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痛苦与荣耀
受得了多少痛苦,便配得上多大荣耀。

文/全历史 一口

1867年2月9日,夏目漱石出生于江户(现东京),本名为夏目金之助。

夏目漱石被称为日本国民作家,类似老舍被称为“人民艺术家”。他的头像曾经出现在日本仟元面值的纸币上。他的处女作《我是猫》出版时,让连载的杂志销量提升十倍多,堪比金庸的武侠小说连载。

在2000年日本《朝日新闻》举办的“一千年来最受欢迎日本文学家”问卷调查,夏目漱石排第一。鲁迅曾说夏目漱石的作品“当世无与匹敌者”,在日本留学期间就读了不少他的作品。周作人还把夏目漱石的作品译介到国内。

1984年11月1日发行的一千日元纸钞上印着夏目漱石的头像

美国的日本文学研究者迈克尔·K·波赫达士将夏目漱石、鲁迅卡夫卡乔伊斯并列称为20世纪文学的开拓者。另外,他还认为漱石运用心理学和社会学方法思考「何为文学」的《文学论》,即使从全世界的角度来看,也是一部先驱之作。

夏目漱石为什么能够得到如此广泛的喜爱和认可,成为日本国民作家?

很重要一个原因是,他敏锐地感知到了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社会,在西方文明冲击下产生的种种集体情绪:自卑、反思、怀旧和痛苦挣扎,他把这些写进了作品中。

而这种敏锐,对他本人来说就像一把双刃剑,成就作品的同时也带来痛苦。

下面,我们就来剖析一下夏目漱石人生的几个侧面,看看他到底为什么痛苦,又是如何走向荣耀的。

先来说,爱写汉诗的英国文学学者。

夏目漱石出生的第二年,明治维新开始了,日本走上了现代化(西化)的道路。所以,他是在新旧交替的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想了解更多明治维新的故事,请a1871年12月28日的东京

1881年4月,15岁的夏目漱石进入当时著名的汉学私塾二松学舍学习汉文化。维新以前,汉文化是日本模仿的范本,学习汉文化成为一种社会潮流,汉学私塾也非常常见。

在二松学舍求学期间,夏目漱石阅读了《左传》、《史记》以及诸多唐诗宋词,并且迷上了汉文化。他把名字改为“漱石”,就是借用了《晋书孙楚传中的典故“漱石枕流”,表达高洁隐逸的追求。

夏目漱石尤其爱写汉诗。在他的中文诗集《木屑录》序文中写道:“余儿时诵唐宋诗词数千言,喜作文章,或极意雕琢经句而始成……遂欲以文立身”。可以看得出,他对汉文化的喜爱,已经超出了票友的性质,曾一度想成为一名汉学家。

现存夏目漱石的汉诗作品仍有200余首,在明治时期,他的身份不仅是小说家,同时还被当作汉诗名家。

如此喜爱汉诗的夏目漱石在进入东京帝国大学之后,却因为家道中落、需要为往后生计考虑,不得不顺时而为,学起了更易于就业的英文专业。此后,还前往伦敦留学,几度做英文教师。

当时,在全盘西化的狂潮中,日本开始把汉文化看作是陈旧落后的象征,予以抛弃,相反,西方文化被奉为圭臬。夏目漱石虽然做了顺应潮流的选择,但内心受到冲击,他感受到了身处传统和革新的历史夹缝中的痛苦。

我们再来说第二点,家暴男。

夏目漱石和妻子中根镜子的关系一直很受公众关注。中根镜子还因为相貌不佳被日本媒体评为“日本五大鬼嫁”之一,“鬼嫁”就是丑妻。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流传着“夏目嫌弃妻子丑陋而经常打她”的传闻。这是真的吗?不全是。

中根镜子晚年曾和女婿松岗让合作出了一本回忆录,叫做《我的先生夏目漱石》。在书里,她承认夏目确实曾经动手打她,而且不止一次,但并不是暴力倾向使然,而是因为精神疾病。

1900年,夏目漱石获得政府的助学金,成为第一批赴英留学生之一。他在伦敦待了2年,后来在《文学论》中,他回忆道:“我在伦敦度过的两年,是我一生中最不愉快的2年,在英国人中间,我就像一条落入狼群中的可怜的狗。”正如夏目所说,他承受着精神上的自卑和孤独,以及经济上的压力。因为处在高大的白人中间很不自在,他几乎不去上课,把奖学金的三分之一都用来买书,然后闭门埋头苦读。

伦敦苦闷和抑郁的生活让他患上了严重的神经衰弱和妄想症,发病时有狂躁和暴力倾向,无法自控,这些病症直到去世时都伴随着他,只有写作才能让他暂时摆脱折磨。

位于东京新宿区的漱石山房纪念馆

第三、日本鲁迅

夏目漱石一生才华横溢,只搞了十年创作,却留下了一系列珍品。他的全部作品,大体反映了明治时期知识分子的痛苦而不安的灵魂,反映了他在东方思维和西方文明、在虚幻理想与残酷现实、在迂腐守旧与拜金大潮之间的艰辛求探与惨痛折磨。

他像鲁迅一样,在黑暗的转折时代,发出呐喊。

巧得是,他也极大地影响了在日本留学的鲁迅。

鲁迅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有过这样的自白:记得当时最爱的作者,日本的,是夏目漱石和森鸥外。而鲁迅的弟弟周作人,在一篇回忆他们兄弟俩在日本求学经历的文章中也写道:当时日本其余作者,森鸥外之类,鲁迅差不多只看他们的文论或者译文,只有夏目漱石的《我是猫》和《虞美人草》,鲁迅是跟着报纸上的连 载从头读到尾,后来还买了整卷本收藏。

从这些细节中,鲁迅对夏目漱石的喜爱可见一斑。

1923年,鲁迅兄弟合作编译《现代日本小说集》,其中收录了夏目的两篇文章。在后记中,鲁迅曾做评价: “夏目漱石的著作以想象丰富、文词精美见称。早年所登在俳谐杂志《子规》上的《哥儿》、《我是猫》诸篇,轻快洒脱,富于机智,是明治文坛上新江户艺术的主流,当世无与匹者。” 周作人评论鲁迅:那种寓讽刺与嘲笑于轻妙笔致之中的风格,实际受着漱石的影响。

夏目漱石的人生轨迹几乎是伴随着明治维新的进程而发展的,他的诸多人生选择又影射着日本人在向现代化转变进程中所面临的身份认同难题。这是看似金刚怒目的鲁迅会喜欢机敏轻捷的夏目漱石的原因。很大程度上,这两人都处在民族国家处于新旧交替的社会背景下,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国民性有着复杂情绪,对现代性也有深刻的反思,因此,他们都有一种被卡在历史夹缝中的无力感。

这也几乎是所有生活在巨变时代的人们的通感。

历代评价

“他作品里大多数主人公都面临着现实生活的矛盾。他们经受着该如何生活是好的痛苦,面临着被迫作出的现实抉择。在前现代和现代,爱和道德, 西方和日本这些相互对立的要求下,他们极力挣扎着寻找自身的立足之地。他们似乎没有可以用来仰望天空的自由时间。确实,漱石其他小说里的人物,似乎总是在低头走路。”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

阅读数 7.5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