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育

你覺得這樣很亂嗎?當代最潮的「自然式植栽設計」

荷蘭植栽設計師Piet Oudolf常運用模矩的概念設計大尺度的景觀,採用打破軸線、對稱、幾何的設計手法,但仍以重複性的韻律塑造自然式植栽景觀。 荷蘭植栽設計師Piet Oudolf常運用模矩的概念設計大尺度的景觀,採用打破軸線、對稱、幾何的設計手法,但仍以重複性的韻律塑造自然式植栽景觀。 圖片來源:Jason Ingram

看到下面這張圖,你喜歡這樣的植栽風格嗎?覺得這樣很亂嗎?

英國Grey to GreenSheffield的永續排水系統植栽槽 。圖片來源:劉孝儀攝

幾年前我跟風追了一部韓劇,是關於一個外星人和女明星的故事。因為覺得男一男二太像小時候記憶中的陽帆與包偉銘,所以不時地大笑而出了戲,特別是那段外星人與女明星的浪漫之吻,我笑得完全不能自已,當下整個腦海裡都是如何用口水攻擊外星人的幻想。

然而看著看著,看到了某一幕,我的頭像小時候被坐在後面頑皮的同學突然敲了一下那樣,有一種被襲擊的溫熱感。猜我看到了什麼? 我看到外星人家裡的陽光屋,居然配置著觀賞草(Ornamental Grass),有幾個角度看起來,還有一種自然式植栽設計(Naturalistic Planting)的感覺。

觀賞草出現在《來自星星的你》場景中。圖片來源:《來自星星的你》劇照。

說到這裡,想必我澆熄了你等待答案的樂趣,我猜,你不知道什麼是觀賞草,也不知道什麼叫做自然式植栽設計。即使你看過《來自星星的你》,大概也不記得有過什麼草,甚至連陽光屋的休憩空間都不記得。

不過,自從那幾叢草出現後,我就不知不覺越來越嚴肅地看著那部韓劇,再也沒辦法放心大笑了。那種心情,就像是看到別人已經擁有高鐵,而我們只有蒸汽火車那樣心急又氣餒。一部戲劇能反映很多社會的面向,這不是多難理解的道理。而我之所以為了那幾叢草那麼震驚,是因為我看到了韓國在美學上的腳步,確實名不虛傳。

草類不是一種隨意擺放就能很好看的植物,也絕對不是第一個就讓人想到的景觀植物。既選擇用草,又能用得好看,在這樣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場景裡,這個小小的陽光屋花園傳遞出的訊息是──他們已經進入了「新的美學時代」了。

什麼才是自然景觀?

在我還沒有學習景觀設計以前,對草的感覺大概是一種沒有特別用途的植物,既不如花朵漂亮,也沒有什麼迷人的香氣,聚集太多,會給人凌亂甚至威脅感,不是有人可能躲在後面,就是有蛇窩在裡面,再暗一點的時候,連阿飄都會出現。

以上的描述是草曾經給過我的「景觀感知」(Landscape Perception)。 景觀感知是個專有名詞,很多學者有過不同的定義,這裡用最簡單方法解釋,就是因著個人的文化背景、自身經驗、當下情緒、偏好愛好甚至是時代意義,對於整體景觀或景觀元素產生的理解與看法。這個理解與看法是一種持續性的演化,它可能因為上面提到的種種因素而改變了既有的景觀感知。這可以解釋為什麼我以前看到一堆草會聯想到許多負面的東西,而現在出現在韓劇裡,卻讓我有一種忌妒又羨慕的心情。

不規則排列的觀賞草,可能給習慣傳統植栽形式的民眾帶來不安的情緒。圖片來源:劉孝儀攝。

所謂的自然式景觀植栽設計風格,是源於18世紀的英式庭園與19世紀造園師威廉羅賓遜(William Robinson)所創立的野生花園(Wild Garden),其影響遍及北美及歐洲幾個北方國家,特別是德國、荷蘭與美國。大約1970年,這個風潮重返英國,被視為 「自然於城市之中」或「生態設計」。最開始的時候,他們倡議在設計時要多使用原生植物。但經過了將近50年的演變,自然式植栽設計已不拘泥於僅使用原生物種,而轉變到同時應用原生與外來種,來模仿自然的植物群落(Plants communities)狀態。

不過,說了那麼多自然景觀,到底什麼才是自然景觀的定義呢?這就得回到前面說的「景觀感知」上了。也就是說你我對自然的定義與想法會所有不同,但之間的差距可能會比你與熱帶雨林中的部落民族來得小很多。不過,不用那麼極端,我們只要縮小到我與一般生活在台灣沒有相關的背景經驗的社會大眾就好,例如,我的親朋好友。

會演化的景觀感知

在英國讀書工作的前幾年,我發現每次想要跟親朋好友解釋我的植栽設計,總是要花很大的力氣。有時候看到自己覺得漂亮的照片跟他們分享,到頭來好像還得到有點敷衍的回應。其中有一次的回應是:好像沒有什麼設計呀!很自然的樣子,有點亂亂的,這樣叫做有設計嗎?怎麼不弄一點花海呢?

頓時,我有千言萬語想解釋,但我想對方不會想聽我長篇大論,因為對方期望的景色,大概就是「很多花」,最好是像國外那種鬱金香或薰衣草田,而且如果有用花排出來的大愛心和可愛圖案就更好了!

視覺上強烈震撼的鬱金香花海,呈現顏色對比之美,但比較缺乏生態價值,且只有一個季節的展示期。圖片來源:日本山梨縣的花海,王滋閔攝。

我知道很多人喜歡花海,我也很喜歡。但植物擁有一個與其他景觀都不同的獨特特質:它是活的。不但會隨時間改變風貌,還能創造出許多生態價值。我們必須得好好利用這個特質,特別是在自然越來越珍貴的現在。

初夏的自然式植栽,不同於傳統式的對稱與幾何構圖,運用多種植物模仿自然狀態下的植物群落並增加生物多樣性。而經過將近兩個月的時間,顏色與質感植物生長,有了不同的變化。圖片來源:西約克郡某小學之生態花園,劉孝儀參與設計及拍攝。

記得爸爸第一次來英國時,他告訴我,現在我終於知道妳說的是什麼意思了!他說以前看我寄給他的照片,總覺得凌亂,不是他想像中所謂的設計。他一直認為,只有筆直的混凝土水岸才堅固又整齊,修得短短方正的草坪和每季更換的草花,才是城市管理優良的象徵。直到他進入我的院子和參觀其他自然花園,親身體驗過之後,他的描述詞出現了「覺得很放鬆」和「看起來沒那麼做作」。聽到這些,我知道他的景觀感知已經不同了。

是什麼原因改變了他的景觀感知呢?在景觀感知理論中,有時會提到「好的自然」和 「壞的自然」。好的自然會給人們正面的情緒反應,而壞的自然多半引起比較負面的情緒,像是雜亂和威脅感。想必爸爸在這些體驗裡感受到了「好的自然」才說出了那樣的心得。根據我自身的工作經驗,不管是傳統形式的景觀或是新的自然式風格,當一個場地能呈現出「管理的痕跡」和「能被看見的視線」,通常都會給使用者正面的情緒,也較少產生害怕不安的感覺。這也是我們在進行設計時所必須謹記的:任何形式景觀設計最基本的要求,首先都需要滿足使用者的安全感,之後才能再達到其他需求,例如生態價值或美觀。

周圍整齊修剪過的長草區,會給人一種安全及舒適感,而沒被修剪過的,則會給人一種無法放鬆的緊張感。圖片來源:劉孝儀攝。

觀賞草與其他多年生草花的混合種植,打破草給人的負面印象。圖片來源:英國皇家園藝學會策展之花園,劉孝儀設計與拍攝。

從填滿到建構,景觀設計中植物角色的改變

專業者通常將景觀設計分成兩個部分,一者為硬景觀(Hard Landscape),另一者為軟景觀(Soft Landscape)。硬景觀包括街道家具(椅子、照明、垃圾桶等)、鋪面、植栽槽……等設施或結構,軟景觀則是指植栽的部分。

一直以來,設計師們都習慣從「硬景觀」的角度來發想設計,軟景觀則往往在最後環節才進入設計階段,並且分到最少的預算。植物總是被用來「填滿」剩下的空間而不是「建構」空間。但這樣的習慣已經開始有所突破。研究學者及設計師必須提出新的方法來應付極端氣候,而經過半世紀,自然式設計已經從鼓吹使用原生種的狹義概念進展到建立健全的生態環境;打破了對軸線、對稱、整齊美學的追求,來到了接受植物參差不齊排列的新美學。自然式設計最被津津樂道的,就是它比起傳統式的景觀少了很多維護管理的需求,增加了許多生物多樣性和其他生態價值,花費最少的資源達到最大的效益,省錢節能又環保。

英國Helmingham Hall傳統式庭園,強調對稱與幾何的圖形。這種短齊的草坪、一致形狀的灌木與需要常更換的一年生草花,需要龐大的財力與人力才能維持長年一致的景觀。圖片來源:劉孝儀攝。

英國雪菲爾大學景觀建築系James Hitchmough教授的植栽實驗槽,藉以測試視覺效果,更重要的是檢驗各種不同植物組成的群落生長狀態。圖片來源:Gardenista

你現在的喜好,會決定未來的景觀面貌

在做自然式植栽設計時,植物的選用需考量適合的生長的環境、最好看的時間、顏色質感的層次、所需的管理條件、能存活的時間長短、彼此競爭的問題……等等,並且不是單一種植物,我們必須同時考慮數十甚至數百不同種類的植物,是一個非常複雜又仰賴科學知識的大工程。

我在前一篇文章〈從灰到綠:英國鋼鐵之都「除鏽佈新」的轉生術〉裡面有幾張照片,被朋友說:這樣的景觀,大概很難被台灣民眾接受!多數人很容易覺得這是「亂七八糟,雜草叢生」。對於這樣的預想我絕對了解,因為這樣的景觀感知我也有過。我們對於美的喜好相對單一,像是多數人喜歡的歌是能在KTV唱的抒情歌,認為會飆高音的歌手就是唱得好;廣闊的花海、豔麗的繡球花還有修剪整齊的植栽才是值得讚歎的美。是啊!它們是很漂亮,能看到這樣的景觀已經很難得了。因為在我們生長的環境裡,還沒能有機會認識其他風格的景觀,如果知道了更多不同的形式,也許在喜好的版圖上會有所變動。

即使沒有豐富的色彩,冬季枯萎的景色,也有一種蕭瑟的美。圖為Piet Oudolf設計的芝加哥Lurie花園。圖片來源:Daymon Taylor@Flickr

我想,不是要去計較哪種才是美,而是要增加更多元的風貌。當我們說到自然環境,心裡浮現的景象一定跟生活在歐洲的人很不一樣,可想而知,我們如果要採用自然式設計,也必須內化才能產生出適合本地的設計。設計就是這樣,讓使用者能接受並且喜歡,是最基本的要求。但僅僅迎合使用者的喜好並不會讓設計進步,身為專業者的責任,除了在專業上精進之外,還必須將最新的想法傳遞給使用者,如此一來才可進入一個良性的循環。

最後,請回想文章一開始的那張照片。如果你剛剛不能接受這樣的狂亂程度,那麼現在有沒有不一樣的感覺呢?

瀏覽次數:51913

獨立評論

每週四,精選觀點直送信箱!現在就訂閱獨立評論電子報

編輯推薦

延伸閱讀

現居英國,為英國註冊景觀建築師及Sheffield雪菲爾(謝菲爾德)大學景觀建築系兼任教師。2005年起成為Sheffield愛樂合唱團第一女高音團員。希望能持續地思考與反省「設計」所帶來的「問題」,寫出那些在心裡發酵的想法……
「獨立評論@天下」提醒您:
1.本欄位提供網路意見交流平台,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2.發言時彼此尊重,若涉及個人隱私、人身攻擊、族群歧視等狀況,本站將移除留言。
3.轉載文圖請註明出處;一文多貼將隱藏資訊;廣告垃圾留言一律移除。
4.本留言板所有言論不代表天下雜誌立場。
現居英國,為英國註冊景觀建築師及Sheffield雪菲爾(謝菲爾德)大學景觀建築系兼任教師。2005年起成為Sheffield愛樂合唱團第一女高音團員。希望能持續地思考與反省「設計」所帶來的「問題」,寫出那些在心裡發酵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