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個魚,吃個魚 | 展翅翱翔-飛魚

用展翅翱翔來描述飛魚,真的一點不差,因為飛魚之所以稱為飛魚,當然來自相關種類具有的寬闊胸鰭,以及在遭遇敵害掠食或驚嚇時,騰空躍起並如銀箭般射出的靈活姿態,只是相對於振翅高飛,飛魚反倒是以貼近水面翱翔的姿態,解除足以被吞噬下肚的危機!

以往,飛魚多被視作為經濟價值不高的漁獲,加上採捕區域與利用形式有限,同時鮮食相對較少,多被製作成魚乾,也讓牠們的風味少人知曉,自然,如此美味就容易與人擦身而過;雖然近年旅遊風氣日盛,許多人遠赴蘭嶼感受離島之美,但飛魚之餘來去匆匆的旅人,也只是在晾製魚乾的棚下拍照打卡,留下片刻記憶,但對於飛魚的捕獲、收成乃至飲食文化中所具有的意義與特色,可惜少有感受。另一則是近年來多時興品嚐飛魚卵製品,不論是飛魚卵香腸或是飛魚卵泡菜,但孰不知其風味與飛魚並沒有絕對或直接的關聯,反倒是若無止盡與未能依規範利用如此資源,往往導致族群資源大量損傷,而再難嚐到飛魚迷人滋味。

但或許許多人會認為,不過就少了一條飛魚,而飛魚的風味也不一定美味或合味,況且還有許多美味的其他魚鮮可以品嚐。但要知道,在海中,飛魚或許只是其中一味,但對於海洋資源與生態,飛魚卻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在老一輩的漁人口中,飛魚多以飛烏稱呼,而飛烏虎則是鬼頭刀的名稱,兩者間除了名稱相似外,也多意味著鬼頭刀專食飛魚;不過,到這理故事還沒完,那麼誰吃鬼頭刀呢? 其實是身形動輒數米,體重輕鬆便可突破百公斤的旗魚。

飛烏、飛烏虎與旗魚,所構成的不僅是一條沿近岸的海洋食物鏈,也串起的是我們利用海洋與漁業資源時,應該要有的正視關注與正確態度。

不吃或不抓,只會讓我們離牠們越來越遠,因此我們在捕捉與食用時,需要更多的省思、了解、感受與回應,方能對得住食材,對得起海洋。飛魚的靈活大眼、俊俏身形,以及乘著浪頭一躍而起,逆風滑翔的優雅姿態,就正如其深藍紫色的背部,配上銀白耀眼的腹部一般,給人舒爽直接的夏日感受。格外是那一對寬闊的胸鰭,搭配上一如槳舵般延長的尾鰭下緣,讓牠們可以靈活地在海面上來去,揭開海洋夏季的序幕。

在臺灣,隨不同時節與海域,總可品嚐到不同種類的飛魚,有的種類體型相對較小,而有的則可以胸鰭顏色深淺透明及其表面斑紋加以區分。新鮮的飛魚滾煮薑絲清湯,風味清爽鹹香,而乾製的飛魚以熱油乾煎,或是以炭火烘烤,不然則是加上肥五花肉一同燉滷,與其說鹹,倒不如說鮮甜感受更加明顯,與其說腥,倒不如說是那海洋原本的風味與風情,就是如此這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