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文中提及地点

从游埠到长乐、诸葛——兰溪行记(by萧云集)

我到过诸葛八卦村,兰溪县城是第一次走,游埠和长乐也是首次旅拍。

省文化馆摄影活动的风格从来都是晚上开会,白天创作。那天早晨A组、B组5点钟都出发了,我6点才醒,宾馆又没有叫早,无奈只好一个人乘出租车追大部队。看到“江南第一早茶”的墙绘,我相信已经到游埠了。

游埠古镇

果然,扎堆的游埠人是在喝早茶。

这位大叔肩上扛着大包,手里也不忘拿着灌满茶水的杯子。

看到了水面上的无人机,大部队找到了。

看到浙江省摄影金像奖的获得者周向阳,我更安耽了。

来,给相伴几十年还舍不得扔的水磨布破帽子和自己来张美颜合影,看这一脸的汗。

兰溪文化馆的张肖小美女把我带到了游埠老街,茶肆还很闹热。

据说早在唐初时,游埠就建有码头,作为重要的水陆码头和物资集散地,素有“钱江上游第一埠”的美誉。已有千年历史的古埠历来是浙赣闽皖交界重要的农副产品集散地、商埠重镇,也因此与桐乡乌镇、湖州南浔、义乌佛堂并称“浙江四大千年古镇”。

在小巷深处,还分布着不少古民居、宗祠等建筑连绵成片,至今仍较完整地保留着传统风貌与历史格局。

小巷深处走来笑眯眼的送点心大姐,生意不错哦。

老百姓依然习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小镇的早晨自然成了镇上最繁忙的时候,送冰箱的也赶在这时凑热闹。

有钱了,老百姓的房子也要改善一下,看样子一定还是按照原来的样式重建,千年老街的面貌不能变,这很重要。

我第一次吃早茶是上世纪90年代到深圳,朋友请我吃。看到那一桌子盅盅罐罐和糕点,才知所谓早茶就是广东人的早餐,也是当地美食文化的社交习俗,历史可追溯到咸丰同治年间。

而游埠江南第一早茶,却有着比广东早茶更悠久的历史。游埠是座有着1300年历史的古镇,早在明朝,集镇上就店铺林立,商贾云集,人们从黎明时分到老街喝茶。虽说当年的繁华已不存在,但喝早茶的习俗却一直延续了下来。

杭州市上城区文化馆的才女摄影干部周冽立从杭州紫阳街道十五奎巷里颇具盛名的“游埠豆浆”早餐店写起,把我们带到了她的《印象游埠》:“游埠镇,如同《千与千寻的神隐》中汤屋一般,是藏着巨大魔法的。不过,游埠的魔法只在清晨绽放,所以最好提前一晚就出发,踩着暮色赶到游埠,住上一晚,才不会错过好时光。”

我不仅没有与小周才女一样提早一晚到游埠入住,还比大部队迟到了一个小时,好在发现早茶后厨也有西施。

“随着炉灶的烟火拉开夜幕,壶里的水沸腾起来,宣告一切开始。于是长街里的一切就被迅速地、接二连三地注入生命,从原本古老、陈旧、晦暗的色调里‘腾’地醒转过来。”——  周冽立《印象游埠》

“弯曲变形的榆木板桌椅,常年挡雨的褪色油布,备好各种茶叶的瓷杯子,迎接着每日都要相逢的老茶客们,他们趿着布鞋,掌着扇子,从小镇的各处向长街慢慢聚拢,随眼缘挑个位置坐下,然后放出昨天前天的新闻旧闻,让它们在长街来回奔走,于是按下的暂停键弹起,一切又衔接上,这播放了百年的场景从不停歇。”  ——  周冽立《印象游埠》

小周才女的观察是细致入微的,不过我认为老茶客们一定有他们相对固定的“老位置\",才不至于乱了阵脚。这位大叔用着长焦镜头模样的茶杯,说是一位我们的同行送给他的。

一眼望去,仿佛回到了上世纪50年代,那时穿长衫的还不至于打为”四旧“。

走到”老位置“,点上一杯茶,坐看人来人往,是许多老茶客的常态。

鸡子馃是游埠最出名的特色点心,皮薄如纸,肉馅鲜美多汁,鲜嫩滑口,一口下去满是鸡蛋、肉、葱的混合香气。这位大姐做的鸡子馃可是供不应求。

这位小姑娘估计是游客,要不怎么会那么新奇呢?

摄影人都的各有奇招,林丹老师正与老茶客聊着什么。

每一个古镇都有它的气质,游埠古镇也是。我在镇上拍了几张照片发朋友圈,就有画家朋友留言问我“游埠”在哪里?他说这是个非常适合写生、创作的地方。游埠好在不被大众旅游追捧,不用围着游客转,居民依然可以自由自在地按自己舒服的方式生活,从容地喝自己喜欢的早茶。

我非常喜欢这个画面,高低错落的茶座,许多茶客来到这里,只为了聚在一起喝杯粗茶,吃碗咸汤圆,这不就是一幅生活的油画么?

茶客们见缝插针,有位就坐,小小店家的生意好到你难以相信。

500米多长的解放街只有5米宽,游埠舞狮队从坐满了人的街中穿行显然有点拥挤。

游埠舞狮活动最早始于明末清初,一般在每年的元宵前进行表演活动。现在作为非遗项目一般是有大型活动或贵宾来访才进行舞狮表演,真是难为了组织者和民间艺人们了。

游埠溪边有清代所建五座石桥,称为\"五马归槽\"。老人们三三两两在任何桥边坐坐,在炎夏里吹吹溪边送来的清凉,就着早茶聊聊,不晓得有多惬意哦。

文革时期被刷上石灰和标语的白墙脱落了,现出了本来的面目。

老奶奶应该就是游埠历史变迁的见证人吧!

我徜徉于\"五马归槽\"之一的古桥上,听到熟悉乡音:“喂,你快让开,我们要拍照!”,他们一定不知道我也是温州人。

很多摄影人未必了解,中国第一代摄影记者、中国摄影学会创办人郎静山先生就是兰溪游埠人。作为第一位创立“集锦摄影”表现中国画意的摄影家,在世界摄坛上独树一帜,被赞誉“影中有画,画中有影”;是把中国绘画的原理应用到摄影的第一人。当然我必须去寻找郎静山大师的故居。

郎静山大师的故居就在游埠解放街平行的中山街上,现在已经建成”郎静山纪念馆”对外开放。

参加采风创作活动的A、B两组在这里集中合影留念。

郎静山(1891~1995),游埠里郎人。世界著名摄影艺术大师。12岁起,从事摄影事业。民国16年(1927),任职上海《申报》,为中国首位摄影记者。同年在上海创立中华摄影社,并首次举办全国规模摄影展。自民国19年(1930)起,参加国际摄影沙龙活动,入选作品1000多件,获各种国际大奖数百次。民国25年(1936),获选美国摄影学会会士,其后分别被选为比利时、荷兰、英国、意大利等国摄影学会名誉会员或高级会士。民国27年(1938),以中国画画理创作摄影作品,开创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集锦摄影”新路,享誉全世界。

1931年起到1939年,郎静山先生作品在265次国际摄影沙龙中入选,数量为755幅,至1948年底,累计入选国际沙龙为300余处,数量为千幅以上。其中以集锦摄影作品占据多数。

为了反映时空中各种不同的“气”,郎静山先生发明了复杂的“集锦摄影”,并赢得了“影中有画,画中有影”的赞誉。展出中的一幅《晓汲清江》即源发自庄子所追求的虚静之处生“气”的表现。而展出中的《芦岸归舟》呈现出来的黄昏景色,是郎静山于一天中不同时间捕捉不同氛围系列的代表作之一。

郎静山先后进入上海《申报》和《时报》,成为中国最早的摄影记者。他虽以摄影记者为业,但却以仿画摄影作品见长。他借鉴传统绘画艺术的“六法”,潜心研习,加以发挥,摄制了许多具有中国水墨画韵味的风光照片,自成一种超逸、俊秀的风格。

大师于一九五七年所作的《春到》,则以斜生的枯枝配上带有光泽的花瓶,应用打光技术做出完全无影的静物画面,展现出春光明媚之感。画面中,枝干向上弯曲,使下方空白产生“气动”,这正符合中国文化“虚实相生”的道理。

郎静山先生的集锦摄影,仿国画、重意境、师古法,在形式上模仿传统国画,题材和主题意趣,多取自古画、古诗词,是中国绘画风格和摄影技法的统一,既具有个人的艺术风格,又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这种集锦创作法在电脑制作技术普及的今天或许没有难度,但在胶片时代是非常不容易的。

后辈同行们认真欣赏大师的作品

摄影干部们观看介绍郎静山先生生平的电视片

1991年5月,郎静山先生回到故乡兰溪,继上海、北京之后,隆重举办“郎静山百龄百幅作品展”。先生亲临展会,并回阔别60年的祖居探亲祭祖,手捧《宗谱》昭示儿女:这里是你们的根,切勿忘记这方土地!多年来,一直担任台北浙江兰溪同乡会名誉会长,为祖国统一事业搭桥铺路。1995年4月13日,郎静山先生在台北逝世,享年105岁。2019年12月,国际影艺联盟、科梅伊市政府、达盖尔基金会在法国科梅伊举办的“纪念摄影术诞生180周年”活动中,郎静山先生被评选为“摄影术诞生180年180人”之一。 

郎静山先生的女儿郎毓文多次回到故乡,对纪念馆评价很高。

兰溪游埠郎静山摄影公社董事长,郎静山纪念馆馆长,澳大利亚华侨卜宗元先生亲自为我们讲解馆藏文物和他与千年古镇结下不解之缘!正在兰溪的中国摄影金像奖得主、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主席吴宗其先生也来看望大家。

老家桐乡的华侨卜宗元先生,在墨尔本家中私家收藏2400多台全球各地各类相机。在朋友的引荐下,与兰溪县、游埠镇领导达成共识,不远万里,一次次从墨尔本人肉带回500多台相机,陈列在郎静山纪念馆二楼的古董相机展览馆中,供大家观赏!

卜宗元先生离开澳大利亚墨尔本的安逸生活,跑来游埠,租一间小屋。除了喝早茶,他还投资7000万元打造“郎静山摄影公社”。

在澳洲的十年,卜宗元先生痴迷于收藏老相机,几乎到达了疯狂的地步,最贵的一台老相机价值高达
1000万元。他曾跨越1200公里只为了收藏一台老相机。

卜宗元先生还爱好收藏淘汰的军用摄影器材,像K-20轰炸机上的相机、法国360航拍相机、前苏联的间谍相机、美国航天相机等,这些相机价格不菲。时至今日,卜宗元先生已经收藏了世界各地的古董相机2200多台。

“这是1936年法国空军航拍镜头;这是上世纪40年代生产的日本笠原大画幅相机;还有公元1900年前欧洲生产的观片器……”他如数家珍,详细介绍已运达游埠的部分藏品。他的理想是把他的收藏运回祖国,奉献给大众。

这台藏品是上世纪末英国伦敦制造的Ross风琴式湿版相机,价值大约1000万元人民币,全世界只有两台,是照相机展览馆的镇馆之宝。这台相机曾服务于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报,拍下过二战时期,德国与日本投降的时刻。这两个历史性的时刻,分别刊登在悉尼先驱报的头版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卜宗元先生说,游埠有着优越的营商环境、无微不至的服务质量,这些吸引着他在此投资兴业。同时,他的到来也提高了游埠文旅产业的丰富性和吸引力。
                              

长乐古村

大家说下一站去长乐,我还真不了解这个地方,但是一近村就被古建镇住了。重檐歇山式的门楼,飞檐翘角,气势充足而雕饰精美;层层叠叠的石阶,陈列着厚重的历史足印。这就是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供奉着金氏始祖与历代祖先的金大宗祠,有近400年的历史了。

祠堂建筑风格凝重沉稳,梁柱、石阶、铺地、门户无一不是巨制。

长乐村建于元代,原名“上坑庄”,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村庄周围群山环绕,是古人心目中一处藏风聚气的的宜居之地。元朝末年,朱元璋率军途经此地,他见这里民风淳朴,百姓生活其乐融融,于是感叹道:“此实常乐之村也!”从此“常乐”的村名代代相传,后来演变为“长乐”村。墙面斑驳的“聚英堂”据说是朱元璋召集大将谋士商议军机大事的地方。

朱元璋在长乐村得到了大批贤能之士的辅佐,迈出了构建大明王朝的关键一步,古村也因此有着“明朝开国福地”之称。

浙江兰溪历史上药业非常发达,长乐村人也因从事药业生产与经营,财富得以积累。富裕之后的长乐村人崇文重教,登科入仕者不计其数。明天顺六年(1462年),村民金盛高中进士,朝廷御赐匾额“象贤”,寓意“子孙须象祖先之贤”。这座建于明景泰年间(1450年)的象贤厅,也是村中规模最大的古建筑。

原来长乐是与诸葛村同时获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号的,但是许多游客如我一样只知诸葛而不知刘基,那是很不应该的。但是客观上却也保护了长乐村不至于早日被商业化。

滋澍堂天井内的跑马楼及梁柱间精美的木雕

滋澍堂天井内的跑马楼及梁柱间精美的木雕

滋澍堂天井内的跑马楼及梁柱间精美的木雕

在古村现存的300余座元明清古建筑中,被列入国家级保护建筑的多达120余座,是浙江为数不多的古建、格局、风貌都保存较完整的村落,也是全国首个整体纳入重点保护单位的村落。

长乐村里的古驿道、石板路,以及每一座建筑都记载着历史的沧桑和浓郁的江南特色。 正是
古村完整、毫无人为修饰才是特别吸引摄影人的地方。

相传朱元璋在长乐村的墙壁上题写了一首打油诗,抒发自己一统江山的壮志情怀:“上坑庄兮一秤砣,长江做杆又如何。天边弯月是钩挂,称我江山有几多。”当然,墙上的这些字是今人写的,绝不可能是真迹。

刘伯温见其出语不凡,将山河称为己物,真是壮志凌云,尽显帝王之气,于是立马跪下高呼“万岁”,这首诗也流传至今。

长乐古村,现保留着127座始建于元、明、清的古建筑群,厚重的历史通过一幢幢精美的古建筑承载、记录了下来。

我马上就要离开长乐福地了,真的有点舍不得。接下要再去诸葛古村,印象里那商业味很浓的感觉我不是那么喜欢,我更爱长乐这样本真一些的古朴村庄。                              

诸葛古村

诸葛村其实与长乐村是挨着的,在村口餐厅吃过午饭,大伙都想休息一下,天气实在太热了。商业化也有商业化的好处,几年前可以开车的地方也不让进了,一点路都鼓励大家乘电瓶车,我想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到村里吹自然风发呆,也比在餐厅里吹空调强。

诸葛古村显然更漂亮了,也更工整了。

既然来过,我这次打算不走寻常路,大把的时间去不同的角度转转,也算不虚此行。

诸葛宗祠也叫丞相祠堂是诸葛后裔祭祖场所

我选择从后山走,这不是旅行社的路线,但是可以看到“包浆”很厚的原始山墙。

诸葛古村门上很少见门神,但到处可以看见端端正正手书的对联,显得很有丞相后裔的气度。

我觉得这些画面就很有意思,当然并不适合文旅宣传使用。

诸葛村是全国诸葛亮后裔最大聚居地。现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200多处,并按九宫八卦设计布局,是中国古村落、古民居的典范,也是浙江古文化的三大标志之一,被费孝通先生誉为“八卦奇村,华夏一绝”。

山上遇一美女在做抖音,我上前问过:美女,可以为你拍照么?她说好的。其实不要打扰别人抓拍下来才是最好的,可万一那样人家不高兴呢?

游客虽然稀少了些,但三三两两还是有的。

一间由乡村小学改造的民间文化展示馆,以前还真没到过。

高空鸟瞰八卦村(旅游宣传照片翻拍,作者不详),我一不小心从左上角的山上出村了。

重新折回村里,看到了与上次不同的风景。

一处门台白灰脱落,露出了原始的壁画,这是文革“破四旧”时期村民保护古迹所用的特殊方法么?

这就是我刚刚走过的乡土文化馆

很有意思的小巷,估计会有交叉,这个布局是因为八卦吧?

诸葛村古称高隆。五代后唐时期,诸葛亮世孙中有好阴阳堪舆之学、精通建筑原理的人才嫌祖居葛塘环境狭隘,格局不大,子孙不能发达。后找到地形独特的高隆岗,不惜重金购得土地重新规划,遂成以九宫八卦布局的村落。

这座小炉灶会不会是1958年的遗存呢?

我其实更喜欢这样的场面,生活味很浓。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诸葛氏子孙因善于经营,财富积累迅速。一时间华堂大厦、厅堂、楼阁遍地开花。1940年代,诸葛村的商业中心由旧市路迁移至交通便利的上塘附近,诸葛村的经商者和设计者在上塘的四周和下塘两面,在水塘中打木桩、砌石条,用木料营造了风格独特的水上阁楼,形成了繁华的商业中心。

八卦村民居有沿水塘水井而居的,有沿山沿路沿街的,有田园风光式的,有闭合式的,形式多样。

村里精致大厦有二百多座,两进、三进、五进厅堂共十八处,庙宇四处,石牌坊三座,花园别墅二处,宏伟精致建筑环绕十八厅堂,鳞次栉比。

诸葛村民居民宅建筑由两个相连的八卦组成,坐落在四周的八座小山之中,极具浓郁地方特色的古建技艺令人叹为观止。

村里道路路面并没有像一些“现代”村庄那样浇上混凝土,虽然给村民开车带来不便,但是旅游的发展让大家得到的好处更多一些。

几年前我第一次来诸葛村,见这上书“乡会两魁”四个大字的古老门坊正在修缮、现在可以拍到全貌了。据说这是诸葛亮第三十九代孙诸葛琪(1655—1717)所建。他颇刻苦用心,文章也上乘,少年补邑廪生,是诸葛村历史上第一位进士。他在乡试、会试中取得第六名、第二名,时称“乡会两魁”。古代文人极重视荣誉称号,缘于强烈的功名情结。与今人孩子考上清华北大,在宗祠和街道上挂上红布横幅祝贺的意思也差不多。

时间过得飞快,我每次参加集体活动的原则是:如果大家都不准时的话呢,一定做到不成为最后一名上车,挨批评的肯定就不是你了。

APP内查看更多攻略
0
举报
推荐阅读
加载更多
温馨提示
APP阅读体验更佳,前往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