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lj.hkej.com
Skip This Ads

寶島抽象派先鋒楊識宏: 畫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畫則殆

2014-09-29

一本書,一支畫筆,改變了一個人的命運,成就了一位國際知名藝術家楊識宏。

過去二十年來,華人當代藝術吸引全球眼光,新一代藝術家以現代手法表現東方思維,旅美台灣藝術家楊識宏就是其中之一。七十年代他飄洋過海追尋藝術,至今在西方藝術殿堂中的成就熠熠發光。

訪問在位於新北市淡水區中正東路、楊識宏的工作室進行,背景是柔和古典音樂,甫坐下楊太便為記者送上熱茶、微熱山丘鳳梨酥和牛乳糖,飄出濃濃台灣味。梳着all back頭紮着一條馬尾的楊識宏述說他遊走台灣與美國悟出的藝術真義。

楊識宏生於台灣中壢,原名楊熾宏,與《信報》早有淵源。他在井然有序的工作室中,取來一份保存了三十年的剪報,那是一篇刊於副刊「閑情信步」欄目的文章,標題是「楊熾宏-淑世情懷的板畫家」,介紹當年在香港藝術中心舉辦的「台灣當代九人」畫展。

從小喜愛繪畫的楊識宏,經常在課本及地上塗鴉。「有時家裏要蓋房子,我就找石頭在地上畫起來。以前燒飯也有木炭,最好拿來畫畫,在地上畫成黑黑的圖案。」連老師也讚他「很會畫畫」、「畫得最好」。

而他經常跟隨信奉基督教的母親到教堂做禮拜:「教會在聖誕節演話劇,我就幫忙畫背景,我媽就很得意,因為兒子懂畫畫,她不反對,但不知什麼叫藝術家。我想當藝術家,因為我是獨生子,爸爸是公務員,想我考建築師,覺得實用。可是,台灣當建築師是要念理工科,我沒有讀,所以不能考。」

1965年建中畢業,在家人分歧的意見下,他進入國立藝專(今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科西畫組就讀,師承李梅樹、廖繼舂、楊三郎、廖德政、洪瑞麟、李澤藩等人,得到相當扎實的油畫訓練。

Image description 楊識宏進行藝術創作,一直以來皆是集探索生命情境、對生活的體驗和由外而內的觀照三方面所得而成。

被梵谷感動

家人不理解什麼是藝術,有一天鄰居問他媽媽:「你兒子是不是畫看板?」五六十年代的台灣,電影是最時髦的娛樂,又陸續引入日本片、西片,戲院的看板快速轉換。他說:「台灣以前鄉下的電影院都有看板,類似很大的招牌。電影上映前找一幅劇照畫在布上,把它放大。那時我看師傅在畫,覺得很神奇。」

真正影響楊識宏的人是梵谷,十三歲看余光中翻譯的《梵谷傳》(Lust for Life)後毅然決定要成為藝術家。「梵谷對生命、對藝術的熱情及執着是一種態度,也充滿愛。他不是一開始就畫畫,早期當傳教士,向貧困的採礦工人傳教,人家沒有衣服穿,他把衣服送給人家穿;人家沒有食物,他就把馬鈴薯給別人吃,這種人道主義、對別人的關愛,蠻感動。」

梵谷對藝術的狂熱成為楊識宏生命情境的一個主導模型。「現在有五六部關於他的電影,他備受認同才不斷有人拍他。堪稱最早一部梵谷傳記電影是1956年的Lust for Life,由Kirk Douglas演梵谷,演高更的是Anthony Quinn,還獲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

那麼,藝術家是否要達至瘋狂情況,才能創作驚世作品?他搖頭:「藝術家有很多種類,有人到我畫室看過後說:『哎喲,你的畫室那麼乾淨啊,不像藝術家。』那是錯誤觀念,有些人把畫室搞到連走路也不好走,可是我不成。我不是說自己比較理性,而是沒有條理的話,我沒辦法工作,每個人都不一樣。」

「以前有人說,藝術家一定很窮,三餐不繼,這都是把他戲劇化。」他續說:「我跟你說一個笑話,有一個朋友在北京打的,司機問他做什麼工作,朋友答是畫畫的。司機聽後說:『哎喲,那你一定很有錢。』哈哈,像中國當代藝術家張曉剛,作品可以拍賣到500多萬美元,別人產生錯誤觀念,以為畫畫可以賺錢。」

他解釋:「現在都談錢,以前藝術雜誌談理論,現在都在談藝術市場,用詞都變了,使用經濟、金融詞語來形容藝術市場,跟金錢掛鈎了。你以為藝術家很難生活,在社會沒法適應,這是不對;你以為藝術家生活很好,可以發大財,也是錯的。」

Image description 今年的新作《如沐春風》,強烈的色相對比,更見恣意揮灑,表現無限力道。

繪畫要狠準

他的第一次個展,是1971年在台北市國立藝術館舉行。「那裏不是正式的展館,不過旁邊有長廊可以掛畫,當時剛剛結婚,太太也來幫手。在紐約有專門運畫的公司,但那時台灣沒有畫廊制度,我們找搬家公司運送作品,自己看場地、掛畫、寫新聞稿,展完後自己收下,真的令人掉眼淚,因為無人關注。」

那次展覽只有七天,但他相信「認真創作,還是會有人看到」。在他記憶中,第一個觀眾是《殺夫》作家李昂。「當時她還是小女生,我們由此認識了四十年。另有一位資深記者,看畢後寫了一大篇報道,也有中南部畫家寫了一篇介紹,那算是初次在台灣藝壇引起注意。雖然籌備過程辛苦,一張畫也沒賣出,感覺還是不錯。」1979年他移居美國,數十年來專研抽象繪畫領域,在競爭激烈的紐約藝壇享有一席之地。「不但是藝術,時裝、電影也以紐約為中心。以前大家(畫家)都往巴黎跑,但在五十年代以後,追求美術都移到紐約,加上法語不好學,英語簡單得多了,所以,巴黎我去過很多次,但沒有長住。」

旅居紐約三十多年,1984年在紐約市亞洲藝術中心舉行首次個展,成為首位獲得P.S.I.美國「國家工作室」獎助的華人藝術家,並於1989年獲紐約州州長頒發傑出亞裔藝術家獎。那時他專心一意畫畫,不問世事,他笑說:「鄧麗君那麼出名,我都不知道,當時我在外國,後來回來一聽,才知不得了。」

他喜歡一氣呵成、淋漓盡致的繪畫過程,邊喝茶、邊聽古典音樂,有時兒子會為他錄一些六十年代西方流行音樂,在創作時播放。畢加索說繪畫是一連串破壞的總和,楊識宏用運動來比喻:「我有兩個喜歡的運動,一是拳擊,一是高爾夫球,都是自己跟自己比賽,可以跟創作扯關係。在畫廊或博覽會,你的作品可能會跟其他藝術家比,但從創作者角度而言,一直都是跟自己挑戰,要不斷提升、超越。」

他在紐約時,聽到畫家及評論家最喜歡用的一句話是:這個作品把我打倒了。他說:「拳擊要求快、狠、準,出第一拳很重要。繪畫不一定要快,但要狠和準,正如落第一筆是關鍵。最近看見一宗新聞,知李安要開拍以拳王阿里作題材的拳擊電影,我非常期待。」楊識宏快人快語,臉上常常掛着笑容。

Image description 《寧靜的騷動》在視覺上展現多層次的張力,帶有強烈的速度和衝擊感。

畫風不斷變

四十多年創作生涯中,他經歷多次創作風格的轉變,從油彩到水墨,穿梭自如。他嘗試過寫實、印象派、超現實與抽象表現主義畫風,旅美期間大量研讀西洋近現代美術史,所接觸的現代電影、文學與古典音樂豐富了其藝術思維。近年楊識宏的畫作多了對生命的觀照與內在精神性的探討,他在繪畫風格與技法的累積,逐漸在近期畫作中成熟地展現。

「現在年輕藝術家發展的條件,比我們那時好。我兒子念電影,曾跟我習畫,但畫了一個星期就覺得太難,一張空白畫布看似簡單,其實很深。認真地畫,懂挑顏色,至少要五年基礎,否則談不上創作。畫畫歷史悠久,有西歐、美國、東方,唐宋元明清以來千變萬化,包袱多大,文化多深,有很多要學習及理解。」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楊識宏把「學」改為「畫」,成為他的座右銘。「整天都想畫一幅絕棒的作品、一定成為世界名作,那是不成的,但畫畫時想得太多,也畫不了。」

「畫家一定要思考,美術是理解過程,一萬多年前已有繪畫,原始人在洞穴裏畫畫。今天我們為什麼要畫畫?要畫什麼?什麼是藝術家?這些問題要想通。老太太畫畫,可能是為了娛樂,這跟文化歷史沒太大關係,但是我們所謂藝術家,比較需要關注這些。」

他認為藝術家跟畫家不一樣:「畫家很會畫畫,藝術家除了作品技巧、表現以外,還有思想,告訴別人怎樣看這個世界,或者他對美術、外在世界、內在自我的看法,帶給人啟發。當然,成為出色畫家已不簡單,你要把自己目標訂高一點,看看自己能否達到。像達文西、梵谷等都是藝術家,改變我們對世界的看法,他們也是很好畫家,大家看了很喜歡。」至於眼前這名藝術家追求的目標,貫徹始終:「為自己留下一些作品。」

撰文、攝影︰林艷虹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Image description 楊識宏作品表現上融合水墨筆法及西洋畫着重之色彩及光線。

Image description 楊識宏當年出國前全家合照留念。

Image description 楊識宏保存了三十年的《信報》剪報,當時的文章介紹了他有分參與的「台灣當代九人」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