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臺灣人,你是中國人」──話先講清楚,再來交朋友

「我是臺灣人,你是中國人」──話先講清楚,再來交朋友
人在海外大概沒有辦法避開臺灣定位的問題,或多或少,總是有些挑戰。挑戰大概可以分兩種層次:第一層是每次在填表格時隱約的心驚,我總是害怕在國籍欄裡會選不到 Taiwan。另一種是人際互動,例如某中國同學堅持我只要有機會指稱到他們,一律得為中國大陸。只要我在臉書上說「中國」而非「中國大陸」或「大陸」,即使...

人在海外大概沒有辦法避開臺灣定位的問題,或多或少,總是有些挑戰。

挑戰大概可以分兩種層次:第一層是每次在填表格時隱約的心驚,我總是害怕在國籍欄裡會選不到 Taiwan。另一種是人際互動,例如某中國同學堅持我只要有機會指稱到他們,一律得為中國大陸。只要我在臉書上說「中國」而非「中國大陸」或「大陸」,即使是非常軟性的議題,他也會不厭其煩地來信「糾正」。

其實,第一次遇到這種狀況時,我並沒有搞懂,只覺得這有甚麼,畢竟在臺灣,常常也是大陸來大陸去地講。後來他竟特別為此仔仔細細給我上了一課,他的主張是:只要我肯稱他們是中國大陸,那麼就等於是隱性承認自己是中國港澳臺地區,這樣他就覺得沒有關係,其他的部分大可「允許」我這個臺灣人自抒已見。

而我,既然已經學到這個「教訓」,當然從此不再說出含有中國大陸的句子,除非只有說英語時,為了特別指稱 1949 年左右的歲月,而在說明中,又有需要地理對應的關係才有可能,不然一律是中國。

自此面對中國人,只要對方一講起大陸怎樣,或者非得在外國人面前提他的 Mainland China,我一定想辦法在之後的句子,講出中國或 China。這不是非要在口頭上佔人家便宜,而是如果自己沒自覺、其實就怪不得別人要佔我們便宜。就這樣,我離開臺灣後,更真實的意識到,這世界上沒有「大陸」這個國家。

但除此之外,我心裡和中國同學、大馬華人同學或者新加坡華人同學,其實是很親近的。飲食絕對是個觸媒,我們一起吃麻辣鍋、包餃子、分享月餅和粽子以及過新年。最有趣的是我們中間沒有一個廣東人,但是卻都喜歡吃飲茶。然後,不論是誰回了故鄉,總是幫對方扛一兩罐當地特產的調味料回來。這些充滿特殊亞洲口味的蝦醬、麻辣醬,美國同學通常都很難欣賞,但我們彼此都愛不釋手,吃得開心極了。另外當然還是語言的緣故,我們這群人聚在一起吱吱喳喳還是華語為主,偶爾我和大馬華人同學或者新加坡華人同學甚至還說上幾句臺語。

然而,對我而言,這些口味獨特的調味料,不是我的家鄉味,它們不過是我比較喜歡的異國風味食物。語言中同一概念不同慣用語的情況,也一再提醒我,我們彼此分享某些相似的東西,但是有著更多的不同。

就這樣了,儘管文化有部分重疊、語言有共通,但我們就是不一樣的人。我來自臺灣,而他們來自中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

Ekeama 也是如此。Ekeama 和我在朋友家的聚會認識,一談話兩個人馬上忍不住要彼此擁抱。Ekeama 深膚色的外表和流利的英文,不特別說明的話,她看起來就像是個十足的美國黑人。

但自我介紹時,她特別強調她不是美國黑人,而是聖多美普林西比人,然後附註了一句:「你可能不知道這個小國家在哪裡。」出乎她意料之外,我馬上說:「我知道我知道,聖多美普林西比是一個島國,因為你們是少數跟臺灣目前還有邦交的國家。」或許這段簡單的對話,彼此都有著自嘲的心酸,兩人馬上就親近起來。

Ekeama 研究女性主義,閒談中也跟我分享她對自己美國經驗的反省。她從小就被灌輸美國黑人和她們是系出同源,同宗同文,所以在還沒來美國前,她就是這樣相信著,看著那些美國的黑人文化也備感親切。這影響了她旅美時的選擇,第一站她選了紐約,她覺得那裏黑人多些,或許可以比較容易找到合適的往來對象。

但是見面相處後,震撼太大了,除了膚色相似,她說自己已經很難在美國黑人的身上,找到所謂文化裡相似的元素。她也發現,過去她在聖多美普林西比接觸的所謂美國黑人文化,是經過篩選的,同時也是被美化的。她說某種程度上她可以理解這個「同宗」的概念,但是她必須承認美國黑人就是美國人,這些美國黑人和美國白人的相似度比和她的相似度多很多;而她就是個聖多美普林西比人,無法在美國黑人的文化裡,看到自己。她很肯定地理解到,即使人種和血緣還有些許關聯,但彼此就是來自兩個不同文化的不同國家。

文化是這樣的,必須長時間的相處才可以體會真正的差異,理解這個差異,並且不以自己的價值觀強加他人後,才會有美感出現的可能。真正和中國朋友相處後,我深刻感受到彼此是在不同文化和制度下長大的兩群人,但這並不妨礙我們互相理解、認識、交流。

在臺灣,有一句流行的口號是,我們有不一樣的過去,但是要邁向共同的未來。對於我來說,有些人在恆久以前,或許分享著某些近似的文化,但在某一刻,彼此早就邁向不同的時間方向了。大馬的華人、新加坡的華人,中國人和臺灣人,都是如此。

《關聯閱讀》
內蒙古的羊──台生和陸生,差別在哪裡?重要嗎?
交換生在美國課堂上,用一百個字幽默說出「中國」和「台灣」的不同
每天與「台灣其實是中國的你知道嗎?」奮戰──堅強的台灣年輕人,哪裡比不上別人?

《作品推薦》
美國家長抱怨考試太多了,台灣呢?──從2015年美國大眾對標準化測驗態度調查談起
三位留美教育研究者共同執筆:台灣總統候選人,教育政策說帖比一比

 

執行編輯:Christine
核稿編輯:張翔一

Photo Credit:Shutterstock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廣編企劃|品牌 20 周年傾力貢獻!傳繼蠟雕工藝,巨型創作羅浮宮盛大展出,Cindy Chao 榮登法國百年珠寶學府,首位受邀亞洲藝術家

歡迎回來《換日線》!
您可以使用此天下雜誌群帳號,盡情享受天下雜誌的會員專屬服務,詳細內容請參考此連結