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尼斯湖水怪是蛇頸龍嗎?

低調公子 | 2022-11-05 02:41:26 | 巴幣 10 | 人氣 895

如題,尼斯湖水怪,也就是尼斯(Nessie)可說是一個千古謎團,究竟存不存在?以及是否為倖存的遠古生物蛇頸龍?這些問題困擾著世人,在這一百年間更是廣泛爭論的議題。

先回答標題,直接說結論,尼斯湖水怪可能是蛇頸龍,不可能不可能!因為很重要,所以說三次,至於為什麼不可能是蛇頸龍?別急,且聽我娓娓道來,尼斯湖水怪不可能是蛇頸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壹、蛇頸龍是用肺呼吸的

蛇頸龍(Pleiosaurs)是種生存於中生代的一種水生爬行動物,存在時間從三疊紀到白堊紀,嚴格說起來蛇頸龍並不是恐龍,只是恐龍的近親。蛇頸龍目底下又有兩大分類,第一是蛇頸龍亞目(Plesiosauroidea);第二是上龍亞目(Pliosauroidea)兩者的差別在於脖子的長短,其中大眾所認知的尼斯原型,就是長頸的蛇頸龍亞目。

但有點生物學常識的都知道,所有的爬行動物皆是用肺呼吸的,蛇頸龍也不例外,就問你有沒有聽過烏龜或鱷魚是用鰓呼吸的?沒有嘛,那蛇頸龍也不例外,也是用肺呼吸。

這就意味著蛇頸龍不可能在水面下待太久的時間,常需要浮出水面下換氣呼吸,所以若尼斯湖水怪是蛇頸龍的話,應該早就該被發現了,又加上在這一個世紀的炒作下,每年慕名而來的觀光客那麼多,卻往往只有少數人拍下照片,而且很多都還是極其模糊、無法辨識,照理說不是早該拍下清晰的蛇頸龍照片?甚至早已成功捕捉了不是嗎?



-------------------------------------------------------------------------------------------

貳、尼斯湖的食物量問題

尼斯湖位於蘇格蘭高地,是座長37公里、寬1.5公里的淡水湖,其中深度達到226公尺深,水中因為十分混濁,所以能見度很低,尼斯湖又與北海及大西洋相接,尼斯湖是英國第二水深和第二面積大的湖泊。關於尼斯湖總共有多少漁獲量?Discovery曾做過估計,得出的結果是1噸的漁量,而這個結果立馬被打臉,後來其他機構的研究是大約為27噸。

相信大家都知道,體型愈大的生物所需的熱量也愈大,也就是進食量就愈大。根據現在的化石紀錄,蛇頸龍的長度介在3-15公尺之間,體重平均在3噸左右,相當於一隻非洲森林象的體重,而一隻非洲森林象每日所要攝取的食物量為450公斤,我們就拿450公斤做為一頭蛇頸龍每日所需的食物量。

尼斯湖裡的漁量是27噸,對於一頭蛇頸龍來說當然是綽綽有餘,但注意,那是一頭蛇頸龍,生物學告訴我們生物的最小可存活族群(Minimum viable population, MVP)是50隻,也就是最少需要50隻的生物族群的才能確保該物種不會因近親交配而導致滅絕,更保險的是到500個個體才可確保不發生遺傳衰退的問題,故又稱「50/500法則」。

若尼斯湖裡存在著蛇頸龍,那就絕不可能只有一隻,因為無法維持物種的繁衍,於是我們就抓上述的50隻下限當基準,1隻蛇頸龍一天所需的食物量為450公斤,50隻就是450x50=22500公斤,相當於22.5公噸。

然而尼斯湖裡的漁量是27噸,也就是說光一天,蛇頸龍族群就會吃掉尼斯湖80%的食物,第二天族群就會因食物不足,蛇頸龍數量銳減為10隻左右,不到第三天就會全部餓死,這樣合理嗎?所以以尼斯湖的食物量根本不足以支撐整個蛇頸龍族群。


-------------------------------------------------------------------------------------------

參、冰河期問題及地層證據

若蛇頸龍倖存到今日,那麼就一定得經歷更新世冰河期(Quaternary glaciation),這個冰河期是在白堊紀滅絕事件後,地球所經歷的一次冰河期,冰河期的溫度大約降了3~7攝氏度,而蛇頸龍做為爬蟲類,自然是冷血動物(Poikilotherm),冷血動物是無法透過體內的機制來調節體溫的,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像鱷魚在冬天時就常透過曬太陽來讓體內溫度升高。

這也是為什麼冰河期過後的爬蟲類體型都小了很多(體型小較容易吸收熱能),也就是說,身軀龐大的蛇頸龍要在氣溫驟降、日照普遍偏弱的的冰河期生存下來是非常困難的。



再來若蛇頸龍倖存至今,那代表我們對地層的理解從根本上就出錯了。這裡需要補充一個知識點,那就是地質學中的「K-T」界線(白堊紀-古近紀界線),顧名思義,就是地層中白堊紀到古近紀的界線,這個界線的判斷依據是此界線是含有豐富銥元素的黏土層,清楚地將兩種地層隔開,K-T界線也常被做為中生代到新生代的地質層分界。

記得嗎?蛇頸龍是生活於三疊紀至白堊紀,如果蛇頸龍躲過白堊紀的大滅絕事件倖存至今,那照理說應該會在白堊紀以後的地層發現其化石才對,但目前的地層證據都顯示蛇頸龍的化石只出現在K-T界線之前,界線之後就完全沒有化石痕跡了,所以像1977年日本瑞洋號在太平洋打撈到所謂「蛇頸龍的屍體」,我認為那也只是高度腐爛的佬鯊屍體而已。



可能會有人拿腔棘魚的例子來說嘴,說腔棘魚當初在往後的地層中也沒被發現啊,確實如此,但腔棘魚是深海魚類,被人類重新發現的時間是在1938年,那時候人類對深海的探索都還是剛起步的階段,自然對於埋藏於深海的地層沒有研究,而蛇頸龍的活動範圍則是在淺海及海面上,是人類可觸及的地區範圍,所以並不是腔棘魚的化石在往後的地層中不存在,是地層在深海中,人類的能力有限而已。


-------------------------------------------------------------------------------------------

肆、結論

綜上所述,結論應該也很清楚了,於生物學、地質學,尼斯湖水怪都不可能為蛇頸龍。目前流傳的幾張照片不是造假,不然就是拍到了其他東西(如浮木、浮船、大象的鼻子等),像是最有名的那張照片就是由醫生威爾森(Robert Wilson)與其友人用玩具潛水艇綁上木頭,再放到水面上拍攝的。



至於尼斯湖水怪的真身是什麼呢?我認為是湖中的鰻魚,其實早在2003年就有科學家提出水怪實際上是無法生育而滯留在尼斯湖的鰻魚,因為一般鰻魚會在出生10年後游到大西洋產卵,而這些在尼斯湖的鰻魚由於無法生育,就沒有必要游到大西洋或北海產卵,且在尼斯湖也沒有天敵,於是體型就愈長愈大。

2019年,紐西蘭的遺傳學家格梅爾(Neil Gemmell)採集了尼斯湖中生物的DNA樣本,分析後的結果顯示有大量的鰻魚DNA,而未發現任何爬蟲類生物的蹤跡。

尼斯湖水怪是鰻魚的理論完全符合科學根據,且水怪的目擊報告也多發生於晚上,鰻魚是喜歡於夜間活動的生物,且鰻魚喜歡躲藏在水下的洞窟裡,正好尼斯湖底也有著許多洞窟。



儘管事實是如此的明顯及合乎邏輯,但還是有不少槓精會說甚麼尼斯湖中存在著蟲洞,蟲洞把遠古蛇頸龍傳到現代來、蛇頸龍在尼斯湖進化成不同的物種......,Errr.....我只能說,可能對於大眾而言,奇幻的故事遠比真相來的有趣的多。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