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

草仔粿、天貝與達爾文——來說黃槿的故事

帛琉海邊的黃槿,讓我想起許多童年認識植物的記憶。 帛琉海邊的黃槿,讓我想起許多童年認識植物的記憶。 圖片來源:本文圖片皆為作者提供。

猶記得第一次出國,在帛琉的海邊看到了從小熟悉的黃槿,有一種莫名的感動。不只是他鄉遇故植,印證了書本上黃槿廣泛分布在印度洋太平洋沿海的描述,還讓我想起了許多小時候在農村生活的點滴。

有記憶以來,長輩就常拿黃槿的葉片做成戲偶的樣子讓我把玩。那時我認識的黃槿叫做「粿葉仔」,因為大大圓圓的心形葉片,加上容易取得,使它成為農村時代蒸紅龜粿、草仔粿、包子的襯葉,蒸過後還會有淡淡的清香,因此得名。女同學會拿它暗紅色的雌蕊塗在指甲上,帶黏液的新芽還可以黏在耳垂當耳環,模仿大人化妝,是扮家家酒不能或缺的植物。

除了蒸粿,花朵也可以炸來食用,木材可以做薪炭,葉片更是沒有衛生紙的年代方便時的廁紙,是多用途的民族植物。只是隨著時代變遷,越來越少人使用、食用,連帶著它的台語名稱也漸漸被遺忘。

黃槿的葉片是農村時代蒸糕粿的襯葉,蒸過後會有淡淡的清香,故名粿葉仔。

黃槿的暗紫紅色的雌蕊,小朋友拿來當作天然的指甲油;黃槿的嫩芽有黏液,小朋友扮家家酒時可以當耳環,黃槿的花是鮮明的黃色,十分耀眼。

多用途的黃槿:是防風林,也是雕刻和家具

稍微長大一點,透過書籍才知道,粿葉仔叫做黃槿。它是錦葵科木槿屬的植物,廣泛分布在熱帶非洲、亞洲與大洋洲。1753年林奈在《植物種志》中命名,拉丁文學名Hibiscus tiliaceus,屬名源自古希臘文對芙蓉類植物的稱呼ἰβίσκος(ibískos),而種小名tiliaceus則是形容它像椴樹葉。黃色的花十分醒目,故名為黃槿。初開時黃色,凋謝前會轉為橘紅色。愛心形的葉片有根明顯的小尾巴,植物學上稱為尾狀尖,是適應潮濕多雨環境的構造。

因為抗風、耐鹽、耐淹水,讓黃槿成為海岸常見植物。不過它也可以往內陸延伸分布,在各種土地上皆能生長良好。因此農村時代台灣西半部鄉村十分容易見到黃槿,近代也刻意栽培作海岸防風林。風強處,黃槿往往長得歪七扭八,避風處卻也是筆直挺拔。如此百變易塑形的特性,加上愛心形的葉片,也受到盆栽雕塑愛好者的青睞。

整個亞洲太平洋地區,黃槿都是常見且好用的民族植物。其樹皮韌性強,可以做繩索或漁網;木材好加工,可以雕刻、做家具、做獨木舟的支架,更是鑽木取火的好材料。1835年,知名演化生物學家達爾文搭乘小獵犬號抵達大溪地時,就曾描述黃槿是「特別白且非常輕的樹木,專門用來取火;木材也可以製造挑東西的扁擔和支腿獨木舟(Outrigger Canoe)的浮動支架。」

黃槿葉隨手折,就是幼時常把玩的布袋戲偶。

當黃槿隨著社會變遷而逐漸失去用途

多用途植物在不同地方,原本就有不同的使用方式,並不特別讓我感到驚訝。黃槿最奇妙的用途,是提供印尼製作傳統豆類食品天貝時必備的白色絲狀真菌──少孢根黴(俗稱天貝菌)。在自然情況下,它的葉片原本就容易有少孢根黴附著。古老年代製作天貝,就是在黃豆上覆蓋黃槿葉片,讓它自然發酵成形。

少孢根黴被科學家發現之後,印尼製作天貝已經不再需要仰賴黃槿葉,常常用面積更大的芭蕉葉,甚至直接以塑膠袋來製作,更加方便快速,讓天貝成為國際上受歡迎的印尼料理。然而,這些大量生產的天貝卻不再像過去用黃槿來製作時,會混合其他天然菌種。據說顏色跟香氣,都不如天然發酵的天貝。

我在台灣的傳統美食草仔粿與印尼傳統美食天貝之間找到一葉聯繫,卻也發現這片聯繫,皆已隨著經濟發展、社會變遷而逐漸消逝。未來,我們在談論黃槿的種種用途時,不知道會不會只存在文獻之中?不再有人真的使用它來蒸粿或做天貝,就像記憶中的粿葉仔,慢慢在我們身邊消失。

瀏覽次數:9145

獨立評論

每週四,精選觀點直送信箱!現在就訂閱獨立評論電子報

編輯推薦

延伸閱讀

植物科普作家、插畫家。喜歡熱帶雨林,觀察雨林植物的生態,也對各國日常使用的植物有莫大興趣。從植物應用方式的差異辨別使用者所屬的國家或民族;也從植物連結世界各地的歷史與文化。曾獲金鼎獎、Openbook好書獎、吳大猷科普著作獎金籤獎等著作獎項。致力於搜集考證全台熱帶植物的足跡,擅以說故事的方式介紹植物與台灣歷史文化的關聯,以及台灣與世界各地的連結。著作有《看不見的雨林──福爾摩沙雨林植物誌》、《舌尖上的東協──東南亞美食與蔬果植物誌》、《悉達多的花園──佛系熱帶植物誌》、《被遺忘的拉美──福爾摩沙懷舊植物誌》。
「獨立評論@天下」提醒您:
1.本欄位提供網路意見交流平台,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2.發言時彼此尊重,若涉及個人隱私、人身攻擊、族群歧視等狀況,本站將移除留言。
3.轉載文圖請註明出處;一文多貼將隱藏資訊;廣告垃圾留言一律移除。
4.本留言板所有言論不代表天下雜誌立場。
植物科普作家、插畫家。喜歡熱帶雨林,觀察雨林植物的生態,也對各國日常使用的植物有莫大興趣。從植物應用方式的差異辨別使用者所屬的國家或民族;也從植物連結世界各地的歷史與文化。曾獲金鼎獎、Openbook好書獎、吳大猷科普著作獎金籤獎等著作獎項。致力於搜集考證全台熱帶植物的足跡,擅以說故事的方式介紹植物與台灣歷史文化的關聯,以及台灣與世界各地的連結。著作有《看不見的雨林──福爾摩沙雨林植物誌》、《舌尖上的東協──東南亞美食與蔬果植物誌》、《悉達多的花園──佛系熱帶植物誌》、《被遺忘的拉美──福爾摩沙懷舊植物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