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名人:“中国摄影大师”郎静山之逸闻趣事

2023-10-09 06:58
江苏

原创 周利成 上海滩杂志公众号

郞静山(1892—1995)

19世纪末,摄影技术传入中国后,促使画报从手绘石印向摄影影写版转变,丰富多彩的画报也为摄影作品提供了广阔的展示平台,更培养和提高了业余摄影爱好者和专业摄影工作者的摄影兴趣与水平。一批中国早期摄影家通过不懈的努力,成立摄影团体,创立摄影培训班,举办摄影展览会,推动中国摄影事业的发展并走向世界。素有“中国摄影大师”之称的郎静山便是其中典型代表之一。

郎静山摄影作品《花好月圆》(摄于1950年)

“拎夜壶箱度日”的摄影师

郎静山(1892—1995),祖籍浙江兰溪,生于江苏淮阴。其父宦游江苏清江、江浦等地,问政40余年,郎静山亦随父辗转各地。他10岁入学,学名国栋,后因算命先生说他命里缺金,遂更名郎鑫,字金三,在南洋中学求学时,便用此名。1909年,郞静山曾一度至北京,友人甘眠羊以“金三”之谐音,为其定名为静山。

郎父爱好书画,也爱摄影。郎静山三四岁时,见到父母一张放大设色结婚照,为之吸引。读中学时,国画教员李靖澜爱好摄影,以白金纸印晒照片,郞静山深受其影响和启发。寒假在家,郞静山对着穿衣镜自摄己像,并以蓝晒纸洗印照片。

1912年郎静山进入《申报》广告部任职,与同事江尚青、曹雪赓共同寄宿在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他们自己布置暗房,每天下班后,三人便钻进小黑屋研究摄影。后来,郞静山又得到画家沈伯尘、丁悚的指点,摄影技术突飞猛进。一次,郎静山奉派为青年会全国协会总干事王正廷摄影,经王介绍,与永安堂主人、药业大王胡文虎相识。胡为南洋华侨,热心公益,先后创办《星洲日报》《星华日报》《星光日报》等十余家报纸。胡文虎对郎静山甚为赏识,赠与他一架四寸格莱佛力克司(即柯达)反光镜箱。郎静山拥有数架相机,最喜爱、最常用的还是这一部。这部相机很是沉重,但郎静山却片刻不离地背着它长途跋涉、翻山越岭,乐此不疲,同好笑侃他“拎夜壶箱度日”。

“相机是我妾,不能外借”

1915年郎静山升任《申报》广告部主任。1919年,他在《申报》对面大楼开创静山广告社,公私兼顾,相得益彰。经旅沪湘绅、中孚银行监理聂管臣介绍,郞静山与德华银行华人经理胡筠庄之兄、三菱银行买办胡筠籁相识。胡筠籁是一名地道的摄影爱好者,拥有多部最先进的相机和各国的摄影杂志,于是郎又多了一位摄影导师。1919年的一天,胡筠籁对郎静山说,有一位西人在上海亚洲文会举办摄影展览,让他也选几张照片参展,于是郎静山选了四幅作品,结果,其中三张入选优等B类。这是郎静山首次参展。

1920年春,郎静山在哈同花园的一座桥畔,拍摄了一张杨柳照片。丁悚见了,认为此照柳丝依依,与水中的荷花相映成趣,颇有诗情画意,遂将此幅作品推荐给了《图画时报周刊》主编戈公振。不久,这张《荷花柳树》就发表了。从此,郎静山的作品常见于《图画时报》《中国摄影》《华昌摄影月刊》《良友》《联合画报》《艺文画报》《中华》《美术生活》《健美月刊》等数十种画报。1922年3月3日,法国著名军事家约瑟夫·霞飞将军到沪,在法国公园举行植树仪式,郎静山以《时报》摄影记者身份参加活动,是这次活动中唯一一位华人摄影记者。此后,郎静山正式入职《时报》,成为中国最早的摄影记者之一。之后,他曾参与拍摄1927年远东运动会、1929年西湖博览会等重大活动。在第八届远东运动会上,注重体育报道的《时报》社长黄伯惠,派郎静山赴赛场全程拍摄,所拍的照片不仅刊发于《时报》,时报馆还据此专门出版了《远东运动会特刊》。

1930年,上海松江女子中学首设摄影班,校长江龙泓聘请郎静山主讲摄影课程,开创中国摄影教育之先河。

随着郎静山在国内摄影界声名鹊起,全国各家画报均以能刊登他的作品为荣,社会各界人士也争购他的作品收藏、赠送友人。为了满足社会需求,1931年,郎静山在北四川路创办静山摄影室,承揽摄影展会和作品订购、销售业务。

郎静山视照相机如生命。他为人谦逊平和,待人热诚,提携后进,乐于助人,但若有人向他借用相机,他却一口拒绝,并略带调侃又极认真地说:“雷佩芝是我妻,摄影机是我妾,这是不能出借的。”

1939年第150期《良友》画报,请郎静山等摄影家谈“吾怎样开始学习摄影“

作品竟成吴湖帆创作蓝本

郎静山既是一名摄影家,也是一名画家,有张大千、齐白石、叶浅予等一批画家朋友,其夫人雷佩芝也是师从张大千的著名画家。他大胆借鉴我国传统绘画的“六法”,摄制了许多具有水墨画韵味的照片,达到“影中有画,画中有影”的境界。

1946年10月12日《大众夜报》中,有位笔名老凤的作者在《引凤廔缀语四郎静山摄影》一文中写道:郎先生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的独具慧眼。有一次,我们二人同游昆山,我只注重拍摄沿途的美景,并未理会山顶上的一堆乱石。回来后,郎静山却说最满意的作品是那几块石头。我一看,惊叹不已!照片上哪是昆山的石头,分明是世上最完美的石景!郎先生采用干皴法,将乱石变为美丽的岩石,而岩石旁的那枝枯柳尤具奇姿。石头本无生命,枯柳毫无美感,但经郎先生之手便让它们生动而鲜活起来。

《郎静山倦游归来》一文亦称:郎静山的作品简直可以作为一幅图画来看,其中含有图画的画旨和画趣,却比图画更为逼真。在他的《暮峡孤舟》《巫山落日》《寒林暝色》《江村初晓》等代表作中,读者如身临其境,泛舟嘉陵江上,一揽小三峡之胜景;乘上嘉陵江的小轮,观细流若伏的瀑布,听岸上纤夫的船工号子。而《峨眉金顶》中展示的则是,白茫茫一片云海,像飞絮,像海水,亦真亦幻,而险峻的悬崖峭壁却让人惊心骇目。在《观瀑图》上,有一位戴笠老翁独坐乱石岗上,望着对面三叠的瀑布,画面幽雅而清逸,从中既可看到国人对大自然的美好追求,也可领悟到作者无为而治的人生观。画家吴湖帆叹为观止,并以此为蓝本画出一幅《临流独坐》。一影一画,可以清晰地看出影与画不可避免的分野,又可显明地读出影与画潜移默化的内在联系,更可深深地感受到郎静山为两者融合而做出的努力和贡献。

在国际摄影界享有崇高地位

郞静山在创作中不断改革创新,可谓中国摄影界的革命者,他的作品逐渐形成独特的“郎氏风格”。他独创的集锦摄影,得到国内摄影界的一致赞誉,同时也让他在国际摄影界占有一席之地,他的摄影作品在实现中西文化融合的同时,更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集锦摄影是一种利用暗房技术将多张底片,数次曝光于一张相纸上的独特技法,充分发挥了“暗房叠放技术”。在1941年3月11日《申报》的《论集锦照相》一文中,郎静山详细介绍了集锦摄影的含义:“照相之称为集锦者,乃集合多数底片之景物,而放映于一张溴纸上也。盖以一底片中,每因局部景物之不适人意,遂致全部俱忘废。若集合各底片之良好部分,予以适宜之接合,则相得益彰。非独可使废片景物化为理想之境地,且足令人得更深之趣味,此即集锦照相之目的也……虽同一拼合,但经作者于放映时之意匠与手术经营之后,遂觉天衣无缝,其移花接木,旋转乾坤,恍若出乎自然,迥非剪贴拼凑者所或比拟也。”集锦摄影不仅体现在郎静山的手法高、剪裁妙、工具精、冲洗美等技术手段上,而且更能表现出鲜明的民族色彩,传达民族文化的精神,因而更具现代性。郎静山的摄影实践也达到了中国摄影界长期追求的“中国的现代人,现代的中国人”境界。

1941年3月11 日《申报》刊登郎静山的《论集锦照相》

1945年9月26日,笔名为纪逸的作者在《辛报》一文《郎静山倦游归来》中如此评价:“郞静山在世界摄影艺术上占有崇高的地位,每次沙龙比赛中都有他足以代表中国的得奖作品。他的作品是把中国古有的艺术——图画,融合在完全西洋化的摄影中,这是使他能超过同时代的本国摄影家而取得国际地位的唯一原因。记得有位西洋批评家说过:只有他能利用这最近代化的机械,以摄制中国的名山大川而仍旧保有它们旧有的美点。因为虽然艺术的欣赏是没有国别的,但是若使一种艺术品而不能表示出一个民族特有的伟大之点,那它只是一种躯壳,缺乏灵魂,而不能成为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

郎静山曾是美国摄影学会、英国皇家摄影学会的甲等会员,比利时、荷兰等国摄影学会的名誉会员。甲等会员的条件是必须在摄影技术上有所创新,有自己独特的风格。郎当时在国际摄影界的地位和影响,国人无人企及。从1919年至1949年,他的作品共参加国内外摄影展会700余次,1944年至1946年,仅在美国就展览39次。他的一帧《日出》甚得美国摄影学会评判员唐拉夫因的嘉许,名列展会第一名。抗战胜利后,郎在青年会举办个人展会时,唐拉夫因特从美国汇款3万元,以资庆贺。郎静山的摄影作品在获得国际社会认可的同时,也让中国摄影走向世界,让世界欣赏到中国艺术、了解到中国国情。

徐志摩:他是有眼睛而且知道看的艺人

郎静山与诗人徐志摩、才女陆小曼是好朋友。1926年,徐、陆结婚时,郞静山曾送他们一张名为《愿作鸳鸯不羡仙》的摄影作品,作家郁达夫在其上题写“终成眷属”四字。照片中一对鸳鸯正在兰草中嬉戏,意在祝福徐、陆作一对神仙伴侣。据徐心芹写的《郎静山先生与其作品》一文载,诗人徐志摩评价郎静山的摄影艺术时说:“艺术的一个问题是材料的取舍。一个艺人有他独有的艺眼,他的眼不仅能见,还能看。他不能脱离自然,但他从不倚赖自然。他不享现成,因为艺术的美与自然的美是截然不同的,各有各的格律,各有各的韵味。我们不能想象一个‘照抄’的艺人,然而,事实上几乎每一个艺术学校都得派学生到——比方说——西湖去写生,照抄!伟大是艺人创造的憧憬。因此,真纯的艺术品不仅使我们愉快,它也使我们惊奇:‘想不到他会这么来’我们说。但是一般人只要认出一幅画是西湖的景致就高兴,因为他喜欢西湖。但这于艺术有什么相关?可有人只要看出一幅画里有他认得的一点诗意就高兴,因为他喜欢文学。我佩服静山先生的景作,因为他是有眼睛而且真知道看的一个艺人。因为他省得取舍的秘密,因为他能为摄影辟出一个影片上独有的一个境界。”陆小曼也有诗为赞:“文章本天生,妙手偶得之;物体能幻相,光影最耐思。郎先生造像,见解总不同;造猫造女人,意态何玲珑?有时造破屋,顽石生锦绣;有时造意念,梦境能左右。黑白非颜色,变化乃如神;吾不解艺术,但佩服先生!”

1946年第1期《中国摄影》中《致力摄影艺术四十年的郎静山》一文中郞静山的摄影作品

宁愿举债奔亲 拒与日伪合作

“吾佩静山之艺,吾尤敬其人品。”此为著名报人戈公振对郎静山的评价。1941年第2卷第8期《远东画报》中《摄影大家郎静山先生之集锦照相》介绍称,民国肇始,日本人以模仿手段东抄西袭,自鸣为东方艺术之代表。摄影家郎静山、胡伯翔、陈万里等遂于1928年发起成立中国南方第一个摄影艺术团体“中华摄影学社”,简称“华社”,以研究摄影艺术、宣传中国文化为宗旨,张珍侯、王大佛、祁佛青、朱寿仁等一批摄影爱好者先后加盟。社员每周集会一次,或研讨摄影技巧,或结伴出外寻找摄影材料。该社编辑出版《天鹏》《中华摄影杂志》两种画报,培育摄影新人,促进摄影艺术繁荣。1930年秋,该社在时报馆组织举办了第一次摄影展览会,各校学生纷至沓来。同年,继松江女子中学成立摄影班后,国内各大学相继设立摄影学会。1931年初,郎静山与黄仲长、徐祖荫、刘旭沧等创立中国摄影会,专为提供优秀摄影作品赴日、美、英等国参展,发挥桥梁纽带之功效。1934年末,郎与画家叶浅予、张善孖、罗谷荪等共同创办黄社,旨在以绘画、摄影等文艺手段宣传推广黄山名胜,直到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停办。

1941年第2卷第8期《远东画报》对郎静山及其作品的介绍

据1946年第1期《泰山》中,笔名因士的作者写的《郎静山饱受冤枉气》一文载: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郎静山的广告社和摄影社都先后歇业,只有靠办展览、卖照片维持全家生计。日本人早已听说郎静山的大名,一心想拉拢他,如果郞静山同意,就设立一项艺术奖金或组织一个艺术团体,可从中捞上一票,但郞静山情愿过清苦生活,也不愿为日本人充当粉刷门面的工具。1939年,郞静山曾举办过两次个人展览会。第一次,他怕引起外界注意,仅在云南路锦江饭店三楼的一间小室开了一个小型个展,展品多为在四川拍摄的旧作。锦江经理与郎静山是旧相识,未收场租,老友多来捧场,买去不少作品。这笔收入让郎静山维持了一段时间的生活,但还是被人注意到了,一个陈姓汉奸趁机邀请郎静山到“中日文化协会”做委员,深明大义的郎静山断然拒绝。有人打着《申报》的名义举办了一场东宝歌舞团游园摄影大竞赛,在未经郞静山同意的情况下,擅自将他列作评判员,还在报纸广告上刊出他的名字。活动当天,郎静山没有到场。敌伪文化界见拉拢不到郞静山,便加紧对他的监视。因此,郞静山在大观园举办第二次个展时,无人敢去捧场,郎静山损失了一笔租费和筹备费,只得将自住房屋顶出,阖家投奔屯溪的女婿家。

1940年春,郎静山辗转来到滇、黔、桂的后方,积极投身抗战工作,先后在重庆、昆明、成都各地举办个人影展,皆以发扬抗战精神为主旨,其作品足以激励前线将士之斗志,坚定国人抗战必胜之信念。历时半载的多个展览,深得后方各界称誉。旅程中,他还联络各地摄影同志,组织中华摄影协会,为抗战服务,发起摄影材料自给运动。

抗战胜利后,郎静山重返上海,在青年会与在沪摄影家联合举办胜利影展。岂料竟有一张小报发文称,郎静山曾赠给大汉奸陈公博照片,一时谣言四起,就连远在重庆的女儿也听到了消息。郎静山极为愤怒地说:“我是有子孙的人了,这样的谣言使我子孙看了,我还要做人吗?我一向在上海韬隐自守,哪一次和敌伪的人合作过?我又不认识陈公博,我又不想做伪官。也许有人买了我的摄影去送汉奸,那我不知道的。但这样诬人,真是气死人啊!”后经查明,此事纯属子虚乌有,始得还郎静山以清白。

1950年,摄影界一代宗师郎静山离开大陆。1995年病逝于台北,享年104岁。

END

制作:冯 晔

原标题:《【海上名人】“中国摄影大师”郎静山之逸闻趣事》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