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育

自然式植栽設計:想像一座可以對抗極端氣候的美麗花園

紫錐菊是原生於北美草原、具有保健功效的植物。由於其生長特性與漂亮的花色,近年常出現於自然式植栽配置。但因其植栽間競爭敏感、又不適合台灣的多雨氣候,無法完全達到多年生且健康的狀態。日前台中農改場已有改良品種出現,原是為了農業改良,但也具有台灣景觀植栽的潛力。 紫錐菊是原生於北美草原、具有保健功效的植物。由於其生長特性與漂亮的花色,近年常出現於自然式植栽配置。但因其植栽間競爭敏感、又不適合台灣的多雨氣候,無法完全達到多年生且健康的狀態。日前台中農改場已有改良品種出現,原是為了農業改良,但也具有台灣景觀植栽的潛力。 圖片來源:本文圖片皆為作者提供。

長年低溫少見日光的英國,盛夏的來臨,是最讓人期待的。加上英國文化對園藝的熱愛,這短短3個月,各大城市鄉鎮內幾乎到處都是讓人目不暇給的花與植物。不在這盛夏時日裡的時候,則常常聽到人們在對話中回味那段稍縱即逝的美好,我一直覺得這是一種集體的心理治療,彷彿所有人都得靠著這幾個月累積的璀璨,熬過大半年的陰冷和灰暗。

植物對我來說,是天天要碰的東西。看起來,我好像一直很了解它們,但事實上,我也是從曾經的植物盲,慢慢進化到現在稍微多認識了它們一些,也進而知道怎麼對待它們。我曾經在不同篇文章內提過關於植物的主題,得到很多讀者的回應,特別是關於「自然式植栽設計」(Naturalistic Planting Design)的概念,更是被常常問起,於是想不如在這英國花開最盛的時候,稍微深入地聊一下這個課題。

作者實驗田的高草本區。看似自然,但為了增長花期與減少管理強度,植栽選用了英國本地原生種與美洲、歐亞洲的外來種,也就是說,在真正自然的環境裡,是不可能有這樣植栽配置組合的。

沒有特定元素,但細心配合環境生態

這種自然式植栽型態,也許有些人習慣稱呼為「野生花園」甚至是「野草花園」,但就字面的意思,其實是指一個「看起來」很自然的狀態。

我之前的文章曾經談過所謂的景觀感知,這裡就不再贅述。總之,近幾年已經出現了一些不同以往傳統式又紅又綠花又大朵、濃妝豔抹且須高強度管理的植栽配置,這真是一件令人雀躍的事。不如就在大眾有機會接觸更多這樣類型的景觀時,我再多加上一些背景資料,也許讀者更能理解此種景觀型態的含意與益處。

自然式植栽設計可以延伸回18世紀的英式庭園與19世紀造園師威廉羅賓遜(William Robinson)所創立的野生花園(Wild Garden),模仿植物在大自然裡自由生長模樣的設計理念,這個風氣盛行於歐美,在經過長久的轉變後,從起初鼓吹使用原生植物,到現在為了提升都市生態價值、對付極端氣候與減少維護管理支出,已不再拘泥於使用原生種,甚至鼓勵嘗試不同的外來種。

我認為,自然式植栽設計很難歸類成哪一個特定的國家或是風格,它不像是傳統英國鄉村庭園、義式、日式、中式、回教……等等庭園,讓你總能從中辨識出幾項基本元素,很快判斷它是屬於哪門哪派,在一般大眾的眼裡,這種「自然風格」或許只能得到一句「看起來很自然」的評語,但真正懂得其中植物生態奧妙的行家,卻可一眼看穿其背後的設計,是依照「哪些生長條件」而成形。

作者實驗田中初夏的樹林花園。

作者實驗田中初秋的樹林花園。同一拍攝地點,時間相差兩個半月,依據花期與適合林下/林邊的生長條件,選擇各種適合的林層植栽。即使不更換植栽與大幅修剪,仍能展現全然不同的風貌。

對付極端氣候,答案就在自然裡

自然式植栽設計概念起初多從追求視覺上的自然感開始,設計者覺得看起來怎樣是自然就怎麼擺。但隨著越來越多專家投入,近20~30年已經進化到利用大量的科學研究來支持設計,以便應付極端氣候與節省維護管理的經費。

當地球不斷增溫,一下淹水一下缺水,都市裡所有的植物都能安然度過嗎?許多景觀學者已經預測到,城市裡的行道樹(包含某些當地原生種)許多都無法適應極端氣候,甚至可能30年內就在都市消失。或許你覺得30年是很長的時間,但對於一棵能成蔭的行道樹來說,如果我們不「現在」找到更合適的行道樹品種進行培育,等到30年以後才發現無樹可植,就已經太遲了!

於是,研究自然式植栽的學者們,在世界各地不同的生態環境中,尋找各種可以被轉移到都市環境利用的植物群。草原(Grassland)是最常提供研究者靈感的地方,還可依各種不同生態環境再細分為濕草原(Meadow)、乾草原(Steppe)、疏林草原(Savanna)等不同特性。這些草原早已具備很大的生長韌性,有的植物可以在超過高溫攝氏40度的夏日開花,有的可以在極端缺水或極端多雨的時候仍然欣欣向榮。看到這裡,你應該已經明白,為什麼那麼多學者要大老遠的跑到世界各地去尋找植物了吧!

斯洛維尼亞境內仍然存留這樣優美的原生草原。這種景觀的出現,與人類畜牧的方式有很大的關係。當牧草的品種、種植與採收方式都工業化後,這樣百花齊放的風景,已逐漸凋零。研究植栽設計的學者也來這裡觀察,植物如何在激烈競爭與困難的生長條件中,仍然能年復一年綻放出優美的花朵。

親手試試,才能真正認識「活材料」

植物是活的材料,要能真正靈活運用、控制它們,還要長年進行維護管理,比起其他建材可是難上非常多倍。更何況是這種需要大量科學理論為基礎的自然式植栽,投入更多的實驗是成功的要件。我也從幾年前開始,跟著有種植經驗的設計師一起,嘗試針對不同的主題與條件,親身種植、配置出更具有生態價值的植栽組合。

在寫這篇文章的過程中,我拜訪了鄰居James Hitchmough教授,我們兩家院子的距離走路只要大約7分鐘,但因為向陽與大小尺度的關係,能在他院子活得好的植栽,可能在我這就會一命嗚呼。我和他聊起這些,他笑說:「是啊!你真的必須得自己親手試試,這些小事才是你控制植物的重點啊!」

教授常常說,不要完全相信皇家園藝學會出版的那些栽種指南,因為其中很多是已經過時的資料。我們一定要不斷更新,才有更豐富的資源可以運用。

Hitchmough教授的自宅庭院。這個大小250平方公尺的院子包含約700種不同的植物種類,更驚人的是,它主要是由從種子建構出來的花園。Hitchmough教授是世界上少數幾位能如此精準控制植栽生長的研究與設計專家。

用「在地的」自然式植栽設計資料庫應對極端氣候的挑戰

英國7月夏季月均溫是20.4度,但都市升溫的速度、忽大忽小的雨量和管理的資金短缺,已是傳統式植栽景觀無法應付的難題。謝菲爾德市(Sheffield)在2016年完工了第一期的「從灰到綠」Grey to Green 都市排水與自然式植栽計畫,非常成功,第二期也於近期完工,再度受到民眾的熱愛。

自從去年談論Grey to Green的文章發表後,我陸續收到許多業界與一般讀者的問題,也許這樣類型的景觀在台灣還不算普及,且尚未有結合其他基礎設施的案例,結果就是我愈解釋,對方聽得愈模糊。有人以為這樣野放型的植栽,用的都是「野花野草」,也有人以為只要是用了「觀賞草」,就能稱為是自然式植栽。即使是專業人員,要真正清楚其中的邏輯與概念,也得花上好一段時間!

或許可以這樣粗略解釋:最初階的自然式植栽是以滿足視覺為主,而要晉升到高階的設計,就必須再加入生態價值與維護管理的要求了。也就是說,如果只是使用觀賞草來製造視覺上的自然感、不考慮植物長久的生長競爭狀態和預估未來氣候,那麼只能算是滿足了「短暫視覺上的自然」,對生態價值沒有益處,可能還要耗上更大的能量去維持這個假自然的模樣。

台灣的物種非常豐盛,但常使用的觀賞植物,種類卻非常非常少。雖然前面一直提到使用外來種,但並不是單向鼓吹只使用外來種,正因我們可以利用的植物還有很多,確實是應該好好發掘一下這些本土居民,用新的設計概念來使用它們,再搭配外來種與新的工法與管理方式,建立起屬於在地的自然式植栽設計資料庫。畢竟,這是應付極端氣候和改變都市景觀刻不容緩的課題啊!

Grey to Green第二期已經完工,在新冠病毒疫情最嚴重的時刻,許多市民表示,這裡及時地提供了市區居民一個接近大自然的喘息機會。

瀏覽次數:7943

獨立評論

每週四,精選觀點直送信箱!現在就訂閱獨立評論電子報

編輯推薦

延伸閱讀

現居英國,為英國註冊景觀建築師及Sheffield雪菲爾(謝菲爾德)大學景觀建築系兼任教師。2005年起成為Sheffield愛樂合唱團第一女高音團員。希望能持續地思考與反省「設計」所帶來的「問題」,寫出那些在心裡發酵的想法……
「獨立評論@天下」提醒您:
1.本欄位提供網路意見交流平台,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2.發言時彼此尊重,若涉及個人隱私、人身攻擊、族群歧視等狀況,本站將移除留言。
3.轉載文圖請註明出處;一文多貼將隱藏資訊;廣告垃圾留言一律移除。
4.本留言板所有言論不代表天下雜誌立場。
現居英國,為英國註冊景觀建築師及Sheffield雪菲爾(謝菲爾德)大學景觀建築系兼任教師。2005年起成為Sheffield愛樂合唱團第一女高音團員。希望能持續地思考與反省「設計」所帶來的「問題」,寫出那些在心裡發酵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