glocker等人的研究為例,他們操弄了寶寶的照片,調整他們的眼睛大小、額頭高度與臉的圓潤程度等等,發現越典型的嬰兒臉(如前所述諸點)越讓人覺得可愛,也越讓人想保護、照顧[7]。所以,不論是皮卡丘還是拉拉熊,史迪奇或是Hello Kitty,哈姆太郎或是米老鼠,只要他夠可愛夠像小孩(二頭身、圓臉、大眼、高額),你就會想保護他、無法放著它不管。

不要殺米格魯!!

可是,這還是沒有辦法完全解釋最近很夯的米格魯實驗問題。為什麼相對於把大白鼠抓去動物實驗,我們會比較「不忍」米格魯被抓走呢?這裡我想討論的不是道德或正當性的問題,而是情感性的問題:同樣都是生命,這個「比較不忍心的感覺」究竟是從何而來?

根據前面的推敲,一種可能是「米格魯比較可愛」,今天如果是大白鼠和米格魯要被犧牲,你可能對後者比較不忍;但如果是米老鼠與史努比要擇一犧牲,你可能就比較難抉擇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第二種解釋是「斑比效應」:有些人會極力反對射殺可愛的動物(如鹿),卻不會反對殺那些「不可愛」的動物。不過,這裡仍然牽涉到三個問題:

  1. 並不是所有人都有這樣的傾向。
  2. 並沒有明確的實驗指出此效應「特別容易」出現在哪些人身上。
  3. 除了像嬰兒之外,還有什麼主導著我們「不忍、想保護牠」?畢竟斑比、米格魯雖然可愛,但並不像嬰兒啊?

針對(3),我的推測如下。

試想,當火災發生要逃難的時候,如果你僅存一點時間拿鳥籠,或抱起狗逃跑,你會選擇救鳥還是救狗?一般來說,如果兩個你養的一樣久,你還是可能會先救狗(內心OS:反正鳥會飛)。人們對演化上接近人(如哺乳類)、或是被塑造成具有人性的動物,比起不像人、不親近人的動物有更多情感連結。因此,在針對「你是否贊成以此動物做為實驗對象」的研究中,如果要讓動物被囚禁、疼痛、或犧牲,相對於老鼠或鳥(rats, mice, pigeons),人們會比較反對狗(dog)與靈長類(primates)被傷害[13-15]。

第三種解釋是從社會知覺(social perception)切入。一般來說,我們會喜歡又「溫暖」又有「能力」的人(warmth and competence)[16],倘若不能兩全,讓人感到溫暖者,總是比讓人覺得冷漠者更令人喜歡。相較於大白鼠,米格魯經過訓練後可能會打獵、看門,更重要的是可以在我們分手傷心難過的時候給予安慰,不論是「溫暖」或「能力」都大勝大白鼠,我們當然會比較喜歡米格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後,從寵物依戀的角度(Pet attachment),我們的確會對所飼養的寵物形成情感的依戀[17, 18],這份依戀甚至不亞於你的朋友或情人[19]。研究也顯示,對寵物有高度依戀的飼主,對於貓狗死亡或離去所感受到的悲傷,甚至可以達到臨床診斷的標準[20, 21]。或許是因為貓狗比起大白鼠更「可能」成為人類的寵物,我們對貓狗更可能有情感的投射和依戀,也更不忍他們被殺害。

我們,都欠動物太多、太多

「可能是因為米格魯可愛、溫暖、又像人,所以我們才不忍心……」我話都還沒說完,她就打斷我。

「難道那些米格魯就該白白去送死嗎?牠們這麼可愛,卻要……你到底有沒有良心啊?而且我也沒有說我不關心哈姆太郎的死活啊!」她說著低了頭,又是生氣又是傷心。我很想跟她解釋大白鼠並不是哈姆太郎(倉鼠才是),更想跟她說明,縱使是倉鼠和米格魯,如果一定要選擇一個被抓去做實驗犧牲,大部分的人還是會選擇倉鼠而不是米格魯。可是這句話才到喉頭,就被我吞了下去。因為我想到多年前在做美白生物實驗的Joyce跟我說的一段話。

「實驗室裡有100隻倉鼠是歸我管的,每天每天,我都要跟他們相處10個小時以上。你可能無法相信,但每一隻倉鼠,都有不同個性,左耳打一個洞的那隻,食物還沒來,就急著靠近,右耳兩個洞的那隻,每天都在睡覺,頭頂上有小花紋路的那隻,每次都躲在籠子角落……。每當要扭頸犧牲牠們的時候,我都得說服自己:牠們是到天堂去當小天使。但我心裡還是很難過。不論這些動物對科學、對美白貢獻了多少,我們還是欠牠們很多很多。因為我們變白的那一陣子,是用他們的一輩子換來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並不比任何動物高尚,但我們也跟某些動物一樣,喜歡和自己相近的種族相處、喜歡能讓自己感到開心或快樂的夥伴。人本來就有所喜好、有自己願意維護捍衛的東西。承認自己並不總是公平的對待每一項事物、觀點與生命,並不是軟弱的體現,相反地,是一種勇敢的看見[22]。

[延伸閱讀]

1. Lorenz, K., Die angeborenen Formen möglicher Erfahrung. Zeitschrift für Tierpsychologie, 1943. 5(2): p. 235-409.

2. Cunningham, M.R., MEASURING THE PHYSICAL IN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 QUASI-EXPERIMENTS ON THE SOCIOBIOLOGY OF FEMALE FACIAL BEAU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6. 50(5): p. 925-935.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3. Zebrowitz, L.A., K. Olson, and K. Hoffman, Stability of babyfaceness and attractiveness across the life-sp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3. 64(3): p. 453-466.

4. Shogakukan, Nihon kokugo daijiten, 2000, Shogakukan: Tokyo.

5.Nittono, H., et al., The Power of”Kawaii”: Viewing Cute Images Promotes a Careful Behavior and Narrows Attentional Focus. PLoS ONE, 2012. 7(9): p. e46362.

6. Alley, T.R., Head shape and the perception of cutenes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81. 17(5): p. 650-654.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7.Glocker, M.L., et al., Baby Schema in Infant Faces Induces Cuteness Perception and Motivation for Caretaking in Adults. Ethology, 2009. 115(3): p. 257-263.

8.Alley, T.R., INFANTILE HEAD SHAPE AS AN ELICITOR OF ADULT PROTECTION. Merrill-Palmer Quarterly-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83. 29(4): p. 411-427.

9.Brosch, T., D. Sander, and K.R. Scherer, That baby caught my eye… Attention capture by infant faces. Emotion, 2007. 7(3): p. 685-689.

10. Brosch, T., et al., Beyond fear – Rapid spatial orienting toward positive emotional stimuli.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8. 19(4): p. 362-370.

11. Hildebrandt, K.A. and H.E. Fitzgerald, ADULTS RESPONSES TO INFANTS VARYING IN PERCEIVED CUTENESS. Behavioural Processes, 1978. 3(2): p. 159-172.

12.Schleidt, M., et al., “Caring for a baby” behavior: Reactions of passersby to a mother and baby. Man-Environment Systems, 1980. 10(2): p. 73-82.

13.Plous, S., Attitudes toward the use of animals in psychological research and education: Results from a national survey of psychology majors. Psychological Science, 1996. 7(6): p. 352-358.

14.Ormandy, E.H., C.A. Schuppli, and D.M. Weary, Public Attitudes toward the Use of Animals in Research: Effects of Invasiveness, Genetic Modification and Regulation. Anthrozoos, 2013. 26(2): p. 165-184.

15.Plous, S., Attitudes toward the use of animals in psychological research and education – Results from a National Survey of Psychologists.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96. 51(11): p. 1167-1180.

16.Cuddy, A.J.C., S.T. Fiske, and P. Glick, Warmth and Competence as Universal Dimensions of Social Perception: The Stereotype Content Model and the BIAS Map, in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P.Z. Mark, Editor. 2008, Academic Press. p. 61-149.

17. Sable, P., PETS, ATTACHMENT, AND WELL-BEING ACROSS THE LIFE-CYCLE. Social Work, 1995. 40(3): p. 334-341.

18.Johnson, T.P., T.F. Garrity, and L. Stallones,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OF THE LEXINGTON ATTACHMENT TO PETS SCALE (LAPS). Anthrozoos, 1992. 5(3): p. 160-175.

19.Beck, L. and E.A. Madresh, Romantic partners and four-legged friends: An extension of attachment theory to relationships with pets. Anthrozoos, 2008. 21(1): p. 43-56.

20.Wrobel, T.A. and A.L. Dye, Grieving pet death: Normative, gender, and attachment issues. Omega-Journal of Death and Dying, 2003. 47(4): p. 385-393.

21.Brown, S.E. and A.H. Katcher, Pet attachment and dissociation. Society & Animals, 2001. 9(1): p. 25-41.

22.Brown, B., 不完美的禮物. 2013, 台北: 心靈工坊.

文章難易度
海苔熊
70 篇文章 ・ 470 位粉絲
在多次受傷之後,我們數度懷疑自己是否失去了愛人的能力,殊不知我們真正失去的,是重新認識與接納自己的勇氣。 經歷了幾段感情,念了一些書籍,發現了解與頓悟總在分手後,希望藉由這個平台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與閱讀心得整理,幫助(?)一些跟我一樣曾經或正在感情世界迷網的夥伴,用更健康的觀點看待愛情,學著從喜歡自己開始,到敏感於周遭的重要他人,最後能用自己的雙手溫暖世界。 研究領域主要在親密關係,包括愛情風格相似性,遠距離戀愛的可能性,與不安全依戀者在網誌或書寫中所透露出的訊息。 P.s.照片中是我的設計師好友Joy et Joséphine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人體吸收新突破:SEDDS 的魔力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5/03 ・1194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本文由 紐崔萊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營養品的吸收率如何?

藥物和營養補充品,似乎每天都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但你有沒有想過,這些關鍵分子,可能無法全部被人體吸收?那該怎麼辦呢?答案或許就在於吸收率!讓我們一起來揭開這個謎團吧!

你吃下去的營養品,可以有效地被吸收嗎?圖/envato

當我們吞下一顆膠囊時,這個小小的丸子就開始了一場奇妙的旅程。從口進入消化道,與胃液混合,然後被推送到小腸,最後透過腸道被吸收進入血液。這個過程看似簡單,但其實充滿了挑戰。

首先,我們要面對的挑戰是藥物的溶解度。有些成分很難在水中溶解,這意味著它們在進入人體後可能無法被有效吸收。特別是對於脂溶性成分,它們需要透過油脂的介入才能被吸收,而這個過程相對複雜,吸收率也較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有聽過「藥物遞送系統」嗎?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科學家們開發了許多藥物遞送系統,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自乳化藥物遞送系統(Self-Emulsifying Drug Delivery Systems,簡稱 SEDDS),也被稱作吸收提升科技。這項科技的核心概念是利用遞送系統中的油脂、界面活性劑和輔助界面活性劑,讓藥物與營養補充品一進到腸道,就形成微細的乳糜微粒,從而提高藥物的吸收率。

自乳化藥物遞送系統,也被稱作吸收提升科技。 圖/envato

還有一點,這些經過 SEDDS 科技處理過的脂溶性藥物,在腸道中形成乳糜微粒之後,會經由腸道的淋巴系統吸收,因此可以繞過肝臟的首渡效應,減少損耗,同時保留了更多的藥物活性。這使得原本難以吸收的藥物,如用於愛滋病或新冠病毒療程的抗反轉錄病毒藥利托那韋(Ritonavir),以及緩解心絞痛的硝苯地平(Nifedipine),能夠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除了在藥物治療中的應用,SEDDS 科技還廣泛運用於營養補充品領域。許多脂溶性營養素,如維生素 A、D、E、K 和魚油中的 EPA、DHA,都可以通過 SEDDS 科技提高其吸收效率,從而更好地滿足人體的營養需求。

隨著科技的進步,藥品能打破過往的限制,發揮更大的療效,也就相當於有更高的 CP 值。SEDDS 科技的出現,便是增加藥物和營養補充品吸收率的解決方案之一。未來,隨著科學科技的不斷進步,相信會有更多藥物遞送系統 DDS(Drug Delivery System)問世,為人類健康帶來更多的好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7 篇文章 ・ 303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0
3

文字

分享

0
0
3
成體幼體大不同:為什麼哺乳類的幼崽這麼「萌」?——《生物轉大人的種種不可思議》
商周出版_96
・2023/11/20 ・1765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無法分辨成體和幼體的生物

小孩與大人不一樣。但是有些生物的幼體形態與成體型態相同。

舉例來說,鱷魚的幼體與成體幾乎長得一模一樣,剛破蛋而出的鱷魚寶寶已經具有完整的鱷魚外形,出生後逐年長大,巨大的鱷魚可以長達好幾公尺。不過鱷魚的成長速度在不同環境和溫度下不盡相同,光從大小無法判斷年紀,只看外形也無法分辨是成體或幼體。有些生物的成體和幼體的形態則相差甚遠,好比蝴蝶和蛙類;也有些生物的成體和幼體沒有太大區別,如同鱷魚。

這兩類生物的差別是什麼?

海葵就是幼體和成體相差很多的生物。海葵幼體是一種很像水母的生物,叫做「浮浪幼蟲」 。浮浪幼蟲在海中自由自在漂游,找到喜歡的岩石區時就會落腳,落腳後就不再移動,附著在岩石上長成海葵。移動是海葵幼體的重要任務,長大後的海葵則是肩負產卵留下子代的使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蛙類和蝴蝶的成體與幼體形態也各不相同,不過任務分配上與海葵不同,負責移動的是成體不是幼體。
由此可見,如果一個生物的幼體與成體各有不同任務,彼此的形態就不會相同,而沒有區分任務的生物就具有相同形態。

人類的大人與小孩 

我們人類又是什麼情況呢? 

人類不會因為長大而生出翅膀或尾巴消失。人類的大人和小孩的外型非常相似,但並非完全相同的個體。舉例來說,嬰兒在我們眼中看起來就很可愛。

小孩子可愛的祕密在於他們的寬額頭。嬰兒的眼睛和鼻子集中在臉的下半部,額頭顯得很寬闊,寬額頭會使得整張臉看起來就惹人憐愛。而且嬰兒頭大、四肢短,整體感覺圓滾滾的,帶有人類大人不具備的「可愛感」。假如出現了一個比成年人更巨大的嬰孩,所有人應該還是能夠辨識出他是個嬰兒。人類不像鱷魚,我們不會分辨不出來誰是大人、誰是小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人類的大人和小孩具有不同的外型。除了人類,貓狗的寶寶也長得很可愛,即便是凶猛的獅子與灰狼,牠們的幼崽看起來還是很討喜。哺乳類動物的一大特徵,就是「幼體很可愛」。

哺乳類動物的一大特徵,就是「幼體很可愛」。圖/pexels

嬰兒為什麼可愛?

哺乳類動物的嬰兒擁有可愛的外型。

人類出生後先是嬰兒,嬰兒長大是兒童,童年時期的人類依然保有他們的可愛,但是在長大的過程中卻會漸漸失去這種特質。

蛙類的成體和幼體雖然具有不同形態,但是蝌蚪並不是很可愛;蝴蝶小時候是毛毛蟲,反而比較多人覺得毛毛蟲噁心,只有少數人認為牠們可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既然如此,哺乳類動物的嬰兒為什麼會可愛?

原因就在於,嬰孩需要大人的保護。哺乳類動物具有育幼行為,牠們的子代需要親代的養育。小孩的可愛外形是為了獲得大人的保護。烏龜以堅硬的龜殼防身,毛毛蟲透過毒毛保護自己,而哺乳類動物的嬰兒則是把「可愛」當護身符。 

嬰兒的寬額頭惹人憐愛。圖/pexels

嬰兒的額頭很寬。為什麼額頭寬看起來就比較討人喜歡呢?因為大人的腦袋裡內建了寬額頭等於可愛的程式。 證據就是只要額頭寬,不管是不是嬰兒看起來都很萌。不過額頭寬並不是為了可愛。

如果說紅燈是「停止」的信號,寬額頭就代表「不可以攻擊」與「要保護他」的信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對於哺乳類動物來說,大人要保護小孩,小孩要被大人保護。大人與小孩的外型相似卻又不盡相同,因為他們肩負不一樣的任務。這樣說來,小孩的任務是什麼呢?小孩的任務很明確,就是「長大」。一個人要有健全的童年,才能成為健全的大人,這就是小孩的任務。

不過近年來人類的大人和小孩越來越難區別了。 總覺得不像小孩的小大人一直在增加,長不大的巨嬰也很多。

——本文摘自《生物轉大人的種種不可思議:每一種生命的成長都有理由,都值得我們學習》,2023 年 8 月,商周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商周出版_96
119 篇文章 ・ 360 位粉絲
閱讀商周,一手掌握趨勢,感受愜意生活!商周出版為專業的商業書籍出版公司,期望為社會推動基礎商業知識和教育。

0

0
1

文字

分享

0
0
1
為什麼腿短短,走路還搖搖晃晃?解密企鵝賣萌的背後真相!——《鴿子為什麼要邊走邊搖頭?》
晨星出版
・2023/10/24 ・1652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企鵝搖搖晃晃地走路

圖/giphy

說到用兩隻腳走路的鳥類,就不得不提企鵝。企鵝用兩隻腳在冰上搖搖晃晃走路的樣子非常可愛。在水中卻可以自由自在地高速游泳、追捕魚,這兩種樣子帶給人的印象有非常大的不同。

話說,企鵝意外地可以走很長一段距離。牠們會在地上蒐集石頭來作巢,所以當然要可以走到築巢的地點。通常企鵝類的繁殖群會位在距離海岸線幾百公尺的地方,但有時會在距離海岸 3 公里以上的內陸,想像企鵝排成一列搖搖晃晃地走 3 公里,實在是可愛至極。

說是這樣說,但是走 3 公里,我們人類都覺得有點遠了,企鵝真的可以搖搖晃晃走過去嗎?

牠們的走路方式感覺效率很差,好像很累。企鵝走路時腳會使用的力量以及計算其所需能量的研究顯示,企鵝的走路方式一如外表印象,效率很差。大概所有人都會覺得「我想也是」吧,但我們不妨來仔細思考為什麼會效率很差。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giphy

鵝生好累!企鵝其實一直蹲著?

在討論企鵝的步行時,首先得要知道的是其獨特的體型。企鵝看起來是用兩隻腳站著,腳感覺極端的短。大概因為身上的毛色彷彿穿著燕尾服一樣,總覺得像是人類的喜劇演員一般。

但是牠嚴格說來並不是「站著」。看企鵝的骨骼圖(圖一)就很清楚。髖關節跟膝關節強烈彎曲的姿勢,以人類來說就是「蹲著」。換言之,企鵝時時刻刻都是蹲著的,連走路時也是蹲著的狀態。試著自己蹲著走路看看,就會像企鵝那樣搖搖晃晃地。牠們搖搖晃晃的姿態,背後的祕密就是體型與姿勢。

而由此延伸,企鵝的步行方式非常沒效率的理由,可能就是身體橫向搖擺和轉動幅度非常大。搖擺跟旋轉的動作,對前進而言怎麼看都是不必要的舉動,但是根據之前的研究,其實企鵝不搖晃反而效率會更差。之前也說過雙足步行的動能跟位能要有效率地轉換,才能有效率地運動,但企鵝似乎是用橫向搖擺的動作來進行這種能量轉換。

圖一、企鵝的樣子跟人很像,所以如果讓企鵝在山手線月台上排隊,也不會有人發現(右),但是如果看骨骼(左),企鵝蹲下來就可以跟站著的人類簡單區分開來。

短腿優先?

也就是說,企鵝走路效率不佳的理由,跟牠們這種體型跟姿勢有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企鵝的腳確實很短,以現在還活著的企鵝種類來說,體型最大的皇帝企鵝的體重將近 20 公斤,和澳洲的平胸鳥類鶆䴈幾乎相同,然而比較這兩種鳥類的腿長的話,鶆䴈的髖關節大概在 80 公分高的位置,而皇帝企鵝大概在 30 公分高左右。明明體重差不多相同,企鵝的腳的長度卻只有鶆䴈的一半以下,步行效率差也是沒辦法的事。

本章已經反覆提過好幾次,腿愈長一般來說會步行速度愈快、效率也愈好,企鵝的短腳和蹲下的姿勢非常不適合走路,這點沒有人能否定。

圖/giphy

企鵝的腳會這麼短,恐怕是為了在寒冷地帶保住體溫。雖然也有棲息在熱帶的企鵝,但多數企鵝都棲息在極地,在水中跟地面上不失去體溫就是牠們最重要的課題。四肢末梢要是比較長,就會因為體積的表面積變大,容易失去體溫。所以在寒冷地帶演化的物種,耳朵等突出部位通常都會比較小。

雖然意外地能走很長距離,但企鵝仍然主要屬於在寒冷地區游泳的鳥類,為此演化出的短腿跟蹲著的姿勢,必須讓身體左右搖晃走路來補足才更有效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摘自《鴿子為什麼要邊走邊搖頭?》,2023 年 8 月,晨星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