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患自戀型人格障礙的家人是怎樣的體驗? 

自戀人格1.jpg

作者:簡單心理Uni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3503196/answer/545931911

 

似乎我們每個人身邊都會存在幾個這種「自戀者」,感覺天上地下自己最棒。如果出了問題,Ta們也是永遠不會犯錯的,都是別人的錯。對自戀型人格特徵的人來說,自己的外在形象和面子是最為重要的。經常和自戀者打交道的人會有這樣一條經驗:無論什麼時候,只要雙方意見不統一、出現言語爭論,自戀者都會做出一系列扭曲事實的言行,以維護自己的面子。

這個過程里,就難免有受害者遭殃。那麼,當我們有一個自戀型人格的家人的時候,我們該怎麼辦呢? 小編打算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做一個回答:

一、瞭解自戀者是歪曲事實的?

二、我們該如何識別身邊的「自戀者」,避免被「自戀者」傷害呢?

三、面對自戀的家人,我們該如何與他們相處? 

 

首先,我們瞭解一下「自戀者」常用的五種手段,看Ta們是如何歪曲事實的

用錯覺代替事實

自戀者總是很難面對事實,因為凡是Ta們所期待的,往往是與事實不相符甚至完全矛盾的,而事實又很可能會讓Ta們看起來不那麼優秀——對自戀者來說,這就會很痛苦。作為一種應對機制,自戀者便會優先選擇「自我欺騙」: 讓自己把真實發生的事情當作假的。

在大腦內反覆類比后,他們便可以更坦然地否認事件真實的發展方向,再幻想出一個「事情沿自己期待方向發展」的「錯覺」。有些時候,這些「錯覺」只是Ta們講給周圍人和自己聽的故事。但一個錯覺被重複的次數越多,講述者就越容易確信其真實性。所以很多時候,自戀者會覺得這種「錯覺」才是真相。無論哪種情況,自戀者嘗試影響、操縱他人的第一步,都是編造「另一個版本的事實」。

用謊言處理矛盾

如果說「錯覺」更偏向於「騙自己」,那麼「說謊」就意味著「騙別人。」

對大多數人來說,面對問題、壓力時,總是傾向於先「自省(Introspection)」,先反思自己的問題——即使不能自行消化,也會嘗試在更私密的人際關係中一起探討如何解決問題,比如和親人、交心的朋友,或者諮詢師聊一聊,看如何解決這些問題與壓力。對於自戀者來說,面對問題時並不會從自省中尋找答案,也不會求助於私密的人際關係,甚至問題的解決與否都不重要——他們更關注如何維繫自尊感 (Self Esteem)。

所以,Ta們會更期待獲得更多的支持和正向反饋,聽自己想聽的話,只想確認自己做的、想的是正確的。然後再拿這些支持自己的例子,去攻擊反對者。為得到更多正向反饋,自戀者就會不停講述對自己更有利的故事,哪怕這些故事與事實不符。

在這些經過加工的故事中,你會發現一些細節的修改。他們會專門強調自己的善良、高尚、愛心,同時強調他人的殘酷、自私、不道德。

總是把他人描述成自己的樣子

談到加工故事,就涉及到自戀者在認知自己與他人關係時最常見的一個特徵:投射(Projection)。一般來說,投射指的是「認為自己的某些情緒、行為特徵也同樣表現在其他人身上。」經常與自戀者打交道的人,也許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 當自戀者描述其他人很嫉妒自己,其實可能是Ta在嫉妒對方;當自戀者抱怨其他人很殘酷,或者抱怨誰誰誰滿嘴跑火車,其實恰好Ta們自己才是殘酷或者愛說謊的那一方。當然很多時候情況比較複雜,不一定「非黑即白」,衝突雙方可能都有不成熟的言行,但自戀者往往更容易用自己的情緒、行為特徵來描述他人。

只是,通過轉移聽眾的注意力,自戀者可能希望能同時隱藏自己的某些責任,或者轉移自己感受到的壓力。只講述事實的一個側面當自戀者描述一段事實,Ta可能會選擇刪掉自己施加傷害的那部分內容。比如,只保留受害者對傷害的反應或反抗,但絕口不提是什麼造成的。如果自戀者對某人施加傷害,並確實引起對方的反抗,還造成自己也受了傷,當Ta們再次描述這段事實,可能會以「我才是受害者」作為出發點,並刪去對自己不利的故事細節。通過淡化自己的攻擊行為,自戀者會把問題重點集中到對方的反抗,最終得出一些完全偏離事實的結論:「你為什麼對我不尊重?」「你為什麼又敏感又嬌氣?」」你受到的傷害難道不是自己招來的嗎?」

孤立真正的受害者

無論「說謊」、「雙標」、還是人身攻擊,自戀者總是習慣用不同方式達到同一個目的: 在人群中樹立一個「敵人」,並且孤立受害者,以免人群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

對於自戀者來說,也許無法認識到製造流言、汙名、誹謗的危害,甚至認為自己只不過是在表達一些不符事實的言論,但對於受害者,潛在的人格傷害可能是無法彌補的。事實上,在真實生活中,許多受害者偏偏無法發現身邊那些正在對自己造成傷害的「自戀者」。尤其在親密關係中,「自戀者」造成的傷害似乎會更容易得到容忍。 

 

其次,我們該如何識別身邊的「自戀者」, 避免被「自戀者」傷害呢?

識別描述與事實相矛盾的地方

利用自戀者在表達中的某些特徵,一個感情受傷的孩子可以分辨出Ta的父母是否是自戀者。比如,當具備自戀特徵的父母經常用「不孝」、「不尊重」來批評自己的孩子,可以冷靜回憶父母是否經常對孩子採取不尊重、貶低、試圖操縱的態度,特別是對於已成年的子女。

在極端的案例中,自戀型父母甚至會向更多人重複描述他們眼中子女的一些「不孝」表現,為了獲得更多認同,也會對子女造成二次傷害。同樣的情況也可能出現在職場或者戀愛關係中,但本質上,自戀者的描述中總會出現與事實相反、特別是與Ta本人言行相反的細節。

識別習慣性的謊言

自戀者往往無法接受自己並不完美的事實,如果直面自己的過失、失誤,Ta們甚至會比其他人更脆弱,如果這樣的瞬間受到人群關注,自戀者將更加無法接受。因此自戀者總是需要維持某種「完美」的形象,同時還不自覺地加深某些刻板印象,讓自己確信其他人的「不完美」。

不僅如此,由於自戀者需要他人持續贊同自己一些「編造出來的事實」,因此自戀者傾向於習慣性編造故事,嚴重時,會讓自己也陷入某種不實而且荒謬的主觀現實中。雖然自戀者會給周圍人造成情感傷害、社會傷害甚至是身體上的傷害,但由於自戀特徵還包括低共情能力,Ta們很可能會對受傷害的人熟視無睹。所以,如果在職場或者其他社交環境中識別到自戀者,可以採取迴避的方式,避免自己陷入不得不面對自戀者的情景,減小受傷可能。如果在家庭或者其他親密關係中有具備自戀特徵的成員,而且你確定希望維持目前的關係,可以嘗試換一種方法與Ta們相處,不僅可以降低傷害,還可以説明自戀者認識到問題所在。

 

最後,當我們的家人是一個自戀者, 我們該如何和他們相處呢?

如果一個成年自戀者表現得像個孩子,也許你要做的,就是扮演Ta們的「家長」,像對待孩子一樣對待Ta們。當然,成人自戀者與幼童的不同之處在於,Ta們的行為往往比孩子能產生更大影響,而他們的策略也更刁鑽。這就需要你找到更高明的應對方法,以下是一些也許可以幫到你的策略:

認識到Ta的所做所想並不是針對你的

你肯定不會把一個兩歲小孩沖你撅嘴生氣當回事,因為你知道那個孩子正處於某種情緒的陣痛中,而且Ta還沒有學會如何控制或安撫自己。同樣地,自戀者就是那個被情緒淹沒的小孩,這些情緒對Ta們來說大到無法以成熟的方式應對,而且Ta們從小到大都是這些情緒的手下敗將。

自戀者在感到尷尬或失望時,通常也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認識到這一點將幫助受傷害的一方更冷靜地分析、判斷。

因此,首先請區分「Ta無法控制自己」和「Ta無法控制自己一定要傷害我」這兩種判斷。

給Ta們選擇

正如每一個有經驗的家長帶孩子去餐廳,越是趕時間想吃速食,就越會給孩子一個選擇的機會,不要問孩子想吃什麼,而是問:「你想吃披薩還是中餐速食?」提供選擇,反而加速了選擇進程,同時保證事態發展的幾種可能性處在你的預期之中。

同樣地,當一個自戀者正在進行一番「表演」試圖掩蓋自己的真實目的,不妨把選擇權交給Ta們,這會給Ta們更多的控制感,進而推動局面的發展。

明確你的底線,而不只是說說而已

首先,明確你的底線在哪裡,如果你無法忍受粗暴的對待方式,就要明確告知對方。哪怕只是發生一件小事(比如用攻擊性的外號稱呼你)也要明確告知對方這超出了底線,約定這樣的具體行為是不可以再發生的。然而,明確底線不只是做到「告知」而已。當超越底線的行為、對待再次發生,你需要終止交流和溝通,並且告訴自戀者由於底線已經約定好,除非你能獲得尊重否則你們之間將無法繼續溝通。

在明確底線時,你需要表現出果斷、堅決的態度,而非曖昧或看似有機可乘的。但你需要讓對方知道,你的底線就在那裡,是無法改變的。

設定邊界也意味著,提前計劃應對方式

當你設定底線和邊界,比較理智的做法是預判自戀者會對此進行某種挑戰、攻擊,而受害一方需要提前計劃如何應對。鑒於每個人都可能遇到特殊的情況,因此很難用單一的「應對措施」來解決複雜多變的問題。

自戀者可能會繼續那件傷害你的事情(比如繼續給你起難聽的外號),也可能會轉而攻擊、恐嚇,或者和你爭論這「不公平」,試著說服是你「太敏感」。甚至是不停搖擺其態度,試圖越過底線,或者讓你產生某種負罪感自行塗抹掉這道邊界。但是無論具體情況如何,如果你確信自己的邊界是健康的,就不要被動陷入這一邊界是否合理的討論,或者因為自戀者獲得了更多支持,就接受自戀者針對邊界、底線發出的批評和攻擊。

承受攻擊的一方需要讓自戀者明白,其態度將永遠是決絕的,這一底線是無法撼動的。為了能保證自己不會亂了陣腳,受傷一方就需要提前對可能發生的具體情況做好計劃。

重新關注自己,覺察自己的感受

因為自戀者往往渴求關注,Ta們想說的、想得到的東西總是Ta們自己最迫切需要解決的,而自戀者也希望在你的主觀世界裡,能把Ta們的需求放在頭等位置。因此在與自戀者相處時,潛在的受傷者可以嘗試在自己認為合適的時機,多次察覺自己的感受和內心狀態。如果你的確被自戀者的需求淹沒,良好的自我覺察可以幫你擺脫這些干擾。一些相關的互助團體會使用「灰色石頭」來形容一個確實帶來傷害的自戀者,這一稱呼的意義,在於讓受傷的一方能暫時從自戀者的情緒需求中脫離出來,以免被逼到更不穩定的負面狀態中。

當然,要對自戀者抱有切合實際的期望

你不會期望一個小孩子能給你成熟的情感支持或社會支持,同樣,高估自戀者的成熟程度也是不理智的。這並不是說,受傷害的一方就要忍受自戀者造成的傷害甚至是精神虐待。但是期望從一個兩歲的孩子(或者任何年齡的一個沒長大的孩子)身上得到一些成熟的情感反饋,這終究是小概率事件,一味期待甚至熱切盼望不符合實際的結果,到頭來可能會讓人更沮喪。

請認識到: 與自戀者相處,總是需要付出的

以上一些方法都需要承受傷害的一方付出足夠的精力,維繫任何關係都不會在零付出的前提下順水推舟。即使把自戀者視作一個沒長大的孩子,如果對Ta們帶來的傷害默不作聲,就不得不承受相應的痛苦;如果努力找到有效的方法對抗傷害,改善關係,也需要清醒認識到自己將在一段時間內面對自戀者的憤怒,哪怕Ta是親人或者愛人。與自戀者相處,或者與有自戀性格特徵的人相處時,在確定要努力維繫、改善這段關係之前,不妨思考一下,「我需要付出多少代價? 我願意付出多少代價? 」

在冷靜思考之後選擇一條道路,而不要在各種情緒影響下被逼上一條道路。

 

(本文系翻譯,對原文進行了適當刪改。)

原作者:Dan Neuharth, Ph.D.,MFT

原文:

https://blogs.psychcentral.com/narcissism-decoded/2018/11/12-ways-narcissists-behave-like-children/

HTTPs://blogs.psychcentral.com/narcissism-decoded/2017/06/11-ways-to-set-boundaries-with-narcissists/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正覺同修會 蕭平實
    全站熱搜

    瑯琊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