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者》出版品介紹

報導者 The Reporter
報導者開放實驗室
22 min readApr 16, 2019

--

《報導者》是「財團法人報導者文化基金會」成立的非營利網路媒體,致力於公共領域深度報導及調查報導,並為讀者持續追蹤各項重要議題,我們貼近現場、進入田野,透過深度且原生的報導,建立具有影響力的公共媒體,喚起民眾關注我們身邊需要被關注的事。

除了《報導者》官方網站上提供的報導,我們也將近年來受到國內外重要新聞獎項肯定,且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的精彩報導,加入更為完整與深入細節的內容,依照議題集結成實體出版品,讓這些議題帶來的省思能持續發揮影響力。

以下為您介紹《報導者》的出版品,也歡迎您至各大網路書店、實體書店購買。

報導者事件簿 003:無體溫關係

The Reporter File — Case No. 003

作者:報導者、李雪莉、孔德廉、廢廢子、蘇威銘、林彥廷、余志偉

出版社:蓋亞文化

出版日期:2023/05/03

語言:繁體中文

在當代社會中,親密關係正經歷著劇變,年輕人開始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人際疏離與焦慮。面對這種孤立,人們對陪伴、情愛、撫慰、支持的需求,卻始終不變。這種背景下,非營利網路媒體《報導者》追蹤了出租情人、掛睡、交友App、女優棚拍、矽膠娃娃等現象,這些新興的親密關係形式背後,反映出現代人

在尋找適合自己的安頓方式,在寂寞中探索著各種形式的慰藉方法,而關於浪漫的想像與現實,是多元又充滿變動的進行式。

「寂寞經濟」現象的出現,似乎正在向我們展示現代人正在探索與傳統不同的新型親密關係模式。報導團隊展開專題式的訪談與田野,高壓的工時和資本主義的影響,促使人們更加傾向於嘗試商業化的、網路世界中的無體溫親密關係。左滑再見、右滑喜歡,在尋求和嘗試不同形式的親密關係後,人們如何達到自我

安定的最佳狀況?在出租情人的契約中,又是如何體驗溫存的親密感?與以往不同的社會連結,在社會學者與作家的觀察下,析解出怎麼樣的社會現象變化?

《報導者事件簿》再推出003「無體溫關係」,詮釋這個牽涉網路科技、親密關係、寂寞經濟等面向的跨領域議題,以報導漫畫轉譯並改編受訪者口述經歷,深度探討「無體溫關係」背後的結構性原因,更多元解讀社會趨勢。

島國毒癮紀事:那些在製販、司法、醫療、社區裡的用藥悲劇與重生

The Many Faces of Addiction: Taiwan’s Eternal War on Drugs

作者:李雪莉、曹馥年、楊智強、陳潔、《報導者》團隊

主編:李雪莉

出版社:春山出版

出版日期:2023/05/09

語言:繁體中文

把視角轉向亞洲。二〇一九年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UNODC)點名臺灣跨國犯罪組織,在亞太運毒鏈中占有重要角色;同年,美國緝毒署(DEA)首度派遣人員駐臺。臺灣販毒集團一次又一次在日本、韓國、印尼打破安非他命走私的紀錄。這讓臺灣背負汙名,然嚴峻的國際情勢與司法困境,卻又讓臺灣在打擊毒品犯罪上多有限制。

歷經六年的追蹤與田野,採訪了數百位受訪者,《報導者》記者群透過多重面向,為讀者們立體呈現這個被毒品沁染的島嶼,及流竄其上的多樣性毒品;深入用毒╱用藥者的人生,瞭解他們的成癮之路與掙扎,並採訪了第一線的警察、律師、醫師、法官、檢察官、調查員、毒化檢驗員、社工等專業人士,他們如何看待臺灣毒品蔓延的現象?毒品施用者究竟是罪犯還是病患?現行制度有什麼執行的困難及必須調整之處?對於毒品在當代的複雜網絡與毒殤者的多重面貌,本書是第一手且全面的現場報導。

報導者事件簿002:神木下的罪行

The Reporter File — Case No. 002

作者:報導者、張子午、林慧貞、森森、余志偉

出版社:蓋亞文化

出版日期:2023/05/03

語言:繁體中文

台灣全面禁伐的政策已經實行了30年,但「山老鼠」卻始終存在,為什麼盜伐案難以遏止?非營利網路媒體《報導者》從高山森林一路追蹤到木材加工廠、地下交易市場、在地原住民家庭,深入調查「福爾摩沙珍貴林木盜伐」議題。以被聖化的「神木」為中心,沿著死去木頭的蹤跡,探索一條關於生存與暴利,

審美與罪行的地下產業鏈。

調查團隊從在地踏查與訪談開始 — — 親自走進山林目睹被切鋸的木頭傷痕、怵目驚心的紅漆,嗅聞盜伐後空氣中尚未散去的木頭香味;深入加工廠,了解地下市場的收藏家們對台灣木頭情有獨鍾的理由。以山林為家的原住民為什麼會選擇破壞自己的居住地?如同亡命之徒的逃跑移工黑工問題?地下市場對於木頭的需求是什麼?森林護管員的工作職責與困難?政府該如何調整政策,才能真正回應守護山林第一線的護管員需求與減少盜伐案件的發生?

《報導者事件簿》再推出新專題,完整收錄這個牽涉司法、警政、文化、經濟等面向的跨領域議題,以報導漫畫轉譯並改編受訪者口述經歷,以深度調查探討背後的結構性原因,更多元解讀新聞。

烏克蘭的不可能戰爭:反抗,所以存在

War in Ukraine

作者:劉致昕、楊子磊、 《報導者》團隊

主編:李雪莉

出版社:春山出版

出版日期:2022/8/16

語言:繁體中文

=拆解極權者手法,臺灣人必讀=

俄羅斯如何在多個不同的當代戰場對民主的烏克蘭發動攻擊?

烏克蘭人如何以不同方式化身「平民戰士」,抵抗摧毀自由的極權之手?

值此獨裁與民主間的抉擇時刻,與擁有強大軍備極權為鄰的烏克蘭,如何以抵抗意志與勇氣震撼全世界?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總統普丁發動所謂的「 特別軍事行動」,企圖占領烏克蘭並推翻其政府,打消烏克蘭加入北約的希望;而處於東歐與西方集團間、長期遭受俄羅斯威脅的烏克蘭,以其堅強的反抗意志奮勇還擊,擋下普丁快速拿下基輔的野心,然而數百萬難民已造成二戰後歐洲最大的人道危機。

這場戰爭所牽動的視野,除了傳統認知下的戰地前線,還包括交戰國的後方、周邊國家、網路戰場和國際社會,正在逐步改變戰爭的定義。俄烏兩國不僅發動軍力交戰,雙方在社群網站與資訊戰上攻防激烈;接收大量烏克蘭難民的鄰國波蘭,以及因歷史因素與能源需求過度倚賴俄羅斯的歐盟領頭羊德國,面對這場戰爭中的人道、經濟、國防與能源安全等課題,又如何與普丁的極權勢力對抗,重整國內外秩序?同時,世界的目光也轉向與烏克蘭有著相似處境的臺灣,我們是否有足夠的韌性面對鄰近極權在當代發動的混合戰?

《報導者》記者與編輯團隊透過實地與線上的第一手採訪,以五個月的時間,穿梭被占領的城市、邊界、收容家庭跟德國街頭等多個場域記錄時代。結合戰爭罪行、難民潮、資訊戰與經濟能源等角度,立體呈現這場現代混合戰的樣貌;並透過多組人物訪談,看見在戰火中「被隱形」的人與動物,烏克蘭公民為了保衛主權與自由所做的多年準備、犧牲和生命經歷,以及為了守護新世代、存續國族文化不被戰爭摧毀而做的種種努力。同時也反身自問:如果有日臺灣面臨這樣的「烏克蘭」時刻,相關的準備與意志是否已經到位?本書是我們理解烏克蘭這場「不可能」戰爭的起點,更是臺灣面對未來的重要借鏡。

報導者事件簿001:留學黑工

The Reporter File — Case No. 001

作者:報導者、李雪莉、楊智強、何柏均、嚴文廷、柳廣成、洪琴宣、楊子磊

出版社:蓋亞文化

出版日期:2022/5/3

語言:繁體中文

◆ 獨立媒體《報導者》×漫畫家柳廣成
◆ 深度調查+報導漫畫+新聞攝影
◆ In-Depth Investigation:揭開那些被消失的真相
◆ Graphic Journalism:台灣媒體嘗試「報導漫畫」精彩力作

耗時整整8個月,《報導者》深入調查「綁債.黑工.留學陷阱:失控的高教技職國際招生」議題,調查報導團隊跟著外籍生走進校園,卻發現他們課後去處是CNC車床工廠、隱形眼鏡廠、腳踏車零件廠、食品加工廠⋯⋯《報導者》目睹了一個個抱著希望來台的留學生,是如何成為陷入債務漩渦的黑工。

調查報導團隊一一揭開被消失的真相。短視又失序的國際招生發生在哪類學校?過程的錯誤是如何開始的?掮客/仲介又扮演了什麼角色?理應照顧留學生的大學怎麼變成討債主?輸出高等教育的同時,怎麼確保質量並重?政府該如何改善制度,避免外籍生陷入綁債、黑工、留學陷阱?

選在5月3日「世界新聞自由日」(World Press Freedom Day),《報導者》再推出全新系列《報導者事件簿》,完整收錄這個牽涉教育、外交、勞動、經濟等面向的跨領域議題,以報導漫畫轉譯真實事件,以深度調查探討背後的結構性原因,更多元解讀新聞。

《報導者》・影曆 — — 2019–2021影像集

出版|財團法人報導者文化基金會
攝影|余志偉、楊子磊、陳曉威、林彥廷、鄭宇辰、陳朗熹、劉貳龍、蔡耀徵、張家瑋、蘇威銘、許𦱀倩、唐佐欣、馬雨辰、黃品維、曹馥年、高仲明、許震唐、吳逸驊、曾原信、謝佩穎、鄧毅駿、蘇淮
影像編輯|余志偉、楊子磊、陳曉威、林彥廷
文字編輯|張詩芸
美術設計|賴柏燁
文字|何柏均、李雪莉、林彥廷、林慧貞、柯皓翔、唐佐欣、馬雨辰、張子午、張詩芸、曹馥年、陳星穎、陳德倫、楊惠君、楊智強、劉致昕、t, 眾連登仔、王立柔、何桂藍、林木材、周思宇、周鈺珊、晚雲、許家瑜、陳子軒、鄧毅駿、鄭宇辰、謝璇、簡永達

出版日期:2022/01

語言:繁體中文

印刷尺寸|35×47cm
包裝尺寸|42×52cm
初版|2022.01
ISBN|978–986–97631–1–0(平裝)
定價|$1,200

購買請洽《報導者》活動信箱:events@twreporter.org

「正是時間的切片把這一刻凝固,所有的照片證明了時間的無情與遺忘。」 — — 《論攝影》

反送中、選舉、疫情、台鐵⋯⋯2019~2021年除了這些重大事件,還有哪個畫面烙印在你的腦海裡呢?在這3年之中,《報導者》攝影記者不斷將自己投擲到新聞現場,在時間的刻度捕捉光陰;在格式化、碎片化的影像洪流之中,我們希望用深刻的照片為歷史記下一筆。

3年1096個日子,《報導者》從上萬張照片中挑選了近300張精彩紀錄,限量發行第二本影像集。跳脫文字思維,我們希望用影像重新建構一段敘事,藉此重新反思這段難忘的時光。

這是屬於《報導者》的影像之曆,邀請你和我們一起重新經歷。

內容收錄:#2019 #2020 #2021 #攝影 #報導者精選 #宗教 #信仰 #民俗 #文化 #媽祖遶境 #王船醮典 #和瘟遣舟 #炸土地公 #掌中戲 #蜂炮 #神豬 #上癮 #毒品 #笑氣 #線上博弈 #色情產業 #電子煙 #山老鼠 #資訊戰 #霸凌 #復歸 #社會安全網 #移民 #異鄉人 #流亡者 #在台港人 #在台藏人 #聲援緬甸 #泰國學運 #土耳其 #難民法 #亞美混血兒 #勞工 #移工 #勞權 #工會 #罷工 #做工的人 #游牧人生 #選舉 #罷免 #公投 #遊行 #集會 #總統 #立委 #縣市長 #民主 #自由 #六四 #自由之夏 #反送中 #反修例 #社會運動 #五大訴求 #光復香港 #時代革命 #生態 #氣候變遷 #九二一大地震 #八八風災 #台鐵 #火災 #體育 #運動心理 #全運會 #職業運動 #紀念日 #節慶 #集會 #遊行 #婚姻平權 #TaiwanTeam #LGBTQ+ #家暴 #精神 #科學 #文史 #藝術 #電影 #COVID-19 #防疫 #隔離 #疫苗 #口罩 #篩檢 #消毒 #三級警戒 #遠距教學 #家 #南鐵東移 #原保地 #墓葬

世紀之疫:揭開COVID-19下,人性、病毒、新世界的深度紀實

The COVID-19 Catastrophe: An in-depth reports of the past and incoming days with the pandemic

主編:楊惠君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0/12/03

語言:繁體中文

◆曾經以為的郵輪療傷之旅,變成移動毒窟的驚魂記憶,在鑽石公主號與老父相繼確診的他,從惴惴不安到求助無門,與病毒共處長達五十天;
◆在疫情前後踏入婚姻的兩千多對兩岸平凡夫妻,承擔著社會矛盾與歷史巨石,在為之下煎熬地等待聚首,在境管措施的阻隔下,永遠錯過了某些人生;
◆ 衝鋒第一線載運病患的一一九救護員,竟然隔了整整一天,才發現病患是載送過高風險個案的計程車運將,經常回應民眾求救的他們,只能不斷向醫療體系求救⋯⋯。

一支全新跨物種的「2019新型冠狀病毒」,以十七年前SARS十倍以上的驚人速率疾速傳播,先是困鎖超過五千萬中國人,再衝破洲際國境、蔓延全球,讓全世界陷入封城隔離、經濟停滯、失業飆升的創痛之中。

這場疫病揭示著國際組織的失能、促動著各國政府的改革,在防疫體制的大局之下,它更顛覆了每個人的生活日常,因全套裝備汗濕全身的前線醫護、被社會拒斥更加嚴重的移工、背負三十公斤重裝上陣的民間消毒師、分秒口罩不離身的你我……。

當疫情仍是現在進行式,我們更該擺脫恐懼,以更理性與寬廣的視角,試圖找出畫下句點的捷徑。從十七年前的殷鑑到十七年後的反思,從世界局勢的洗牌到台灣未來的定位,在疫情中看見被忽視的身影,挖掘被遮蔽的微光,找到災難背後共同的希望。

凝視・1095 — 《報導者》2015–2018影像集

參與作者: 余志偉、吳逸驊、林佑恩、蘇威銘、曾原信、蔡耀徵、許震唐、王文彥、林聰勝、陳朗熹、簡永達、林彥廷、陳曉威、王容慧、郭于珂、汪國平、張良一、陳尚平、羅晟文、曾義欽、林雨佑、林韶安

出版日期:2019/5/13

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1,500

購買請洽《報導者》活動信箱:events@twreporter.org

以影像留住台灣的1095個日子
非營利媒體《報導者》首度獨立出版影像集,限量發行。

籌備長達半年,呈現《報導者》2015年-2018年關注環境、人權、政治、移工、性別、文化等面向新聞現場,編選近140張國內外採訪紀實影像作品。
重點收錄SOPA調查報導獎、人權新聞獎、卓越新聞深度報導獎、台海新聞攝影大賽、平冤新聞獎等獲獎報導之影像。

特別收錄攝影家張照堂、導演黃建亮、詩人姚秀山、設計師賴柏燁,跨世代與跨領域專文專訪。

烈火黑潮:城市戰地裡的香港人

Fiery Tides: The Hong Kong Anti-Extradition Movement and Its Impacts

作者:李雪莉、楊智強、陳怡靜、余志偉、陳朗熹、劉貳龍

出版社:左岸文化

出版日期:2020/1/22

語言:繁體中文

香港人,返來了。一國兩制的快速崩解,讓游離在無力和沮喪的香港人,重新找到自我定義的方法。這場仗,跨世代發出對強權的怒吼,不只是香港這塊土地的存亡之戰,也是世代浪潮在絕望中的奮力掙扎。不舍晝夜,綿延不絕。

在2019年夏天尚未結束前,沒有人會想到:一個貌似單純的逃犯條例修訂案居然可以成為延燒半年的反送中運動。百萬香港人在沒有大台的領導下,穿著黑衣、戴著口罩上街頭和理非,要求特首林鄭撤回修例草案。但林鄭態度強硬,堅持不修。港人於是加大力道、每個週末都上街頭:五大訴求,缺一不可。

過程中有反抗者絕望地結束自己的生命,林鄭雖在龐大壓力下宣布撤回修例,但港警獲得中國官方的支持,反制抗爭者的行動愈趨暴力,逼使抗爭者從和理非快速轉向勇武派。以full-gear的年輕人為主的勇武派,被設備精良的港警丟催淚彈、用警棍打、用實彈射擊、逮捕、群毆、性侵、疑似被自殺。原本Be water的游擊策略到了11月,甚至演變成進入中大、理大、浸大、城市大的陣地戰。

烈火黑潮背後,是回歸22年的情結積累,反修例的6個月催化了反中的心結。歷經四任特首,中國治理方式全然改變,共產黨透過第二支線以中聯辦治港;在香港的菁英階層分化為民主派和親中派;港警在此次運動中更看出不再只聽令於港府。香港全城演變為支持建制派的藍區以及支持民主派的黃區,雙方在1124的區議會選舉決一勝負,民主派在超高投票率之下囊括了85%的議席,無疑給定性香港抗爭者為「暴民」的林鄭、建制派和中國政府丟了一枚震撼彈。

從回歸前出於文化差異和經濟發展對中國的優越感,到近年對中的憎惡感,這樣的差異讓香港人在2012年反國教運動、2014年傘運和2015年的魚蛋革命中,不斷地重新界定自己的身分,要區別自己與中國。這場運動在香港本地是建制與民主的對抗,區議會的選舉只是中場,中國與香港的認同之爭,才正要開始。

成為一個新人:我們與精神疾病的距離

Become a new creation

作者:張子午

出版社:衛城出版

出版日期:2019/11/27

語言:繁體中文

對於重大精神疾病事件之深度追蹤報導
完整圖文集結

一本不一樣的精神疾病議題書籍
透過偶發的社會事件切入,展開理解,深化議題,並促進社會各界之對話

當我們討論精神疾病,我們討論的是什麼?

精神疾病患者,在這個以所謂「正常人」為中心的社會裡,一直處於沉默而邊緣的位置。他們與一般人的外表無異,卻可能有著令人無法理解的言行舉止,因此而導致重重誤解與污名,強化了其無能為自我發聲的沉默處境。然而近幾年,陸續發生好幾樁以精神疾病患者為中心的重大社會案件,吸引了人們的注意。這些案件雖然可能加深過去的污名與刻板印象,攪動人們的恐懼,但是卻也是契機,促使部分人開始關注相關議題,試圖理解。

《成為一個新人》這本書,是二○一六年起,報導者記者張子午所深入追蹤的精神疾病相關議題與種種事件。從精神病患者個人自述,以及醫師、親友、社工的聲音,到社會案件的發生與精神鑑定、法院、收容機構的情形等等,這一系列深度報導,揭露出現今社會裡,精神疾病患者主體發聲的艱難,與談論精神疾病所會面臨的困境。

精神疾病與「我們」的距離,並沒有想像中遙遠。面對精神疾病時,我們若以所謂「正常人」自居,劃下我群與他者的界線,從而冷漠、切割、拒絕理解,其實無形間就是在助長污名,加劇壓力,反倒讓種種衝突更容易發生。同時,當患者歷經搏鬥,終於能與精神疾病和平共處,「成為一個新人」,我們的社會也必須做好相應的反省與準備,來迎接他們的回歸。讓一切從理解開始。

煙囪之島:我們與石化共存的兩萬個日子

A Smoking Island: Petrochemical Industry, Our Dangerous Companion more than Fifty Years

作者:房慧真、何榮幸、林雨佑、蔣宜婷、余志偉、許震唐、林聰勝、吳逸驊

出版社:春山出版

出版日期:2019/04/02

語言:繁體中文

首部揭開半世紀以來臺灣石化地帶變遷的圖文調查報導

完整追蹤從一輕到六輕,臺灣社會、經濟、民主、環境與科學發展的歷程,以及未來石化與土地共存的機會

1987年7月臺灣社會才步入解嚴,高雄後勁居民在中油五輕廠展開長達三年二個月的圍廠行動。1994年,台塑六輕在雲林濁水溪出海口動工,台灣出現大型離島工業區。2011年4月,原定設於彰化大城鄉的國光石化,在全台關心環境人士的串連下由總統宣布停建。2014年高雄地下管線丙烯外洩造成石化氣爆,造成32人死亡,321人受傷。石化業在臺灣歷史記憶處處留下難以抹滅的記號。

從1968年在美援支持下開始有第一座石化廠以來,石化業在臺灣的近兩萬個日子,每一個轉折都說明石化業是一個特殊而複雜的產業,它的誕生往往帶來龐大經濟利益,但也如一條巨蟒綑綁在煙囪下生活的人民,讓他們窒息,淪為環境難民。

《報導者》從2015後勁五輕關廠開始,針對雲林與高雄的石化地帶進行超過三年的追蹤調查,以兼具歷史縱深與前線發展的報導,全景式地勾勒石化業交纏的國際政治經濟、黨國體制、產業路線、民主化與環境運動、公共安全,甚至是最新的空汙與健康風險關聯之辯的科學戰爭。

我們的日常生活仍舊充斥大量石化產品,石化地帶沒有隨著後勁五輕關廠縮小,而是繼續往南移動,遭891根煙囪包圍的大林蒲成為新一代煙囪之島的代表。本書企圖提問,石化汙染難道只能是大風吹的選擇題,還是應該改成是非題,成為可以兼顧人民健康、土地保育與經濟發展的產業?所有生活於臺灣土地的我們,都要共同面對與思考,石化業未來不必然是犧牲的體系,而是催生不斷前進的產業轉型、科學新標準與公民新力量。

廢墟少年:被遺忘的高風險家庭孩子們

In Their Teens, In Their Ruins

作者:李雪莉、簡永達、余志偉

出版社:衛城出版

出版日期:2018/09/12

語言:繁體中文

深度專題「廢墟裡的少年」完整深入圖文集結

收錄2018臺灣新聞攝影大獎系列照片第一名作品《15歲起,我這樣養活自己》完整版本

他們還不滿十八歲,就要背著噴農藥的桶子謀生計,田壟間看似浪漫的雲霧其實是帶著毒性的氣體,用來吃飽的每一分錢,都是抵押自己健康換來的;

他們因家庭失能,被安置在兒少機構,卻在不意間成為其他院生性掠奪的對象;他們為了幫家裡多攢一點錢,遠走異鄉,成為詐騙集團的一分子,不但被強制洗腦,人身自由也完全被剝奪;她們被母親的同居男友強暴,為了脫離原生家庭,早早就離家另組家庭,期待獲得幸福,然而,家庭的根基依舊脆弱,童年時的創傷,似乎在下一代的身上輪迴複製……

許許多多的「他們」,各種各樣不該由年輕孩子面對的境遇;他們是家庭失能下的犧牲品,是生活在殘破人生之中的廢墟少年。他們有高比例會成為中輟生,學校的主流教育思維縱使看見他們的困境,也幾乎無能回應;社工與社福單位長期的人力與資源缺乏,讓孩子們在多數時候還是獨自抵禦現實的輾壓。

透過影像與文字,《報導者》記者群在全國深入採訪了上百名在高風險家庭中長大的少年,希望帶著讀者從少年的視角,近距離看見他們在困頓之中如何努力生活。除了拋出疑問,這一系列報導試圖探究問題的結構根源:臺灣的高風險家庭形成的原因;在並非沒有相關法令的保護下,為何這群孩子仍會被目前的社福體系、教育體系層層漏接;他們為何會成為勞動市場中被剝削的一群?甚至被不法組織吸納?同時也透過香港、南韓與本土的不同案例,試圖為這些孩子,找尋出更有力量的未來之路。

血淚漁場:跨國直擊台灣遠洋漁業真相

作者:李雪莉、蔣宜婷、鄭涵文、林佑恩

出版社:行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4/25

語言:繁體中文

「報導者」2016年度調查報導《造假.剝削.血淚漁場》兩倍擴充完整版,新增深度訪查與後續追蹤

台印跨國調查報導,對台灣遠洋漁業總體檢,地毯式訪談揭露不為人知的工作內幕,並建立完整產業全貌

在遙遠的海上,台灣漁業闖出了傲人成績:擁有的遠洋漁船數量世界第一,秋刀魚、烏賊和鮪魚等三大漁獲的捕獲量分居世界第一、三、四名,每年遠洋漁業的產值也高達438億元。

光鮮亮麗的數字養活了數萬家庭,但在背後,以最低成本追求最大發展的邏輯,早已悄悄侵蝕台灣漁業的根基。為了繼續維持榮景,壓榨和剝削是「必經」之路,不只對海洋生物窮盡捕撈,對船上的人們也必須榨乾最後一份氣力;而造假也成為「必然」之惡,漁獲報告隱蔽過多數量和保育類才能維護漁權,仲介也假造證件才能把便宜而未經訓練勞力送上漁船。

這種苟且行事的習慣不僅造成台灣漁業在國際之間惡名昭彰,屢屢被裁罰;也使得漁業從業人員的生命安全與人權面臨莫大威脅,甚至出了許多起喋血刑案;最糟糕的是,拖延不決的結果,使得台灣錯過轉型的機會,當保育觀念、產業投資和國際規定都早已改變,台灣漁業卻仍原地打轉,漸漸賠上了未來。

從一件令人心寒的漁工死亡案開始,報導者要層層剝開台灣漁業虛華的數字包裝,顯露出令人難堪的真相。事實或許讓人有些悲傷,也有些憤慨,但這份調查報導小書,在成書之前就開始推動了一些改變,無論是大眾的注目或是從業人員的警醒,都是漁業邁向重生不可或缺的力量。

透明的小孩:無國籍移工兒童的故事

《報導者》授權合作

作者: 幸佳慧

繪者: 陳昱伶

出版社:字畝文化

出版日期:2017/02/08

語言:繁體中文

取材自《報導者》深度報導《無國籍的移工小孩──「沒有名字」的孩子們

台灣首次將國內無國籍兒童現況,以文字創作的繪本形式出版的作品

「全世界有超過千萬人沒有國籍,他們『不能被看見』;我寫下他們的故事,因為他們沒辦法為自己說話。」──繪本作者 幸佳慧

他們叫紅茶、綠茶、奶茶;她們叫春天、夏天、秋天、冬天;他們有太陽、月亮、星星、小山、小河;荔枝、蘋果、葡萄、芭樂,他們是平平、安安、方方、正正、來來、去去。

我們的生活用語,是一個個本該燦爛的生命;他們在我們身邊,但他們是「沒有名字的孩子」。

無國籍移工的小孩,寫下一首又一首詩,他們說自己的人生是借來的,是多出來的,是透明的:我是一抹幽魂,飄在自己家鄉的上空。

📣有你,才有《報導者》
 
《報導者》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如果您認同我們的理念,歡迎與我們一起前進,共同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贊助我們:https://bit.ly/3ylK401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報導者開放實驗室

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與社會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媒體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