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boss1656.jpg

雲岡石窟始建於北魏時代,是當初為了供奉佛教創建的的造像氣勢宏偉,內容豐富多彩,堪稱西元5世紀中國石刻藝術之冠,被譽為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寶庫,佛像,飛天,供養人面目、身上、衣紋上,都留有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艱辛,佛像與樂伎刻像,明顯地流露著波斯色彩。按照開鑿的時間可分為早、中、晚三期,不同時期的石窟造像風格也各有特色。此外,石窟中留下的樂舞和百戲雜技雕刻,也是當時佛教思想流行的體現和北魏社會生活的反映。雲岡石窟位於山西大同,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2015boss1614.jpg

雲岡石窟現存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余軀,最大者達17米,最小者僅幾厘米。窟中菩薩、力士、飛天形象生動活潑,塔柱上的雕刻精緻細膩,上承秦漢(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現實主義藝術的精華,下開隋唐(公元581~907年)浪漫主義色彩之先河,與甘肅敦煌莫高窟、河南龍門石窟並稱“中國三大石窟群”,也是世界聞名的石雕藝術寶庫之一。

DSC03598.jpg

進入雲岡石窟第一件事情就是要買門票,然後步行一段路之後,在搭上要付錢的電瓶車前往景區,沒有付錢搭車的遊客只能步行前往了,身為台灣客人肯定事要搭車的。雲岡石窟是雕刻於平行山體之上,一下車就是石窟群了。

DSC03604.jpg

雲岡石窟比起其他三座石窟,藝術風格融合了西方與中方的美學結合,敦煌莫高窟的壁畫、洛陽龍門石窟的皇家霸氣、麥積山石窟的獨特風格,中國文化蘊含的精華真是深不可測啊! 為了保護雲岡石窟,景區建構了木質建築物,保護石窟完整性。

2015boss1650.jpg

早期石窟:即今第16~20窟,亦稱為曇曜五窟。根據《魏書·釋老志》(卷114)記載:“和平初,師賢卒。曇曜代之,更名沙門統。

中期石窟:是雲岡石窟雕鑿的鼎盛階段,主要有第1、2窟,第5、6窟,第7、8窟,第9、10窟,第11、12、13窟以及未完工的第3窟。這一時期(471-494年),是北魏遷洛以前的孝文時期,是北魏最穩定、最興盛的時期,雲岡石窟是集中了全國的優秀人才,以其國力為保證,進而雕鑿出更為繁華精美的雲岡石窟大窟大像。

晚期石窟:北魏遷都洛陽後(494年),雲岡石窟大規模的開鑿活動雖然停止了,但鑿窟造像之風在中下層階層蔓延起來,親貴、中下層官吏以及邑人信眾充分利用平城舊有的技藝在雲岡開鑿了大量的中小型洞窟,這種小窟小龕的鐫建一直延續到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平城作為北都仍是北魏佛教要地。這時大窟減少,中、小型窟龕從東往西佈滿崖面。主要分佈在第20窟以西,還包括第4窟、14窟、15窟和11窟以西崖面上的小龕,約有200餘座中小型洞窟。洞窟大多以單窟形式出現,不再成組。造像題材多為釋迦多寶或上為彌勒,下為釋迦。佛像和菩薩面形消瘦、長頸、肩窄且下削,這種造像為北魏晚期推行“漢化”改革,出現的一種清新典雅“秀骨清像”的藝術形象,成為北魏後期佛教造像顯著特點。

DSC03594.jpg

雲岡石窟第三窟

第三窟是雲岡最大的石窟,前面斷壁高約25米,傳為曇曜譯經樓,窟分前後室,前室上部中間鑿出一個彌勒窟室,左右鑿出一對三層方塔。後室南面西側雕刻有面貌圓潤、肌肉豐滿、花冠精細、衣紋流暢的三尊造像,本尊坐佛高約10米,兩菩薩立像各高6.2米。從這三像的風格和雕刻手法看,可能是初唐(西元七世紀)時雕刻的。

DSC03609.jpg

DSC03608.jpg

雲岡石窟第五窟

第五窟位於雲岡石窟中部,與六窟為一組雙窟。窟分前後室,後室北壁主像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雲岡石窟最大的佛像。窟的四壁滿雕佛龕、佛像。拱門兩側,刻有二佛對坐在菩提樹已頂部浮雕飛天,線條優美。兩窟窟前有五間四層樓閣,現存建築為清初順治八年(西元1651年)重建。

DSC03616.jpg

雲岡石窟第六窟

第六窟,窟平面近方形,南面雕坐佛像,西面雕倚坐佛像,北面雕釋迎多寶對坐像,東面雕交腳彌勒像。塔柱四面大龕兩側和窟東、南、西三壁以及明窗兩側,雕出33幅描寫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成道的佛傳故事浮雕。規模宏偉,雕飾富麗,技法精煉,是雲岡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個。

DSC03617.jpg

DSC03620.jpg

第六窟的時間我停留了許久,由於我經常到印度去朝聖,看到上面栩栩如生觀於佛陀生平的故事演繹,真是太有意思了,佛教的傳播跨越了萬里之遙,在不同的國度依然可以見到佛陀足跡的傳播。

DSC03625.jpg

DSC03628.jpg

DSC03629.jpg

DSC03633.jpg

雲岡石窟與甘肅敦煌莫高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均已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除此之外,重慶大足石刻也是中國境內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著名石窟。

DSC03637.jpg

雲岡石窟第十六窟

第十六窟,第十六至二十窟,是雲岡石窟最早開業鑿的五個洞窟,通稱“曇曜五窟。”十六窟為平面呈橢圓形。正中主像釋迦像,高13.5米,立於蓮花座上,周壁雕有千佛和佛龕。第十七窟,主像是三世佛,正中為交彌勒坐像,高15.6米。東、西兩壁各雕龕,東為坐像,西為立像。明窗東側的北魏太和十三年(西元489年)佛龕,是以後補刻的。

DSC03638.jpg

第十八窟,正中立像高達15米多,右臂袒露,身披千佛袈裟,刻畫細膩,十分生動,只露出一抹微笑。

2015boss1624.jpg

2015boss1649.jpg

延著山體前進依序參觀雲岡石窟群,雲岡石窟不僅有中國傳統藝術風格,也融合了古印度、西域和中原各民族的藝術特徵。最有代表性的是第20窟(白佛爺洞)高13.75米露天釋迦坐像,這尊塑像胸部以上保存得依然完整:面部半圓,深目高鼻,眼大唇薄,保留著典型的西域少數民族、印度人的面部特徵。而龍門石窟中的大佛,則已經接近南朝士大夫的相貌了。(網路資料)

2015boss1637.jpg

2015boss1639.jpg

根據中國中央國家文物局網, 縱觀群佛,在這綿延一公里的石雕群中,雕像大至十幾米,小至幾公分的石雕,巨石橫亙,石雕滿目,蔚為大觀。他們的形態,神采動人。有的居中正坐,栩栩如生,或擊鼓或敲鐘,或手捧短笛或載歌載舞,或懷抱琵琶,面向遊人。這些佛像,飛天,供養人面目、身上、衣紋上,都留有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艱辛。這些佛像與樂伎刻像,還明顯地流露著波斯色彩。這是我國古代人民與其它國家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雲岡石窟,是在我國傳統雕刻藝術的基礎上,吸取和融合印度犍陀羅藝術及波斯藝術的精華所進行的創造性勞動的結晶

2015boss1657.jpg

第二十窟,窟前帶大約在遼代以前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立像是三大佛,正中的釋迦坐像,高13.7米,這尊佛像面部豐滿,兩肩寬厚,造型雄偉,氣魄渾厚,為雲岡石窟雕刻藝術的代表作。

2015boss1618.jpg

DSC03652.jpg

第二十窟也是雲岡石窟的地標,實為露天大佛,雲岡石窟中第二十窟因前壁、頂部及西壁局部坍塌,主像顯露在外,成為了著名的露天大佛。佛像高13.8米,造像富麗堂皇,面容豐滿端莊,肩膀寬厚,吉祥式跏趺坐,雙手合放,呈大日如來定印狀,標準的佛祖三十二相,雕刻精美,濃郁的犍陀羅風格,臉型圓潤,被稱之為雲岡石窟的代表作品。(網路資料)

2015boss1658.jpg

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

DSC03650.jpg

THE END 吉樂朝聖旅遊,美好的旅行體驗。

arrow
arrow

    Boy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