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加入會員,專屬活動優先通知!

到花蓮七星潭吃更永續的七星仔,還有超夯的防空洞脆皮冰淇淋、喝一杯咖啡酒|2023在地旅遊

到花蓮七星潭吃更永續的七星仔,還有超夯的防空洞脆皮冰淇淋、喝一杯咖啡酒|2023在地旅遊

在花蓮七星潭海邊,能看到在岸邊直入直岀的「膠筏衝浪」收魚方式。

截自洄游吧臉書粉專

花蓮七星潭遠方閃閃發亮的海面,漂著兩個操場大的浮球漁網,那是在花蓮有百年歷史的定置場,蘊藏著古老先民的智慧。以前遊客來到這裡總是拍照、打完卡就走人,但只要選對時間,就會看到「洄遊吧」團隊在海邊解說花蓮百年歷史的定置漁法、一支釣等友善的被動捕撈漁法,還能一睹直入直出的「膠筏衝浪」收魚方式。「原來七星潭這麼豐富好玩!」他們說。

百年老店、人氣小吃、環保夜市⋯⋯,後疫情的2023年,跟著在地方長期蹲點的社造團隊,我們可以玩得更有質感,還可以支持一個個的地方關懷與振興計畫。

「洄遊吧」創辦人之一的黃紋綺,外公家族在七星潭經營定置漁場,自小就喜歡海的她,寒暑假總愛往花蓮跑。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研究所碩士畢業後,一心想讓更多人認識海洋:「台灣人愛吃魚,魚,是人類最接近海洋的媒介,若從食魚教育切入,或許是個好角度。」

2016年,她放棄出國攻讀博士的機會,說服具有教育背景的黃土人一起回到花蓮,創立「洄遊吧」。 

會創立「洄游吧Fish Bar」,黃紋綺說,是為了傳遞食魚教育與海洋永續理念。圖片來源/截自洄游吧臉書粉專

盤點在地文化資源 三大業務向前衝 

創業第一年,她申請到文化部「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畫,展開田野調查,遍訪在地長輩、耆老,收穫不少,其中令她最驚訝的是,花蓮的柴魚文化。「現在遊客最熟悉的花蓮名產,不外乎麻糬、花蓮薯,但50多年前,花蓮最有代表性的伴手禮其實是柴魚產品。」日治時期,日本人在東海岸發現號稱「黑金」的柴魚,這也正是花蓮、台東到蘭嶼都設有柴魚加工廠的來由。 

另外在與漁販互動的過程中,理解每間定置漁場的網具設置、捕撈魚種、作業時間,以及清楚定置漁法利用海流讓魚群游入網內、不至濫捕等細節。「進行全盤性的了解,再來思考『洄遊吧』該如何開展業務。畢竟我們不想純做商業觀光,必須要有更多在地文化在裡頭。」 

剛創立時,周遭長輩擔心兩個年輕人撐不下去,總不吝伸出援手。像是七星潭「防空洞脆皮冰淇淋」老闆曹光斌,便是大力協助的在地通。曹光斌堪稱七星潭的「活歷史」,1980年代在當地從事定置漁業,後來前往日本從事漁業,返台後改為經營冰淇淋攤,見證了七星潭從漁村變成觀光區的歷程。「年輕人願意研究定置漁業、推廣食魚文化,能讓傳統漁法被更多人認識,是很好的事。所以想知道什麼,我就統統告訴他們。」曹光斌爽朗地說。 

就在長輩協助、梳理田調獲取整合的資訊下,2017年,黃紋綺和黃土人逐步歸納發展出「洄遊鮮撈」、「洄遊潮體驗」和「洄遊平台」三大業務。 

不只賣魚 也賣永續海鮮理念 

「洄遊鮮撈」是指提供相對友善捕撈漁法的漁獲給消費者。「洄遊吧」只賣《臺灣海鮮選擇指南》裡綠燈(建議食用)、黃燈(酌量食用)的魚種,堅持挑選24小時內離水上岸、已達性成熟的魚,並製作全台首個野生漁獲溯源標籤,所有鮮撈商品的包裝清楚註明魚種名稱、產地來源、捕撈處理與保存時間等訊息,「我們不只賣魚,也賣永續海鮮的理念。」

起初,漁夫們對黃紋綺的挑剔程度相當不以為然,氣說挑成這樣,乾脆不要來買。然而時間一久,看兩個年輕人清晨五點就起床看收魚、挑魚,又自己殺魚,做三清、打零、包裝,加上從不砍價,漸漸被他們的精神感動,現在彼此已經培養出默契,知道要特別為「洄遊吧」留哪些魚。「要有比較好的收購價格,讓人家有錢賺,彼此的事業才能永續呀!」黃紋綺說。

當初挑魚時,她老愛拿被歸為下雜魚的「七星仔」,被魚販取笑不識貨,「但七星仔其實相當美味,只是食用時要剝皮較麻煩而已。」她指出,在《台灣海鮮選擇指南》中,黑鮪魚已經亮起紅燈(避免食用),許多人卻因為缺乏認識更多魚種的管道,仍習慣吃黑鮪魚、進口鮭魚跟鱈魚等明星魚種,「但七星仔在台灣周邊數量非常多,如何讓好魚被認識、被喜愛?就是食魚教育的重要性,也正是我們要努力的課題。」

近三年受疫情影響,鮮撈商品的銷售占比節節升高,最近「洄遊吧」再推出鰹魚鬆等常溫、加工品以滿足消費者需求,也頗受好評。 

至於「洄遊潮體驗」,則有闖關遊戲、型男料理、漁人調酒等活動,分別鎖定校外教學、一般散客和旅行社團客。黃紋綺留意到,近幾年來,受到海洋教育列入108課綱、《食農教育法》通過、環境教育場域認證風氣興起等影響,老師亟需教學內容與環境,而「洄遊吧」便是最佳場域。學生可以在七星潭觀察魚類、認識魚具,觸摸鬼頭刀的鰭、牙齒,玩闖關遊戲、集章換獎品,寓教於樂。 

參加洄游潮體驗的大小朋友,不僅不怕魚,還能侃侃而談各種魚的知識。圖片來源/截自洄游吧臉書粉專

善用台灣優勢 以食魚教育交流 

「洄遊平台」則是終極目標。洄遊吧的英文「Fish Bar」,是希望所有人能在此輕鬆暢聊漁業、海洋。台灣位於熱帶與亞熱帶的交會處,有黑潮、親潮流經,因此地方雖小,周邊卻擁有全世界1/10的魚種,也孕育出強大漁業,「如何用食魚教育與人交流,讓台灣被看到,是平台的功能。」 

業務繁多,除了團隊夥伴,還得仰賴社區及漁場夥伴相助。七星潭周邊的定置漁場曾經歷過家族改革階段,如今已由二、三代年輕人返鄉掌舵,彼此常聚會、閒聊、互相支援。

像是「嘉豐定置漁場」會計黃品澄2017年回到花蓮,負責家族漁場的帳務、漁工後勤補給和販售生鮮漁獲等工作。漁村出身也做過餐飲業的他知道,漁民的飲料不是珍珠奶茶,而是保力達 B 跟維士比,因此規劃「漁人調酒」活動,一一請教漁撈長、台籍和外籍漁工,整理出「阿比」、「阿B」甚至米酒該怎麼套的細節,並在活動中親自示範手沖咖啡、拉花、套入不同補給飲料,最後調製出一杯咖啡酒;又帶領遊客玩起大風吹,要大家變出輪機長、船長、船員常用的工具,包括五十多歲的長輩、國小老師,所有人都玩得不亦樂乎。

「型男料理」則邀請定置漁場的二、三代,選出五種七星潭代表魚種,介紹給消費者。黃紋綺表示,這些活動都是和漁場的漁人們討論、溝通定案的,因為他們在第一線,才會有這些靈感。「有時要帶遊客看膠筏衝浪,關於當天海象、是否有漁獲上岸等訊息,到漁人群組發問,總能快速獲得解決。」更重要的是,除了消費者藉由參與洄遊吧的活動了解生產者,漁人也能近距離了解消費者的想法,進一步反思自己能為傳統定置漁業做出哪些創新。例如黃品澄就和幾位夥伴推動減塑運動,希望消費者購買漁獲時自備購物袋,為海洋減塑盡一分心力。 

透過洄游吧印製的手冊,所有人都能認識七星潭與海洋文化。圖片來源/截自洄游吧臉書粉專

洄遊吧創立至今6年了。以前有導遊會對旅客說「定置漁場就是和西部一樣的『箱網養殖』」,也有遊客指著河豚叫海膽,鬧出不少笑話;最近不太一樣了,有位媽媽和黃紋綺開心分享,女兒參加過「洄遊吧」體驗活動後,如今逛市場看到鬼頭刀,竟然會說「代表秋天到了。」 

「很感動!希望大家能逐漸體會,生活在海島上如何跟海互動,讓海洋文化在生活中一點一滴累積。」 

2022年暑假,「洄遊吧」首度走出花蓮,展開環島之旅,在宜蘭、台北、新竹、嘉義、台南等地,傳遞理念,期待能串聯台灣各地食魚文化,將食魚教育、海洋永續的種子向外散播,開花結果。


【洄遊吧小檔案】 

(本文獲「文化部」授權刊登,轉載自《風土再造 看見地方的光:25個社區營造的實踐之路》,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流域共好》打開流域,打開40年的關渡大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