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對搭擋比他們更經典?看完《花月殺手》後,回顧馬丁史柯西斯與勞勃狄尼洛合作的6大電影

Lazybird

首先要聲明的是,馬丁史柯西斯勞勃狄尼洛相識的 50 年間,包括《花月殺手》在內共合作 9 部長片 1 部短片電影。他們早在年少時代就認識,史柯西斯曾表示狄尼洛是「唯一知道我從何而來的人」:同樣是義大利裔移民,雙方家庭就住在隔壁街區,可說是貨真價實地一起長大。他們不是從小就誓言要一起拍電影的熱血兄弟,但是在各自努力發跡之後,一合作起來便有了無可取代的默契與能量。

以下列出的 6 大電影不只是名氣較響亮,而是能明顯看出來他倆一直以來關注的人物、創作故事的軌跡,以及如何成為大家心中無可取代的最佳搭擋:

 

《殘酷大街》(1973)

《殘酷大街》

《殘酷大街》勞勃狄尼洛

史柯西斯和狄尼洛的首次合作,奠定了他們在接下來的 50 年裡反覆探索的主題:邪惡的養成與非法之徒的情誼;天主教中的責任感和負罪感;大時代對小人物的影響;生活在法律邊緣的平行道德等。當時的狄尼洛還未因《教父第二集》一砲而紅,就先以史柯西斯的第三部長片闖出名聲。

《殘酷大街》的預算僅有 50 萬美元,而當時才 30 歲的兩人也正在拍攝電影裡尋找自己,因此背景就是年輕時的紐約。這是一個充滿暴戾之氣的城市,狄尼洛飾演那個欠缺照顧、躁動不安又負債累累的強尼,這種看似危險暴力但實則是膽小鼠輩的角色,正是史柯西斯跟狄尼洛最常探討的人物形象。

 

《計程車司機》 (1976)

《計程車司機》

《計程車司機》勞勃狄尼洛

這可能是史柯西斯最黑暗的電影,但讓 33 歲的他一舉獲得坎城影展金棕櫚獎。狄尼洛飾演的是一名憤世嫉俗的退伍海軍陸戰隊員,疑似患有 PTSD 而失眠難耐,選擇在夜裡開著計程車維生。與社會脫節的他變得越來越孤獨,時而麻木又時而憤怒。很快地,這種生活讓他漸漸成為反社會人士,不但無法正常與人交際相處,還策劃一些謀殺行動。

很多人都知道這些情節,或者是看過狄尼洛在最後失心瘋的經典造型。他把一個平凡之人如何脫序,導致心智日漸衰退詮釋得絲絲入扣,讓觀眾一開始同情他,或是中間覺得他滑稽可笑,最後會因為他的瘋狂行徑而感到背脊發涼。這樣傳神地轉變不只需要演技實力,還需要徹底信任這個故事才能辦到。這是很多人最喜歡的史柯西斯電影及狄尼洛的表演,但也有很多人最愛的是下面這一部⋯⋯

 

《蠻牛》 (1980)

《蠻牛》

《蠻牛》勞勃狄尼洛

其實在拍完《計程車司機》 之後,他們隔年就合作了歌舞愛情電影《紐約,紐約》。那當然是史柯西斯片單裡較為輕快的一部作品,只可惜不但票房慘淡,迴響更不如前兩部電影的十分或百分之一,是他執導生涯以來的第一次大失敗。史柯西斯在年少得志又跌落高壇不久之後,便因抑鬱短暫染上的古柯鹼癮,讓看不下去的狄尼洛逼迫他戒毒振作。而《蠻牛》就是史柯西斯跌倒再爬起來的證明,還特別找回保羅許瑞德再度編劇。

以這樣的背景來看,不難理解《蠻牛》為何有更上一層樓的生猛暴力。這裡指的不是血肉模糊的暴力,而是故事調性與人物描寫得殘酷無情,到了有些人會受不了的地步,可說是「有毒的男子氣慨」的最佳代表之一。而更有趣的是,這其實是一部運動傳記片,根據前中量級拳王傑克拉莫塔的回憶錄改編而成。

因為同樣生長在紐約義大利社區,在某一程度而言,被史柯西斯視為本是同根生的故事。狄尼洛飾演的拉莫塔在經歷黑手黨的干預波折終於一路打到拳王,卻因為極端嫉妒、巨大野心與憤怒而毀掉了自己和家庭關係。他極具爆發力卻又時刻維持沒有安全感、脆弱不堪的表演,毫無懸念拿下了第一座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

傳奇剪輯師兼御用合作班底塞爾瑪史昆梅克 (Thelma Schoonmaker),也稱自己「在《蠻牛》裡重新學習剪輯技術」,成天與史柯西斯待在剪接室裡反覆研究與作業。這樣的傾注心血也讓她獲得奧斯卡最佳剪輯獎,便可看出這部電影的獨特地位。

 

《喜劇之王》(1982)

《喜劇之王》

《喜劇之王》勞勃狄尼洛

基於沒有《喜劇之王》開創先路,就沒有《小丑》的大獲成功,這部電影終於可以與其他經典一樣被提起了。《喜劇之王》當時的票房慘淡,1,900 萬美元的預算只賺回了 250 萬美元,但故事對於美國媒體文化的諷刺、對名人崇拜的前瞻性剖析,當然再加上狄尼洛的演出,都讓這部電影上映許久之後才聲名鶴起。

在完成《蠻牛》之後,史柯西斯感到疲憊不堪,於是想從默片中尋找視覺靈感:增加靜態攝影,減少特寫鏡頭。狄尼洛也同樣受到啟發,嘗試新的表演技巧與說故事的方式。為了準備演出狂熱粉絲且想出名的角色,他跟蹤了一個自己的跟蹤者,試圖找出對方想要什麽——結果是「和你一起吃晚飯」、「一起看電影」、「邀你喝一杯聊聊天」、「我媽是你的粉絲,想要打聲招呼」諸如此類的日常。

《計程車司機》和《喜劇之王》都是以患有妄想症狀的暴力份子,在犯下暴行之後誤打誤撞獲得喝彩的收尾,因此常引來美化暴力的批評。但史柯西斯與狄尼洛一直以來只想表達的是,忽略這些毫不起眼的線索、只關注在戲劇化的結果,正是社會容易釀成悲劇的原因:因為我們從未在乎過這些人是怎麼出現的。

 

《四海好傢伙》 (1990)

《四海好傢伙》

《四海好傢伙》勞勃狄尼洛

當時《基督的最後誘惑》在國際社會引起巨大爭議,連帶著票房失利,讓《四海好傢伙》的製作幾乎得不到片商的支持;然而這又是史柯西斯的一次成功出擊,創造了幾乎超越《蠻牛》的成就。很多人都認為這應該是他該拿下奧斯卡最佳導演及最佳影片的時候了,不過最後又謎一般地落入其他人手上,更讓影迷和影評以近乎氣憤的心態捧著這部神片。 

《四海好傢伙》是史柯西斯第一部黑幫電影,主角亨利希爾並非狄尼洛飾演,而是相對新進的演員雷里歐塔。相較於《教父》龐大家族的古典刻畫,《四海好傢伙》關注的是「外行人」亨利希爾如何在這種街頭文化下成為染黑的一員,從新一代角頭老大的崛起和墮落的過程。行雲流水的敘事、運鏡跟剪輯是基本,但雷里歐塔、狄尼洛跟喬派西之間的演技火花絕對是電影最迷人之處,成為百看不膩的經典。

 

《愛爾蘭人》 (2019)

《愛爾蘭人》

《愛爾蘭人》勞勃狄尼洛

在《恐怖角》及《賭國風雲》之後,時間快轉將近 30 年,《愛爾蘭人》 是一部寒風凜冽、充滿反思性的黑幫史詩,幕前幕後都有很多精彩新聞:Netflix 成功網羅提倡大銀幕經驗的老牌導演;使用耗費不貲的減齡技術;史柯西斯居然第一次跟另位教父級影帝艾爾帕契諾合作,還有老班底喬派西明明退休又被拖回大銀幕等等。

或許因為他們都年事已高,《愛爾蘭人》不像以往史柯西斯的作品如此生猛有力及高潮迭起,狄尼洛、帕契諾與喬派西三人也收起了狂暴之氣,取而代之的是遲暮之年的感嘆回憶。狄尼洛飾演的劊子手法蘭克儘管也一輩子為非作歹,但這次鏡頭帶到的是他如何獨自在養老院裡抑鬱寡歡,無法原諒自己一生都在為錢殺人;最畫龍點睛的一筆,無非是年輕護士根本認不出讓他效命的大佬吉米霍法。

諷刺嗎?或許史柯西斯了解到自己努力了一輩子,拍出無數個暴力份子與非法之徒,現在的社會與資訊不發達的以前一樣,容易忽視人類罪惡的種子——看看《花月殺手》就知道了,1920、1970、2020,反派的崛起都是如此平凡無奇又類似。

Copyright © 2023 TNL Mediage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