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最著名的地標雪梨歌劇院,居然是專案管理界超失敗的反面教材

影片版本

相信說到雪梨歌劇院,大家對它的印象一定不陌生。作為整個澳洲最具代表性的建築,它經常出現在各大旅遊節目及網站上。不過,這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美麗建築,在專案管理界卻是一項超經典的失敗案例,甚至雪梨大學的教授都特別拿出來當作負面教材講解。這是為什麼呢?

雪梨歌劇院的建造計畫,最初其實只有4年,預算700萬澳幣。然而,這個計劃的施工一拖再拖,最後整整花了14年、1億澳幣(20億台幣)才完工! 一個建築計畫可以延期十年,預算還超出十倍以上,中間到底是發生了什麼? 今天Jen就來跟各位好好聊聊這段值得借鏡的歷史。

被專案管理學會(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列為經典的管理失敗案例 圖/PMI官網截圖

首先,澳洲政府在1955年發起歌劇院的建築設計比賽時,就沒有給出任何的預算目標及預期完工時間(專案管理大忌!)。而贏得比賽的丹麥建築設計師約恩·烏松(Jørn Utzon),也表示自己提交的設計稿尚未全部完成。然而,當時的新州州長迫於政治及輿論壓力,要求歌劇院馬上開工。於是,在結構圖都還沒做好、預算無法確定的情況下,歌劇院的工程就這樣倉促開始了。

建築設計師約恩·烏松(Jørn Utzon) 圖/維基百科

想當然爾,這樣草草開工,進展一定不會順利的。1959年,在準備工作開始不久,團隊就遇到了一個大問題。地質學家發現建造地區一開始並沒有經過準確的調查,原本這個區域是由散佈在海水中的沖積物沉積而成,並不適合承受歌劇院的重量。因此,團隊需要在預算外多花350萬英鎊,添購大量混凝土填充在不穩定的岩石中。

1920年的雪梨 圖/維基百科

後來發生戲劇般的插曲是,原本大力推動歌劇院工程進行的州長,突然因心臟病發離世。這讓原本就已經是州長力排眾議才通過的歌劇院工程,執行起來變得更加艱難了。

更雪上加霜的是,因為烏松的結構圖還沒畫完,沒人知道屋頂需要承受多少負載,也沒人能預期要花多久、用什麼方式做出來。而屋頂最終定案,是在第一階段的平台工程開始後,經過了多年的修改,烏松才終於想出一個稱為「殼」的多個扇型組成方案(坊間傳聞是在剝橘子的時候想到的點子)。

烏松最初的設計 圖/維基百科

因為上述的種種原因,導致原本應該很快就能建造完的第一階段工程,拖到了開工後的第五年- 1963年,才終於完工。

然而,平台完工了,更大的麻煩還等在後頭! 1965年,歌劇院第二階段快要完工時,新州迎來了政黨輪替。

新官上任三把火,新任州長戴維·休斯(Davis Hughes)本來就看不慣這個不斷延期還超預算的歌劇院工程。因此,他不僅給了自己這個建案負責人的職位,還在上任三個月後,宣布只會付給烏松製作圖紙的工資,相當於把烏松從管理職拉下來,變成一個普通的建築設計師。

戴維·休斯 圖/澳洲議會官網

之後,烏松為了訂購製作屋頂模型的材料,向州政府提出需要額外六萬英鎊的資金。而休斯則表示,你提出的模型方案工程師有疑慮,所以無法提供資金。聽到這樣擺明不信任自己的說法,加上先前被拉下管理職,導致烏松一氣之下決定直接辭職。

在這之後,三個新的建築設計師被指派接替烏松。不過,因為烏松沒有留下詳細的設計圖,他們只能自己重畫,因此修改了非常多內部裝修的設計,花費了更多時間跟預算。加上管理混亂、對工時的錯誤評估等,使得工期又往後延了八年,增加了七千多萬的花費。最終,前面提到的所有事件加起來,導致整個雪梨歌劇院花了14年、1億澳幣才得以完工。

雖然雪梨歌劇院在專案管理上是個失敗案例,但是它對於雪梨乃至於整個澳洲的經濟及文化發展卻至關重要。據官方資料統計,在新冠疫情(COVID-19)爆發前,每年造訪雪梨歌劇院的人數超過一千萬,而其相關經濟活動的收入約12億澳幣。

Vivid Sydney時被點亮的雪梨歌劇院

除此之外,每年連動海港大橋(Sydney Harbour Bridge)及岩石區(The Rocks)的雪梨燈光音樂節(Vivid Sydney),更是吸引了本地及世界各地的觀光客前來朝聖。所以長遠來看,雪梨歌劇院為澳洲帶來的價值,早已遠遠超過了當初花超過的預算及延誤的時間。

燈光燦爛的雪梨港

其實,雪梨歌劇院遇到的種種政治、管理、及預算評估等問題,在世界各地(甚至臺灣)的重大政府工程都有出現過,只是程度輕重的問題。最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吸取教訓,學習到寶貴的經驗,不再重蹈覆轍。

順帶一提,去年因為疫情停辦的Vivid Sydney將在今年8月6日回歸,這次展期到28日。住在雪梨或澳洲其他地區的朋友,千萬不要錯過!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